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千字文講記

(2005-06-22 13:38:49) 下一個
千字文講記 劉宏毅 引言 《千字文》是我國最優秀的一篇訓蒙教材,用一千個漢字勾劃出一部完整的中國文化史的基本輪廓,代表了中國傳統教育啟蒙階段的最高水平。《千字文》通篇首尾連貫,音韻諧美,讀起來朗朗上口,既是一篇四言長詩,也是一部袖珍百科知識全書。明代古文大家王世貞稱其為“絕妙文章”,清代褚人獲稱讚其“局於有限之字而能條理貫穿,毫無舛錯,如舞霓裳於寸木,抽長緒於亂絲”。 《千字文》全篇主題清晰,章句文理一脈相承,層層推進,語言優美,詞藻華麗,幾乎是句句引經,字字用典。這是其他幾篇也被公認為不錯的訓蒙讀物不能比的。所以曆代書法家都競相書寫,如智永禪師、懷素、歐陽詢、趙佶、趙孟睢⑽惱髏韉榷加辛舸?兩竦奶?盡?br /> 我們現代人如果沒有一個特殊的機緣,一生中能把《千字文》從頭到尾好好讀一遍的機會不是很多。現在無論在海外還是中國大陸, 能讀《千字文》的不是研究生也是學中文的本科生。但在民國建立之前,這是六歲孩子入蒙學就必讀的。現代人如果沒有文史功底,確實讀不懂。且不說弄清引經據典與用韻,隻翻字典查生字一項,就足以讓人望而生畏,興趣全無了。有感於此,我笨鳥先飛,先求古尋論一番,作一塊引玉之磚。希望我們每一個海外華人都能籍此珍惜自己的文化,知道祖先給我們留下了哪些寶貝,不至於恥作中國人。開講以來大受歡迎,尤其是上了年紀的人聽了倍感親切,這倒是我們始料不及的。 《千字文》既是用一千個字編成的韻文,我們這次開講就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講者解字說文,學者隨文入觀。講的人將字義、文義講明白,聽的人要隨著文句的展開,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去觀去想。古文在理解上沒有標準答案,所謂“書不盡言、言不盡義”,完全看讀者的領悟力和想象能力。如果給出一個標準答案,學生的想象力就被扼殺了。人沒有想象力,就不可能有創造性思維,就沒有發明創造,這是一連串的因果關係。傳統教育的好處就在於處處給你留門,而不是老師越俎代庖,處處關門閉戶。“講不清,師之過;聽不明,學之惰”。如果真的能夠隨文入觀,我們這些吃膩了“洋教育”快餐的人,一定會發現古人的粗茶淡飯別有一番風味。五穀雜糧是養胃的,不會傷人,希望大家多吃。 第一講 《千字文》三個字是本文的篇名,說明這篇文章是由一千個漢字編排而成的。中國漢字發展到今天共有二萬餘個方塊字。記載殷商和商以前文化的甲骨文,經過考古學家、文字學家多年的整理,發現共有三千字。其中二千個是占卜專用字,日常應用的文字僅有一千個。商朝有600年的曆史,常用字隻有一千個。當然,那時字少是一方麵,但從另一方麵告訴我們,如果你真正能夠駕馭一千個漢字,已經是很了不起了。 中國自古就把語言和文字分開來,語言是語言,文字是文字,不用口語化的文字。因為古人發現語言受時間和空間的限製,地域不同,時間不同,交流用的語言也不同,大概的規律是每30年一變。但是文字可以穿越時間和空間,永遠流傳下去。今天我們讀到這篇《千字文》,感覺中就像又回到南北朝時代一樣,與作者周興嗣對麵而坐,聽他侃侃而談。一切都是那樣鮮活,栩栩如生。 周興嗣,字思纂,生活在南朝宋、齊、梁、陳之中的蕭梁時期,是一個很有學問的人。梁武帝時官拜員外散騎侍郎,武帝常命他做文章。六朝曆史上著名的《銅表銘》、《檄魏文》等文章,都是出自他的手省?br /> 本文作於梁武帝大同年間,即公元535-543之間,距離現在有1400多年了。三國時期的書法家鍾繇曾寫過一篇《千字文》,但毀於西晉的動亂之中。王羲之又重新編綴過一篇,但文理音韻皆不佳。梁武帝為教育子侄,令周興嗣再次編撰。相傳武帝從王羲之所書的碑文中拓下一千個不同的字,然後把這一千張沒有秩序的紙片交給周興嗣,說:“卿家才思敏捷,為朕作一韻文可也”。周興嗣絞盡腦汁,隻用了一夜的時間就編好了,但當他交文的時候,已經鬢發霜白了。(故事見於《梁史》) 他隻能用武帝給出的一千個字編排文章,像小孩子玩拚圖,而且還要押韻,所以說“周興嗣次韻”次韻。次是編排次序,韻是按照韻部、韻腳,把它編排起來。因為是奉皇帝的旨意承辦的,因此前麵加一個敕字,敕就是皇帝的昭命。 員外散騎侍郎是他的官階,這是漢朝設的官職。南北朝時期距兩漢並不太久,仍然沿用漢的製度。散騎的原意是沒有很具體的事情做,隻是散跟在皇帝身邊的顧問侍從。 侍郎是當時政府部門“省”(以後稱“部、院”)的最高領導,但明清兩代的侍郎為副職,部門的正職叫尚書。員外是正常編員以外加設的職位,因為皇帝有旨,特別在正常編製之外,再加一職。所以周興嗣這個侍郎就叫員外散騎侍郎。 《千字文》全文共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從宇宙的誕生、開天辟地開始講起,講到日月星辰、氣象物候、地球上的自然資源,一直講到人類出現以後,中國太古和上古時期的曆史。最後以人類社會組織的出現和王道政治製度作為結尾。這部分內容既自成體係,又是下麵三部分的奠基,非常重要。 下麵看第一部分。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 這兩句話說的是開天辟地和宇宙的誕生。天地是怎樣形成的?宇宙形成以後的初期又是什麽樣子?都在這兩句話裏,不要小看這八個字。這兩句話都是引經,都語出有典。 “天地玄黃”一句出自於《易經》。《易經》裏說“天玄地黃”,這裏為了押韻改作“天地玄黃”這種不改動古人文字的引經,為明引。“宇宙洪荒”出自於《淮南子》與《太玄經》。《淮南子》裏說“上下四方叫作宇,古往今來叫作宙”。作《太玄經》的是西漢的楊雄,他在《太玄經》裏說過“洪荒之世”的話。兩部經的話合起來就是“宇宙洪荒”,這種引經的方式叫暗引,所以這兩句話都是經典。 如果僅僅從字麵上看,這兩句話的意思就是:天的顏色是黑的,地的顏色是黃的。這不是無病呻吟嗎?能作為經典流傳幾千年嗎?那麽這兩句話的深層含義在哪裏呢?我隻能試著解,大家來隨文入觀,看看能體會到哪裏。 天地這兩個字在古漢語裏有多重意思,包括的概念非常之多,我們熟悉的太空之天與地球之地隻是其中之一。要想弄明白天地二字的含義,必須要讀《易經》。《易經》是五經之首,講的就是天地之道和陰陽之變的道理,中國的傳統文化,什麽《四書》、諸子百家,統統都是從《易經》這個根上發展出來的,學中國文化不讀《易經》是本末倒置。 《易經》上說:“形而上謂之道,形而下謂之器”。天地宇宙未生之前,是混沌狀態的,現代物理學稱為大爆炸以前的那個超密度無限塌縮的粒子,中國文化叫太極。150億年以前,這個超密度的粒子瞬間產生大爆炸,形成了現在的物質宇宙,其中有形的物質凝集成星體,就是地;無形的空間擴展開來形成了太空,就是天。《易經》說:輕清者上升為天,陰濁者下降為地。不是既形象又具體嗎?但這是物理的天地,物質世界的天地。在《易經》文化裏麵屬於形而下的“器世間”,也就是物質世界。形而上是非物質的道的世間,那不是我們現有的智力能夠討論的,所以孔子說:“六合之外存而不論”。“存”是承認它確實存在,“不論”是暫且不討論,因為我們的智慧不夠,一說就吵架,何苦呢! 對智慧高的人講真話,形而上是天,形而下是地。對智慧不夠的人隻能說淺話:太空是天,地球是地。同樣都是天地兩個字,深人有深解,淺人有淺說,各得其所。    玄,在顏色上指的是深藍近於黑的顏色,叫玄。在意義上來說,指的是高遠、高深莫測,叫玄。肉眼可見的天的顏色是藍色的,怎麽說是黑色呢?藍色是水的顏色,是海洋的顏色,日光照到海洋表麵,光線反上去,我們看到的天空就是藍色。但是現在的宇航員到了太空中一看,黑漆漆的一片,隻有恒星放射出點點微光,確實是黑色的,所以從顏色上說天玄是對的。此外天道高遠,像老子說的,形而上的天道的理體,玄之又玄,深不可測,是我們現有的智慧不能理解的。這是形而上的天道高深莫測,所以叫天玄。 地黃也有兩重意思。我們中國的文化特別是傳統文化,確切地說,指的是先秦以前的文化,即夏商周三代,特別是周代的文化。上古時期,夏商周都在黃河流域立國、建都,中國的傳統文化,如果再縮小範圍,應該說是黃河流域的文化。黃河是母親河,從昆侖山(約古宗列盆地)發源,匯集於星宿海,過磯石山,經九曲十八彎,從西北高原流下來,同時帶下來黃土形成了衝擊性平原。那水的顏色是黃的、土的顏色也是黃的,農作物黍、稷都是黃的,所以說地黃。 另一重的含義,宇宙中的天體,包括地球在內,都是大爆炸的產物,在初始狀態都是熾熱的物質。地球就將其溫度凝聚在地核的岩漿之內,並借助太陽不斷地補充。有溫度才可能有生命現象,在色譜分析上,玄色是冷色,黃色是暖色。地黃也是讚歎溫暖的大地有長養和哺育作用,所以中國人又把大地尊稱為“母親”。 天道高遠,地道深邃,黃也代表地道的深邃。迷信的人說:“人死了以後歸於黃泉,過了奈何橋就是黃泉道了”。話雖不可信,其意無非是指那個不為活人所知的另一個深邃的世界。 可見,要弄明白“天地玄黃”四個字,可不是容易的事情。 宇宙洪荒 《淮南子》上說,上下四方叫作宇。上下四方又叫六合,所以宇是空間的概念。古往今來叫作宙,是曆史的承續,是時間的概念。宇宙一個說的是空間,一個說的是時間,代表了現代科學裏“時空”的觀念。我們今天所用的宇宙一詞,隻是言物理的太空,隻相當於古人所說的“宇”,沒有宙的概念。為什麽呢?因為時間不是客觀存在,是人的主觀感覺。空間狀態的延續是時間,脫離開空間就沒有時間,空間不一樣,時間也不一樣。空間拓展了時間就隨著延長了,反過來,空間縮小了時間也就隨著縮短了。古人有“王質觀棋”的故事。晉朝的王質進山砍柴,看見鬆下有兩個童子在下棋,他就駐足觀了一盤棋。棋罷,斧子把兒已經爛了。回到家裏,同時代的人都過世了。可見空間不一樣,時間也不一樣。今天我們覺得時間不夠用,一天的時間比起我們小時候的一天,顯得很短。這很自然,因為空間縮短了。唐朝的玄奘去印度取經要走三年,現在坐飛機幾個小就到了,交通的便利縮小了空間,自然我們在時間的感覺上就縮短了。 此外,時間與物體的運動速度有直接關係。根據愛因斯坦的理論:宇宙中的質量、能量和速度可以互相轉化。宇宙的速度極限是光速,即30萬公裏/秒,當運動速度到達光速,時間就趨近於零。超過光速運動,時間就倒轉了,就是科幻片裏描繪的“時光隧道”。到達這一步,人類才能說“進化”了,否則總是研究猴變人、人變猴的,一點新意都沒有。但問題是,零也是存在的一種形式,不是不存在。我們即使進入了時光隧道,也隻是倒計時,還是沒有超越時空的束縛。《金剛經》和《老子》是東西方兩大聖人教給我們破時空的經典,早已超越了宗教的界限,所謂“東方有聖人,西方有聖人,此心同,此理同”。古代的讀書人沒有不讀這兩部經的,今天我們把它當作宗教著作拒絕接受,這是我們現代人的福薄,享受不了。 洪荒是指地球形成以後的早期狀態,是50億年以前(太陽係形成),那時地球的地殼很薄,溫度極高。造山運動引發了洪水,洪字的本義就是大水,指地球上的早期洪水說的。地球上的洪水至少鬧了三次,大禹治水的一次是最近的一次,大約在4000年以前。大禹平水患,定九州,這是人類史上出現的改造自然的最早的範例。 荒的本義是草木的蒙昧,指代的是遠古時期,人類還沒有出現以前,離現在至少是500萬年,那時的地球上還處在混囤蒙昧的狀態中。中國自古就有盤古開天地的故事,說的是盤古氏開天地。在久遠前天地還未分開的時候,有一個人,他像胎兒一樣盤縮在像雞蛋殼一樣的天地裏麵睡覺,一睡就是一萬八千年。誰也不知道他有多少歲了,所以叫他盤古。他睡醒了以後覺得又黑又悶,就把這個雞蛋殼一斧子劈成了兩半。輕者上升為天,濁者下降為地,為了固定住天地,他每天身高長一丈,過了一萬八千年,天地終於被固定住了,盤古也化作了天地的一部分。這雖是個神話故事,但與宇宙大爆炸說有一點神似。 日月盈仄。 談到日月星象就進入了中國傳統天文學的領域。中國的天文學不同於西方天文學,有自己獨特的一套,是中國傳統科技的一部分。日月是最容易觀察的,同時也是與地球關係最密切的兩個星體。因為,其一日月離我們距離近。月亮距地球38萬公裏,太陽距地球1.5億公裏;其二我們在地球上看月亮和太陽表麵直徑一樣大。中國人將日叫做太陽,把月叫做太陰,再加上金木水火土五個行星,就叫做七曜,或七政。 七曜,就是七顆光明閃耀的星球。日語裏麵從星期一數到星期天,他們還再稱為日曜日、月曜日、火曜日、水曜日、金曜日等等,指的就是這七星。 盈指的是盈滿,這是針對月亮來說的;仄的意思是傾斜,是針對太陽說的。月亮十五是滿月叫盈,又叫望,望者日月相望也。每個月的陰曆十五,夕陽還沒落山,滿月已經升起來了。一日一月、一白一黃相對而望,蔚為瑰麗。每個月的初一,沒有月光的月體叫朔,每個月的最後一天也沒有月光,那叫晦。初三到初七,慢慢有月牙出來了,開始是C形,像鐮刀一樣,叫新月。到了初八,是反著的D形,這叫上弦。十五是滿月,再到D形,是下弦,最後到一線殘月,然後就是晦。這是當月球與太陽處於同一直線的時候,二者的視表麵積重合,月體完全遮住了太陽,看不見月光了。 仄指的是日西斜,太陽每天都東升西落,正午的時候位置最高,一過午時就叫仄。中國自己的天文學裏麵講究黃道、白道和赤道,這是最基本的天體運行的軌道。 中國人出門做事,喜歡挑個黃道吉日。那什麽是黃道呢? 黃道是太陽圍繞地球運轉一圈所形成的軌跡。有人一聽就跳起來了,胡說!不科學。太陽怎麽會圍繞地球轉呢?是地球圍繞太陽轉。我們說這要看基點在哪裏,如果以地球為基點,以太陽為參照物,在地球上觀察太陽的運動,確實是太陽圍繞地球轉。早晨太陽從東方升起來,晚上從西方落下去,我們看到的現象就是日升日落。我們換一種說法,說成:在地球上觀察太陽運動所形成的視運動的軌道就叫黃道。隨你怎麽說都是一回事。 黃道一個周天360度,分成十二個等份,叫做黃道12次或12宮。從子到亥,一宮30度,每月走一宮,十二宮走完,太陽轉了一個周天。 什麽叫白道呢?白道是在地球上觀察月亮圍繞地球轉一圈所形成的軌道,叫白道。地球赤道是在南北極之間,畫一條假象的平行線,把地球分成南半球北半球兩部分。天文赤道是地球赤道在天球上的投影,以此為標記,天球上才有對應的九州分野。 月亮盈虧變化的一個周期,就是中國最早使用的太陰曆,太陰指的月亮。根據月光的盈虧變化來記載時間的長短,就是太陰曆,簡稱陰曆。夏商周三代各自有各自的曆法,我們現在用的是夏曆,也就是夏朝的太陰曆。 辰宿列張 這一句話,語出《淮南子》。《淮南子》一書是西漢初年,淮南王劉安及門客共同著作的。劉安是漢高祖劉邦的曾孫,漢厲王劉長之子。《淮南子》中有一句:“天設日月,列星辰,調陰陽,張四時”。可見《千字文》的作者周興嗣,對五經和諸子百家讀得爛熟,可以信手拈來。 廣義的辰是星體的總稱,俗稱星辰。狹義的辰是北辰,指的是北鬥七星。北鬥七星屬於現代天文學的大熊星座,可以用來辨方向、定季節。辰又指太陽所行黃道十二宮(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辰宮。 廣義的宿指的是星宿。星和宿有什麽區別呢?單顆的稱星,一顆以上的一團星、一組星,就叫宿。我們看看天上的星,基本上都是星座、星團,一疙瘩一塊的,根本數不出有多少個,隻能叫一宿,一個星宿。中國天文學最鼎盛的時代是隋唐時期,那時的星域分區,把視天球分成三大圈,又叫三垣:太微垣、紫微垣、天市垣,垣是院牆,就是把星域分成三進的大院套。然後再按東西南北,象切西瓜一樣把星域分成四塊,每一塊選擇七組星辰,每組都是恒星。所謂恒星就是不動的星,向太陽一樣,今天是這樣,明天是這樣,一萬年還是這樣,永遠不變,便於觀察,便於比較。每一方有七組星宿,四七二十八,加起來是二十八組,就是二十八宿。 西方人不叫星宿,叫星座。星座是一個星群,如有大熊座、仙女座、雙魚座等等。西方天文學本有48個星座,以後希臘人又加上40個,總共88星座,都是根據西方神話傳說的人物、動物、器皿等命名的,例如射手座、水平座、金牛座等等,和我們中國的不一樣。 按中國古人的說法:東方蒼龍、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實際上,是把28宿連起來以後,看它的形狀像這四種動物。比如東方蒼龍,一共有七組星,“角亢氐房心尾箕”,把它們用線連起來,活象一隻回首收翹、奔騰不已的龍。龍宿居東,在季為春,升發溫和,我們是東方龍的傳人,龍的子孫,永遠不要忘記我們中國人的發祥地。 南方朱雀七組星宿,“井鬼柳星張翼軫”,好像一隻展翅的孔雀。西方白虎,“奎婁胃昴畢觜參”,連起來的形狀像隻張口的老虎。北方玄武,“鬥牛女虛危室壁”分成兩組,一組象個蛇,另一組象個龜。 古人從小就對星宿非常熟悉,行文寫詩,信手拈來。如蘇軾的《前赤壁賦》“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鬥牛是北方玄武的兩宿,月亮運行到鬥牛之間,表示時值中夜了。現代科技發展了,我們對天文反而一竅不通了,中國的孩子參加國際組織的夏令營,居然不會在夜晚用星辰辨別方向,外國人很覺奇怪。 列是排列,陳擺開來的意思;張是張布,展開掛起來的意思。兩句話聯起來,字麵意思就是: 太陽升起來,又落下去。月亮滿了又缺,缺了又滿。 星辰閃爍張布,列滿了星空。  寒來暑往,秋收冬藏。   這兩句話的字麵意思,很好理解,寒暑說的是氣候的變化,秋冬是四季的推移。前一句是引經,雖然簡簡單單四個字,但出自《易經》。《易經》裏說:“寒來則暑往,暑往則寒來,寒暑想推,而成歲焉”。秋收冬藏是省略句,全稱是“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氣候與物候曆來就是農本國家的大事,遊牧民族就無所謂了,不太重視。氣候注重的是地球上的溫度、濕度和光照時間;物候則關心生物消長的節律性,偏重在生物與自然的關係。 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是橢圓的,一年之中有距太陽最近的近日點(1.4億公裏),距離最遠的遠日點(1.6億公裏),造成四季日照時間的長短不一樣;地球的地軸又是歪的,自轉起來造成各地區日照強度不均衡,這就產生了寒暑的變化。 天文學中所以引出28宿的概念,就是要以黃道內的28宿為坐標,研究五大行星再加上日月地球,八個天體之間的關係。28宿雖然都是恒星,但離我們至少都有40萬億公裏(4.3光年),正因為它們光色暗淡,又恒定不動,所以便於作為背景和坐標,來觀察五星和日月的運動。 如果七曜中的兩個或三個星體出現衝、留、合的變化,即運轉角度、排列、與距離的不同,會對地球產生引力上的改變,形成不同的氣象。月球質量輕、自轉速度快,引力小,不能單獨靠引力調集雨雲。其他幾個星體,可以利用其引力調集雨雲,造成地球上的暴雨。通常兩星或多星夾角的合力矢線所指的地球方向會有暴雨,夾角內地區的雲被吸走了,會出現幹旱。因此古代的天官,多用五星、七曜的變化來預報氣象的變化。 如何確定旱澇發生的地區呢? 這就要提到天文學上九州分野的概念了。中國自古以來就有九州的說法。帝嚳高辛氏始建九州,舜帝時增至12州,大禹治水以後又確定為九州,並鑄了九鼎,以永定九州。九州就是兗冀青徐,楊荊豫梁雍。每一州對應著天上星域的一個分區,叫做九州分野。多星夾角的矢力線所指的分野,地球上對應的九州就會有旱澇冰雹等災害,或火山地震等災變。後世由此分支發展出占星術,那是另 外一回事,與傳統科技不相幹。 水星用來定四季,因為水星的公轉周期為88天,接近一個季度的天數,水星在天上轉一圈的時間剛好是一個季度。因為它是太陽係的內行星,永遠在太陽的左右擺動,所以很好觀察。北鬥星也是用來定四季的,這到本文的最後一部分,“璿璣旋斡”一句時再詳談。 金星是用來定時的,確定時間用的。金星又叫太白星,黃昏以後在西方看到它時叫長庚星,黎明之前在東方看到它時叫啟明星,表示天就要亮了。 閏餘成歲 “閏餘成歲“這句話,語出《尚書•堯典》,有曰:“以閏月定四時成歲”。 中國文化裏麵發達最早、最係統的就是天文學,中國天文學在明朝以前,一直是領先於世界的,是我國傳統科技的一部分。為什麽中國天文學發達呢?因為中國是以農業立本、以農為主的國家,務農的根本是不誤農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一定要按天時,不能胡來。所以中國曆代都有司天監,有“天官”,專門觀測天文氣象的變化,以此作為行政施治的根據,所以把日月五星合稱為“七政”。 國家、朝廷(政府)就要負責製定律曆,計算出二十四節氣的準確時間,來指導人們務農。中國的天文曆立法,曆來是太陰和太陽合參,以太陰記月,太陽記年。我們現在使用的公曆是以公元記年的太陽曆,是根據太陽周天360度,運行365天製定的曆法,簡稱陽曆。中國很早就有太陽曆,宋朝的科技著作,沈括的《夢溪筆談》裏就有詳細論述,但沒有正式頒布使用,因為太陽曆與月律(月亮的節奏、節律)不符。月球質量輕、自轉速度快,繞地軌道是橢圓。月亮盈虧朔晦,一個周期近地點時是30天,遠地點時是29天,平均是29天多一點。這樣,一年加起來是354天,按照太陽曆算是365天,中間差了11天,這就叫閏餘。閏的意思是多餘,門裏王為閏,家裏養個王肥吃肥喝的,不是多餘是什麽?所以莊子說:“帝王者,聖人之餘事也”。 一年相差11天,三年加起來就差了33天,多出一個月。這樣曆法與物候節律就不符了,十七年以後,六月份就要下大雪了。怎麽辦呢?隻能每三年,加多一個月出來,這樣加出的這個月叫閏月,加閏月那年就叫閏年。平年是十二個月,閏年就是十三個月。多出的這個月加在哪呢?加在有節沒氣的那個月。24節氣中有12節、12氣,平分到每個月是一節、一氣。如立春是正月節,雨水是正月氣。陰曆的月律與年律有日差,轉三年以後就有一個月有節沒氣,因此設閏就加在這個月。所以讀曆史,有時侯閏八月,有時候閏十二月,不一樣。三年一閏隻消化了30天,還多三天呢。五年閏兩回,天數又不夠,後來發現十九年閏七次最合適。 陽曆也同樣設閏,陽曆365天為一個自然年,但一個回歸年(歲)是365天又5小時48分46秒,多出的5個多小時,四年就累計到24小時了,多出一天,必須設閏將其消化掉。因此,陽曆每四年一閏,將多出的一天放入二月份,這樣平年的二月28天,閏年的二月29天。 “閏餘成歲”的“歲”與“年”是兩個概念。年表示從今年的正月初一到來年正月初一的這一段時間,為自然年。歲表示從今年的某一節氣到明年的同一節氣的一段時間,為回歸年。 歲的本義是歲星,歲星就是木星,木星運行的軌跡叫太歲。用歲星紀年是我國天文曆法的另外一種。木星(歲星)12年繞天一周,每年行30度,為一個歲次。用之記載曆史事件,就記為:歲在某某。太陽曆紀年,歲星曆記歲,這樣年歲相符,就是“閏餘成歲”。 律呂調陽 閏的問題解決了,曆法和四季在理論上總算能對上了,但是曆與四季氣候、與實際的物候,也就是二十四個節氣,是不是能夠配在一起呢?這就要用律呂來校正、調整了。什麽叫律呂呢?律呂是用來協調陰陽、校定音律的一種設備,現代音樂上叫定音管。 中國古代在音樂上有五音,宮商角徵羽,這是五個全音,再加上兩個半音,一個是4,一個是7,一共七個音。這七音是一個八度的自然音階,沒有音高,也就是沒有定調。怎麽辦?就要用律呂來給它定調,律呂就是定調用的律管和呂管。 黃帝時代的伶倫,用十二根竹管,其中最長的九寸,最短的四寸六分,因為九是陽的極數。然後按長短次序將竹管排列好,上麵的管口一邊齊,下邊長短不一,像切大蔥一樣,留斜茬,然後插到土裏麵。竹管是空的,裏麵灌滿用葦子膜燒成的灰。這種飛灰最輕,叫暇莩。把這些管埋在西北的陰山,拿布幔子遮蔽起來,外麵築室,絕對吹不到一點風,用它來候地氣,因為地下的陰陽二氣隨時都在變化。 到了冬至的時候,一陽生。陽氣一生,第一根九寸長、叫黃鍾的管子裏麵的灰,自己就飛出來了,同時發出一種“嗡”的聲音。這種聲音就叫黃鍾,這個時間就是子,節氣就是冬至。用這種聲音來定調相當於現代音樂的C調;同時可以定時間,來調物候的變化,所以叫做“律呂調陽”。 十二根管分成六陰、六陽兩組。六根單數的屬陽,叫六律;六根偶數的屬陰,叫六呂。 六律第一個是黃鍾,六呂的第一個叫大呂, 所以音樂裏有黃鍾、大呂之說。 如果再往下說,律呂之數用三分損益法,就是“先三分減一,後三分加一”。比如:黃鍾的管長九寸,其數為九。先進三,就是九的三倍(三次方)得數為729,再減一倍,得數是364.5(729÷2 =364.5)。這就是陰曆年加閏以後的天數,用律曆對應節氣勘定出來的調整數,與太陽曆的365隻差半天。對務農來講,半天的誤差馬馬虎虎地可以接受。再深入下去討論就要看《漢書•律曆製》,就不是我們在這裏三言五語能說明白的了。 雲騰致雨,露結為霜。   這兩句說明雲雨霜露自然現象的形成。傳統科技認為,“地氣上升為雲,天氣下降為雨”。霜和露是同質的東西,隻是露是液體的,霜是固體的。我們的地球,白天太陽出來以後吸熱,晚上日落以後再散熱。地氣是熱的,它往上散的時候,由於地表溫度逐漸降低,水蒸氣遇冷變成露水。夜晚氣溫進一步降低,它就結成霜了,特別是到了白露、霜降節氣的時候,完全變為白霜。 “露結為霜”這一句話出自《易經》,《易經•坤卦》裏有:“履霜堅冰至,陰始凝也”的話。履霜,踩到霜了,你就要想到凍冰的時候快來了。陰始凝也,陰氣開始凝結了。這是告訴我們,看到霜,就要想到冰;看到一件事情的因,就要想到它應有的結果,不想要惡果,就不要造惡因。 金生麗水,玉出昆岡。 這兩句述說中國的物產,黃金和玉石都是非常珍貴、非常稀有的天然物產。黃金是百金之首,眾金之王,現代科技證明它的抗氧化作用很強,可以長久保存不變色、不變質、不生鏽,自古以來都用黃金做流通的貨幣。古人認為,黃金可以驅邪避凶,故此多用黃金做佩戴的首飾。中國最有名的沙金產地在麗水,就是雲南的麗江。當地的土人都在江邊篩沙瀝金,麗江因為出金沙,所以自古就被稱為金沙江。 玉石也是很珍貴的物產,相傳玉是山石千百年來受了日精月華而變化的,所以有“觀祥雲知山有美玉”的說法。好的玉石叫暖玉,拿在手裏感覺很溫暖,不像普通的石頭,冰涼邦硬。古人非常珍視玉,《禮記•玉藻篇》說:“古之君子必佩玉”。據說玉可以代主受過、保身平安,一旦有什麽意外事故發生,身上所佩戴的玉先破碎,所以“君子無故,玉不去身”。 昆岡是西北的昆侖山,在中國的西北邊陲,今天的甘肅一帶,是中國的第一大山。昆侖山分為三麵八支,其中的一麵在上古時代的中國境內,也是黃河的發源之地。昆侖山以出產美玉而聞名,是古代中國采玉的主要礦脈,同時它又是傳說中神仙所居之地,王母娘娘的洞府據傳就在西昆侖之上。 劍號巨闕,珠稱夜光。 這兩句讚歎世間的兩樣珍寶:寶劍和珍珠。 寶劍裏麵最有名的是巨闕劍。戰國時期,越國有一位著名的鑄劍大師叫歐冶子,他平生鑄了五把最有名的寶劍,其中三把是長劍,兩把是短劍。長劍的頭一把就是巨闕劍,第二把叫純鉤劍、第三把叫湛盧劍。兩把短劍就是莫邪劍和魚腸劍,三長兩短五把劍全都鋒利無比。曆史上有專諸刺王僚的故事,說的是劍客專諸,受吳公子光收買,要刺殺吳王僚。僚王愛吃烤魚,專諸就假扮廚師,手托魚盤,魚肚子裏就暗藏利刃,趁機刺殺了僚王。那把鋒利的短劍就被後人稱作魚藏劍,三長兩短則成了意外災禍的代名詞。 珍珠裏麵最著名的是夜光珠,但也隻是傳說,沒有人親眼見過。真正的夜光珠據說能將十步左右的暗室,照得如同白晝一般,相當於現在的電燈泡,沒有100瓦也差不太多。曆史上有個大軍閥孫殿英盜墓,在慈禧太後的墓裏挖出一顆夜光珠,怕被治罪殺頭,就托人送給將介石了。這種夜光珠,屬於寶石一類的棱麵晶體礦物,可以反光但不能發光。真正的夜光珠不是礦物質,而是傳說中鱗甲類動物多年修煉而成的寶物,是他們的命根子。 中國古代,有一本專門講神神怪怪故事的書,叫《搜神記》,裏麵有一個隋侯珠的故事。漢朝有一個在隋地被封為侯的貴族,代表國家出使他邦。隋侯在路上看到一條受傷的蛇,在沙地裏翻滾,馬上要死了。他趕快用水把蛇救活,並將蛇帶到有水草的地方放生了。一年以後的一個晚上,隋侯做夢見到蛇來報答他,送他一顆夜明珠。夢醒一看,枕邊果然有一顆明珠,照得滿室通明。 龍天生就有一顆小珠,慢慢地越養越大,所以有獅滾球、龍戲珠的故事。蛇修煉成了有珠,蟹修煉好了有珠,大魚精也有珠,不是有成語“魚目混珠”嗎?龍,我們沒見過。 蛇、螃蟹、魚,等不到成精就都讓我們這些人精吃得差不多絕了。現在能看見的隻有蛤蚌含藏的珍珠。蛤蚌的珠含有熒光物質,經燈光照射後才有熒光,持續時間很短,不能自動發光。 《淮南子》上有“蛤蟹含珠,與月盛衰”的故事。“蛤蚌育珠”,要在月圓之夜,皓月高懸,海麵上風平浪靜。這時,蛤蚌的貝殼打開了,對著月亮,開合收放,吸收月華之光,那顆珠,慢慢地越養越大。“犀牛望星”的故事也是一樣的。犀牛到了月朗星曦的晚上,把它的獨角對著北極星,來吸收星精月華。所以,犀角與珍珠都是中藥裏麵最寒涼的,因為它們吸收的是北極星和月亮的精華。 果珍李奈,菜重芥薑。 上麵說到了自然的礦產和物產,下麵又說到植物了。水果裏麵的珍品是李子和柰子;蔬菜裏麵最重要的是芥菜和薑。李子和柰子屬於同科植物,都能夠“和脾胃,補中焦”,不過柰子比李子的品種還要好,價錢也還要貴。柰子比李子個兒大一點,也是紫顏色,樣子有點像桃,俗稱“桃李”,但不是桃樹和李樹嫁接的品種。 芥菜和薑都是味辛,能開竅、解毒,都能排除人體的邪氣。《神農本草經》說:“芥味辛,除腎邪,利九竅,明耳目”;“薑味辛,通神明,去臭氣”。二者都是蔬菜中解毒調味的珍品,所以說“菜重芥薑”。 海鹹河淡,鱗潛羽翔. 這兩句很好理解,海水是鹹的,河水是淡的。長鱗的動物在水裏潛行,長羽毛的動物在天上飛翔。我們不說“長鱗的魚在水裏遊,長羽毛的鳥在天上飛”。因為“潛”是水下行的意思,長鱗甲在水中潛行的動物種類太多了,且不說龍,海龜、玳瑁一類的鱗甲動物也屬於鱗潛,隻理解成魚就太狹隘了。同樣,長羽毛能在天上飛的,也不僅僅是鳥。野鴨子、天鵝、白鶴都能飛,有一天我們能長了翅膀像天使一樣,我們也屬於“羽翔”一類的了。學佛的最高境界叫“圓寂”,修道的最高境界叫“羽化”,現代生物學叫“返祖”現象,又長毛了嘛,總之是返璞歸真,回歸生命的起點了。 截止到此的這一部分文字,把開天辟地,日月星辰、氣象物候,天文曆法、自然物產、包括礦物、植物、動物,統統說盡了。然後開始將人類的遠古史和中國的太古史、上古史侃侃道來。 龍師火帝,鳥官人皇。 龍師是伏羲氏,他是中國太古時代的三皇之首,他一出場就代表了三皇:伏羲氏、神農氏和黃帝。火帝是發明鑽木取火的燧人氏,他是人類文明的奠基人。有了火,人類才告別了黑暗,進入了光明的文明時代,所以他是中國曆史上最早的火帝。 鳥官是中國太古五帝的頭一位,少昊氏,代表了少昊、顓頊、帝嚳、唐堯、虞舜五帝。人皇是人皇氏,代表了遠古史上的三皇:天皇、地皇、人皇。 講中國古代史,先要明白幾個時間段:宋元明清時期屬於近古,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是中古,夏商周秦漢時期是上古,三皇五帝時期是太古,伏羲氏以前就屬於遠古了。中國遠古史的奠基就是盤古開天地。現代科學證明:地球是在50億年以前形成的,生物是在40億年以前出現的,人類是500萬年以前出現的,所以我們的老祖先盤古氏距今至少有500 萬年的曆史了。 盤古氏下來就是天地人三皇,這個時期太久遠太古老了,沒有文字隻有傳說,所以太古史不可考證。《鑒略妥注》是兒童讀的曆史課本,裏麵唱道:乾坤初開張,天地人三皇,天皇十二子,地皇十一郎。人皇九兄弟,萬八壽最長。人皇時代人的壽命最長,有一萬八千歲。 那時的人是穴居,住地窖、山洞,即潮濕又不安全,經常遭到野獸的襲擊,於是在樹上搭窩蓋屋,吃水果、戴樹葉,就進入有巢氏時代。接著學會了鑽木取火,進入燧人氏,也就是“火帝”的時代了。   火帝下來是龍師伏羲氏,伏羲也寫作“伏犧”,就是製伏野獸的意思,這個時期就是曆史學家說的“狩獵階段”。伏羲氏姓風,號太昊,這個時候黃河裏麵出來了一個長著馬頭、龍身的怪獸。它身上的毛帶卷卷的,有斑點和花紋,伏羲氏見到以後受到了啟發,劃出八卦的符號,又根據龍馬身上的花紋發明了漁網,人類文明進入了漁獵時代。因為伏羲氏見到了龍馬,於是用龍來給百官命名,如有青龍官、赤龍官、黃龍官等等,因此把伏羲氏叫做龍師,在位115年。 人類學會使用火以後,文明階段就開始了。這個時期的冠軍就是神農氏,神農氏姓薑,號炎帝,他自稱是太陽神、火德王,兩個火字為炎,所以神農氏也是“火帝”。神農氏選五穀、嚐百草,教民稼穡,在位140年。他是農業的始祖、又是醫藥之王,藥王廟供奉的藥王就是神農氏。也有供藥王孫思邈的,但孫思邈是唐朝的大醫藥學家,比神農氏晚得太多了。 鳥官人皇 五帝的第一個是少昊氏,又叫金天氏,他是黃帝的兒子,因為學會了太昊伏羲氏的學問,所以人稱少昊氏。那個時候是太平盛世,有鳳凰飛來,因此他手下的文武百官都用鳥來命名。比如有鳳鳥官、玄鳥官、青鳥官等等,所以稱他為“鳥官”。 人皇指的遠古時代的天皇、地皇、人皇,因為年代太久遠了,講起來都好像科幻故事一樣。比如《史記•補三皇本紀》中說:人皇有九個頭,乘著雲車,駕著六隻大鳥,兄弟九人,分掌九州,各立城邑,一共傳了150代,合計45600年。人皇長著九個腦袋,說起來誰信呢!隻能當故事聽。所以曆史上把三皇定為太古時代的伏羲氏、神農氏、還有黃帝, 這是見之於史的“三皇”,在殷商的曆史文獻上有文字可考。 遠古的天地人三皇,就演義為天上的玉皇大帝是天皇爺,掌管人的性,人要是做事虧良心、不講天理,天皇就降災給你,就收你的性。地府的閻王爺是地皇爺,主管人的命,人要是不孝父母、不講情理,地皇就降病給你,就收你的命。人間的皇帝是皇王爺,掌管人的身,人要是為非作歹、犯上作亂,皇帝就治你的罪,讓你失去人身自由。讓你相信有天地人三皇,無非是讓人學好,不要任著性子胡作非為,一旦積重難返,就悔之晚矣了。 始製文字,乃服衣裳。 這兩句話說的是黃帝時代。黃帝被尊為“人文初祖”,從黃帝開始,人類的人文文明進程才正式開始了。黃帝姓姬,名軒轅,號有熊氏,在位100年。從黃帝開始中國曆史開始記年,從甲子年開始記起,至今有5000年,所以說中國有五千年的文明史。黃帝手下有六個大臣,各有貢獻。創造文字的是倉頡,倉頡造字;製作音樂的是伶論,伶倫造樂;隸首做算數,大撓造甲子,岐伯作醫學,發明衣裳的是胡曹。在此之前的原始文明階段,人隻是拿樹葉、獸皮往下身一圍就算了。胡曹發明了衣裳,上身穿的叫衣,下身穿的裙子叫裳,褲子是很晚才出現的。這裏用倉頡造字、胡曹造衣裳代表黃帝時代完成的包括指南車、曆法、舟車在內的傳統科技成果和發明創造,稱頌了中國人對人類物質文明的貢獻。 推位讓國,有虞陶唐。 “有虞”、“陶唐”說的是五帝裏麵的最後兩位,有虞是舜帝,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故人們稱他為虞舜。陶唐指堯帝,他姓伊祁,號放勳,因為他的封地在陶和唐(今天的山東一帶),所以叫他唐堯。 堯是帝嚳之子,黃帝的玄孫,由於他德高望重,人民傾心於帝堯。他嚴肅恭謹,光照四方,能團結族人,使邦族之間和睦相處。堯為人簡樸,住的是茅草屋,門前是土墊的台階,吃粗米飯,穿麻布衣,喝野菜湯,得到人民的擁戴。 堯在位七十幾年,到年老時,由四嶽十二牧推舉繼承人,大家一致推薦了舜。堯帝把自己兩個女兒嫁給了舜,又對他進行了長期的考察,最後才放心地把君位禪讓給了舜,死時118歲。 舜是顓頊一脈的子孫,他寬厚待人,孝順父母,慈愛兄弟,為政仁和。古代24孝故事裏掛頭牌的就是舜。舜帝在位六十一年,把君位禪讓給禹,自己死於巡視的路上,終年110歲。舜的兩位夫人娥皇、女瑛聞訊,淚灑君山斑竹,雙雙投江而亡,化為傳說中的湘水之神。 堯帝和舜帝,他們都能使九族和睦,民風質樸。在位時克勤克儉地為百姓做事,年老了,幹不動了,就把自己的位子和管轄的國土推讓給賢能的人。 推的意思是辭讓,推位是把自己的位子委與賢人。讓的意思是禪讓,禪讓是把統治權讓與能者。“推位讓國”是連位子帶權力一齊交出來,統統交出,毫無保留。後世的帝王但有一線生機就隻讓位子,不交權力,更有甚者連位子也不讓,死了以後再說。所以曆史上能夠真正推位讓國的,隻有堯和舜。 吊民伐罪,周發殷湯。 這兩句話引出了中國上古的“三王”,也就是禹王、湯王和武王,他們是夏商周三代之王,也是三個時代的代表。禹王的事跡將在第三部分談,此地隻講湯武二王。 周武王姓姬,名字叫發,所以稱周發。他討伐暴君商紂,建立了周朝,是周朝的第一位君主。他的父親姬昌是商朝的西伯侯,曾被商紂囚禁七年,並沒有對商朝采取軍事報複行動。姬昌著易經,攬人才,使他的屬地周,國富兵強,為武王伐紂積累了本錢。周朝建立以後才被尊封為周文王。 殷湯說的是成湯,成湯姓子,名履,他討伐夏朝暴君桀,建立了商朝。因為他是商朝的第一個君主,年號成湯,故此又被稱作商湯。商湯建都亳(今河南商丘),在位13年。十代以後的商王盤庚遷都殷(今河南安陽),因此商朝的後期也稱為殷商。這裏不稱商湯而稱殷湯,有指整個商朝600年曆史的意思。 “湯武革命”,以暴力手段推翻暴君的統治,打的旗號都是“吊民伐罪”。吊的意思是慰問,“吊民”就是安撫、慰問無辜的苦難百姓。伐是討伐,是上對下、有道對無道的一種暴力行為。討伐罪惡的統治者,就是“伐罪”。 兩句話的完整意思是: 安慰無辜的百姓,討伐有罪的統治者,領頭的是周武王發和殷成王湯。 中國文化曆來講究以培養道德來“漸變”,以暴力相加的“突變”必引起一段時間的天下大亂,到時候受害最深的還是老百姓。所以孔子推崇文王的品德,對武王隻是承認他劃時代的革命作用。 注意這裏 “吊”一字,吊的本義是悼念死者,引申義是安撫活著的人。這個字的甲骨文形義是弓箭。因為遠古人死而不葬,隻是放在野地裏用柴薪一蓋,因怕禽獸來吃,所以送喪的親友就要帶弓箭,也是對死者家屬的安慰。 坐朝問道,垂拱平章。 這兩句是對曆史上賢德君主,以王道治國蒞民的描述和寫照。 “坐朝問道”是秦始皇開始的規矩,在此之前稱立朝,後寫為“蒞朝”。君臣上朝都是站著,沒座位,更沒有椅子。椅子在古代叫“胡凳”,漢朝的古人還是席地而坐,以後帶靠背的椅子才從西域傳進來。所以立朝,一是君臣之間的關係平等,君主不過是會議的召集人而已。二是古代生活和政事都很簡單,站著說幾句話就解決問題了。哪裏像今天,政務會議一開就好幾天,不但坐著,還得住在星級賓館裏,肥吃肥喝。 從秦始皇開始坐朝問道,君臣都是坐著,共商國事。君坐臣立的規矩,由宋太祖趙匡胤開始。據傳有一天趙匡胤臨朝,文武群臣起立致敬,要坐下時才發現椅子沒了,讓太監撤走了。《千字文》的時代是南北朝時期,君臣上殿臨朝之禮還是沿用秦漢之製,所以這裏稱為“坐朝問道”。 “垂拱平章”的意思是垂依拱手, 天下太平。這句話語出《書經•武成書》裏有一句話“純信明義,崇德報功,垂拱而天下治”。垂是垂掛,把上衣掛起來就叫垂衣。拱手是行個拱手禮,表示不做什麽事、不用花什麽氣力就天下太平,無為而治了。 平章是平正彰明。《尚書•堯典》裏有“平章百姓”的話。平的意思是公平正直,章通“彰”,有彰明、顯著、鮮明的意思。 兩句話的意思合起來,就是: 君主坐朝臨政,與群臣共商國事,垂衣拱手,無為而治,天下太平,政績彰明。 這裏要注意的是,“無為之治”不是什麽都不管、聽之任之,那是不負責任、是失職。無為之治是指,一項政令在還沒有實施之前,就要把執行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一切問題和反應都想到,解決方案和防範措施都預先準備好了,出現什麽問題就用對應的解決方案。君主不要沒事找事,政策才不會朝令夕改,民心才能安定。諸葛亮治軍、治蜀都能垂拱平章,不就是因為他事先早已準備好錦囊妙計了嗎? 愛育黎首,臣伏戎羌。 黎首代表黎民百姓。黎是形聲字,文義從黍,有眾多、數目很多的意思。愛是愛護、珍惜;育是撫育、養育。臣是臣服、接受的意思。伏是低頭、順從。 戎羌代表了四方的少數民族,是“南蠻北狄,西戎東夷”的簡稱。西戎在今天的甘肅、青海、四川一帶,以遊牧生活為主。周朝中葉,西戎入侵中原,當時的西戎被稱作犬戎,曾迫使周平王向東遷都洛陽,由此開始了東周的曆史。羌族也是西部的少數民族之一,後來與漢族融合,定居務農,屬於中國56個民族中的一員。 這兩句話的意思合起來,就是: 他們都能夠愛護、體恤百姓, 四方的少數民族都心悅誠服地歸附。 遐邇一體,率賓歸王。 遐是遠,邇是近。天下一統,萬民同心就是“遐邇一體”的意思。“率賓”等同於“率濱”,是四海之內的意思。整句話的意思是:普天之下,遠近統一,四海的百姓都擁護、歸附於王道的統治。“率賓歸王”一句的語義,出自《詩經•小雅•北山》,上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詩句。 這裏的“王”字,不是指哪一個具體的帝王,而是特指“王道”。中國傳統的政治製度,曆來就有“王道”與“霸道”之別。王道指的是先王之道,即夏商周三王的統治方法。三王的統治用的是仁義道德,其結果就是無為而治,天下太平,這種政治體製是王道。曆史上描繪這個時期,是五日一風,十日一雨,萬民樂業,天下太平。但是到了東周時期就不行了,首先登場的是“春秋五霸”: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和楚莊王。他們推崇和實行的是霸道,以實力說話,比拳頭。比如當時的齊桓公任用賢相管仲,充分利用齊國的自然資源,曬鹽煉鐵、漁農貿易一起來,在很短的時間內實現了富國強兵。齊桓公曾九次主持召開諸侯大會,成為春秋時代的第一位霸主,地位相當於今日的美國,實力強說了算,你不買賬不行。 曆史上的正統觀念,一種政治製度或者實行王道,以仁義禮治來治國,當然最理想。等而下之者實行霸道,靠實力形成威懾力量,令他人不得不服,也無可厚非。最令人所不齒的是靠陰謀詭計,篡權竊國。這些人不但仁義禮智信沒有,連真正的實力也沒有,有的隻是野心,加上蘇秦、張儀等人的詭詐之術。莊子對這些“國君”嗤之以鼻,稱他們為大盜,所謂“竊鉤者盜,竊國者侯”。 接下來四句話所描繪的,是對當時太平盛世和王道政治的讚美。 鳴鳳在竹,白駒食場。 化被草木,賴及萬方。 鳳凰在竹林中歡樂的鳴唱, 小白馬在草場上悠然地食草。 聖君的教化啊,覆蓋了大自然的一草一木, 王道的恩澤啊,遍及萬方的眾生百姓。 鳳凰、麒麟和龍是曆史上記載的珍禽善獸,隻有在仁義道德的太平盛世才會出現。曆史上的太平盛世時期,不少朝代都出現過,但從沒有見過這些善獸。後人說它們是傳說中的動物,自然界根本就沒有。實際上不是沒有,而是我們福薄,見不到。史書上記載,孔子誕生之時出現了麒麟,孔子69歲做《春秋》的時候,有人打獵捕獲了一隻怪獸,因不識是何物,送來給孔子看。孔子看了,流淚歎氣說:“這是麒麟啊!麟啊,你生不逢時啊”!所以五經裏麵稱《春秋》為《麟經》。 鳳凰非竹實不食、非梧桐不棲,有點像大熊貓,要吃竹筍。鳳凰中雄性的叫鳳,雌性的叫凰,古有三鳳求凰的典故。白駒是小白馬,古代用白駒為典的很多,莊子也有白駒過隙的典故。為什麽用白駒,用黑駒不行嗎?白駒在此代表龍。龍是水陸空三棲動物,空中是飛龍,水中是遊龍,在陸地上就不是龍的形象。傳說中的龍上岸以後,就地一滾變成白龍馬。《三國》裏趙子龍騎的是閃電白龍駒,《西遊記》裏唐僧騎的白龍馬不也是東海小龍王變的嗎? “白駒食場”一句也是引經,《詩經•小雅•白駒》裏有“皎皎白駒,食我場苗,執之維之,以永今朝”的詩句。 這裏的鳴鳳與白駒,代表了那個以道德仁義為教化的太平盛世,它具體表現在,有德君主的教化覆蓋了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化是教化,被是施加、覆蓋的意思。 化字在六書中屬於會意,甲骨文字形是二個人相靠背之形,本義是變化、改變的意思。人都有醫學常識,吃多吃少並不重要,要緊的吃了能消化、能吸收。否則完穀不化,吸收不良,人就不會健康。同理,人讀書學習不在多,而在於化。有文有化才是有文化,有文沒化,充其量是個文人,而非文化人。古人說“讀書養氣變化氣質”,才是讀書的目的,否則讀書越多越傲慢,越心浮氣躁,就“輸”了。 “賴及萬方”的賴字,是幸蒙、依賴的意思。萬方不僅僅指人,泛指一切眾生。例如曆史上有商湯“解網更祝”的故事。成湯有一天出遊,看見郊外的獵人四麵布網,還向天祈禱說:“天上地下、四麵八方來的禽獸,都投入我的網中”。 成湯見此,感歎人心貪婪、手段殘酷。特命解除三麵獵網,隻留一麵,並改祝禱詞說:“願向左的往左逃,願向右的往右逃,願向上的往上飛,不願逃的向下跳。隻有命該絕的,才入我的網”。所以這裏才說“賴及萬方”,連禽獸也享受到王道統治的恩澤。” 以上是《千字文》的第一部分。從宇宙的誕生、開天辟地講起,一直講到上古、太古和遠古的曆史。說到中國的曆史,不免又要多說幾句。現在的孩子對自己國家的曆史,真正認可的沒有幾個。教科書上講的中國曆史也是改來改去,自己對自己根本就沒有信心。由一萬二千年變成五千年、三千年、兩千五百年、二千年,越來越短。還認為:美國才兩百年的曆史,我們說兩千年,不少了。 中國傳統文化裏曆來是文史不分家,不懂史就無法理解文,就會歪曲文義,張冠李戴。中國的曆史從伏羲氏算起,理直氣壯的回答一萬兩千年是不錯的。從黃帝開始算起是五千年的人文文明史,文字、曆法、衣冠、音樂、醫學都出現了,所以黃帝是人文初祖。從周公開始整理周以前的中國文化至今是三千年有文獻可以考證的曆史。孔子第二次整理周以前的文化,集中國文化的大成,刪詩書定禮儀,作《春秋》。孔子根據當時能看到的、確切可信的史料,著了中國第一部編年史,就是《春秋》。從孔子著《春秋》至今是2500年,童叟無欺,絕不摻假。黃帝至今是五千年,神農氏至今有九千年,伏羲氏至今至少是一萬兩千年。再往前推是鑽木取火的燧人氏,母係氏族的女媧氏,樹上搭窩的有巢氏,再到遠古時期的三皇氏,再往前就是開天辟地的盤古氏了。 諸位如有興趣,不妨可以讀讀《鑒略》。那是一本和《三百千》配套的兒童啟蒙曆史課本,不過現在的成年人不一定看得懂。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