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哥,一個淹沒在叢林中幾百年的神秘的名字,雖然從文字和影像上已經不陌生了,但當她帶著中南半島的悶熱空氣躍然出現在眼前時,還是被震撼了不少。
十一月中旬在美東已臨近初冬,上海也是秋天的季節,而暹粒卻是熱浪騰騰。雖然已是不太熱的"旱季"的開始,當走出東航的客艙走在黑漆漆的暹粒國際機場時,沒走幾步路頭上已冒出了汗。過關,搭車,進旅館,一切還算順利,就等著第二天親眼目睹那個久遠的神話。
本篇遊記將隨意而寫,不按時間順序,也不會把所有的景點逐一描述。吳哥夾雜著浩瀚的曆史,宗教和建築美學的元素,一篇遊記難以概括,我們還是邊走邊看,邊看邊聊吧。
1. 吳哥窟的早晨。沒有看到炫麗的日出,但清晨的寧靜更襯托出古老的廟宇的那一份神秘
2. 吳哥窟,又稱小吳哥。建於公元12世紀早期,為吳哥王朝國王蘇利耶跋摩二世(Suryavarman II )所建。吳哥窟結合了高棉曆代廟宇建築的兩個基本的元素:立體廟山的多層方壇和平地廟宇的回廊。吳哥窟的廟山形如金字塔,象征印度神話中位於世界中心的須彌山。廟山頂部矗立著按五點梅花式排列的五座寶塔,象徵須彌山的五座山峰。三道回廊象征須彌山所在地的土、水、風;廟山周邊環繞一道護城河,象征環繞須彌山的鹹海 (摘自維基百科)。
3. 站在廟山高台透過回廊遠望
4. 吳哥窟是吳哥王朝帝王的皇宮還是信徒大眾們朝拜的寺院?都不是。經考證,吳哥窟是國王的太廟和陵寢,是個人崇拜的場所
5. 吳哥窟的畫廊也令人歎為觀止,東西南北四麵的石壁上共排列雕工精細的八幅巨型浮雕,高二米餘,長近百米。浮雕繞寺一周,全長達七百餘米,總麵積約1000平米!
6. 浮雕描繪印度兩篇著名梵文史詩《羅摩衍那》、《摩訶婆羅多》中的故事和吳哥王朝的曆史片段。圖為“俱盧之戰”,近千年前的精工細琢,現在看來難以超越
7. 夕陽照耀下的吳哥窟。吳哥窟的造型,從1863年開始就已經成為柬埔寨國家的標誌,展現在柬埔寨國旗上。199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吳哥古跡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8. 塔布蘢寺(Ta Promh) ,建於1186年,為闍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VII)為紀念其母興建。
9. 塔布蘢寺的浮雕
10. 塔布蘢寺最引人注目的是纏著廟宇的古樹
11. 古廟冒新枝,待到千年以後。。。
12. 。。。你我共生共長,同唱歲月滄桑!
13. 癩王台階(Terrace of the Leper King),建於12世紀後期闍耶跋摩七世時代,是當時的皇家火葬場所在地。雕塑牆過道有極為細致的雕像,大多講的是死神世界閻羅王的故事
14. 巴肯山(Phnom Bakheng)日落可遇不可求,厚厚的雲層遮住了太陽。而且山上人山人海,視野有限。就在失望地下山之際,一個不顯眼的觀景台展現了夕陽餘輝下的多彩的洞裏薩平原
15. 吳哥的早晨的另一景象,在景區內,當地居民不需憑票進出。晨光中,孩童騎車上學,大人也開始了一天的勞作。普通人的生活就是這樣簡單
16. 吳哥通王城(Angkor Thom),也稱“大吳哥”, 是吳哥王朝的首都。為12世紀末13世紀初由闍耶拔摩七世所建。巴戎寺(Bayon)裏有著名的“吳哥的微笑(高棉的微笑)”雕像群
17. 僧侶也趕潮
18. 最著名的是49座巨大的四麵佛雕像。佛像為典型高棉人麵容,據說是建造巴戎寺的闍耶跋摩七世的麵容。佛像臉帶安詳的微笑,這就是蜚聲世界的“高棉的微笑”
19. 穿行在眾多佛塔間,身處任何一個角落,都會發現有帶笑的眼睛注視著你
20. 如何解讀“高棉的微笑”?闍耶跋摩七世時期高棉的宗教已從印度教轉為佛教,是在表達佛教文化的寬容、含蓄與忍讓的理念;還是想告述後人這個世界需要另一種境界:耐心,寬恕與和平?
21. 每個人仰望著那一張張的微笑,都會有不同的解讀,你的呢?
22. 站在這曾經千瘡百孔的土地上看到高高矗立的“高棉的微笑”,我瞬間明白,那是世界上最美最寧靜最珍貴的微笑
23. 願這千年的微笑長留於世,更願這塊土地從此和平!
未完待續,下一篇 - 前塵有夢之二:佛前的蓮花
期待'佛前的蓮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