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有梅花是知己
——為“梅花憶我我憶梅”有獎征文特意而作
□ 梁智華
把梅花比喻為知己,不是我的首創,而是被人們稱為“民族魂”的中國文化革命主將魯迅所說的。我國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魯迅先生,在生前的時候,據說就十分喜愛梅花,他曾精辟地用梅花作過一個比喻:“中國真同梅樹一樣,看它衰老腐朽到不成一個樣子,一忽兒挺生一兩條新梢,又回複到繁花密綴,綠葉蔥蘢的景象了。”並且,他還請人為他篆刻過“隻有梅花是知己”的石印,抒發自己高潔的情懷。在這裏,我隻是拾人牙慧而已。
我想,魯迅之所以把梅花說成是知己,個中緣由無外乎是因為與梅花的色香、姿態、神韻、品質等等有著密切的關聯吧?自古以來,我國人民就把梅花視為高雅、純潔、剛正的象征,把梅花身上所具有的精神當成是我們中華民族與中國精神的化身,並稱之為“國魂”。縱觀我國的文學藝術史,我們就不難發現,梅詩、梅畫的作者之廣、數量之多,都可以令任何一種花卉望塵莫及,是不能相提並論的。
我喜歡上梅花,大概是在中學時代吧?先是讀了一代偉人毛澤東所創作的《卜算子·詠梅》這首詞,對梅花開始有了初步的印象。毛澤東在看了陸遊的同題詠梅詞後,詩興大發,反其意而用之:“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隻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全詞氣勢磅礴,大有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氣概,抒發了革命豪情,表達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無私奉獻的精神,可謂是一首膾炙人口的詠梅詩。稍後不久,我的父親因公出差到湖北,又恰逢學校放寒假的有利時機,遂把我也一起帶去了武漢,我因此跟隨父親有幸遊覽了中國梅花研究中心武漢東湖磨山梅園。那天,正是綠柳吐芽、鶯啼婉轉的初春時節,我和父親迎著還有些寒冷的春風前往磨山梅園,就立即被這裏的梅花吸引得流連忘返:一踏進梅園,我們除了聞到了一股股直沁心脾的幽幽清香外,還驚喜地發現了一簇簇白的、紅的、綠的、粉的梅花,如花海,似彩霞,令人心醉神怡。看吧,“綠萼”、“台閣”在蒼鬆的映襯下,如碧空閃爍的繁星晶瑩;鐵幹虯枝的“龍遊”、“垂枝”,是那樣古雅、遒勁;“朱砂”、“杏海”花朵繁茂,花蕾豐滿厚實,富有彈性,給人以生機勃勃的感覺;“灑金”在同一花枝上往往開有三四種顏色的花,或在白色花瓣上呈有紅色條紋或紅色斑點,頗有一番情趣;“台閣”卻在盛開的花朵中心,又生出一個柔嫩的花蕾,宛若在年輕媽媽懷抱裏的一個嬰兒……整個磨山梅園依山傍水,300多種梅花在800畝園地上竟吐芬芳,爭奇鬥豔,蔚然大觀,難怪會被人們推為江南四大梅園之首了。
參加工作後,我先後在金融部門、新聞媒體等單位就職,因工作的便利條件,曾到過不少地方采訪,並抽空遊覽了一些賞梅勝地。比如,羅浮山衝虛觀的東晉梅,天台山國清寺的隋梅,昆明黑龍潭的唐梅,杭州超山的宋梅,這些地方的梅花盡管曆盡了人間滄桑,但是依舊昂然挺立,吐豔散香。而西湖的孤山,蘇州的鄧尉,無錫的梅園,南京的梅花山,以及大庾嶺等具有悠久曆史的賞梅勝地,更是“一片梅林香如故”,不知吸引著多少中外遊客啊!你瞧,每逢春寒料峭季節,這些地方的梅花便欣然盛開了,紅的似片片朝霞,白的粉妝玉琢,綠的清翠欲滴,黑的莊重脫俗,清香馥鬱,芬芳撲鼻,令人目不暇接。“煙姿玉骨,淡淡東風色,勾引春光一半出。”隨著梅香的飄拂,那萬物複蘇,欣欣向榮的春天轉瞬就要到了。“梅先天下春”,這也許就是梅花最可貴之處,也是魯迅把梅花說成是知己的原因之一吧?
在2009年年初,我到浙江省開會,恰好正值“首屆中國杭州超山梅花節”舉辦期間,我又有幸在杭州市超山風景區裏品味梅花的暗香疏影。大家都知道,杭州的超山、蘇州的鄧蔚和無錫的梅園,曾被人美譽為“江南三大賞梅勝地”。而超山的梅花,則以“古、廣、奇”三絕而聞名於世。。“古”是指超山擁有“唐梅”、“宋梅”兩大古梅;“廣”是指超山梅花素有“十裏梅花香雪海”之譽,每逢花季,連綿不絕的一片片梅海,甚為壯觀;“奇”是指超山梅花中有長出六個花瓣的綠萼品種,十分難得,極為罕見。每年初春二月,超山的梅花便花蕾綻放,白花平鋪散玉,方圓十裏遙天映白,如飛雪漫空,天花亂出,甚是壯觀。那潔白素淨的玉蝶梅,萼如翡翠的綠萼梅,胭脂點珠的朱砂梅,紅顏淡妝的宮粉梅,濃豔如墨的墨梅,萼紅瓣白的紅梅,木蕊發紅的骨裏紅,鐵骨虯枝的龍遊梅,枝若垂柳的垂枝梅,枝幹和花蕊都向下,宛若探身弄影的照水梅……千姿百態,爭麗鬥妍,燦爛芬芳。隨風飄動,像五彩雲霞裝扮著大地;風送幽香,點綴著殘冬,使人間生出盎然春意。已故金石書畫大師、西泠印社首任社長吳昌碩,生前就十分酷愛超山梅花,並選擇身後與超山梅花相伴。至今,超山裏仍然保留有吳昌碩墓、吳昌碩紀念館。一位當地的朋友告訴我,這一屆梅花節主要以超山梅文化為核心,充分挖掘超山梅文化、金石文化和宗教文化內涵,在體現“十裏梅花香雪海”和“曆史文化名鎮”的背景下,不僅要把超山打造成以“古、廣、奇”聞名遐邇的觀梅、賞梅、品梅勝地,而且要把超山打造成為一個集“吃、住、行、遊、購、娛”等於一體的多功能的旅遊綜合體。最為讓人稱道的是,在梅花節期間,人們不僅能在超山風景區賞梅踏春,一覽吳昌碩先生筆下“十裏梅花香海”的勝景,還可參觀吳昌碩紀念館、金石書畫長廊,領略金石文化的內涵,令人在不知不覺中度過輕鬆愉快的一天。
同年年底,廣州市舉辦“蘿崗香雪文化節”,我和幾個朋友應當地知己的熱情邀請,專程驅車廣州市,在蘿崗區又有幸看到了迎風怒放的萬株梅花。一位當地朋友告訴我,“蘿崗香雪”是20世紀60年代羊城八景之一,每年冬至前後,騎著單車到蘿崗踏“雪”歎梅,是不少老廣州人青春歲月裏的一段美好回憶。一些中外遊客及國家元首甚至慕名而來,詩人郭沫若曾兩度遊覽。但可惜的是,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由於受氣候變暖、蟲害侵擾等原因,“蘿崗香雪”的盛景一度消失了20年。從2005年起,蘿崗區政府以弘揚“蘿崗香雪”曆史文化為主題,對香雪公園進行了修建,種植梅花4000多株,打造融自然景觀、人文古跡、旅遊休閑於一體的“南國第一梅園”,2009年全園梅樹總數近萬株,重現了“蘿崗香雪”的迷人景致。那一天,我們一行人吃過午飯後,就跟隨著當地的一個朋友來到了蘿崗區的香雪公園,就親眼看到,公園內和公園門口正對的“梅花世界”區域內大片種植的青梅已經陸續開放了。放眼望去,隻見滿園潔白的梅花猶如漫天飛雪,不少慕名而來的市民正在興致勃勃地駐足觀賞。該園的梅樹將近有一萬株,以青梅為主,開白色花,主要有大葉青和鵝樹、橫核等品種,花梅則開粉、紅等色花,主要有宮粉、朱砂、綠萼、美人梅等品種。心動不如行動,我們很快也加入到了賞梅的隊伍之中,不少人還紛紛與梅花合影留念呢。正是:“嶺南無雪何稱雪,雪本無香也說香。十裏梅花渾似雪,蘿崗香雪映朝陽。”
賞梅的經曆多了,自然也就有所感悟。梅花的香韻之所以為人們所折服,所傾倒,皆在於它濃而不豔、冷而不淡,那獨立傲霜的風骨,那暗香盈袖的品質,那素淡清雅的風韻,都是其他花卉不能同日而語的。而更為可貴的,還是梅花的精神。在人們的眼中,梅花本身就是堅韌不拔、不屈不撓、奮勇當先、自強不息等優秀品質的象征,也正是梅花的這種迎雪吐豔、淩寒飄香、鐵骨冰心的崇高品質和堅貞氣節,鼓舞和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不畏艱險、奮勇開拓,創造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文明和優質的生活。有人認為,梅花的品格與氣節,幾乎寫意了中國人“龍的傳人”的精神麵貌,無論是上至顯達,還是下至布衣,幾千年來對梅花都是青睞有加,深愛猶甚。“朔風吹倒人,古木硬如鐵;一花天下春,江山萬裏雪。”人們把梅花與鬆、竹一起合稱為“歲寒三友”,把梅花與蘭、竹、菊一起尊稱為“四君子”。所以,在辛亥革命後,有人甚至把梅花推崇為“國花”,這自然是很平常的事情。我們欣賞梅花,不僅要欣賞梅花的外表,更要深刻地欣賞梅花中所蘊含的人格寓意和精神力量。
把梅花當成知己,魯迅固然是一個值得一提的人,但比魯迅愛梅更深的還是大有人在,像宋代的林逋、元代的王冕等人,他們都是一些很有故事的人!林逋是北宋初期的一個詩人,他的名字叫做“和靖”,人們稱他林和靖。他隱居在杭州西湖的孤山,一生也沒有娶妻子,但他又非常喜歡梅花,以梅為妻,加之他非常喜歡白鶴,他養了很多白鶴,以鶴為子,所以有“梅妻鶴子”之稱。他寫了很多歌頌梅花的詩歌,其中《山園小梅》就是非常突出的一首:“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尊。”此詩之妙在於脫略花之形跡,著意寫意傳神,因而用側麵烘托的筆法,從各個角度渲染梅花清絕高潔的風骨,這種神韻其實就是詩人幽獨清高、自甘淡泊的人格寫照。而元代的王冕,也是一個愛梅、詠梅、藝梅、畫梅成癖的人,他隱居於九裏山,植梅千株,自題所居為“梅花屋”,又工畫墨梅,花密枝繁,行筆剛健,有時用胭脂作沒骨梅,別具風格。他所創作的《墨梅》七言詩也很有嚼頭:“我家洗硯池頭樹,個個花開淡墨痕、不用人誇好顏色,隻留清氣滿乾坤。”此詩一出,馬上名揚天下,被後人與林逋的《山園小梅》一起奉為詠梅的絕唱。
如今,又到了寒冬天氣,又是梅花傲雪怒放的時節,我和幾位詩友盡管未能出門前去欣賞梅花,但我們卻聚在一起,一邊喝茶,一邊談論猶如知己的梅花,一邊吟詠梅花,那也是其樂融融啊!尤其是當我們談到已故金石書畫大師吳昌碩為我們所留下的吟詠超山梅花的七言詩時,更是感慨不已!吳昌碩在詩中寫道:“十年不到香雪海,梅花憶我我憶梅,何時買棹冒雪去,便向花前傾一杯。”此詩一出,超山“十裏梅花香雪海”的勝景從此不脛而走,名聞天下,吳昌碩的這種以物寄情,大力推薦祖國風光的做法,還是值得我們好好學習的。於是,我們幾人一時興起,決定就以吳昌碩這首詩的飛堆韻進行再創作,來一次即興吟詠梅花。這不,老黃首先按捺不住自己,打響了頭炮:“嚴冬殘酷百花悲,冰雪獨歡是臘梅。銀野茫茫呈似火,人間送曖把春催。”老張接著吟道:“不與百花爭芳菲,風雕雪砌異別類。美香何必東風醞,別樣青春贏口碑。”八貴堂則吟道:“隆冬萬裏雪紛飛,大地冰封獨見梅。傲骨衝天齊鬥豔,花飄隻為送春歸。”而我呢,當然也不甘示弱了,信口吟道:“怒綻枝頭破常規,英姿何懼寒風吹。不開綠苑花叢裏,隻在嚴冬吐芳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