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得到消息,捷克前總統哈維爾去世了。
我在歐洲幾個前共產黨國家學習工作了近二十年,見證了那場劇變,也目睹了無數粉墨登場的形形色色的政治人物,其中隻有兩位值得我尊重:一位是團結工會領導人,波蘭前總統瓦文薩;再一位就是今天去世的哈維爾。隻有他們兩人稱得上真正的民主鬥士,極權統治的掘墓人。其他的那些個政治人物,要麽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要麽是識時務的俊傑,見大勢不妙,立刻陣前易幟,要麽是被逼上梁山,順勢而為。隻有瓦文薩和哈維爾,為了民主為了自由,蹲在共產黨的大牢裏,卻堅決不離開自己的祖國
哈維爾於瓦文薩又有不同。瓦文薩本來是格但斯克造船廠的一位電工,文化程度不高,是1980年的團結工會事件把他推到了政治鬥爭的風口浪尖,成了一位炙手可熱的政治人物,他本人並沒有什麽成熟的政治理念。哈維爾因為家境富裕,被剝奪了享受高等教育的資格。但他20多歲時就成功地寫出了多部劇作,成了布拉格頗有名氣的劇作家。他走上政治抗爭之路,在於他的人文意識和對共產製度的自覺認識,在於他對民主自由的領悟和渴望。
在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後,哈維爾也和米蘭昆德拉等人一樣,可以選擇逃離祖國,到西方國家去自由創作。而且,哈維爾當時的名氣和顯露出來的才氣,與昆德拉不相伯仲。就像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裏曾描述的,他們作出了完全不同的選擇,捷克的那一代知識分子也因此對人性通過不同的人生選擇而作出了不同的詮釋。
哈維爾真正被極權政府視為眼中釘,還是因為那份《七七憲章》,就像劉曉波被打進大牢源起於他發起的《零八憲章》。劉的憲章基本是照搬了哈維爾的憲章。本來嘛,人類的普世價值也就那麽些內容,玩不出多少花活來。
我對哈維爾肅然起敬,主要還是因為1989年他為“公民論壇”製定的“對話八規則”。
那個時候,哈維爾剛從大牢出來,極權政府已經搖搖欲墜,新成立的“公民論壇”得到民眾的支持,氣勢正旺。當時歐洲各共產黨國家的政府都在和各派政治勢力展開“圓桌會議”,而捷克的對話是進展最快最順利的,所以能實現“天鵝絨革命”。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哈維爾的“對話八規則”:
1,對話的目的是尋求真理,而不是爭執;
2,不進行人身攻擊;
3,不偏離主題;
4,辯論要有理有據;
5,要知錯就改;
6,要分清對話和隻準自己講話的區別;
7,對話一定要有文字記錄;
8,盡可能理解對方。
哈維爾在任總統期間,他和俄國流亡詩人,1987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布羅茨基關於“人性和製度”的論爭,雖然並不完美,卻也別開生麵,讓我們看到了哈維爾人性中脆弱的一麵,也理解他身為文人和政治家的不諧和尷尬。
他在任總統十多載,他的政績有褒有貶。他有著堅定的政治理念,但他始終不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沒有政客的嘴臉,也沒學會圓滑的政治手腕,他始終對政黨紛爭保持警覺並敬而遠之。
劉曉波是因為抄襲他的《七七憲章》而蹲了大獄。他當然沒有忘記他的這位學生。在中共審判曉波時,他邀集一波同仁,起草了聲援曉波的請願書,要中國使館轉交胡總,卻吃了閉門羹。接著他有大力推薦曉波為諾貝爾和平獎候選人,並四處活動宣傳。曉波最終能獲獎,哈維爾功不可沒。
哈維爾是幸運的,他畢竟在有生之年親眼目睹了民主之花開放在自己的祖國,並有幸為她培土澆水。 捷克人是幸運的,他們有昆德拉,他們更有哈維爾這樣的硬骨頭。誰能成為咱中國的哈維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