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皮瓜的博客

願這個博客能成為我心智更加成熟的見證者,願看到這個博客的有緣人,都能夠從這個博客中有所得有所悟
正文

林之溪論本草三部曲之1:時空與藥效

(2010-02-23 16:56:07) 下一個
中醫“開方”不僅僅是開藥,還是開時間、開方位。時間和方位變化是客觀存在的,也是西方醫學中生物鍾醫學、地理醫學創建和發展的依據。中醫的“五運六氣”、“子午流注”、“天幹地支”是先人千萬年觀察和實踐的積累,今後的醫學發展不再是“以病為本”,而“以人為本”的個性化醫學將致力於使人與環境的“時空動態”達到和諧與平衡。

中醫治病其實就是利用“藥物”的不同屬性來模仿一個與患者當下寒熱、動靜、升降、開合偏性相反的景象。時間有陰陽之分,空間有五位之別,何嚐不是一味“要藥”呢?而時間、空間又似乎把雙刃劍,除了增加方中藥物的療效外,同樣也會有負麵效應。比如,對於一個關節炎的患者,同樣的方子(包含滋陰藥),在北京用效果很好,但帶到威海,症狀反而會加重。因為威海與其他城市不同,它的水域在東南方,也就是在火位上有水,此為逆象。若用滋陰藥,則形成了一派陰霾之勢,疼痛得不到緩解,反倒由於陰水過多,加重了心髒的負擔。正像《醫學源流論》中所說:“病人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雖中病而服之不得法則非特無功反而有害此不可不知也。”

人體、時間、空間其實是三位一體的。一個疾病診斷之後開了相應的藥方,方子後寫上日三次或兩次,這樣當然也可以。但是,有沒有一個最佳的服藥時間呢,在這個時間用藥,往往能夠收到事半功倍的療效。現代醫學對於這方麵也已有所關注,近年來,醫學專家發現部分藥物的療效與用藥時間相關,一日三次用藥的傳統方法有平均用力之嫌,不盡符合人體的生理、病理變化與晝夜節律的波動規律,於是提出了時間藥理學的新概念。比如糖尿病患者淩晨4點左右對胰島素最敏感,此時注射胰島素用量小,效果好。一些抗過敏藥於早上7點服用,能使藥效維持15-17小時,而晚上7點服用,隻能維持6-8小時。

同樣一個藥物,隻因在不同的時間服用,就會帶來如此大的效價差異,而中醫在這方麵也是大有文章可做的。人體有日節律、月節律、年節律。一日之中,“午前為陽之分,午後為陰之分”,所以升陽宣發藥宜於清晨或上午服用,而滋陰潛鎮藥宜於下午或晚上服用,此乃順勢用藥。那麽,“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也是同樣的道理。

人體氣血的盛衰還與月亮的盈晦變化有關,一月之中,月始生之時,人體氣血漸盛,至月滿之際,氣血達到頂峰。月滿以後氣血漸衰,至月廓空,人體氣血處於最為虛弱的狀態,至下一個月開始,則氣血複生旺,如此循環往複。女性在這方麵的表現尤為明顯。按照現代醫學來看,女性的月節律分為黃體期,行經期和卵泡期,在黃體期,我們通過補陽來推動氣血的生長;行經期則要特殊注重疏通的問題,避免犯“重實”的錯誤,即使虛羸之體投用補劑,亦應使之補而不膩;而在隨後的卵泡期倒要開始充養任脈,用一些滋陰血的藥來幫助排卵。

我們再將時間的軸線延長至人的一生,《黃帝內經》開篇《上古天真論》就描述了男性、女性一生中不同時期的生理特性,男性以八為一周期,共八八六十四載,女性則以七為周期,共七七四十九載,這對於診斷和治療都有很好的指導意義。相對的,男性的生理周期比較單純,幾乎每一階段都與腎氣有關,故以腎為主,多用靜藥,以糾正陽動之性。女性在二七月經開始之前,腎氣逐漸充盛,要順勢補腎養腎。月經至,則以通暢為要,即使用滯藥也是短期服用,如六味地黃丸、知柏地黃丸等過於滯膩之劑,不恰當的服用甚至會引起閉經、子宮肌瘤、卵巢囊腫及乳腺增生。而七七絕經期後,整體態勢是往安靜的方向發展,不宜用過動之藥,免傷陰血,使虛者更虛。

明白了用藥時間與療效的關係,也就徐徐領會到《傷寒論》在描述六經病症時,尤為強調“欲解時”(疾病將要好轉的時辰)的用意,它指出了環境因素對六經病變發生、發展與轉歸的重要影響。其實六經的欲解時,也就是六經病服藥的正時。比如少陽的小柴胡湯最好在寅卯辰服用,此乃應時,自然也就事半功倍了。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