重要的是,他是誰?——看電影《公民凱恩》(Citizen Kane)
文章來源: 點綴2013-12-09 16:01:35







重要的是,他是誰?
——看電影《公民凱恩》(Citizen Kane)
 
 
毫無疑問,奧斯卡記錄了好萊塢電影的百年榮耀,凡有幸能在這個殿堂上獲得殊榮的影片,都是當年的最佳作品。不過,凡事也並不都是絕對的,即便奧斯卡再具權威性,也無法將頂尖影片一網打盡,更何況最佳影片的名額隻有一部。因此,對於那些與最佳影片擦肩而過的一流電影來說,絕不是敗者為寇的下場。況且,藝術作品的價值永遠都是曆久彌新,隻有在巨大的時間背景之下,其價值才會得到更清晰的顯現與放大。
 
《肖申克的救贖》與《公民凱恩》是被許多影迷公認的奧斯卡上最大的兩顆遺珠。前者曾獲得1995年第六十七奧斯卡獎的六項提名,結果卻一無斬獲。最佳影片的頭銜由《阿甘正傳》摘取。後者則在1942年的第十四屆奧斯卡上,連最佳影片的提名資格都沒能獲得,當年的最佳影片的得主是《青山翠穀》。可是這兩部影片卻得到了觀眾的最終認可,被認為是兩部不朽的影片,尤其是《公民凱恩》被認為是迄今為止史上最偉大的電影。
 
凱恩,他的全名是查爾斯·福斯特·凱恩,在他的名字前麵加上公民一詞作定語,顯然是說他這個人並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升鬥小民。不管從他的客觀條件,還是他的主觀意識而言,他都是一個有能力,有資格參與政治的人。由於他自認為對國家,對平民百姓有一種強烈的使命感與責任心,所以編導為他的故事命名為《公民凱恩》(Citizen Cane)。這個與眾不同的稱謂,從一開始就注定了這部影片絕非等閑之作。凱恩坐擁世界第六大私人資產的財富,富可敵國,他的故事必然會充滿了傳奇與挑戰,他的人生也一定是波瀾起伏,輝煌又悲壯。
 
影片是從他的死開始。為此,一個新聞機構已經趕製出來一部新聞片。放映室裏,正在播放這部樣片。影片放完了,但是室內並沒有亮燈或是打開窗簾。在黑暗中總編就開始發表議論了。他說“一個人的七十年生活要擺進一部新聞片裏是有些多了,但還是一部很好的短片,不過需要有一個觀點。僅僅表現一個人做了什麽是不夠的,還要告訴人們他是誰?人們都知道這是一個重要的美國人,但他和別的重要的美國人相比有什麽不同?他死時是否有什麽遺言?如果有,是什麽?這些我們都需要知道。”
 
總編的一番侃侃而談,點出了問題的要害,也明確地指出了下一步該如何辦。記者湯姆遜遵照要求,立即就起程去走訪凱恩的每一個親朋好友,或者是熟悉他的人,從他的妻子到他的朋友,從他以前的監護人,到他的經理人,以至於他莊園的管家等,一共是六個人。這個訪問調查,把他是誰,他與其他重要人物有何不同等關鍵之點,都一一地,深層次地呈現在觀眾眼前,這個過程也是這部影片的全部故事所在。觀眾通過這些個訪問,從全方位的角度,立體地看到了凱恩這個人。不僅看到了他做了什麽,也有機會認識了,知道了他是誰,他是一個什麽樣的人。
 
可以肯定地說,凱恩是一個極其複雜的人物。他一方麵無所不能,咄咄逼人。被稱為美國的忽必烈,仿佛在人生的戰場上他同成吉思汗的孫子一樣,從事的是開疆辟土的偉人之業。他的財富來源於一個在科羅拉多州的金礦,可是他最熱衷於的事業卻是辦報紙,在新聞出版領域締造他的龐大帝國。在他的指揮下,他旗下的喉舌不放過每一個機會評論或攻擊美國的政治或政治人物。同時他又當仁不讓地宣稱他是民眾的代言人,在同為富不仁者的較量中,捍衛底層人民的權益。為此,有人認為他是社會主義者,也有人把他說成是法西斯。其實,他就是想參與政治,問鼎白宮寶座。他的野心讓他的人生充滿了風雨,也充滿了變數與隱患。
 
看上去,凱恩是一個十分成功的人物。他有錢,又有頭腦,鬼點子一個又一個,層出不窮,又無所不用其極,他的對手隻有招架之功,完全失去了還手之力。在他鼎盛的時候,他環顧四周大有一覽眾山小的感覺。他的野心便得到了更大的膨脹,他自信滿滿,躊躇滿誌。在他眼裏簡直沒有難成的事,連選民好像都成了他的員工,對他盡職盡忠,沒有二心。隻要他振臂一呼,就會有地動山搖般地響應。可是,他畢竟還是過高地估計了自己的力量。他自有他的優勢,他有親和力,有人格魅力,能夠很快就得到選民的好感。但是他畢竟不是救世主,在他的出版帝國裏他可以遊刃有餘,揮灑自如。在政治舞台上,特別是麵對陰險狡詐的政客時,他就力不從心了。結果他中了暗箭,一敗塗地。而且輸得很慘,很沒有麵子。
 
凱恩在從政之路上遭受的滑鐵盧之敗,究其根源,那是與他的婚姻與感情生活有直接的關聯。凱恩兩度結婚,又兩度以離婚收場。他的第一任太太是時任總統的侄女,是一個出身於名門望族的大家閨秀。可惜的是,無論是凱恩,還是這位總統侄女,都沒有能夠融入到他們的婚姻裏去。他們生活在一起,總是一種水和油的關係。名為夫妻,實則二人都不了解對方,也都不支持對方的所思所想。這應該是由於他們的出身背景不同,反映到價值觀與觀點理念上就大相庭徑,風馬牛不相及。凱恩畢竟是草根出身,他的財富是天上掉下來的,他所關心和感興趣的東西,絕不會同幾代人都是權貴出身的富家女一樣。反之亦然。所以他們的聯姻,從一開始就是沒有根基的,當風暴來臨時,便不堪一擊,沒有任何抵禦能力。
 
凱恩的第二任妻子則是一個業餘歌手,他們邂逅之時的情形就透露出一種不祥的預兆。這段姻緣應該是不被祝福的,隻是凱恩那時在經曆了長時間的孤獨後,已經迷失了自我,失去了判斷能力,更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麽。這個極有主見的男人,在感情生活中,尤其是在選擇終生伴侶這件事情上卻是極其的幼稚,極不成熟。他的婚姻也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先是娶了不應該娶的權貴之女,後來又迷上了一個在街頭偶然相遇的陌生女子。前麵一個有高貴的出身,有廣泛的上層社會人脈,受過良好教育,有淑女風範。後麵的則是一個毫無智商的都市女青年,是一個索然乏味,俗不可耐,充滿了小家子氣,又有些神經質的女子。
 
不幸的是,正是這個女子壞了凱恩的大事。她一出現,就斷送了凱恩的從政夢想。凱恩不僅沒有遷怒於她,反而在與前妻離婚後的第二周就娶了她。從此,凱恩就成了皇帝的新衣,被人恥笑。原因是凱恩把巨大的愛,一股腦地都傾瀉到她的身上。當他聽說她喜歡唱歌,而她的母親又希望她能成為一名歌劇演員後,凱恩的造星工程就開始了。他用重金聘請了最好的聲樂老師來教她唱歌,並在芝加哥為她建造了一個富麗堂皇的歌劇院,專供她的演出使用。可是她並不是那塊料,為此她的音樂教師非常惱火,認為她絕對不是可造之材,再這樣教下去,這位教師相信自己也會成為同行的笑柄。然而在凱恩的淫威之下,音樂教師又不得不屈從。自然她的公演就連凱恩最好的朋友都看不下去,負麵評論鋪天蓋地。
 
屈服,從來就不是凱恩的性格,他不僅沒有就此罷手,反而還繼續給她施加壓力,要她與輿論抗爭,繼續演下去。此時的她,虛榮心已經被完全擊垮了。再給她一百個膽子,她也不敢再去丟人現眼了。她的哭訴,終於讓凱恩的心軟了下來,他讓步了,答應她不必再演了。這原本是一個極好的契機,兩個人在凱恩專門為她打造的宮殿裏可以相安無事地過日子了。然而,一波乍平,一波又起。她又喋喋不休地抱怨這個宮殿家園太寂寞,連一個說話的人都沒有。她要回到都市去,她需要那種五光十色的城市生活。雖然她身上穿的是綾羅綢緞,打扮的珠光寶氣,但是她還是不滿足,她心裏很空虛。她需要熱鬧,她需要回到她生長的那個環境裏去,她喜歡那個熙熙攘攘的鬧市,她就是耐不住寂寞。
 
她的哭鬧,終於促使矛盾激化。一怒之下,她不顧凱恩的苦苦挽留,竟然揚長而去,永遠地離開了凱恩。她的離去,也帶走了凱恩的全部堅持與情感。堅強了一生的凱恩終於崩潰了,他日漸老態,疾病纏身,終於在巨大的寂寞中離開了人世。凱恩的一生,可以分作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他認識第二任妻子之前。那時候的他是人生的最好時期。但是有了第二任妻子之後,他就開始往下坡路走去。可見他的第二任妻子沒有一點正能量,帶給他的都是毀滅。可歎,家和萬事興的古訓,凱恩以他的一生作出了一個極為反麵的例證。對於男人來說,女人之重要,家庭之重要,從凱恩的教訓中終可窺見一斑了。
 
事實上,凱恩兩次結婚都是為了愛,也就是說凱恩對婚姻態度還是很嚴肅的。隻不過他對愛的把持並不好。第一次婚姻,由於年輕氣盛,他沒有重視並把握住他擁有的那個婚姻。第二次婚姻,他變得重視了起來,對妻子有了無微不至的關愛。可是這裏麵又暴露出他的偏執與專斷,致使被關懷之人有無法承受之苦。兩個極端,讓凱恩無法不兩手空空,最後不僅是孤家寡人,還被痛恨,不被原諒。凱恩為什麽盡做費力不討好之事呢?看來還是凱恩的主觀意識有偏差,愛的方式方法更是問題多多,令人不敢苟同。如果說凱恩的一生,是以悲劇收場的,那麽最主要的始作俑者應該是他自己。
 
不過,人們也常說可恨之人,必然也有可憐之處。凱恩的可憐之處是他沒有幫手,沒有同情理解他的人。她有過兩任妻子,沒有一個妻子能夠在他的生命中占據重要的位置,更沒有一個能夠成為與他並肩而立的知己與戰友。凱恩沒有什麽朋友,唯有的一個也因為他的第二任妻子而反目成仇,不再往來。所以,凱恩很孤單。再加上他成長時期的不正常,他的心智必然會有許多缺失,有些缺失就是不可修複的硬傷。這使凱恩就更像是一個得了軟骨病的巨人,他可以站立,有時又像是頂天立地,可是卻站立不穩,腳掌踏在地麵上並不牢固,最後轟然倒下也就並不奇怪了。
 
如果,凱恩周圍的人對他友善一些,不是那麽得求全責備,也不是隻在他身上索取,而是能有些及時的回饋,那麽凱恩的人生一定又會是另外一種樣子。當然,人生沒有彩排,也就不會有如果。否則,凱恩便就不是凱恩了。因為凱恩之所以能夠擁有巨大財富,那也是因為他的母親發了一筆意外之財。若不是因為凱恩的母親,一心要把她心愛的兒子培養成為一個上流社會的之人,凱恩也不會在童年時就要跟隨身為銀行家的監護人一起生活。若是凱恩自小沒有失去母愛,沒有失去家的溫暖與關愛,凱恩後來也就不會那麽的偏執,同時又是那麽的脆弱。
 
實際上,凱恩一直都是在對童年的緬懷中度日的。他遇見他第二任妻子的那個雨天的夜晚,他本來是要去曼哈頓西部的倉庫區重溫他兒時的時光的,他母親去世後,他把母親的遺物都存放在那裏。兒時的生活,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刻。他再也回不去了,但是這不會影響他的回望與追憶。凱恩臨終時的著名遺言:玫瑰花蕾,就是他的心願表露。如果可以,他希望還回到他的童年,雖然貧困,但是快樂。那樣成長起來的人生才會是真正的,實實在在的人生。凱恩已經沒有機會了,但是他的故事足可以啟迪與警示世人,人生由兒童進入青年,也如植物的生長一樣,隻可以按部就班的循序漸進,絕不可以人工製造的方式拔苗助長。
 
這部片子的導演奧遜·威爾斯(Orson Welles),是一位電影界的奇才與天才,他執導這部影片時年僅25歲,是出名要趁早的典範。而且他又是編劇和演員,一身兼三職。這部影片在他的編排創作下,風格新穎,氣勢如虹,引人入勝。甚至都會讓人覺得這是一部政論片,或者幹脆就是一部紀錄片,看起來非常解渴,非常有真實感,觀眾能夠不自覺地被代入其中,仿佛就是當前的社會,當下的人生,有身臨其境之感。
 
威爾斯扮演的凱恩,從年輕到中年,再到老年時的扮相,都是那麽得生動逼真,有模有樣。年輕時的血氣方剛,目空一切;中年時的固執己見,剛愎自用;年老時的目光呆滯,孤立無助等,都是恰到好處,形神兼備,令人印象極深。其他演員也都演得極好,可以說每一個角色都有特點,都非常入戲,都像生活中人,又都有藝術上的誇張與魅力。可以看得出來,在導演的調度下,整部影片一氣嗬成,生機盎然。即使到了結尾部分也是高潮過後還有高潮,非常具有可看性。
 
凱恩第一次婚姻的新婚之後,描寫凱恩與新婚妻子交流的橋段,就是神來之筆,出奇的創意,令人驚歎。那張餐台是他們相會之處,隻見妻子的問話,柔中有硬,話裏有話。凱恩的回答也是從熱情洋溢,到不溫不火,再到最後的反唇相譏。每次的接觸,僅僅就是一問一答,但是通過他們身上穿的衣服的不同,以及妻子發型的變化,可以知道這是無數次的遭遇。從最開始的彬彬有禮,到最後的不歡而散。概括了他們婚姻全部周期裏的所有變化。這樣的劇情交待,巧妙,又簡潔,而且關鍵是信息量極大。這便是天才導演的不同凡響之處。
 
那個調查記者是影片中貫穿始終的人物,可是觀眾卻從沒有看見過他的麵孔。還有一個人,就是影片開始時向那個調查記者布置任務的總編。在故事裏,他是這部片子的真正推手,沒有他,就沒有後麵的劇情,然而觀眾也隻是隻聞其聲,不見其人真麵目。這兩個人,導演要不是就讓他們以背部示人,要不是就把他們籠罩在暗光之中,讓觀眾隻能看見輪廓,看不見五官。這樣的編排也是一絕,體現了導演的創作手法與意圖。那就是集中一切資源在故事的主要人物與情節上,讓觀眾的注意力不被旁枝末節所分散。這也是一種極有新意的創舉。
 
玫瑰花蕾這四個字是這部影片的命門,劇情自始至終都圍繞著這四個字來推進,可是到最後那個調查記者還是沒有搞明白這個“玫瑰花蕾”是什麽?隻是在劇終之時,也隻有觀眾才看得見,那個玫瑰花蕾就是凱恩兒時玩過的雪橇的品牌之名。這樣的創作手法可謂出其不意,精湛之極。既吊足了觀眾的胃口,又借此鋪陳了劇情的各個環節,到了最後才將謎底釋放出來。凱恩離世之時,還對這個雪橇念念不忘,看似是對童年時光的刻骨懷念,實則也是一次最終的解脫與返璞歸真。編導的匠心獨運,可謂是標新立異,一幟獨樹。
 
可惜這部影片沒有給威爾斯帶來好運,由於故事原型人物所在財團的抵製,這部影片當時沒有辦法能夠讓更多的觀眾看到,因此票房上讓投資方大為失望。也由於威爾斯是新銳導演,他的處女作能夠在奧斯卡上得到最佳改編劇本獎,對他來說就已經是極大的慷慨了,其它獎項就隻能是奢望了。由此可見,無論是奧斯卡的評委,還是當時的觀眾,以他們為代表的審美水準,往往是滯後於鮮活的藝術作品的,更是嚴重地滯後於天才藝術家所從事的偉大創作的。
 
《公民凱恩》的藝術價值被廣泛得到承認,是在這部影片問世二十幾年之後的事情。之後,在1971年第43屆奧斯卡上,奧遜·威爾斯獲頒終身成就獎。遲到的褒獎說明他在從影三十年後,終於得到了奧斯卡的認可與敬意。不過,他在藝術上的貢獻要遠遠重要過他所得到的獎項,包括這個終身成就獎。威爾斯於1985年辭世,至今影迷們還在懷念他,電影人還在仰望他。他的開山之作《公民凱恩》,不僅是他天才與榮耀的見證,也是世界電影史上一座永遠的豐碑。歲月滄桑,偉人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