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共產主義原理探索-人類將整體和平進入共產主義

(2010-02-28 23:59:51) 下一個
摘要:共產主義是“按需分配”,不是“按欲分配”,合理的需要有一定限度,共產主義決不是遙遙無期。
隻有生產力高度發展,物質極大豐富,人類才能進入共產主義,物質豐富,每個人的合理需求都能滿足就不需要爭奪,因此資本主義轉為共產主義,必然是瓜熟蒂落、和平過渡。
人類應謹慎明智、順應規律,整體進入共產主義,既不可揠苗助長,跳過資本主義階段,從封建社會直接進入公有製;亦不可因噎廢食,由於既往的一點失誤,便對共產主義失去信心。
關鍵詞:按需分配;和平過渡;規律

㈠、共產主義是按需分配,不是按“欲”分配
19世紀中葉,馬克思、恩格斯和美國社會學家路易斯利摩爾根在歐洲和美洲各自獨立地發現了唯物主義曆史觀。
摩爾根(Morgan,Louis Henry)在《古代社會》一書中,分析了人類從蒙昧時代經野蠻時代到文明時代的發展過程,指出:“人類的知識和經驗中的一切事實都傾向於證明人類整體是從一種低級狀況不斷地向高級狀況前進。”“人類的各種製度是循著發展的必然規律向前邁進”。[1]P287
摩爾根斷言資本主義社會不是社會發展進步的最終成就,他指出“總有一天,人類的理智一定會強健到能夠支配財富……政治上的民主、社會中的博愛、權利的平等和普及的教育,將揭開社會的下一個更高的階段,經驗、理智和知識正在向這個階段努力,這將是古代氏族的自由、平等和博愛的複活,但卻是在更高級形式上的複活。”[1]P506     
1859年,馬克思(Marx,Karl)第一次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把他對政治經濟學研究的結論公布於眾,馬克思指出:“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製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2]13卷P8
“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係,當它所藉以存在的物質條件還沒有在舊社會的胞胎裏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2]13卷P9
馬克思、恩格斯(Engels,Friedrich)並指出人類社會整個發展曆程,從生產資料所有製的角度來看,正如否定之否定規律所指出的,是按照“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道路分為原始公有製、私有製、未來更高階段上的公有製三個階段。
馬克思並具體指出,資本主義私有製轉化為共產主義公有製後,社會的高級階段將實現:“各盡所能,按需分配”[2]19卷P23
今天,距離馬克思、恩格斯和摩爾根的時代,已經有一個多世紀了,生產力比19世紀後期又大大向前發展了,但共產主義似乎還是遙遙無期。有人認為,共產主義既是“各盡所能,按需分配”,我需要十套房子、20輛車,每餐都要像皇帝似的吃一百多樣菜,何時才能按我這種“需要”分配?可見共產主義難於實現。這種想法是不對的,馬恩所預言的共產主義社會並不是要什麽就有什麽的神話世界,“按需分配”並不是“按欲分配”,需要和貪欲是有區別的,合理的需要是一個人生理和精神上必須得到的滿足,是有一定限度的,而貪欲是無止境的。貪欲產生於既往社會生產品的不足,物質不足,人們害怕挨餓受凍,就要盡量占有較多的產品。什麽東西不足,人就要大量占有,比如,人在沙漠裏,恨不得占有整湖的水,而在河邊隻是需要多少用多少;空氣對人的生存是最重要的,但人們從來沒有大量占有空氣的欲望,因為空氣是充足的,如果人到了月球上,隻有袋裝空氣,人也會產生大量占有空氣的欲望;社會生活中,什麽商品供不應求,就會產生搶購該種商品的風潮;傑克 倫敦的小說《熱愛生命》中描寫了一個淘金工人因饑餓差點死去,後來他被捕鯨船發現而獲救,他害怕再挨餓,便時刻貪婪地儲存麵包,直到他終於明白麵包是充足的,才恢複正常。巴爾紮克筆下的吝嗇鬼葛朗台老頭,在果子豐收人們都拿去喂豬的時候,也對女傭拿儂說:“吃呀!盡吃!”可見,產品較多時人占有它的欲望是會減小的。貪欲也來源於統治階級的偏見,既往社會生產力落後,產品不足,隻有統治階級、富人才能多占有財富,統治階級的思想是每一時代的統治思想,自古以來富有都是榮耀的標誌,許多人亦因為階級偏見而產生講排場的貪欲。
共產主義社會物質產品極大的豐富,人們不會因產品不足而產生貪欲,也不會有階級偏見。恩格斯在《卡爾 馬克思》一文中指出:未來“要使社會生產力及其所製成的產品增長到能夠保證每個人的一切合理的需要日益得到滿足的程度。”[2]19卷P124“合理的需要”是有一定限度的,因此,按今天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現狀來看,共產主義社會決不是遙遙無期的。
㈡、資本主義必將和平演變為共產主義
1、既往社會形態更替通過爭奪變革:
氏族社會進入文明社會以來所經曆的三種社會形態: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都是建立在生產力不夠發達的基礎上,生存資料和享樂資料不能滿足所有人的需要。中國古代《荀子》一書中指出:“物不能澹(滿足)則必爭,爭則必亂,亂則窮矣。先王惡其亂也,故製禮儀以分之,使有貧富貴賤之等”。[3]P79 因物質不夠豐富,統治階級視天下為“莫大之產業”,人人欲奪之,曆史上的改朝換代,私有製代替公有製,封建社會代替奴隸社會,資本主義代替封建社會都要經過爭奪變革。中國原始氏族社會轉為奴隸社會,選賢任能的公天下變為父死子繼的家天下,私有製開始,就是由大禹的兒子啟打敗部族首領有扈氏,取代原定的繼承人伯益,強行建立夏朝而實現的。
2、共產主義社會建立將是瓜熟蒂落和平過渡
既然以往社會形態更替都要通過爭奪變革,共產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是否也同樣要經過暴力革命呢?
資本主義是個私有製向公有製過渡的社會,在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階段,資產階級為掙脫中世紀封建枷鎖,積累資本,開辟世界市場,殘酷地壓榨無產階級,使無產階級難以生存,工人的起義革命不斷,所以馬克思、恩格斯1848年寫的《共產黨宣言》中預言:無產階級將通過暴力革命奪取政權,建立共產主義社會。從馬恩的時代到今天又過了一百多年,情況是否會有所變化呢?
正如馬克思在《資本論》一卷序言中所指出的:“社會不是什麽固定的結晶體,而是一個能夠變化,並且不斷在變化過程中的有機體。”[4]一卷X111資本主義從誕生到現在一直是在不斷變化之中,18世紀開始的以機械化為中心的工業革命,發展到19世紀後期,又掀起了以“電氣化”為特征的二次工業革命;二次大戰後,資本主義又掀起以電子化和信息化為特征的第三次工業革命。二戰後的科技革命和工業革命,使勞動生產率幾倍甚至幾十倍地提高,世界經濟向更加高質、高效和知識密集化發展,科學技術成了第一生產力。
隨著資本主義生產力的發展,資本主義國家的生產和管理過程亦社會化了,18世紀初,資本家通過發行股票把分散的資本集中起來經營企業,產生了股份公司,19世紀後半期,股份公司已廣泛流行於資本主義各國,後來又出現了持股公司。19世紀後期,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又出現了生產同類商品企業的聯合組織卡特爾和辛迪加,不久又出現了生產同類商品或在生產上有密切關係的小企業組成的大壟斷企業:托拉斯、康采恩等。托拉斯首先在美國出現,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是托拉斯的鼻祖,正如美國律師多德在文章中所稱:“小商人時代結束,大企業時代來臨”,1904年1月,美國全國已有445個大型托拉斯。比托拉斯稍後些又出現了壟斷組織的高級形式康采恩,康采恩把分屬於不同經濟部門的企業聯合在一起,實現了銀行資本和工業資本的結合,形成金融資本。
對資本主義的發展變化,恩格斯在《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一文中曾指出:“在托拉斯中,自由競爭轉為壟斷,而資本主義的無計劃生產向行將到來的社會主義社會的計劃生產投降。”“資本家的全部社會職能現在由雇傭的職員來執行了,資本家拿紅利,剪息票……在交易所中進行投機……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起初排擠工人,現在卻在排擠資本家了。”恩格斯並指出了資本主義社會中私人資本國有化的趨勢:“無論有或者沒有托拉斯,資本主義社會的正式代表—國家,終究不得不承擔起對生產的領導。這種轉化為國家財產的必然性,首先表現在大規模的交通機構即郵政、電報和鐵路方麵”。[2]19卷P239--240
從以上引文中可看出,恩格斯認為大的生產機構和交通機構向股份公司、托拉斯和國家財產的轉變是社會發展進步的表現,是資本主義又向社會化生產的共產主義邁進了一步。
今天,資本主義統治兩百多年後,又出現了跨國公司、國際經濟聯合體,資本社會化的進程又有了“民族資本國際化”的趨勢,以“信息”為特征的新的科技革命迅速發展,世界經濟一體化浪潮滾滾而來,資本轉變為社會公有財產的物質條件眼看成熟,孕育在資本主義胞胎裏的共產主義社會將怎樣誕生?馬克思1848年所說的無產階級革命是否會發生呢?
資本主義社會發展到今天,勞資雙方的情況都有極大的變化,首先從資本主義國家的產業結構來看,國民經濟一般分為三個部門:第一產業:農業,包括農林畜牧漁業等;第二產業:輕重工業,包括製造業、礦業、建築業等;第三產業:生產服務業和消費服務業,包括運輸、通訊、商業、金融、科研、教育、醫療、新聞等。
資本主義以前的農業社會,第一產業最發達;資本主義初期至20世紀50年代,第二產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二戰後,電子化、信息化的科技革命開展以來,第三產業迅猛發展,其產值在國民經濟總產值中所占比例越來越大,第三產業的迅速發展使就業結構發生變化,腦力勞動者的人數增加,體力勞動者的人數下降;企業內部車間工人減少、辦公室人員增加,藍領工人向白領工人轉變。截至20世紀末,美國、英國每一百個就業人員中,從事工農業者分別隻有24、27人,而在第三產業工作的人員則是美國76、英國73。
由於機器的發明,工人勞動強度大大減輕,勞動時間也逐步縮短,18世紀的16—17小時工作日至1919年後轉為8小時工作日,二戰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又縮短為每周五天七小時工作日。而從事腦力勞動的白領雇員的工作和經濟條件更是較好,他們衣著整齊、衣領潔白,是免除了重體力勞動的知識化的無產者。勞動者隻有在生存都難以維持的時候,尋死不如造反,才會進行暴力革命,現在發達國家工人勞動條件大大改善,是不可能起來造反的。
再從資本家的角度來看,如前所述,由於生產機構向股份公司、托拉斯和國有財產的轉變,資本家的社會職能多數由雇傭的職員來執行了,“資本家拿紅利、剪息票,在交易所中進行投機”,資本主義初期那種勞資雙方麵對麵的殘酷剝削壓迫早已改變,雙方矛盾大大減小;現代大企業的開拓者,多數是白手起家,憑著一往無前的創業精神,在商業競爭的險風惡浪中殺出一條血路才獲得成功的。隨著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高度發展,人們占有財富的貪欲會逐漸減小,美國石油大王洛克菲勒事業有成後,每年給芝加哥大學捐贈60萬美元,數額並不斷增大,23年後的1910年,捐款高達4500萬美元,此外他還到處捐贈巨額款項;當今美國首富比爾· 蓋茨08年6月辭去微軟執行董事長職務時,將自己580億美元的財產全部捐贈給慈善基金會……發達國家的富豪多數不再是巴爾紮克筆下的葛朗台老頭,許多富豪認為:自己的財富是取之於社會,理當回報社會,即使捐出大部分財產也在所不惜,勞資雙方關係由對立轉向和諧。
恩格斯曾指出:社會占有全部生產資料,“隻有在實現它的實際條件已經具備的時候才能成為可能,才能成為曆史的必然性。正如其他一切社會進步一樣,這種占有之所以能夠實現,並不是由於人們認識到階級的存在同正義、平等等相矛盾,也不是僅僅由於人們希望廢除階級,而是由於具備了一定的新的經濟條件。”恩格斯並指出:“社會階級的消滅是以生產的高度發展為前提的”。[2]19卷P243—244
筆者認為,既然隻有生產高度發展,物質極大豐富,人類才能進入共產主義,而物質極大豐富,每個人的合理需求都能滿足就不需要爭奪,因此資本主義轉為共產主義社會必然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和平過渡。
20世紀中葉,美國共產黨領袖福斯特(William,Z.Foster)曾在《世界資本主義的末日》一書中指出:“共產主義基本上是一種和平運動,每一個地方的共產黨都尋找以和平的方法來獲致其國外與國內的目的。”世界形勢的發展,將證明福斯特觀點的正確性。[6]P189
3、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斷發展變化
一切事物都是在一定條件下不斷發展變化,人類社會是這樣:氏族社會由公有製轉為私有製,經數千年生產力的發展變化又將轉為更高階段上的公有製——共產主義。
人類的認識也是不斷發展變化的:資本主義初期,工業革命帶來了生產力的高度發展,人們開始了對自然力的征服,為了充分利用水力,地球上到處築起了一座座水壩,但許多年後,人們卻發現水壩帶來一係列生態問題,例如中國新疆塔裏木河上遊修築水壩切斷水源後,下遊大片胡楊林枯死,塔裏木河滋潤的綠色走廊消失了,羅布泊幹涸為鹽堿窩。為了恢複河流與地下水之間的動態關係,美國1997年拆除了努斯河上長達45年的大壩,荷蘭也拆除了不少功勳卓著的大壩,新疆塔裏木河水壩也開閘放水了。從築壩到拆壩,不是倒退,是人類認識的進步。
每個人的思想也是在不斷變化發展,法國政治家戴高樂(De Gaulle)二戰中矢誌爭取戰後將法國建成一個“萬邦來朝”的大帝國,要恢複法國本土和戰前的全部殖民地,但在十幾年後,他東山再起時發現二戰後世界形勢發生了天翻地覆的大變化,殖民主義時代已經結束了,“識時務者為俊傑”,戴高樂“迫使自己理智地順應了曆史潮流,在極其複雜的條件下,促成了阿爾及利亞戰爭的結束,同時使廣大西非國家陸續取得獨立,走完了痛苦的‘非殖民地化過程’。法國同這些民族獨立國家的關係從此進入新的時期,”[7]P3,戴高樂也為自己寫下了政治生涯中最光輝的篇章。
中國古代思想家孔子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馬克思在1848年三十歲時所寫的《共產黨宣言》,宣告現代資本主義所有製必將被無產階級暴力革命推翻,觀點明顯偏重於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
而馬克思在1867年近五十歲時寫的《資本論》一卷初版序言中卻指出:“一個社會即使已經發現它的運動的自然規律,它還是既不能跳過,也不能用一個法令來廢除自然的發展階段。但是它能夠把生育的痛苦縮短並且減輕。”[4]一卷PX11
在1873年《資本論》一卷二版的跋中,馬克思引用一位評論者的話來肯定自己的觀點:“馬克思把社會的運動看為是一個自然史的過程;支配它的規律,不僅不以人的意誌、意識和意圖為轉移,而且寧可反過來說是決定人的意誌、意識和意圖的。”[4]一卷PXX1
馬克思喜愛的格言是:“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馬克思是一位偉人,但他也像普通人一樣,思想要經曆一個發展成熟的過程,從而立之年到知天命的五十歲,馬克思的思想也從偏重於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發展為強調規律的客觀性、強調規律是客觀存在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
從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到強調規律的客觀性,是馬克思思想成熟的表現,應該說,馬克思在1867年知天命時所發表的觀點更符合唯物辯證法。
㈢、人類將整體進入共產主義社會
馬克思、恩格斯和摩爾根共同指出的規律是:隨著生產力的高度發展,任何一個國家,不管他是堅持共產主義方向,還是否定共產主義的,都受到“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的製約,既不能提前也不能阻擋,最終都將進入共產主義。共產主義是個人類從未經曆過的社會,人類將怎樣進入共產主義呢?
1、封建社會不能直接進入公有製社會
早期的社會主義者歐文(Owen,Robert)指出:“社會並不是先毀掉舊的石子路才開始建設並完成預定要代替那些石子路的鐵路的,甚至鐵路已經建成,準備接待旅客時,還要把石子路留下來,給膽小的人使用,直到舊路不受重視,顯然對公眾無用為止。”[8]三卷P36同樣,私有製轉變為公有製的社會改革也必須反複醞釀,等待物質條件成熟,公眾都認為確實正確可行,才能逐步實行公有製,引導全人類都進入共產主義社會。
既往多次的起義革命,常常就犯了鐵路還未建成就毀掉石子路的急躁病,人們不但未乘上火車,就連石子路也沒了,走路更不方便,當然怨聲載道,隻好重修石子路,人們還會有石子路比鐵路更好的錯覺。
20世紀,俄國和中國首先舉行了社會主義革命,向人類指出了共產主義的光明前景。但是俄國和中國當時都處在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轉變時期,俄國1861年雖廢除了農奴製,但80%的土地還掌握在大貴族手裏,生產力比英美低近三分之二,中國更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民族資本主義工業剛剛起步。
20世紀前半葉,就連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的生產力都還不具備進入公有製的物質條件,而生產力較落後的俄國和中國卻一下子跳過了對生產力起關鍵作用的資本主義階段,在大工業未充分發展,沒有全麵實現機械化,更沒有電子化、信息化和網絡化的條件下就立即廢除私有製,從封建社會直接進入公有製,這就好象鐵路還隻是一張藍圖,就把原先的石子路拆掉了;孩子還隻有幾個月就要讓他吃幹飯、跑步,是必然要失敗的。馬克思早就指出:“一個社會即使已經發現它的運動的自然規律,它還是既不能跳過,也不能用一個法令來廢除自然的發展階段。”[4]PX11俄國的十月革命,在時機與方法上,未遵循馬克思的教導,急躁冒進,違背了規律,結果生產力的發展還不如正常前進的資本主義國家,中國基本上是搬用蘇聯的模式,也帶來一些問題。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全麵實行了“補課”政策:包產到戶、招商引資、改革開放,才使生產力又重新向前發展。
曆史的經驗值得注意,在今後的改革中,我們一定要更加小心謹慎,順應規律,決不可揠苗助長,跳過自然應有的發展階段,但也不可因噎廢食,由於既往的一點失誤,便對共產主義失去信心。
2、人類將整體和平進入共產主義
摩爾根在《古代社會》一書中指出:“人類知識和經驗中的一切事實都傾向於證明人類整體是從一種低級狀況向高級狀況前進”。[1]P287
恩格斯亦在《共產主義原理》一文中指出:共產主義革命不能單獨在一個國家進行,“單是大工業建立了世界市場這一點,就把全球各國的人民,尤其是各文明國家的人民,彼此緊緊聯係起來,致使每一國家的人民都受著另一國家的事變的影響。”[2]4卷P368 今天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浪潮更是滾滾而來。
由上文可以得知,馬恩和摩爾根所說的共產主義是全人類的社會,而不是個別國家。全人類進入共產主義,通俗的說法也就是“世界大同”。中國春秋時期儒家經典《禮記》的《禮運篇》中所載孔子與其弟子子遊的一段對話就反映了世界大同的思想,這種思想在十九世紀末至20世紀初曾被稱為中國古代的“社會主義”思想。這段話如下: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9]中卷P1526
1898年倡導百日維新的康有為也在去世時留下了類似共產主義理想的《大同書》。
中國民間早就有關於世界大同的預言流傳,在預言詩中最典型的是一千多年前唐朝時出現的《推背圖》,該書據說是唐太宗時的兩位謀士易學家袁天綱和天文學家李淳風兩人合作的,《推背圖》原本有六十象,每一象由一幅圖和兩首詩組成,一直從唐朝武則天君臨天下預言至未來,有趣的是第59象圖下的兩首詩預言了世界大同,兩首詩是:
讖曰:無城無府,無爾無我。天下一家,治臻大化。
頌曰:一人為大世界福,手執簽筒拔去竹,
紅黃黑白不分明,東西南北盡和睦。[5]P105
當然,古書中的內容有待進一步推敲,但不同時代、不同國家、學者們不同方法的研究竟會得出相同的結論,確實從一個側麵證明了人類將走向共產主義的社會規律。
鄧小平說:“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就是要發展社會生產力”既然共產主義是全人類的社會,向共產主義過渡就必須要全球絕大多數國家的生產力都高度發展,發達國家要幫助發展中國家提高生產力,發展中國家應向發達國家學習科學技術,尤其要學習社會化管理的經驗,當然也要借鑒他們失敗的教訓,以免再多走彎路。按質量互變規律來說,絕大多數國家生產力都達到一定高度時,便會發生質變,那時共產主義社會怎樣從資本主義胞胎裏誕生出來,將由世界各國有識之士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參考以前社會主義者的學說,共同探討。
筆者認為,生產力高度發展,最起碼的標誌是國家要有能力使全體人民都能達到白領的生活水平,而不是有些人隻能享受藍領的待遇,有的人還要自找飯碗。
另一個重要條件是如摩爾根所說的實現“普及的教育”,恩格斯指出:“和平改造社會時所必須的那種冷靜和慎重,隻有受過教育的工人階級才能俱有”。[2]2卷P614受教育是每個公民的權利,也是成為全麵發展新人的必要條件,社會應使每位公民的文化都達到大學水平,同時也要從小就培養他們的勞動技能,以滿足社會生產對於技師的需要。

一切事物都有慣性,機車在動力停止後,還要向前衝幾步;二戰結束了,少數不知道的人還在打;從幾千年私有製社會過來的人類,在自己創造的財富麵前暫時還迷惘而不知所措。
但不少先知先覺者已把財富看得很淡,他們給予人類的是普遍的愛,韓國總統李明博在當首爾市市長的四年中,就將自己的工資基本不動,全部捐給有困難的人,李明博並在電視演說中表示:“我隻需一所住宅,其他財產(三百億韓元)將全部用於回報社會,幫助貧困的人們”;中央一套《今日說法》所報導的誌願者胡傳朔夫婦,他們放棄在美國的優裕生活,回到中國,每天用自己的時間、智力、體力和金錢,為貧苦的人服務……像這樣具有博愛精神的人是越來越多。摩爾根指出:“總有一天……政治上的民主、社會中的博愛、權利的平等和普及的教育將揭開社會的下一個更高的階段,經驗、理智和知識正在不斷向這個階段努力。這將是古代氏族的自由、平等和博愛的複活,但卻是在更高級形式上的複活。”
我們相信,這“一天”,就在不久的將來。

參考文獻:
[1].[美]路易斯利摩爾根 .世界學術思想經典名著典藏書係 西方的沒落、古代社會分冊[M]. 吳瓊,楊東純等譯.西寧市:青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2].[德]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中共中央馬恩列斯著作編譯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
[3].荀況原著,章詩同注.荀子簡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
[4].[德]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M]郭大力,王亞南.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
[5].東方居士編.東方大預言[M].河北省棗強縣:朝華出版社,1993年.
[6][美]福斯特.世界資本主義的末日[M].邵新華.上海:新華書店,1950年.
[7]陳樂民.戴高樂[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
[8]歐文.歐文選集[M].馬清槐等.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一幕幕 回複 悄悄話 這個思想還是沒有跳出固有的思維。所有的東西都有社會統一管理,這裏的社會是指某種由政府開辦的社會機構嗎?為什麽生產力提高了私有企業就沒有了?為什麽私有企業就不能開辦這樣的機構?從實踐來開,私有機構比政府機構高效,服務好,態度也好。
一幕幕 回複 悄悄話 反動勢力會不斷地反撲,即使真的有公產主義,那也是要經過漫長的時間。地球能撐的住嗎?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