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為孔子舒了一口氣,於丹孔捷終於鬧翻了

(2010-06-11 14:58:22) 下一個
 於丹講述人際關係時多次引用豪豬的哲學:有一群豪豬,身上長滿尖利的刺,大家擠在一起取暖過冬。大家的距離遠了,彼此借不到熱氣,都覺得冷;湊的太近了,尖利的刺就會紮著彼此的身體。經過多次試探之後,豪豬們終於找到了一個非常合適的距離,既不會彼此傷害,又能相互取暖。
現在,於丹和孔捷這兩位自譽肩負著複興儒學重任的文化明星終於公開鬧翻了,開始互相紮芒刺了。有人說,這是孔門的不幸,儒學的不幸。正相反,我為孔子長長地舒了一口氣,為他老人家額手稱慶。
於丹的專長是影視傳媒,她的明星夢走的自然也是娛樂傳媒這條路。有了傳媒負責一條龍的包裝和營銷,又有自稱孔子第75代直係孫的孔捷為她搖旗呐喊,她想不紅透半邊天都不行。於丹是學術超女,孔捷乃聖人之後,兩種優勢資源強強組合,經濟和社會效益何止倍增!據孔捷透露,他們第一次合作就擬訂了十本書的題目和綱要,還有密集的演講日程。他們推出的出版物的銷售廣告也自稱是:最佳拍檔,超級組合。每次看到這我就禁不住感歎道,好一對配合默契的豪豬!
如果他們二人真的立誌要弘揚孔子的學說,複興儒家文化,那真是孔門的大幸,天下的讀書人都會樂觀其成。可惜,他們的言行從一開始就和孔子倡導的“君子”的行徑南轅北轍,在文化界招來惡評如潮。
子雲:君子之交淡如水。他們二人的交往從一開始似乎就不單純。孔捷一不小心說漏了一些甘如飴的故事:於丹去日本的費用都是孔捷所籌,於丹的一件衣服就花去了孔捷一百多萬日元。此所謂,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於孔二人各執一詞,究竟誰是誰非,本人興趣不大,但至少有一方是違背誠信的,是不配以孔門子弟自居的。而另一方呢,似乎也沒有拿出絲毫的君子風度來吧!
於丹敢於信口開河歪解《論語》,孔捷也不吝以老祖宗的臉麵來為於丹貼金,是不是正應了夫子的這句話: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康有為解釋說:古人學習是為了修身養性,使自己達到“內聖”的境界;現在的有些人學習是為了嘩眾取寵,取悅他人,最終會害了自己。
孔子還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於孔二人口口聲聲稱孔子是“聖人”,卻處處在曲解孔子,歪解《論語》,絲毫不“畏聖人之言”。
有人說這個爭端是於丹策劃已久的,是這位學術超女在才氣耗盡容顏走衰之際,以犧牲孔捷為手段,打響的又一場炒作營銷戰役。這個說法我倒不敢相信。要知道,他們是“狼”與“狽”的關係,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犧牲了孔捷,於丹也不可能全身而退,甚至會落個體無完膚的下場。
對於孔子他老人家,於孔之爭算得上是天大的幸事。那一陣子,外麵有人冒充弟子欺世盜名,內有子孫不肖不孝,想必老人家也夠傷心的。現在這對男女的真麵目暴露出來了,互相紮芒刺了,老人家的畢生心血應該不會再被他們用地溝油煎炸成土豆條到處販賣了吧!那些被他們強塞給大夥兒的“論語快餐”也應該有機會濾濾毒了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48)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