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我素

興來每獨往,世事空自知
個人資料
正文

美國大學的校友捐贈

(2010-02-22 04:58:02) 下一個
最近張磊給母校耶魯大學捐款八百多萬美元的事,在網上掀起軒然大波。這個事件引起許多人關注捐贈在美國大學的財政運作中的作用。本文在此作一些簡單介紹。

捐贈是美國大學富可敵國的原因

美國人向來有捐贈的傳統。許多美國私立大學因捐贈而起源,因捐贈而發展。大學對捐贈很看重。許多著名大學(如哈佛大學和斯坦佛大學)都是以建校早期的主要捐贈者命名的。許多大學的建築上,隻有兩類人的名字會被銘刻在大理石上:為國捐軀的校友和重要捐贈者。

為什捐贈對這些大學如此重要? 有別與其它西方國家,美國著名大學大多數是私立。私立大學不能從政府那裏得到直接的財政資助。大學的財政主要來源於學費,捐贈和向社會(包括政府)承擔的研究項目。其中捐贈占了很大的份量,越是有名的大學越是如此。以哈佛大學為例,2009年哈佛大學校務支出總共是35億。35億是個什麽數量?根據世界銀行公布的2008年全世界182個國家和地區國內生產總值(GDP)數據,其中33個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低於35億。而哈佛大學支出的35億中,近17億來自它的捐贈基金。

請注意捐贈基金(endowment)和捐款(donation)是相互關聯的兩個不同概念。捐贈基金來源於捐款和投資,是大學多年接受捐款的總和,以基金形式存在,投資組合由股票,債券投資,風險資金,房地產等形式組成。全美國的大學2007年一共收到295億美元的捐款。收到捐款最多的是斯坦佛(8.3億)和哈佛(6.1億)。近十幾年許多大學捐贈基金的增長主要得益於投資。比如哈佛大學在2007財政年度收到的捐款為6.1億美元,但捐贈基金卻增加了57億。在這次金融危機之前,美國有80所大學的捐贈基金超過10億美元。2008年哈佛的捐贈基金為365億美元,耶魯緊隨其後,為228億美元。為了保證大學的持續發展,一般情況下每年從捐贈基金中僅抽出5%作為大學當年的運行支出。

形形色色的捐款動機

向大學捐款的人包括校友、公司、非盈利組織,甚至包括外國政府。通常校友捐款占了很大的比例。據2008年的數據,大學捐款30%直接來自校友。即使其它來源(如公司或非盈利組織)的捐款,常常也有校友在其中起促進作用。大多數參與捐款的校友,屬於中產階級的芸芸眾生。捐款額不大,不會在學校的大樓上留名,也不會上報紙。他們的捐款動機很單純,隻是出於對母校發展的關心。校友參與捐款的比例以Princeton University和Amherst College最高,達61%左右。

為什麽美國大學能吸引這麽多校友的捐款? 一個關鍵的原因,是學校非常重視培養學生對母校的家族感。許多大學,尤其一些私立大學,對學生的關照達到了無微不至的程度:如果你申請大學之前想到該大學看看,招生辦公室會有專人接待,安排你直接體驗學生生活,在學生宿舍住一晚上,在學生食堂吃飯,到教室旁聽課程,到圖書館和實驗室參觀等等;你剛收到錄取通知書,你所在地的校友聯誼組織馬上會組織聚會,安排與當地校友見麵;上大學後如果你設想將來學醫,學校會安排你假期在某位當醫生的校友家住一個星期,白天帶你到診所旁聽,到醫院參觀,晚上帶你去聽音樂會,去遊覽;畢業後找工作,學校會鼓勵各地校友會協助;如果你畢業後從事低收入的社會公益活動,你的學生貸款可以延期回付甚至被減免;你畢業後無論到哪裏工作,校友聯誼會無處不在;甚至將來你的子女申請你的母校,還會有特別的優待,即所謂Legacy preferences。經過這種長期的感化和洗腦,自然而然會對母校心存感激,待機回報。

這種家族般的依附感加上社會上對名校的追捧,自然會派生出一種精神貴族的感覺。美國沒有皇室,沒有世襲貴族,但從私立名牌大學那裏,看得到社會上對於歐洲傳統文明的向往。校園建築總是古色古香,庭院和圖書館總是充滿貴族氣息。在私立名校中占主流的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更是繼承了古希臘培養貴族的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的傳統,注重人文素質培養甚於專業訓練。受這種氣息的熏陶產生的榮譽感和母校的興衰直接相關。一個最典型的例子,是近年的金融風暴雖然重創了大學的捐贈基金(大學捐贈基金普遍縮水20~30%),也讓許多校友囊中羞澀,但一些名校參加捐款的校友人數反而有所增加。這使得這些學校對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學生的經濟資助不減反增。

但並非所有捐款的動機都如此單純。很多捐款明顯帶有某種目的,有的為了樹立捐款人(或公司)的社會形象,有的為了推行自己的價值觀,有的是為了青史留名。大學雖然歡迎捐款,但同時也不得不平衡各種政治和輿論因素。拒絕或退回捐款,或捐款人反悔並追回捐款的事情時有發生。石油大亨 Lee M. Bass 1991年捐款兩千萬給耶魯大學,要求該校的課程設計突出西方文明(Western civilization)。這不符合耶魯重視多元文化的努力,受到教授委員會的抵製。拖了四年之後,耶魯退回了全部捐款。著名演員Jane Fonda 2001年答應捐款1千2百萬給哈佛教育學院建立一個研究所,研究教育中的性別差異。兩年後覺得哈佛沒有完全按照她的原意做,她撤回了捐款中還未使用的部分。還有的捐款並不是簡單的贈予。印度政府在2008年捐給哈佛大學450萬美元,捐給劍橋大學320萬英鎊,專用於資助在這兩所大學就讀的印度學生和學者。

雪中送炭還是錦上添花?

沒有人懷疑捐款是善事。應該捐給誰雖然是個人行為,卻一直是社會上爭論的話題。名校校友捐款率本來就高,而非校友捐款給名校的社會效應大於捐給非名校。這造成美國高校的貧富懸殊越來越大。紐約時報雜誌的專欄作家Randy Cohen 近期撰文強烈質疑這種現象的合理性。以黑人學生為主的美國大學中,Howard University算是最富有的。它的學生人數與哈佛相當,但捐贈基金隻有哈佛的1.6%。美國一半的大學生就讀於社區學院。社區學院中捐贈基金最多的Valencia Community College,學生人數數倍於哈佛,捐贈基金卻隻有哈佛的0.26%。更遑論數以千計更窮的大學了。

這種高等教育的不均衡現象在美國遠甚於加拿大和歐洲。從社會發展來看,精英教育和大眾教育同等重要。雖然有人說“當今科學與文化的火炬是由常青藤大學外加二、三十所名校的師生、校友們來傳接的”,但正是數以千計的普通大學,社區學院甚至職業培訓學校奠定了美國強大民主的社會基礎,培養了各行各業的專門人材。雪中送炭的社會意義應該遠遠大於錦上添花。

道理歸道理,人總歸是感情的人。一位讀者寫到,他捐給普林斯頓僅僅因為它是母校,有恩於他。你不能因為這個世界還有窮人就不能送禮物給自己的父母。捐給母校還是捐給更窮的大學,永遠是個問題。一些大的基金會(如Bill &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也許有餘力在這兩難的境地中遊刃有餘,而營營眾生,就隻能跟著感覺走了。


2010-02-03  
education.xu@gmail.com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