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之溪論本草三部曲之2:煎藥水探究
(2010-02-23 16:45:52)
下一個
可以說,中醫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縮影,它與琴、棋、書、畫是相通的,與茶藝也有很多相似之處。選茶、擇水、配具、衝泡都會影響茶湯的口感及品茶者內心的感受。而中藥的質量、水的品質、盛藥的容器及煎服的方法同樣都是決定療效的關鍵。
古人十分注重泡茶用水的選擇。水質的好壞能直接影響茶湯之色、香、味,尤其對味的影響更大。陸羽曾在《茶經》中明確指出:“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用虎跑泉水泡茶,自然要比家中的自來水更為甘甜可口。除了雜質少,汙染少以外,最重要還是泉水的清鮮靈動,這從水的卦象和甲骨文字體上可以得到應證,都非常注重其中的陽爻,也就是水中所蘊含的陽動。
同樣,中藥用水也是值得我們好好思量的,水決定了治療效果的三分之一。相同的藥材,用礦泉水煎與自來水煎是有差別的。泉水的靈動性好,而自來水由於其水分子排列是無序的,所以比較靜滯。我們在根據患者不同體質用藥的同時,於水也要區別對待。人有偏靜或偏動,對於一個需要用動藥的患者,加用泉水,可以增加藥物的動性。但有時雖然需要動,若還有虛弱不足的情況而要避免過動耗傷陰血的話,我們可以用靜藥配合泉水,這樣在補的同時又不妨礙身體的動勢。
現代認為煎藥中的水屬於溶媒,通過煎煮,使藥物(溶質)中的有效成分煎出。煎藥用水,看似簡單,實則複雜。同時水既是溶媒,也是藥物。在許多本草著作裏,水都是同時作為藥物出現的,有其自身的性味和功效。
古代醫家對於煎藥用水極為重視。《本草綱目》可謂是中藥的集大成者,其卷五為水部,“集水之關於藥食者”,天之水有13種,地之水有30種。李時珍認為,用不同的水煮粥烹茶,味道尚有差異,那麽在入藥療疾時,我們又豈可輕易草率呢?
在眾方之祖的《傷寒雜病論》中,有普通水、井花水、潦水、漿水、泉水、甘瀾水、東流水、酒水等。各種不同的水應用於不同的煎劑,有不同的用途。井花水是清晨最先汲取的井泉水,井水經過一夜的澄蓄,精華上升,浮結於水麵,所以清冽異常且水質極佳,常與補陰藥同煎。潦水,即大雨或久雨後路上的流水或低窪處所積的雨水,仲景用其無根味薄之性,助方中它藥宣散發泄。而甘瀾水,即用瓢揚水千餘次,現代科學認為,用機械手段將水高速攪動就可以得到分子呈自由浮動狀態的活化水。仲景的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就用的甘瀾水,該方治奔豚氣,此症是由於陽氣不足,水氣上逆而形成的。用甘瀾水煎藥,把這個水經過千揚以後,就能使水和自然界的輕氣充分融合,水性本來是往下走的,與輕清之氣相和後,水就容易往上走了。采用甘瀾水是為了揚藥性,抑病邪,在煎藥的過程中水不僅是藥物的載體,水也是藥物的一部分。這樣水藥相加,藥力就更加突出了。
醫聖張仲景的方劑是公認的經典處方,他不僅用藥精當,而且對煎藥用水也是非常講究的。張仲景對南、北方的物產和民情都有很深的了解,在他的方劑中就有因地、因時用水的例子,每一種不同的情況都有很深刻的用意在裏頭。而我們要學習的不僅僅是一方、一藥,更是他對於用藥處方的雕琢細膩。
“思考與雕琢能夠增加君子的德性”,就好象泡茶人人都會,但要衝泡得好,卻大有學問。即使是同樣的茶葉,用水不同或技術不一,哪怕是不同的衝泡器皿,泡出來的茶湯都有不同的效果。所以,衝泡花茶,一般用較大的瓷壺,然後斟入瓷杯飲用;炒青或烘青綠茶,多用有蓋瓷杯泡茶;烏龍茶宜紫砂茶具;西湖龍井、君山銀針、洞庭碧螺春則宜選用無色透明玻璃杯最為理想。一壺極品佳茗,是茶、水、壺的最優組合,體現了細膩的心思和對茶藝的熱愛。那麽在用藥上,不也是如此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