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約翰丹佛說事 (五)- 陽光照在肩上
丹佛這首歌《陽光照在肩上》(Sunshine on my shoulders)創作於美國北部的明尼蘇達州。在經曆漫長的冬季之後,陽光讓他感動,產生了靈感。這首歌獲得了他意想不到的成功。它當年被一個廣受歡迎的電視係列采用為主題曲,並高踞美國和加拿大四種流行音樂排行榜之首。
陽光感染心情,無論古今中外皆同。在《聖經》中,比比皆是關於陽光的句子。陽光常常與神喻同義,與生命的恢宏相關。在這種影響下,西方文學中陽光常常不僅作為一種背景,而且一種主體,是各種積極意義的象征。在美國詩人惠特曼的詩歌中,人的身體和欲望都是陽光的化身,而所創造了偉大民主的國度,也是“太陽所照耀過的最光輝的民族”。讀惠特曼《草葉集》,通篇一派陽光。
在中國古典文學中,陽光更多的是烘托心情的背景。也許和民族的內斂有關,太陽不如月亮給人以更多情懷。在描寫陽光的手法上,至多是興,很少比,更鮮有賦。《詩經》中”日居月諸,照臨下土“,或”其雨其雨,杲杲出日“,皆非關心情,遠不如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感性化。《楚辭》中陽光明朗了,如 ”暾將出兮東方,照吾檻兮扶桑“,但仍然隻是襯托氛圍。 直到漢樂府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陽光才開始直指心情。
丹佛這首歌不管是旋律還是歌詞都簡單得透明,這讓人聯想起中國民歌《牧歌》。我們從標題中“陽光”二字,無需多言,已經足以領會這首歌包含的意義了。正如你注視樹叢中透過的晨光,隻要心靜,就會感到這些光線像琴弦不彈自鳴。
這種單純的美,套用一句話,是極簡主義。正因為簡單,它感應了人的心情中最基本最底層的訴求。人類文明幾千年積累至今,不管科技多麽日新月異,社會形態多麽斑駁陸離,人情人性人欲與春秋戰國時無異,我們也不比孔子老子莊子更智慧。與許多喧囂的流行音樂相比,《陽光照在肩上》這類簡單得直接與心靈相通的音樂,也許不能給我們感官一時的刺激,但會讓心情久久共鳴。
2015年11月19日
同意你的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