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我素

興來每獨往,世事空自知
個人資料
正文

誰是亞細亞的孤兒?

(2010-05-24 13:07:21) 下一個
羅大佑一些歌詞涵義模糊,傳達了一種強烈的情緒,卻可以有很多歧解。
歌曲《亞細亞的孤兒》寫於1982-1983年間,第一次出現是在專輯《未來
的主人翁》中(滾石唱片出版,1983年9月20日發行)。這首歌我喜歡了
很多年,一直沒去搞清楚主題的究竟指向。從YouTube,優酷,土豆網上
查找為這首歌配的視頻,有無數多的版本。有的是反映弱勢群體,有的
背景是災區孤兒,有的是反戰主題。

究竟誰是亞細亞的孤兒?這首歌的意旨,流行的主要有以下兩種說法:

1) 最流行的說法,是有關中南半島(印度之那半島)的難民。即為紀
念1975-1979年間紅色高棉在柬埔寨種族清洗中遇難的兒童所作。最有力
的證據是當年這首歌在收入唱片《未來的主人翁》時,在歌名後麵加了副
標題‘紅色的夢魘,致中南半島難民’。但是,羅大佑後來公開表示,加
入這個副標題,隻是一個障眼法,是為了讓唱片通過台灣當局的政治審查。
在後來發行的CD中,這個副標題再沒有出現過。

2) 這首歌曲1990年被用作反映泰緬國民黨孤軍的電影《異域》的片尾
曲。朱延平導演的這個電影反響很大,王傑在片尾唱的《亞細亞的孤兒》
強烈傳達了電影悲愴的主題。電影的小說原著《異域》作者為柏楊。由於
台灣當局政策曖昧,孤軍的後裔在台灣的居留權一直受到台灣社會廣泛的
同情。小說《異域》寫成於1961-1967年間,早於歌曲《亞細亞的孤兒》。
一個很自然的結論,《亞細亞的孤兒》的創作動因應來源於小說《異域》,
歌曲反映了對流落在泰緬的國民黨孤軍以及他們的後裔的強烈關注。

縱觀羅大佑這個時期的創作,第二種說法也顯得過於狹隘。八十年代初
正值羅大佑的創作境界的高峰期,他對曆史,社會,和環境問題投入了
極大的關注。《未來的主人翁》的所有作品,都不是一時一事的觀感,
而是具有廣度和深度的人文大關懷。以此來理解,《亞細亞的孤兒》是
對中華民族曆史與未來生存理念的思考。它與《現象七十二變》中的社
批判,《未來的主人翁》中對環境問題的焦慮加在一起,構成了羅大
佑作為時代歌手的最強音。

這個結論可以從台灣曆史上這個特殊時期得到佐證。台灣1971年退出聯
合國,美國隨後於1979年與中國建交。麵對被國際社會的拋棄,台灣朝
野對台灣前途一片悲情。而台灣當局因美國斷交而啟動緊急狀態法,終
止一切選舉活動,導致朝野劇烈衝突的“美麗島事件”,給台灣知識份
子以巨大衝擊。在這種狀態下,羅大佑的《亞細亞的孤兒》可以看成一
首時代的挽歌。《亞細亞的孤兒》歌名來源於台灣作家吳濁流的同名小
說。該小說講的是日據時期台灣知識份子自身歸依的無助感。據說羅大
佑在創作這首歌的時候,曾有人建議改名,以避免與小說重名。羅大佑
堅持這個歌名,更說明歌曲傳達的悲情,穿越了台灣的曆史。

其實豈止是台灣,豈止是那個時代,豈止是羅大佑。八九年六月那個晚
上,北京大學校園裏整夜都有人在唱這首歌。十七年後,台北百萬紅衫
黨反貪倒扁現場也響徹了這首歌。2009年汶川發生地震,在北美華人的
各種賑災義演中,出現很頻繁的也是這首歌。隻要是中華民族的血脈子
孫,無論持什麽樣的信仰,出自那個群體,無論他們被那種自然和人為
力量傷害,欺騙或欺淩,他們都是亞細亞的孤兒。這首歌像“永遠洶湧
著我們悲憤的河流”(艾青語),讓我們傾聽弱者的哀鳴,考驗我們的
良知,喚醒我們的惻隱之心。

2010-05-24

http://www.toredu.org/docs/luodayou01.mp3

附:
亞細亞的孤兒
作詞:羅大佑 作曲:羅大佑 編曲:羅大佑

亞細亞的孤兒在風中哭泣
黃色的臉孔有紅色的汙泥
黑色的眼珠有白色的恐懼
西風在東方唱著悲傷的歌曲

亞細亞的孤兒在風中哭泣
沒有人要和你玩平等的遊戲
每個人都想要你心愛的玩具
親愛的孩子你為何哭泣

多少人在追尋那解不開的問題
多少人在深夜裏無奈地歎息
多少人的眼淚在無言中抹去
親愛的母親這是什麽真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