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請不要做老實人(ZT)

(2005-08-24 15:29:28) 下一個
做人不要太老實 文章來源: tigerbalm 於 2005-08-09 12:58:09    這年頭,“老實”一詞很難說是褒義或者貶意了。說你這個人太老實,那無異於罵你是個大笨蛋。因為事都是你忙的,可最後好處全都是人家的。所以常言道,老實人吃虧,老實人無用。這裏的“老實”是貶意。 但若說你這個人很不老實,那無異於罵你是個大壞蛋了。因為事都是人家幹的,可最後的好處,卻全都是你的了。為人如此奸詐滑溜,已是走向了“老實”反麵的極端。這裏的“老實”是褒意。 這年頭,沒有人想當“笨蛋”,也沒有人想當“壞蛋”,因而既沒有人想讓人家說自己“不老實”,也沒有人想讓人家說自己“太老實”。因此,既不要太老實,又不要太不老實,實行中庸之道,便成了大多數人的人生選擇了。 沒有人想當“笨蛋”,也沒有人想當“壞蛋”,因此,實行中庸之道,便成了大多數人的人生選擇了。 老實人是窮命   有一位神仙抱怨財神,說財神嫌貧愛富,光給富人送財而不給窮人送,使天下的富人越來越富,窮人越來越窮。財神說這不怪我,這都是命。有的人生來就是窮命,我給他他也不要。那位神仙不信,說你把元寶送給窮人,我不信他不要。兩位神仙正說著,兩個窮人走了過來。財神說我把兩個元寶放在小橋中間,你看他們拾不拾。於是財神在小橋中間放了兩個元寶。那兩個人剛走到橋頭,一個窮人說,甭看這橋窄,我閉著眼就能走過去。另一個窮人說,你能我也能。於是兩個人打賭,都閉著眼過橋,誰也不準睜。誰睜眼誰輸。兩個都是老實人,誰也沒有睜眼。走到橋中間時,一個元寶絆住了走在前麵那個人的腳,他踢了一下說誰把石頭放在了橋中間?財神把另一個元寶移到後麵那個人腳前,他說哎呀,我也踩到了一塊石頭。這樣,那位神仙才信了財神的話。   做人老實到踩到元寶也不睜眼的份上,如何能發財呢。換了不老實的人來,一定是睜著眼睛過橋了。即使是一個不會耍心眼的平常人,腳下踩到石頭,也會下意識地睜開眼看一下,其實睜眼又怎麽樣,不過是輸了一場無關緊要的打賭而已。兩個老實人卻硬是閉著眼睛,磕磕絆絆走過了窄橋,精神可嘉,兩個都沒輸,卻都丟掉了發財的機會。況且,生活之中這種神仙白送的元寶到哪裏去找,每一樣利益都是放在市場上公平競爭的,這樣迂腐的老實人如何爭得過,老實人就是窮命,也隻好認了。財神說這不怪我,這都是命,有的人生來就是窮命。 老實人被欺負 老實人一般膽小怕事,安分守己,對人對事謹小慎微,從不會隨便得罪別人,即使別人得罪了自己,也不會記恨在心,更不會以牙還牙。對於別人的一點點恩惠,也牢記心中找機會給予報答。這種人在單位裏,一定是被欺壓的絕好對象,最苦最累沒人肯幹的工作必定是這種人去幹,最有油水可撈的事,必定與這種人無緣。道理很簡單,上司要你做和不給你做,全是工作的需要,從不帶一點私人恩怨。這種人去到外麵,遭遇也一樣。為什麽?因為社會上有的是壞人、惡人,以及不壞不惡卻專門欺負老實人的人,這些人的本性就是大事幹不了,但欺負老實人卻十分內行。因此,老實人被欺負,實在是順理成章的事。“馬善被人騎,人善被人欺”,自古如此,而且現在以至將來恐怕也莫不如此。 老實人不受重視 老實人在群體中基本上處於一種不受重視的地位,沒有什麽實際影響力,也很難出類拔萃成為領導者。老實人的這種生存狀況與其本身所具有的一些基本特性是分不開的。 首先,老實人不善於表現自己,自己的優點與能力常常不為人所知,給人的印象很平常,所以很難引起他人的重視。其次,老實人不善於為自己的長遠發展謀劃和爭取利益,實力跟不上。即使是有自己的看法也很難產生影響力,有多高實力就有多大的發言權這是人類一切外交行為中最基本的一條定律。 再次,老實人不懂得運用也沒有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手腕,在處理各種關係上原則有餘、圓通不足,很難建立起自己的威信,也不容易使自己成為一個廣受歡迎的人。 最後,老實人不加入任何的利益團體,也缺乏給別人帶來實惠的能力,而給別人帶不來好處的人在整個利益關係的鏈條中就要處於不被人重視的地位。老實人在群體中沒有什麽地位,在利益分配過程中就沒有什麽發言權,隻能被動地等待組織或其他人的安排。現實利益畢竟是有限的,而人們對利益的需求又是層出不窮的. 所以,老實人常處於一種任人宰割的地位,別人吃肉他喝湯,甚至連湯都沒有。如此循環往複,老實人便會陷入一種利益的惡性循環,實力越來越弱,地位也越來越低。 那麽,什麽是提高自己群體地位的根本方法呢?根本方法隻有一條,那就是要努力壯大自己的實力。而實力不是靠恩賜所能得到的,它必須靠我們自己積極的努力去主動爭取。 老實人要想在群體中確立起自己的地位,就必須使自己的思維方式和處世方法實現一個根本性的轉變。我們激勵老實人,就是要促成這種轉變的快速實現,使老實人不再成為社會最底層也是最受忽視的人。 如此循環往複,老實人便會陷入一種利益的惡性循環,實力越來越弱,地位也越來越低。 老實人軟弱可欺 老實人往往成為某一群體或某種關係中的受損者,他們就是我們通常聽說的那些“受氣包”。老實人的一個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怕”字當頭,不“敢”為先。害怕受到傷害,害怕承擔責任,不敢突破常規,不敢表述情緒……做什麽事都瞻前顧後、畏首畏尾。有良好的計劃不能實施,有正當的利益不敢維護,使自己始終處於一種躲避退讓、被動挨打的地位,更助長了不良用心者得寸進尺、肆無忌憚的囂張氣焰,而老實人自己本人呢,既在利益上受損又在心情上受折磨,可謂是飽受身心的雙重磨難。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其實就是一個互相適應  的過程。這就像是一堆球放在一起進行相互碰撞,球質不能太硬,太硬了就會傷人傷己,但也不能太軟,否則就會被別人壓扁,喪失了基本的生存空間。老實人就屬於那種球質太軟的人,其交際行為基本上是一種退縮、隱忍型的,主張“和”為貴,強調“忍”為上,結果往往不能守住自己的最底限,不戰而降。說到底,這主要是因為老實人缺乏與別人爭鬥的決心、勇氣和信心的緣故。 老實人不敢爭,間接地是源於其觀念上的束縛。老實人想當然地認為,隻要遵守原則,就會自然而然地得到想要的結果,去爭奪、去鬥爭是對原則性的一種違背,因而是不道德的也是不可取的。老實人以安分守己為美德,以爭權奪利為醜惡,以不爭為高尚,以爭鬥為可恥。因此根本就從思想上失去了進行爭鬥的勇氣。老實人誤以為,不爭不鬥是獲得利益的最好方式,最安全、最可靠也最合理,這在計劃經濟下可能是對的,因為你即使是爭鬥也沒有效果,隻能適得其反,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就大不相同了,不敢爭鬥、不去爭鬥就不會有機會送上門來,更不會有免費的午餐供你享用。 老實人不敢爭,直接的原因就是害怕承擔後果。畢竟任何突破常規的行為都要冒一定的風險,任何的鬥爭都可能會有流血犧牲,老實人被想象中的後果所震懾,從此便變成了軟弱者。而人一旦在一件事情上變得軟弱,那麽就很可能會出現“多米諾骨牌”效應,在接下來的一連串事情上繼續軟弱下去。 老實人朋友少 老實人的朋友通常不多,在關鍵時候能幫上忙的朋友就更少了。老實人的生活圈子總是那麽大,他們不善於結交新朋友。老實人不會有目的地去主動接近一個人,如果這樣做,他們會臉紅、結巴,被人家一眼洞空,老實人自己也會覺得沒用。老實人不習慣於客套、不會應酬,喜歡就是喜歡,不喜歡就是不喜歡,溢於言表。所以,老實人認識的人不多,搭得上話的人不多,辦成的事也不多。於是,老實人心裏便覺得很窩囊,常有感慨,連別人也不無可惜地議論:“哎,這人太老實了!” 為什麽老實人總是在事業上展不開手腳,為什麽老實人在緊要關頭總是無人相助?不是老實人人緣不好,也不是老實人能力比別人差多少,關鍵在於老實人不善交際,有價值的朋友太少之故。在現代社會,朋友少就好像路不通,不能四通八達、互通有無,辦起事來自然就磕磕絆絆。俗話說的好,“多個朋友多條路”,正是這個道理。 與其說老實人能力差,倒不如說其交際觀念存在著偏差更為合適。 說到底,一切有關人際關係方麵的學問和技巧都來源於對“人”的本質的研究和體察。準確地把握對方的個性特征,及時地掌握其心理變化,並相機調整自己的應對策略,這是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網絡的前提和基礎。而老實人恰恰是在認識“人”這個問題上不能保持清醒和理智,說得更尖刻一點,就是缺乏必要的悟性;他們往往以一種理想化的方式來看待和對待人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他們總是以一種“以不變應萬變”的態度來處理自己與周圍世界的關係,因此總是消極被動、事與願違。 簡單地說,就是老實人不能理解人的差異性和複雜性,不懂得靈活運用道德標準,不是根據現實需要而是隻憑藉主觀理念來思考和處理問題。 老實人存在著人際交往上的偏誤,導致了不善外交成為老實人最致命的弱點之一,也是老實人事業無成的關鍵所在。 老實人孤立 老實人隻與合得來的人交往。所謂的“合得來”,並不是指可以合作共事,而是指基於性格、道德、習慣、趣味等的相似性而產生的感情相娛相悅。這種“合得來”是以非功利化為指向的,它不看對方的身份和地位,也不指望對方給自己帶來什麽實際利益,它隻是出於一種精神的需要,帶有情緒化的特征。許多老實人隻交往合得來的人,那麽,凡是不符合其標準的人就一概拒絕,不相往來,也不顧及其中的利害關係。這種處世方式帶有很明顯的書生氣,但社會上人與人之間的利益關係非常濃厚,人際交往也不可避免地成為整個社會利益鏈條中的一環,以功利為取向的交往地位提高了,這個時候,還抱著一副書呆子氣,自以為清高有境界,結果隻能是離群索居,被人孤立,處處吃虧。 老實人以道德感和主觀好惡作為自己行為的準則,鄙視人際交往過程中的利益動機和利益行為,凡是與自己的道德觀念和主觀好惡不同的人,一概不與交往。許多老實人還以清高脫俗自居,自認為有道德品質上的優越感,這更增強了其以主觀好惡取人的行為模式。人生中有幾個知心的朋友,即使不多也是常事,但這決不是生活的全部。人活著需要各種各樣的朋友,不同的朋友可以滿足人們不同層次、不同方麵的需求,我們固然需要品性相投的友人,但同樣也需要事業上的夥伴、利益上的合作者,沒有這些人的幫助,我們的人生同樣的不完美。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以主觀好惡評判一個人,則天下沒有什麽人可以交往了。所以,以“合得來”與否作為人際交往的唯一標準實在是一種偏誤,正確的做法是:既要交合得來的朋友,也要能交合不來的朋友。 人類社會是一個人們因相互需要而結成的共同體,因此,人與人之間互有利益上的需求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通過互利互惠、互通有無、取長補短、相互合作式的人際交往,我們可以辦成一個人通常難以辦成的事,不斷地壯大自己的實力,從而為自己遠大人生目標的實現奠定堅實的基礎。有些老實人也明白通過哪些交往能給自己帶來哪些利益,但他們就是做不到。與合不來的人交往,他們會感到心理負擔很重,情感上受不了,又不能得體地掩飾和控製自己的這種不適,結果感到自己很累,很受壓抑,遠不如獨來獨往那般輕鬆自在,而跟他在一起的他會感到尷尬。老實人最典型的一種心理就是,“跟你合不來,還要敷衍你,真是受不了”。這與老實人的道德感過強有關,道德感過強者往往會走極端,即用道德來劃界線把人分成黑白好壞兩種對立的類別,這往往會使他們缺乏理解和寬容,變得視角偏狹、心胸狹窄,缺乏必要的容忍度。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老實人不容易當上領導,也不容易團結一大批人幹成大事業。 以能否合得來作為交友的唯一標準,危害是顯而易見的。最重要的一個後果就是,你融不到別人的利益圈子裏去,因此,困難時也不會有人站出來維護你的利益。有的時候,即使你甘於清貧淡泊、一心想做隱士也做不得,因為獨善其身者的自我防衛能力也太差了,隻要你惹得別人不高興,麻煩就會自動找上門來。所以老實人為了開拓視野,增強生存能力,就必須放下架子,廣交朋友。 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以主觀好惡評判一個人,則天下沒有什麽人可以交往了。 老實人多抱怨 我們很難找到一個成功人士會對環境大發牢騷,抱怨不停,煩躁不安,盡管他可能克服了天大的障礙才有他的成功。相對的,我們卻常常見到老實人不斷抱怨環境惡劣,社會不公,因為他缺乏喜樂和富裕。真正的問題是:哪一個先行——態度或成功?答案是,在所有的情況下,要先有勝利的、正麵的態度,才會有終生的富裕。 你的環境本來就如此;從來就沒變。你被欺騙了,被占了便宜,或遇上破產——這些因  素都無法改變。如果你的父母無法送你上大學,如果你必須半工半讀,或者走十公裏去上學——這些都是你的過去。抱怨是沒有用的,現在該是忘記他們,繼續前進的時候了。 當你決定拋開你的抱怨時,你將會發現人生變得比較順利、有趣。它隻會讓你可憐自己——悲傷、憤怒、受害、多疑或自以為是。當你為你的局限辯論時,你的想法和話語隻會妨礙你,大大幹擾了你的迸發能力。把抱怨掃除,你就可以創造出創造力,和容許聰明才智爆發的空間。你將可以更專注地活在當下。不要專注在問題上,你就會開始看見解決之道。 不要抱怨“我不行”,你就會對自己有一個比較正麵的看法。 它所需要的隻是一個簡單的決定,決定阻止自己掉入抱怨的老習慣。起初可能很困難——甚至可笑。習慣是很難更改的。可是在這種情況下,卻值得努力。當借口或抱怨浮上心頭時,輕輕把它趕走,好比你趕走野餐上的蒼蠅一般。不要過於擔心。你很快就會習慣沒有抱怨的生活所帶來的美好感覺,以及隨著你嶄新的勝利態度而來的成功。 老實人被誤解 老實人經常感歎,好心不得好報。他們的善意與好心腸往往被人誤解、曲解,他們無私的奉獻、真誠的情感往往不為人知、沒有回報,而更糟糕的是,他們還常常以莫名其妙的方式開罪了朋友、得罪了領導,搞得人際緊張,事業低迷。這其中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麵的,但老實人不善於合適地表現自己的善意往往是首因之一。 老實人的世界觀是直線式的,他們認為一個良好的動機必定會產生出一個良好的結果。 老實人的世界觀往往又是十分機械的,他們認為真便是真,假便是假,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這固然是有一定道理的。然而在紛繁運動的世界中,“假作真時真亦假,真作假時假亦真”的現象卻比比皆是。這都說明,世上萬事萬物在因與果、表與裏等方麵,並不存在著一一對應的關係。如果我們理解這一點,我們就會明白,僅僅有善意和真心是不夠的,我們還必須通過種種努力,來證明自己的善意和真心,使別人能夠真正感受到這種善意和真心。 老實人總是強調自己問心無愧。但他們往往忘了,人的心意是誰也無法直接看到的,別人隻能從你的具體行為以及這些行為給自己和他人所帶來的影響中來推測。老實人要是準確無誤地把自己的善意表現出來,為別人理解和領悟,就必須要借助於一定的手段和技巧。 老實人往往對手段與技巧持否定和排斥的態度,這是他們不能夠得體地表現自己的善意的一個最直接的原因。其實,技巧和手段隻是我們做事時所憑借的一種工具,它本身並無任何不道德的地方。從古到今,在政治、軍事、商業等各個領域,三十六計都在被人們不同程度地運用著,而且這在敵對雙方的競爭中表現得特別明顯,難道僅僅因為敵人也使用它,我們就應該否定它、拒絕它、排斥它嗎?答案是顯而易見的。 適當地使用技巧,對於真實表達自我、消除不必要的誤解和麻煩,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老實人恰恰在這一點上由於認識不清,行為無力而吃虧不淺。 老實人自我安慰 不管在別人的眼睛裏,老實人是可憐的,抑或是可笑的,但老實人自己常常是自我感覺良好的。對於別人來講,沒有賺到便宜就是吃了大虧,而在老實人看來,沒有吃大虧就是很大的便宜了。老實人最高的理想便是不吃虧,他最低的理想便是吃小虧。所以老實人是很容易滿足的,因此他的生活常常充滿了幸福感。 老實人總是自我安慰,他們自認為把世事看得很透。那些精於世故,得了利益的人,被他們看成是被私欲吞蝕了人格的人。追求正當的利益被他們看成喪失人格的事,在爭不到的時候便擺出一副高姿態:“拿去吧,拿去吧,施舍給你……”老實人常常使用精神勝利法來解脫自己。吃不到葡萄,也隻好說葡萄酸了 有許多人生哲學都是為老實人準備的:難得糊塗;吃虧是福;與世無爭……這些人生哲學被老實人拿過來,當成了自我麻痹的良藥,逐漸喪失鬥誌、任人宰割,而且在被宰割時,就猶如被打了麻藥一樣,割掉了腦袋,都不會覺得疼痛了。 老實人開拓精神不足 突破規則並不僅僅是一種意識和觀念,還是一種技巧和方法。在市場競爭中,要善於打破常規,更要學會反其道而行之,獨辟蹊徑,出奇製勝。有些時候,為了一個大目標的實現,就需要通過一些非規則、反規則的手段來掃清障礙、加快運作,從而達到最好的辦事效果。商場如戰場,用兵之法同樣適用於商戰。被日本企業奉為至寶的《三十六計》所提出的種種克敵製勝的計謀,其核心就是一條:不按常規行事。 老實人機械、僵化地看待規則,不懂得規則本身所包含的不確定性和局限性,隻知道“守”規則,不懂得通過“破”的途徑去“立”規則,所以在人際交往中就會消極被動、落後挨打,難以成事。 與突破規則問題緊密相聯的,就是冒險問題。因為突破規則本身就有著巨大的風險。風險意味著,它既可能使你輸光老本兒,又可能贏回一座金山,風險越大,這些可能性就越大。最保險的投資往往隻能得到最一般的微薄利潤,這在市場競爭激烈、近乎飽和的狀況下就表現得更為明顯。 任何一件事情在沒發生之前,它都處於一種不確定的狀態,因而我們在事前所作出的一切努力、所付出的一切代價都會有風險存在。風險貫穿於人類的一切行為過程之中。企業經營就是一種風險經營,再聰明的經營者也不可能完全掌握消費者的需求和心理,更無法預料對自己生存有重大關係的哪些外部環境會發生變化。要想獲得某種收益,你必須就要首先進行投入,而再審慎安全的投入也會麵臨許多不確定性、麵臨風險,你不敢承擔這種風險,就不可能獲得預期的收益。 市場經濟為你提供了一個舞台,讓勇敢而精明的人去為自己的命運下注。這裏以成敗輸贏論英雄,要想贏得成功首先必須輸得起,輸不起的心態便是一種不敢冒險的心態。古往今來,一個人要做的事情越大,其所冒的風險也越大;而風險越大,其可能獲得的收益也越高。能成大事者,都是有遠見、有魄力的冒險大王,在他們的冒險精神中,既有勇氣的成份,又有智慧的光芒。 普遍而言,老實人比較膽怯,守成有餘而開拓不足,往往缺乏冒險精神,這使他們的事業始終處於一種小格局、小境界和小發展之中,不能夠及時把握住機遇,使自己的事業提升到一個更高的境界之中。也有些老實人看似勇於冒險,實則是一種魯莽,是一種缺乏明智認識的盲動,並不能算作是敢於冒險者。 老實人隻求不輸 老實人把掙錢看成一場艱難的戰鬥,經常在做的事不是求贏,而是——不計代價地——求不輸。 他們將輸視同挫敗、被毀、死亡及殲滅。他們一心隻求不輸,幾乎完全忘記了他們想贏什麽。不輸變成了一種勝利。你問這些人:“你贏了什麽?”他們說———往往還充滿自豪——“我也不曉得,可是至少我沒輸!”一心隻求不輸的人會變得僵化、沒有彈性、獨斷。他們認定,“堅持”就能得到想要的。如果他們要的是不輸,往往就得到不輸。但是,如果他們要的是贏,贏的本質必須在彈性,而不是在僵硬裏去找。 一心求不輸的人成天忙的“決定”而非“抉擇”。“你想太多了,這就是你的問題,”左巴告訴他那位青年朋友,“聰明的人是雜貨商,他們每樣東西都‘稱’。” 一心求不輸的人不是選擇一種方法並看看其成效如何,而是把一個方法在心中翻了又翻,翻到終於拿出“決定”來。然後埋頭獨行,根本不理會路上寫著“叉路”“前麵繞道”,及“小心駕駛”之類標誌。他們簡單的頭腦想的隻是前進,而不思考如何成功。 隻求不輸者注定要落個苦澀的下場,他們扼殺自己內在的與他們周圍的一切財富。他們輸了的時候就自我安慰“反正我本來就不想要”。以此假裝沒輸。 老實人意誌脆弱 財富本身是誘人的,但追求財富的過程卻很煩人。所以,成功者貴在堅持。 追求財富的過程總是充滿了戲劇性,在最初它總是讓人看到成功的曙光,但一到了關鍵時刻,就會有一些你意想不到的困難來臨,致使你喪失追求的信心。所以,渴望成功的人必須堅持。但很多老實人往往就少走那麽一步,結果成功就屬於了別人。 一切成功的起點都是欲望,但在將欲望變為成功的過程中,堅韌的意誌是人最重要的個性特點之一。大凡成功者,人們都喜歡說他們冷酷無情。其實不然,他們隻不過是能夠冷靜地麵對事業進展過程中每一個關鍵時刻而已。正是因為這一點,他們才能在困難的形勢下,穩健地追求著自己的目標。 而老實人卻缺乏這樣的個性,他們總是欲望強烈,而意誌脆弱。所以,遇到不利於自己的局勢,就會聽任脆弱的意誌擺弄,直到他所追求的目標成為記憶中一個遙遠的影子。 不過,人性中這種弱點是可以彌補的,例如強烈的欲望就可以補救意誌的脆弱。創業的經驗告訴我們,有多大的欲望,一般就會帶來多大的成果。如果發現自己的意誌正在遭受困難的挑戰,你不妨有意識燃起欲望的火焰以激勵你的意誌。有一條規律:世界上的江河都是朝著海洋的方向流去。財富也是這樣,它也是朝著人們欲望的大海永不停歇地移動。 有人通過對100個億萬富翁的性格加以分析之後發現,大凡成功者都有這樣的特點: 他們都有很快下決心的習慣,但要他們改變原來的主意卻非常困難。失敗者正好相反。為什麽?因為成功者的性格決定他們勇於堅持,他們在等待一個使“原來那件事”起死回生的契機。他們總是能堅持到最後一秒種。他們之所以對新主意“馬上下決心”,是發現了新主意的價值,但他們不會輕易放棄自己正在從事的事業——他們在決策時很果斷,而在改變決策時又不那麽衝動。這都是意誌力的反映。 堅韌的意誌屬於人性中後天的成份,所以是可以培養的。 培養過程的四個步驟: 第一, 在確定誌向的基礎上,不停地給欲望火上澆油; 第二, 製定一份切實的計劃,使自己追求成功的行動永不停止; 第三, 關閉心扉,不受外界一切消極因素的影響,包括至愛親朋的幹擾; 第四, 與鼓勵你和相信你的人結成堅強的事業同盟。 如果你這樣做,你就會發現,自己的身上將產生一種連你自己都感到奇怪的神秘力量,它既可以使你振奮起來,又能使困難低頭。 財富本身是誘人的,但追求財富的過程卻很煩人。所以,成功者貴在堅持。既要勇於堅持,又要敢於拋棄.追求財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對老實人而言尤其如此。因此,一旦選擇了這條路,就要勇於堅持,對老實人而言還要學會變通,隨時根據形勢的發展調整自己的方向。 老實人太幼稚 心理學家指出,如果一個人能夠把應該是什麽和其實是什麽這兩樣東西區分開來,那麽,這個人就開始走向成熟了。這是非常有道理的。從這個角度來說,老實人在為人處世以及人際關係方麵,其實是不成熟的,甚至可以說比較幼稚。因為老實人常常不能夠正確區分應該是什麽與實際是什麽這兩樣東西,而且對兩者之間存在的差別不能坦然地接受。進一步說,老實人對待社會運行與發展的規律不能實事求是,或不承認現實的合理性,或把現實理想化,而這正是他們受到現實的冷遇和打擊的重要原因。 曆史和現實告訴我們,社會運行與發展不僅僅依靠道德的力量,在實際的發展中還遵循一些現實的原則。老實人往往認識不到,或者不能正確理解這種現實法則,一味地固守和堅持道德標準,因而導致了心理上的某些偏差。 事實上,隻有理解了現實法則與道德法則的基本內涵與相互關係,我們才能真正看清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的真麵目,才能實事求是地指導自己的生存和發展。 就拿行善這件事來說,如果對方是個惡人,你就不能對他施以單純的好心腸,縱容壞人的結果是反倒成為幫凶。“農夫和蛇”的故事所說的正是這個道理。 老實人往往是以一種毫無保留的態度完全接受道德標準,這樣的老實人,其實是以一種理想化的方式來理解和觀察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因而總是在現實中碰壁。 也有些老實人也認識到了理想和現實的衝突,但他們視道德標準為理所當然的“善”,並極力排斥社會現實法則,視其為理所當然的“惡”。他們往往不能容忍和接受現實道德標準的任何突破和弱化,他們往往會以一種情緒化的厭惡態度來對待社會現實法則,這樣,他們不僅限定了自己的行為範圍,而且限定了自己的交際範圍,在做事過程中也總是處於一種孤立無助的境地。 老實人對待社會運行與發展的規律不能實事求是,或不承認現實的合理性,或把現實理想化,而這正是他們受到現實的冷遇和打擊的重要原因。 老實人死板 所謂的老實往往也是死板的代名詞。死板就是不靈活,就是不懂得應變,說話辦事缺乏靈活性和針對性,用一種態度、一種方式對待所有的人和事。過分老實者通常都是比較死板的,不善於從對方的需要和好惡出發去選擇自己的言語和行為方式。他們往往把這種改變看作是油滑,看作是對原則的違背和對道德的褻瀆,他們也缺乏對人的心理微妙變化的體察和靈活多樣的處事方法,這種觀念上的誤導和能力上的缺陷合在一起,就大大製約了老實人的社交能力和交往效果,往往出現事與願違的結果。 迎合別人的需要和好惡並不是不講道德不要原則,因為它僅僅是順應了一條最普通的心理規律,即:每個人都是希望被認同的。在取得了對方的認同之後,辦起事來方便,才容易產生預期的效果。辦同樣一件事,善於揣摸對方心理者和不善於揣摸對方心理者,很可能就會出現迥然不同的結果。迎合別人的需要和好惡並不是不講道德不要原則,因為它僅僅是順應了一條最普通的心理規律,即:每個人都是希望被認同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