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為何要把孟子清出孔廟(ZT)
(2010-08-12 15:43:10)
下一個
http://qkzz.net/article/799455ab-87ed-464f-ba61-b1a42ac04bed.htm
曆經數百年的波折、反複,孟子才最終確立在“四配”(舊時孔廟中,顏淵、予思居孔子的左邊,曾參、孟軻居右,統稱四配)中的地位。誰曾料到,洪武五年(1372年)的一天,盛怒之下的朱元璋,要取消孟子配享的待遇。那麽,朱元璋為何要把孟子清理出孔廟?他又為何如此惱怒孟子呢?
首先,朱元璋性格上首鼠兩端。他一生既重用佛、道,又時而殺戮和尚、道士。對儒家、法家等也是如此,雖然經常大罵李斯、韓非等法家,但他治國思想的精髓又多是從法家著作中生吞活剝而來的。他一向標榜孔、孟,儒家思想似乎是他的唯一旗幟,但他又在骨子裏又看不起儒生。如他命令“有司造成均,凡士人肄習案座,皆以獨木為之”,人問其故,朱元璋回答說:“秀才頑,使之堅厚,毋敗吾案。”(《明朝小史》)如此性格,難免常有今是昨非之事。
再者,朱元璋對曆朝曆代所給予各路神仙、名人的各種封號也不甚感興趣。洪武“三年,詔革諸神封號”,隻是對孔子還算寬容,“惟孔子封爵仍舊。且命曲阜廟庭,歲官給牲幣,俾衍聖公供祀事”(《明史·禮誌四》)。但當孔子的後人應詔不赴朝時,朱元璋又龍顏大怒。
據史料記載,洪武元年三月,大將軍徐達攻克山東濟寧,至聖先師孔老夫子的故鄉曲阜,朱元璋便傳令孔子第55代孫、元國子監祭酒孔克堅到南京去朝見。孔克堅猶豫不決,稱病不出,隻派他的兒子孔希學前往。朱元璋疑心這位襲封衍聖公看不起他這個出身卑賤的皇帝,感覺受了莫大侮辱,雖再三壓抑,終是惱怒難消,便擬一詔書,快馬送給孔克堅,說道:“吾雖起庶民,然古人由民而稱帝者,漢之高祖也。爾言有疾,未知實否。若稱疾以慢吾,不可也。”孔克堅這才感覺到大事不妙,遂日夜兼程地趕到南京。但極度自尊、剛愎自用的朱元璋,對於“至聖文宣王”這麽一個高高在上靈魂的存在,是一百個不情願。洪武二年,他就曾下詔:“孔廟春秋釋奠,止行於曲阜,天下不必通祀。”詔令一下,朝野大嘩。如時任刑部尚書的錢唐就上疏日:“孔子垂教萬世,天下共尊其教,故天下得通祀孔子,報本之禮不可廢。”侍郎程徐也上疏勸諫。
經過大臣們這麽一鬧,朱元璋也覺得實在說不過去,隻得極不情願地收回了命令。但他一直又心有不甘,於是幾年之後,便把這一腔無名之火發到了孟子頭上。
其次,要從孟子的思想中找原因。在中國古代的思想家中,“民本”思想在孟子那裏表現得最為突出。孟子認為:“保民而王,莫之能禦也”(《孟子·梁惠王上》)。天子若不能保民,天下之人就可以共誅之。所以,他並不主張天下百姓效忠於一姓一人。又說:“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孟子·離婁下》)也就是說,在孟子的心目中,根本就不存在絕對的天子權威,君臣關係也是相對的。
而要想得民,就要為民想、為民興利、為民除害,不要把人民厭惡的東西強加給他們。這種“以德服人”的政治稱之為“仁政”、“王道”。與此相反,“以力服人”而喪失民心,是為“霸道”、“暴君”。比較這兩種政治,孟子認為天子若“以德服人”,就是“仁者”,而仁者則是無敵的,因為“得道者多助”。
孟子的思想超越了他所處的攻取殺伐的時代,是難能可貴的。但朱元璋對孟子那個時代異說紛呈的學說很反感。
洪武元年,一次與儒學之臣討論學術問題時,朱元璋就曾說過:“戰國之時,縱橫捭闔之徒,肆其邪說。諸侯急於利者多從之,往往事未就而國隨之以亡,此誠何益?”“邪說之害道,猶美味之悅口、美色之眩目”,“夫邪說不去,則正道不興,天下焉得而治!”(《明史紀事本末》)基於這種心理,政暇之時,經常翻閱作為儒家經典著作之書《孟子》的朱元璋,看到這些內容就不高興了,於是,厄運也就必然地降落到孟子的頭上了。
洪武五年的一天,朱元璋不經意之中翻看《孟子》,看到“民貴”,“君輕”之類的話,更覺得如芒刺在背。他當天就命令將孟子逐出文廟的殿外,不得配享,並發狠地說:“(諸大臣)有諫者以不敬論,且命金吾射之。”(《明朝小史》)看到這個聖旨,滿朝文武皆驚恐不知所措。
這時,刑部尚書錢唐挺身而出,抗疏直言,為孟子鳴冤。朱元璋當然是憤怒異常,內侍把皇上動怒的情景描述給錢唐。錢唐說;“臣為孟軻而死,死有餘榮。”(《明史·錢唐傳》)說罷讓人抬著事先準備好的棺材,抱著必死的決心,直向奉天殿方向走去。朱元璋果然命“金吾”衛士殺氣騰騰地引滿弓,正等著錢唐的到來。見到錢唐視死如歸的模樣,氣頭上的他更加惱恨,便真的讓衛士連射了好幾箭,錢唐被射倒在朝堂上,但仍然掙紮著向皇帝座前爬去。看著錢唐痛苦而堅毅的樣子,朱元璋終於退縮了。此事之後,朱元璋不僅沒有因此而治錢唐的罪,還命令太醫仔細地為他療傷。
第二年,冷靜下來的朱元璋下了一道諭旨,說“孟子辨異端,辟邪說,發明孔子之道,配享如故”,極不情願地把孟子的牌位又請了回去。
但朱元璋覺得這個孟老頭實在有點討厭,什麽“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什麽“草芥”、“寇仇”等,都像是指著鼻子數落自己。到了洪武二十七年,朱元璋最終還是沒有放過孟子,既然配享不能動,我動你的書應該可以了吧。於是,他命令翰林學士劉三吾對《孟子》進行刪節。
82歲的翰林學士劉三吾奉命後戰戰兢兢,經過反複揣摩,共刪掉85條朱元璋感到刺眼的內容,保留170餘條,成《孟子節文》一書。朱元璋立即下了一道詔書,規定“自今八十五條之內,課士不以命題,科舉不以取士,一以聖賢中正之學為本”。孟子配享的這段公案,到此才算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