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朝鮮戰爭:誰是贏家?

(2010-04-20 09:46:20) 下一個
        朝鮮戰爭爆發至今已近60年了,隨著大量曆史檔案的解密,當事人回憶的披露,學者專家研究的深入,曆史的迷霧逐漸消散,許多謎團被解開。我們今天有了更充分的資料和時間跨度來分析參戰各方在戰爭中的勝敗得失。
          (一)
     金日成和北朝鮮是戰爭的策劃者和挑動者。他的目標很明確,就是結束“南北朝”,統一朝鮮半島。  
    他的願望無疑落空了,而且,戰爭幾乎將整個北朝鮮炸成一片焦土,經濟完全崩潰,青壯年男子死傷大半,以致於戰後出現了大麵積的婦女“性壓抑”“性饑渴”。還有,和戰前相比,北朝鮮損失了380平方公裏的土地。由此看來,北朝鮮及其人民不屬於戰勝者,而是絕對的受害者。北朝鮮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偷雞不成反蝕米。
     金日成就其個人的命運和地位來看,則是戰爭的大贏家。抗日戰爭勝利前,金日成不過是遊蕩中蘇之間的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領導著“幾十個人來七八條槍”的沒什麽戰鬥力的隊伍。二戰後,蘇聯占領北朝鮮,起初扶植的是一直在朝鮮本土爭取民族獨立的活動家曹晚植。金日成和他的團隊1945年10月才結束在蘇聯的訓練,被派回國。由於蘇聯在朝鮮的軍事當局發現曹晚植有強烈的反共意識,才選中金日成替代曹成為北朝鮮的領導人。當時金的政治根基和個人威望在北朝鮮都沒有絕對優勢。到朝鮮戰爭結束,金已經確立了他在黨內的絕對領導地位,清除了各派政治對手。其獨裁政權還順利地傳到了第二代。應該說,金氏家族在北朝鮮統治地位的鞏固,仰賴了戰爭之功。
          (二)
      蘇聯參與了戰爭的策劃,是金日成發動戰爭的最大支持者。斯大林的目的是多方麵的: 其一,正如他和捷共領導人哥特瓦爾德談話時透露的,就是借用代理人在遠東挑戰“雅爾塔體係”,爭取把美國更多的軍力吸引至並深陷在遠東,為蘇聯鞏固在歐洲的勢力範圍爭取時間; 其二,創造機會,鼓勵中國和美國在朝鮮迎頭相撞,既削弱美國的實力,又能使中國無力擺脫蘇聯的控製,以防中國走上南斯拉夫的道路; 其三,也是最直接的目標,就是獲取朝鮮半島上的優良軍港的使用權。有學者認為,《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的簽署是斯大林對金要求發動朝鮮戰爭的態度的一個轉折點。該條約中,蘇聯承諾將旅順軍港交還中國。正是為了得到新的太平洋出海口,斯大林才轉而支持金的戰爭計劃。
    有人說蘇聯是朝鮮戰爭的最大贏家,我的意見恰恰相反,蘇聯應該是朝鮮戰爭的最大輸家。 蘇聯想借朝鮮戰爭達到的目標一個也沒有得逞。 他們在戰爭初期,千方百計地要撇清自己和這場戰爭的幹係,蘇聯代表甚至故意回避安理會對朝鮮問題的討論和表決。可是,從戰爭一開始,美國就確信這是蘇聯人發出的危險信號,是“共產主義對整個自由世界的進襲”。艾奇遜公開稱:“幾乎可以確定,進攻是由蘇聯發動支持和慫恿的。” 正是由於認定蘇聯才是躲在幕後的真正的戰爭策劃者,美國人雖然直接在和中國軍隊交手,但在全球戰略上仍把遏製蘇聯及其衛星國作為重點。美國逐年快速增加國防軍費,並加緊動員和重新組合西方陣營的政治軍事力量。美國最重要的步驟,一是北約組織軍事化。1949年成立時北約基本上是一個政治聯盟。朝鮮戰爭爆發後,北約很快建立起一支集中指揮的武裝部隊,北約組織也轉變成由美國將領擔任統帥的軍事組織。其二是聯邦德國在1955年被吸納為北約成員國。德國的重新武裝,表明北約已填充了中歐的軍事真空,形成了對抗蘇聯集團的優勢地位。 所以說,朝鮮戰爭雖然消耗了美國的軍事經濟實力,但並沒有讓蘇聯在歐洲同西方陣營的對峙中有所斬獲。相反,由於西方國家重新調整了戰略部署,加強了內部團結,很快就取得了對蘇聯集團的戰略優勢。正是由於雙方實力和攻防的轉換,和西方國家強化了對蘇聯集團的冷戰及遏製政策,激化了蘇聯集團內部的矛盾,1956年相繼爆發了匈牙利事件和波蘭的波茲南事件。從這個意義上來看,朝鮮戰爭已經為蘇聯集團的瓦解埋下了伏筆。
      朝鮮戰爭中,蘇聯畏首畏尾,甘當“縮頭烏龜”,在對中國軍隊的支援上也朝三暮四,一再變卦,大大損害了蘇聯的國際形象,也埋下了中蘇兩國分道揚鑣的種子。赫魯曉夫1956年訪華時,在朝鮮戰爭的問題上和中國領導層有過激烈交鋒。赫說中方對戰爭的爆發是知情的,彭真堅決反駁這一說法,認定戰爭是斯大林和金日成策劃的,戰爭爆發後中方才被告知。可見,中國領導人在朝鮮戰爭的問題上,對蘇聯是耿耿於懷。  
    戰爭的結果,也沒有滿足斯大林得到朝鮮半島不凍港的願望。相反,美國在南朝鮮建立了軍事基地,美軍直接駐紮在了蘇聯的鼻子底下。 
     蘇聯對朝鮮戰爭的策劃及其在戰爭中的表現,暴露了斯大林等人的短視,缺乏戰略眼光,隻重眼前利益,其結果是蘇聯在東西方的戰略對峙中可以回旋騰挪的餘地越來越小,越來越處於下風。
   (三) 
     美國是以“聯合國軍”的名義參戰的,似乎是正義的化身,是自由世界的守護神。
     金認定美國不會直接出兵幹涉,才敢挑起戰爭。斯大林也相信了金的這一說辭。
    美國不參戰行嗎?分析二戰後的國際政治格局和美國的全球戰略,美國人袖手旁觀肯定是說不過去的。美國軍隊基於兩方麵的理由卷入了朝鮮戰爭:
     其一,地緣戰略的考慮。杜魯門說:如果共產黨在朝鮮獲得成功,那就會置日本於容易受到紅軍和飛機攻擊的距離之內,而衝繩島和台灣就會腹背受敵。甚至有傳言說,蘇朝中將組織三百萬大軍進攻日本和台灣。 
    其二,還是用杜魯門的話說:我們認定為朝鮮的局勢關係很大,因為從這種局勢中可以看出西方的力量和決心。目前,要製止世界其他地方的新行動,唯一的辦法是采取堅決的行動。艾奇遜也說:“這是一次公開的赤裸裸的對我們國際公認的南朝鮮保護者的地位的挑戰。”“鑒於我們的應戰能力,回避這個挑戰將使美國的權力和威信受到巨大損失。”慕尼黑的前車之鑒時刻提醒美國領導人,對共產主義勢力的任何放任妥協,都可能導致不可收拾的局麵。這也正是“杜魯門主義”的核心。
    美國人把朝鮮戰爭爆發的背景過於複雜化,把一個狂熱的民族主義者統一祖國的軍事冒險看成了共產主義國家對民主國家的全麵攤牌。他們把第七艦隊開進了台灣海峽,向中共發出了挑戰。
    實際上,美國軍隊從仁川登陸到控製三八線,已經完成了它參戰的目的。如果它聽從了中國方麵的警告,不輕易越過三八線,不把戰火燒到鴨綠江邊,美國將於極小的代價,成為戰爭的勝利者和國際秩序的維護者。
    可是,仁川登陸的出奇致勝和美軍勢如破竹的快速推進,使美國的政軍要人幾乎來不及確定具體的戰爭目標。而戰爭狂人麥克阿瑟又蓄意要擴大戰果,固執地要挑戰中國。杜魯門等人雖不願直接和中國發生衝突,但戰爭機器已經狂奔起來,美國方麵甚至沒有人嚐試著去阻止麥克阿瑟的冒險行徑。
    於是,巨龍和禿鷲在朝鮮半島生死相搏,傷痕累累。布萊德利將軍正是看到了中美對決的慘烈後果,才說出了那句名言: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和錯誤的敵人,打了一場錯誤的戰爭。 
    美國在這場大搏鬥中傷亡了近16萬年輕人。戰爭費用也使國家財政背上了沉重包袱,美國甚至不得不提前一年結束援助歐洲複興的“馬歇爾計劃”。 
      但也有人認為,朝鮮戰爭是五十年代美國經濟繁榮的發電機。1950-1953年,美國壟斷組織獲得的純利潤高達727億美元,武器出口達75億美元,是1946-1950年間的五倍以上。
     從戰爭的結局來看,把美國視為戰爭的失敗者是沒有根據的。美國的政治家們並沒有把消滅北朝鮮,占領中國東北作為戰爭目標。而且,美國基本上完成了它參戰的兩大使命。
      美國的參戰使朝鮮半島恢複到戰前的局勢,粉碎了金日成用共產主義統一朝鮮半島的圖謀,在遠東築起了圍堵共產主義擴張的屏障。在地緣政治上取得了對蘇聯的優勢。
       美國通過朝鮮戰爭表明了美國維護二戰後的國際政治格局,遏製共產主義勢力擴張的決心和勇氣,強化了美國在西方陣營中的威信和領導地位。
       朝鮮戰爭還為美軍提供了大量的經驗教訓。他們提出了所謂“有限戰爭”的概念,成為以後美國在全球發動軍事幹預的重要戰爭理論。
     朝鮮戰爭是二戰後東西方冷戰期間的第一場“熱戰”。美國在戰爭中的軍事表演並非盡善盡美,但其政治表現可圈可點,比蘇聯人高明得多。這也為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在和蘇聯集團的較量中,最後取得完勝奠定了基礎。
     (四)
      中國完全是被迫參戰,是被逼無奈。
      中國派出誌願軍的目的就是“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中國方麵的傷亡是非常嚴重的,正式的統計數字是365000人。有人說這個數字被大大低估了。我們不能單純從軍事上的傷亡勝負來分析這場戰爭對中國的影響。
      首先,中方參戰的目的達到了,那就是把美軍趕到了三八線以南,遠離中朝邊界,基本上恢複了戰前的南北分界線。雖然中方一時被勝利衝昏頭腦,要把美軍趕入大海,結果損失慘重。這也不過是戰術上的失誤,不影響整個的結局。
      抗美援朝保衛了中國的領土不受美軍的威脅,也為旅順軍港的回歸鋪平了道路。試想,如果美軍占領了整個朝鮮半島,蘇聯會把旅順還給中國嗎?那樣一來,中國麵對的局勢是,門口有狼,門內有熊。
     抗美援朝也為中國嬴來了難得的和平建設時期。戰前,中國東部,南部和西南,都不太平。毛澤東形容說,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如同拿了三把刀,要插向中國大陸:一把從朝鮮半島砍向頭部,一把從台灣海峽插入腰間,還有一把自中南半島直刺腳底。抗美援朝擊敗了西方勢力通過朝鮮半島幹預中國的企圖,使它在台灣海峽也不敢輕舉妄動。後來美國在越南也比較節製,始終沒有從陸地上越過十七度線,這裏肯定有“抗美援朝”的餘威在起作用。 毛澤東形象地說,“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抗美援朝,中國是勝者。
      其二,朝鮮戰爭大大激發了中國人民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信,增強了民族凝聚力,提高了全民的政治覺悟。 
      其三,改善了中國軍隊和中國人的形象,徹底拋棄了“東亞病夫”的帽子,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
      在戰後的一段時間裏,美國糾集它的小兄弟們加強了對中國的封鎖禁運,還和中國周邊的一係列國家簽署了同盟條約,孤立中國,形成了對中國的包圍封堵,迫使中國采取“一邊倒”的外交政策,確實對中國的經濟發展和對外交往造成了許多不利因素,也留下了不少後遺症。
      還有一個問題可以探討。如果朝鮮半島統一了,不管是由金日成還是李承晚來完成,都可能和中國發生激烈衝突。朝鮮人狹隘狂熱的民族主義情緒,夜郎自大的強國夢,比越南人有過之而無不及,統一的朝鮮終將是中國的一大心腹之患。恢複三八線,使中國在東亞有了更舉足輕重的地位,掌握了和美蘇討價還價的重要地緣政治資源。就如今天的朝核問題,美國也得仰仗中國在這一地區的影響力。
      也說說朝鮮戰爭對中國內政的影響。朝鮮戰爭把經過幾十年戰火浩劫的中國和世界第一強國放在同一競技台上,使中國的貧窮落後顯得特別醒目格外刺眼。正是這種對比的強烈刺激,使中國領導人在急功近利的冒進路上越走越快,越走越遠,出現了“全民大煉鋼鐵”,“趕英超美”等完全偏離常識脫離實際的鬧劇。 
      毛岸英犧牲在朝鮮戰場,使毛澤東深受打擊,也使他和彭德懷---中國現代史上一位重量級政治人物,之間的恩恩怨怨更加撲朔迷離。廬山會議上毛本來想糾偏糾左,但由於彭的原因,一夜之間卻成了挺左反右。這裏麵不能說沒有毛因喪子而對彭產生的怨恨在起作用。
          (五)
      日本是朝鮮戰爭的最大贏家。
      朝鮮戰爭使日本崩潰的經濟體係獲得新生。
      戰爭一開始,美國就把日本列島變成了“聯合國軍”的前進基地,在日本大量采購各種物資。這無疑為國內市場狹小的日本經濟注入了強心劑。
        1950年日本的出口約有18.2%麵向朝鮮戰場,1951年朝鮮戰場軍事特需的訂貨就占到日本出口總額的43.7%,1952年為66.1%,1953年為63.5%。
      日本的豐田汽車,鬆下電器,都是在朝鮮戰爭特需經濟的刺激下起死回生的.
     美國還單方麵廢除《波茨坦公告》中禁止日本發展軍事工業的條款,並於1952年4月26日將原定用於戰爭賠償的850座軍事工廠正式交還給日本政府。   
     在整個戰爭期間,日本獲得了36億美元的“特需”收入,其中武器彈藥等的收入達10億美元。
      可以說,日本人大發了朝鮮戰爭的橫財,利用這一天賜良機,走出了二戰後的經紀困境,走上了經濟複興之路。
      朝鮮戰爭還幫助日本擺脫了在國際社會的孤立地位,開始重新 登上國際舞台。
                (胖頭鯉的胡思亂想,歡迎討論,敬請指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藍天大俠 回複 悄悄話 您的大作拜讀了。可以給您打75%。
首先,誰是贏家要看你站在誰的立場上。從人性和那36萬中國士兵的角度看,他們都是大輸家。為他國白白送了性命不說,自己的家人在以後的日子裏也有可能送命。電影《集結號》裏說,政府的撫恤政策是:犧牲補償800斤小米,失蹤200斤小米。從那個年代過來的老人說,這600斤的差異就是你家裏會不會有人被餓死的問題。

對您所說的:“抗美援朝擊敗了西方勢力通過朝鮮半島幹預中國的企圖,使它在台灣海峽也不敢輕舉妄動“不敢認同。首先,按照美國戰後的思維,認為中國共產黨是民族主義分子,大概象鐵托一樣。美國很希望與中國交朋友。不希望中國成為鐵杆共產主義國家。這就是司徒雷登1949年呆在上海而沒有離開大陸的原因。所以,美國沒有從朝鮮半島幹預中國的動機與企圖。轟炸中方完全是麥克阿瑟這個戰爭狂人的動作。他是想挑起第三次世界大戰,而完成他軍人的使命。杜魯門撤了他的職。您說得對,由於韓戰,而產生的杜魯門主義將中國孤立而推向蘇聯。

由於韓戰,美國第七艦隊進入台灣海峽,大陸丟了收服台灣的機會。但從民主的角度來看,台灣的民主,盡管不盡完美,有許多可以改進之處,但至少是中華文化裏的第一個民主社會。為大陸提供借鑒。另外,毛岸英在韓戰裏犧牲,使毛失去了將他培養成接班人的機會。正所謂,塞翁失馬,安知非福!

另外,中國是不是被迫參戰,很難說。中國上層對北朝鮮要打的意圖是清楚的。可能隻是不知道發動時間。這時如果站出來堅決反對一下,戰爭是有可能避免的。拿36萬人命換來什麽呢?

至少美國人還在對每一場戰爭認真做總結,吸取經驗教訓。而我們的隻是采用愚民政策。醒醒吧。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