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最基本及最重要的教義是講「空」(sunya),並由此派生出許多佛教的重要教義
。佛教所講的空,絕非如基督教舊約聖經《傳道書》所講的空(傳一 2),亦非如一般
人所講的「沒有了」那種「無所有」的空(emptiness)。我們若能徹底了解佛教的「
空」,便可說是已摸到了佛教教義的核心,對於我們向泰半信佛教的中國人傳道時,會
有很大幫助的。
對抗婆羅門教的世界觀
我們要先從釋迦牟尼時代的婆羅門教信仰(BrahmaiSm)說起。婆羅門教相信梵天神(
Brahma)創造世界萬物,並進入人的身體,而人成了梵天神的一部分,「梵即我,我即
梵」。人若能苦修並不停念梵語 OM 咒文,最後,人的「自我」(Atman)或人的靈魂
(Manas)便能與梵天神合而為一而得解脫,此稱「梵我一如」,這有點像中國人所講
的「天人合一」說。
婆羅門教信多神多鬼多靈,是一個極為複雜的多神教。他們信天神(Dyaus)、太陽神
(Surya)、雷神(Indra)、火神(Agni)、酒神(Soma)……,以及許多山川草木及
無數動物等為神。古代印度人拜神時能隨心所悅,選擇自己所喜歡拜的神。在「宗教學
」上稱為「交換神教」(Kathenotheism)。中國人拜神佛時亦是同樣情形,今天拜這
個,明天拜那個,不一而定(信一神教的基督徒隻拜一神,能專心敬拜,不會朝秦暮楚
,三心二意的)。
當公元前第五世紀,佛教教主釋迦牟尼出來傳道時,立刻猛烈批評婆羅門教。他一麵主
張所謂四姓階級平等,人人都可信他的新宗教––佛教:一麵則極力否認有神的存在而
推翻了梵天神造萬物的信仰。因為婆羅門教祭司當權派用他們所信的「神」來束縛印度
人民。他們宣稱婆羅門祭司族是從梵天神的「頭」所生,而第四階級奴隸首陀羅族(
Sudra)則是從梵天神的「腳」所生,最低級下等。其它第二武士階級剎帝利族(
Ksatriya),和第三商工階級吠舍族(Vaisya。族又能稱「姓」),則分別從梵天神的
「臂」和「腿」所產生。
為了吸引婆羅門祭司族以外其它三階級的人信佛教,釋迦牟尼不得不大膽地來個「無神
論」,否認和推翻婆羅門教的梵天神和所有一切神明。這樣尤其對於第四階級的奴隸族
來說,正是再好不過的了。因為這些人從古時起直至現在,仍被禁止相信婆羅門教(現
稱印度教)。對於第二、第三族人,當然也起了「宗教革命」的作用,他們實在也不想
再做二等公民,永遠被壓在當權派第一階級婆羅門族之下,低聲下氣,忍辱偷生。釋迦
本人屬於第二階級,也是在人的權下。
「緣起論」的教義
釋迦牟尼的腦子很靈活,為了創立他的「無神論」,在參考了婆羅門教原有的,世界萬
物都不過是由「地水火風」等四大原素而成的教義後(此思想強調任何物都由此四大而
成,如四大散去,此物即不存在),造出了一套諸法皆空的「緣起論」。這樣,釋迦牟
尼反對婆羅門教的多神論,便有其教義上的根據了,他主張世界萬物都無它的本體,不
過是由「因」(Hetu)借著「緣」(Pratyaya)而生「果」罷了。例如蘋果種子是「因
」,種入地中,藉泥土、水分和陽光(緣)等的外緣後,最後便生出蘋果樹而結出蘋果
(果)。因此,一個蘋果是由「因」藉「緣」而生的。再如一把木椅子,在未被造成前
,木料是因;鋸子、釘子、人工等是緣,最後才成為一把椅子。如再深入分析,鋸木頭
的那把鋸子也有它成為鋸子的因緣。鐵是因:人用力氣、用烈火燒鐵而打成鋸子,則為
外緣了即使現代用機器製成鋸子,仍需用鐵(因),仍需用機器(緣)。如再更進一步
追蹤,造鋸子的鐵也必有它成為鐵的「因」,借著外「緣」的力量而才變成鐵的(亦即
鐵的產生過程)。如此一圈圈、一層層的分析下去,每一樣東西則都成了不過是借著無
數的因和無數的緣所成罷了。但佛教始終答不出每一物的「第一因」究竟從何而來?因
此,佛教的「因緣論」不可信。
佛教隻想強調的是:萬物(或凡物)無「實體」(Reality),僅僅都隻是一種因緣和
合而成的假存在而已。所以隻是一種 Sunya 的存在。這個梵文 Sunya,中譯「空」,
譯得不好,容易使人誤會。難怪最近有一位八十四歲的台灣佛教徒餘紹坡先生大膽地提
出異議說:「……常發現凡講『空』字,就容易出毛病。『空』字在直覺意識中,很容
易認為『空無,斷滅』。用之則自誤誤他,不用則太太平平。」(見氏著「佛法義理中
不應沿用『空』字」,台灣佛教《海潮音月刊》,一九八五年四月)。這是筆者研究佛
教四十年來,第一次看到有中國佛教徒如此勇敢地向佛教﹁空﹂觀開刀的文章。本文後
半段中還要引用他的反「空」文章。
關於萬物(諸法)因緣生的教義,我們不得不引用佛經:「諸法亦如是,因緣合乃成,
因緣離散即滅」(《增壹阿含經》第二「七邪聚品」)。對於「空」,佛經則說:「從
緣生勢,無有是處。從緣生者,則是無我,則是空也。從緣生者,則是無來無去,從緣
生者,則非真實。」(《自在王菩薩經》卷上)經中之無我的「我」,乃指物的本體,
亦即婆羅門教所講的「梵我一如」的那個「我」(Atman)。
佛教有名的《心經》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Rupa),意為「物質體,
能看得見的形狀或東西」(OutWard Appearance, FOrm, Colour, Matter, Thing)。
空(Sunya)指「物無本體」(NOn-eXiStenCe––All phenomena and the ego have
no reality)。「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意即「凡能見之物均無實體(本體):凡無
本體之物即是能見之物」,英文或可寫成 The Rupa is Sunya; The Sunya is Rupa。
十二因緣與輪回
在原始佛教中,對於因緣的道理,釋迦講及最基本的「十二因緣」,以說明人為何會有
生老病死等痛苦。十二因緣是:「無明、行、識、名色、六人、觸、受、愛、取、有、
生、老死」。據說人因有無明(Avija),故「緣」行,因有行,故「緣」識……因有
生,故「緣」老死。但如「滅」無明、「行」亦被滅……最後則生、老死亦被滅。佛教
徒懼怕死後再去轉輪回而再生於某一道(如畜生道),以後又要再死,死後又去轉輪回
而又再生,又再死,生生死死,永遠不絕。因此,佛教徒渴望死後不再「生」,而能去
這麽一個地方,那個境界應是無生無死,佛教稱它為「涅盤」(Nirvana 原文意是如滅
火般的「被吹去」、「被消去」)。印度雅利安人係統的宗教思想都講「輪回」,佛教
也不例外。隻是苦了原與印度雅利安人毫無血緣關係的中國佛教徒,也被卷進這個莫名
其妙的輪回謬論漩渦之中,天天為自己死後的「再生與再死」愁苦憂煩,惶惶不可終日
。十二因緣中的最原始元凶––「無明」,究竟從何而來?佛教居然無法清楚解答,隻
在佛經以外的《大乘起信論》中籠統地稱無明是忽然念起。「以不達一法界故,心不相
應,忽然念起,名為無明」。但這種無明來源說明是絕對無法令人信服的。由此可知十
二因緣的道理真是漏洞百出,不能使人信服。
由於篇幅所限,恕不詳述十二因緣的每一項含義。大致上,十二因緣的「因、緣、果」
適用於人類。但似乎也能用於動物,因為它們也有生死,也會再去輪回變來變去。佛教
甚至以為一切鬼神也難逃輪回之苦,或升或降,痛苦莫名。這也是受了婆羅門教火神阿
耆尼等諸神鬼會墮落的教義影響所致。基督教根本不信輪回謬論,但中國佛教僧人卻極
卑鄙惡毒地硬說基督教的上帝也不過是六道輪回中的天道中的一神而已(三十三天,忉
利天神),所以他(神)也會再墮落雲雲。實在含血噴神,令人發指!
關於十二因緣。佛經說:「雲何為因緣法,謂此有故彼有。謂緣無明行緣行識……」關
於人的身體基本組織,釋迦牟尼講了「五蘊說」。「蘊」是集合的意思。五蘊是:色蘊
(人的物質體)、受蘊(感覺作用)、想蘊(認識作用)、行蘊(意誌作用)、識蘊(
Vinana,人的心的本體)。要言之,人的身體是由「物質」(色蘊)和「精神」(其它
四蘊)兩大部分組成。
小乘佛教與大乘佛教
佛教對所處環境的適應力特別強,隨著時代潮流的變化。佛教為求生存,對釋迦牟尼所
講的古老道理––原始佛教教義也會予以新的解釋或索性推翻之。釋迦牟尼死後(公元
前四八六年,有異說),佛教僧伽(教團)開始分裂。到了公元前三百年至公元一百年
左右,佛教已分成保守派的「上座部」(後成小乘佛教)和自由派「大眾部」(後成大
乘佛教)等兩大派別,各派中又再分若幹小派而共分成二十個部派。這時期的佛教稱作
「部派佛教」。上座部的主流是「說一切有部」(簡稱有部)。有部對於「因緣」和「
空」約兩大教理,另有新的解釋。有部主張構成萬有的要素(法體),不論過去、現在
或未來都是實在的,永遠存在不滅。現在的一切存在物雖由各種因緣和合而成,一旦因
緣消滅,現存物亦隨之而消滅。但構成萬物的原素即仍存於未來之中。一旦因緣成熟,
又會再度出現。例如一塊金子,「過去」是一枚戒指,「現在」可被鑄成耳環,「將來
」也能製成別的裝飾品。有部反對萬物隨因緣滅而滅,即主張物質不滅說,連帶諸法(
現象)皆空的「空」也一起被否定了(主張法體恒有、三世實有)。這種「新佛學」,
當然已離釋迦牟尼的教理很遠。
到公元一世紀前後,印度佛教中若幹人起了宗教改革。他們吸取了大量婆羅門教的神鬼
信仰,以及印度周圍各國某些宗教信仰與哲學思想等,然後把這些東西統統搬進佛教,
成立了所謂大乘佛教(Mahayana Buddhism)。原有的佛教從此便被貶稱為小乘佛教了
(Hinayana Buddhism)。但日本泰半佛教學者一致認為大乘佛教信仰已離原始佛教甚
遠而主張「大乘非佛說」,亦即大乘佛教的教義不是釋迦牟尼所說的。和我多次進行過
筆戰並以毒罵基督教而出名的台灣聖嚴和尚,去日本佛教大正大學留學後眼界大開,居
然也開始接受大乘非佛說了。例如他論到淨土宗阿彌陀佛來源時說:「……一旦接觸到
來自希臘、波斯等北方民族的宗教信仰時,為了接引異教進入佛教,對異教的思想便不
能不考慮其價值。」(《世界佛教通史》上集第一四五頁。龔按:出於「佛教權威」和
尚的口,佛教如果承認異教思想也有「價值」,要予以吸收,豈不更證明佛教思想真是
大有問題而非絕對的「真理」了。)聖嚴小心翼翼,唯恐觸怒台灣佛教界保守派(實則
是頑固派)的諸山長老前輩,所以隻好轉彎抹角,暗示著阿彌陀佛信仰實乃由大乘佛教
取自希臘、波斯等國宗教而來。本人曾寫過一篇幾萬字的論文––「阿彌陀佛真相」,
登在香港《景風》雜誌,證明淨土宗的阿彌陀佛信仰是來自印度以外的地區,大概和波
斯的太陽崇拜信仰有密切關係。詳情請閱拙著《阿彌陀佛真相》。
大乘佛教在人「心」上下工夫
佛教到了大乘發展時代(公元一世紀起至公元八、九世紀止),在思想進展上,說好聽
點,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但實則是「亂七八糟,一塌胡塗」。筆者被邀與胡適
博士在台北官舍午餐時,他稱大乘佛教是「垃圾桶」(意即甚麽都有),真是一針見血
!簡言之,大乘佛教可分三大係統:(一)專注重人的「心」才是根本問題的禪宗、天台
宗、華嚴宗、唯識宗。(二)另立西方「救主」阿彌陀佛的淨土宗。(三)以婆羅門教咒語
為本,另創大日如來,類似泛神論,大日如來即我,我即大日如來,所謂「即身成佛」
的密宗(真言宗)。目前,從印度來的西藏喇嘛教密宗在台灣大為流行。限於本文題目
及篇幅,筆者隻講第一係統。
(一)各宗的心觀:
從印度大乘鼻祖龍樹及世親與無著等大牌人物開始,直到傳至中國為止。大家都把諸法
(萬物)到底是「有」抑或「無」,以及萬物到底是何種存在等問題,最後都集中到人
的「心」上了。這些大乘教徒的主張可總括成二點:(1)甚麽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
緣、五蘊、輪回、涅盤……等等,都不遇是一種「假名」,它們根本不存在,沒有這麽
一回事(亦即無十二因緣、無輪回、無……全部是無)。(2)人隻要下些工夫,弄通思
想,能在自己心中明白上述「無」的道理,而同時知道我本來原是「自性(心)清淨」
,則便是開悟了。梵文稱作 Buddha。這個梵字,中譯「佛」、「成佛」。這個僅屬「
開悟了」的普通用語,以後也被神化而把「成佛」變成像是上帝一般的了。
禪宗主張「見性(心)成佛」,自見「本性(心)清淨」。天台宗相信「念(心)三千
」,每一人隻要一念之差,可以上佛界,也能入地獄。華嚴宗則強調「此心即法界(真
心)」,人心統攝萬物,萬物唯心緣起,由於自己的「心」一動,或成迷或成悟。唯識
宗用了「第八阿賴耶識」的名字(Alaya)來代替人的「心」的說法,主張阿賴耶識(
心)才是生出世界萬物的基本種子。「萬法唯識,心外無法,三界唯心」。但這四大佛
教的主流思想,都不過是在人的「心」上下工夫、兜圈子。他們主要是說:人的「心」
原本清淨無穢,一塵不染。隻要你抱定這種想法,絕對不變,你便不必再怕甚麽輪回不
輪回的了。這有點好象在追求亞當和夏娃未犯罪前,在伊甸園中的那種純淨靈性生活。
但人已犯了罪,欲想靠己力恢複,已是不可能的了(參弗二 8、9)。佛經說:「心作
天,心作人,心作鬼神,畜生地獄,皆心所為也。」(《般泥洹經》卷上)龔按:經文
意即六道輪回或五趣(道)(天、人、鬼、畜生、地獄)都不存在,都無非是你的「心
」所為(想)罷了。「心有想念,即成生死,心無想念,即是涅盤。」(《大集經》)
「三界虛妄,但是一心作,十二緣份,是皆依心。」(《華嚴經》)
(二)《心經》與《金剛經》的教訓:
在大乘佛經中,推翻原始佛教最徹底、最露骨的要算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了(簡稱
《心經》。幾乎所有中國佛教徒非常喜歡誦念這本經,原因可見經文。龔按)。經曰:
「……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
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
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
。」《心經》勸人隻要自己心中覺得根本沒有甚麽無明、甚麽生老病死……這些東西根
本都不存在,那你就不必再怕甚麽了,無有恐怖。有名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簡稱
《金剛經》。據說禪宗六祖慧能是因聽了此經而開悟的),也和《心經》一樣,走同一
條「無」的路線。經曰:「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
所住心。」(亦即你的心不要天天被牽掛在這些東西上麵,它們根本是不存在,是無。
龔按。)同經結論說:「何以故,一切有為法(指能見之物「Rupa,色」的別稱。龔按
),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亦即一切能見之物歸根結柢都
屬無。龔按。)受了《心經》和《金剛經》等思想的影響,中國若幹佛教徒更大膽也幹
脆否認有所謂「業力」,因此也是勸人不必再怕甚麽業報不業報,一切統統放心好了,
「諸佛合十曰:『阿難!阿難!無色無色,更無受想行識,則諸業不起,一切眾生當無
劫孽』。」(《聖賢雜誌》第一九三期,一九八五年一月,台中聖賢堂)據該雜誌說,
以上的「諸佛合十曰」是所謂觀音菩薩藉扶乩降壇而講「色空之論」的。所謂觀音降壇
和諸佛合十都不過是騙人的幌子,但中國佛教徒和受了佛教影響的中國人,都想從「業
」和輪回等的恐怖教義中逃脫,而渴求變成所謂「我本自性(心)清淨」的念頭倒是真
的。據說鴕鳥在緊急關頭時,把自己的頭埋入沙中,自己已看不到甚麽,便安心快樂得
以為一切都無問題了。大乘行者所追求的「無」和「無有恐怖」倒有點像鴕鳥式的自我
安慰。
佛教到底是「有」?是「空」?模棱兩可
大乘佛教可說走了另一條路線,完全否認推翻了釋迦所講的原始佛教教義。難怪受了這
種新思想的中國禪宗僧人竟也敢大罵起佛祖釋迦牟尼來了。據說,釋迦曾講過:「奇哉
!奇哉!大地眾生,無不具有如來智能德相。」但中國禪僧雲門和尚卻聽了大怒道:「
若我當時在座,當一棒子打殺與狗子吃,貴圖天下太平。」他又說:「佛之一字,吾不
喜聞。」禪宗及其它以修「心」開「悟」的僧侶及信徒,十分喜聽雲門的罵佛狂言。其
實,我們對於雲門的罵佛狂言,不必大驚小怪,這隻是個思想上的問題而已。大乘既然
已走了自己的新路線,當然不想再受釋迦舊教訓的束縛。但小乘佛教的泰國僧人絕對不
承認大乘的「新思想」。小乘僧人仍都在苦苦修心,追隨著導師釋迦牟尼的腳蹤。我曾
在泰國佛寺與泰僧討論過大小乘教理,他們把大乘佛教和尚恨透了,尤其對那些娶妻食
肉的日本和尚,更是看得一文不值。大小乘佛僧直到現在,仍是水火不兼容,沒有往來
,形同仇敵。
由於佛教對「有或空」一直說不清楚,台灣佛教徒餘紹坡先生不得不大聲呼籲道:「…
…現今尖端科技發展迅速,佛法亦應以革新精神,將經論義理依『精簡、明確、具體、
應用』四點原則,使人容易了然佛法核心義理,不但不沿用『空』字,以杜絕『後遺症
』,也要普遍提高對義理認識的水準。弘法領導階層,以為然否……。」由全文可知,
隻要不用「空」字,就不曾連帶陪襯一個「有」字,也不曾發生「空無」、「斷滅」的
誤解(見氏撰「佛法義理中不應沿用『空』字」,《海潮音月刊》,一九八五年四月)
。照筆者看,除非中國佛教來個教義「大革命」(這種情形很難發生),否則,「空與
有」的問題還一直要糾纏下去,永遠解決不了。這是因為佛教教義內容自己出了毛病,
有了問題,即使教主釋迦牟尼從骨灰瓶中「複活」過來,也無法解決得了。他一定會對
所謂大乘佛教大吃一驚,會歎息問道:「你也是佛教徒嗎?」
為了「有無」的教義,中國佛僧也因而傷透了腦筋,隻好用模棱兩可、含糊籠統的說法
予以搪塞了事。例如台灣有名的「高僧」南亭法師說:「……此心無形無像,故不屬有
,有作用可見,故不屬無……可以說空,可以說有,空則虛靈玄妙,不可捉摸;有則事
事物物,皆唯心觀……」(見氏著《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義》)。南亭和尚的解釋使人
難以捉摸,到底是有?抑或是無?照他的說法,兩者都是,兩者都不是。結果仍無具體
定論。這就是佛教!茲引用另一則佛教文章,以饗基督徒讀者。這篇文章的內容也是莫
名其妙,沒有清楚的答案。文章名叫「問答」。問:「生從何處來?死往何處去?」答
:「本來麵目尚不可得,更從何處問來去?」問:﹁父母未生前本來麵目又如何?」答
:「無明為父,貪愛為母,合和而為『我』!」問:﹁我是誰?﹂答:「四大本空,五
蘊非有。是誰問:『是誰』?﹂(《覺世旬刊》,一九八三年,八月廿一日)
三個與空觀有關的思想
和空觀有關的另外三個思想也必須說明一下。
(一)四人皆空說:
古印度諸學派大多以「地、水、火、風、空」為成立世界的五大原素(也有除去「空」
的「地、水、火、風」四大說)。佛教承襲了這個四大,也以為凡是能見之物(色法)
都莫不由此四大原素而成。「地」界屬堅性,指物的堅性部分。「水」界是濕性,指物
的濕性水分部分,能攝取。「火」界是暖性,指物的暖性部分,使物能成熟。「風」界
是動性,指物的動性部分,助物生長。但以後大乘佛教站在「空」的觀點,以為就連這
個「四大」也仍在 Sunya(空)的範圍內,所以成了「四大皆空」。但「四大皆空」這
句話在中國民間即成了一句害人不淺的口號,已成為代表「努力奮鬥無用」的箴言了。
人生到頭來反正都落得一場空,幹嘛還要為生活吃苦拚命?因此有人「看破」(?)紅
塵入「空門」去作和尚或尼姑。但和尚尼姑也得吃飯活下去,要設法弄錢養活自己。所
以仍未徹底離「空」,仍在「有」(錢)上打滾呢!再者,據說寺院或尼庵中問題更多
,「空」不了呢!我沒有作過和尚,僧伽內部真正情形我不清楚,但請閱讀《僧尼歸主
記》,便知其中若幹驚人和恐怖的事情了(此書在各教會書局有售)。
(二)四劫說:
古印度婆羅門教學派稱此為「劫波說」(Kalpavada),以為這個世界有成立期間叫作
「成劫」;世界的存續期間叫作「住劫」;世界的破壞期間叫作「壞劫」;世界破壞後
,到下次再成立時的時期叫作「空劫」。佛教也采用了這個四劫說。據說每一劫的時間
是二十中劫,總共八十中劫而成一大劫。一大劫的年代是十三億三千四百萬年。但由於
佛教的世界觀是既無開始,也無末了,所以佛教的四劫說隻用以說明凡物的變化階段而
已。例如某一物有它的完成期(成),有它的發展期(住),有它的變壞期(壞),有
它的消滅期(空)。萬物似乎都能適用於此四階段變化。如青草的生出(成)、長大(
住)、枯幹(壞)、消滅(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