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 • 寫作 • 人格
(2011-03-16 15:04:59)
下一個
寫在前麵:十幾年中,碰巧看了好幾次電影《泰坦尼客》,每一次都為其中的一個場景落淚、深深的感動。
船就要沉了。樂隊解散了,去尋找生機吧。音樂師們卻不願放下手中的樂器,音樂再次響起。
可以放棄求生的欲望,可以無視周遭的混亂。。。隻要還有音樂,靈魂便得以慰籍,生命便得以永恒;隻要還有音樂,這裏就是天堂。
夜深,靜如水。伴著海頓的套曲,寫一段文字。
不能寫。因為樂曲的起伏牽製了我的注意力,融入我的思維,改變了我的情緒。一個有關音樂的聯想占據了我。
音樂於我,隻能言愛聽而已。沒有深究過,沒有讀過任何關於音樂的書籍。憑直覺去欣賞一種音樂,去理解一段曲目。
大凡人們喜愛一類音樂,我想,與他所在的時代,所處的區域、民族,特定的環境和曆史條件下的社會風貌,以及對精神層次的需求不同有關。古典音樂(classic)比較注重精神世界、對內心或自然較為純粹的表達,因此在不同的時代都可能產生共鳴;民族民間音樂(folk)有著它們獨特的表現方式和對那個區域的人們特殊的意義;現代流行音樂(pop, jazz, rock n roll, hip hop等等)對時代、人文的關注和對當時人們的愛憎心態的抒發,讓聽眾從中找到自己,找到時代感。
流行音樂一般比較感性,直接易懂,像寫一首小詩,讓人迷戀,但需要不斷更新。古典交響樂是比較完整、精密、合理地將音符組合在一起,像一篇嚴謹而有邏輯的論文,同時又帶著飽滿的感情和張力,深入人的靈魂。但須用心細細品味,且屢聽不厭。
樂符的高低、長短、停頓構成一段音樂,創造了一種我認為高於其它任何藝術的藝術。一部好的交響樂,帶給人們舒展、渾然一體的震撼。如眾所周知的貝多芬《第五交響曲》(命運交響曲),音樂一開始就讓人緊張和不安,強悍而威嚴,甚至凶險,有不詳降臨之感;接下來,是較為舒緩的旋律,展現一個複雜的內心世界;之後,命運再次麵臨危機,矛盾深化,與之搏鬥的強有力的畫麵將音樂推向高潮。。。樂章表現了內心世界拚搏的艱苦曆程,和不畏苦難、戰勝苦難之後自由心靈的崇高境界。再如莫紮特著名的《G大調小夜曲》,帶給你柔美的田園格調,抒心明快的節奏,讓你在優美的音樂中得以陶冶和淨化。
無論是虔誠浩瀚的巴赫、堅毅傲然的貝多芬,或是柔弱多情的肖邦。。。無論作曲家有怎樣的個性,創造出怎樣風格的音樂,他們對生命的思考,對人類精神深處的關注,以及他們自我崇高的意識,最終將美升華,錘煉出一曲曲不朽的樂章。他們追求的理性與完美,使後人在這些經典音樂中,得到力量,得到熏陶。
一個有音樂功底的人,可以寫出一支好的曲子;一個善於領悟人類思想感情、洞察靈魂深處的人,可以寫出一首感人的音樂;而隻有一個心胸開闊、具有高尚人格的人,才能譜出一部偉大的樂章。
寫文章又何嚐不是如此。
一篇好的文章,一定有它合理的組織、邏輯的編排,故事的鋪墊、過渡、高潮,以及文章的整體感等。。讀後,會令人精神為之一振,情緒隨文字蕩漾,久久不能釋懷。
一個作者,倘若隻有華麗的詞藻,寫不出好的文章;沒有真情實物,寫不出動人的故事;沒有高尚人格,寫不出偉大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