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一個故事嗎?還是它隻是一個事故?
也許從過程看,生命勉強算是一個故事;但從生命的整體和結局來看,它無疑更
像是一個事故。
生命本來是一次內在成長的機會,我們卻把生命完全轉變成一個持續的外在積累。
我們把自己的生命逐漸轉換成了一樣一樣的東西,我們把活的變成了死的,直到最後我
們自己也變成死的。
人是動物和神之間的一個過渡,人剛剛超越了動物並且試圖達成神。動物有著內在
的一致性,神也有著內在的統一和完整。甚至可以這樣比喻,動物還沒有離開家,神已
經回到了家,隻有人還在外麵流浪。所以,隻有人的內在是分裂和混亂的,隻有人才會
有一種經常的不適和緊張,一種沒有家的感覺,因為我們無法在路途上建造自己的家園。
一個人無論爬上多麽高的山,最後還是不得不下來,因為那裏並不是他的家,他也
無法在那上麵安家。運氣好的人能夠自己下來,運氣不好的人就會摔下來。
現實是無法讓我們滿意的,我們都活在對未來的憧憬中。所以,我們時常踮起腳
尖,伸長脖子,對將來可能降臨的好事翹首以待。但是這樣的企盼除了讓我們感到焦慮
和疲憊以外,並不會有什麽真正的結果。我們並沒有離開地麵,卻又錯過了
地麵的真實。我們活在對虛假目標的焦慮之中,整個生命都被浪費了。
這個世界上總是存在著少數財富上的成功者,也有少數儀表優美的人,更產生過少
數的幸運兒。於是,這些人就成為這個世界上的精致樣品,人們都想成為他們,
或者獲得他們,並且因此認為生命是值得的,這個世界是值得的,對
這些東西的追求是值得的。事實上這隻是一種錯覺而
已,就像誘餌給獵物的錯覺。
生命的最高達成是擁有一種音樂的品質。就目前而言,我們的生命更像是喊叫。
最近的距離是一個人與他自己的距離,但如果方向弄錯了,那麽這個距離就成為最
遠的。以離開家的方式,一個人無法回到自己的家。
每個人都像一座山,而他的自我就盤踞在山頂之上。盡管山有高有低,但自我永遠
都是朝下看的,即使盤踞在一座小墳頭上的自我也是這樣向下俯視的。所以,每個人都
覺得自己已經是最高的了。
一個人也許會對別人怎樣評價自己非常感興趣,但一個人並不會真正對別人有興
趣,他最感興趣的還是他自己。別人對他來說隻是一個坐標、一個參照物,他需要通過
和別人的比較來估量自己。一個人的自我就是靠與別人的比較和攀比活著的。
自我就像一個係得很緊的結,它隻能在緊張中存在,如果那個結完全鬆開,那麽自
我將和那個結一起消失。那就是為什麽每當我們想到自己,都會有一種微妙的緊張來到
我們身上。相反,每當我們很放鬆的時候,我們就不怎麽感覺到自己。如果我們完全地
放鬆,我們將意識不到自己的存在。
當一個人在籠子裏關得久了,他會覺得籠子外麵也是籠子,隻不過是一個更
大的籠子。
最了不起的外出,並不是去北極那樣遙遠的地方,而是走出自我。
記憶、計算和邏輯是屬於頭腦的品質,洞察力、敏感度和對藝術的審美能力則是屬於心靈的能力。我們的整個教育都是在強化我們的頭腦,而削弱我們的心靈。所以,現代教育造就出來的人
越來越像是一個生物機器,隻有一個發達的頭腦,卻沒有靈魂。
[單獨中的洞見 .張方宇]
陽光筆記:
讀這篇文章讓我想起這篇[菜根譚]. 一種簡約的生活,是不是更輕鬆. 讓生的本質更能顯現?
"減省便可超脫,求增桎梏此生"
[原文〕人生減省一分,便超脫一分。如交遊減,便免紛擾;言語減,便寡愆尤;思慮減,則精神不耗;聰明減,則混沌可完。彼不求日減而求日增者,真桎梏此生哉!
〔譯文〕人生在世如果能減少一分瑣事,便能多超脫一分凡俗。例如:交際應酬減少,就能免除一些爭執糾紛;交談言語減少,就能避免一些過失怨恨;思索憂慮減少了就不會造成精神的虛耗,自作聰明減少了就可以使本性得以保存。那些不追求事情日漸減少卻希望其日漸增多的人,真是束縛自己的人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