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輕地揮一揮手

居美國華盛頓, 就職政府部門, 花甲年歲, 天天等下班, 月月等薪水, 年年等退休.
個人資料
華府采菊人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1962年牛鬼蛇神紛紛出籠那陣,在上海看了不少外國電影和香港電影

(2024-05-29 14:03:30) 下一個

那時正上小學六年級,按理說不會有太多機會的,而且家又不是住在比較市中心, 附近隻有一家”下隻角“的日暉電影院。

離家倒遠不近的地方, 複興路陝西路有個上海電影院,不遠的淮海路則是大名鼎鼎的國泰電影院,東行幾條馬路是淮海電影院, 西邊不遠是東湖電影院,往徐家匯走則有一間徐匯劇場和衡山電影院, 也就是說步行四十餘分鍾還是有六七家電影院,對一個六年級小學生也就是自己能去的最遠除了。

記憶中,蘇聯電影不用說了,從五十年代開始就很多,其他東歐社會主義國家電影也有些, 記得波蘭捷克多一些, 東德的就記得《柏林情話》。

其他國家,就零零星星了, 西班牙的《影子部隊》, 阿根廷的《大牆後麵》, 墨西哥的《生的權利》和《珍珠》,法國的寬螢幕《塔曼果》,等等。

香港電音蠻多,基本都是長城公司的,而且那份他們出版的“長城畫報”在上海很受有點路道的人歡迎, 老克拉手拿一本長城畫報在淮海路蕩伐蕩伐, 老卵得勿是一眼眼。

那些電影名字想得起來一些, 比如《男大當婚》, 《可憐天下父母心》,《新婚第一夜》等等。

上海灘與香港關係最多的人家, 估計就是徐匯區的現在叫“複興路衡山路”地區, 這是前法租界的核心高級住宅區, 資本家資方代理人極多, 與香港以前的來來往往密切,另一個地區可能就是虹口, 那兒老廣東小廣東多得野豁豁,天然的親朋好友關係, 家裏有人在香港就不奇怪了,不過好像他們的香港親友低層次的較多, 不像徐匯區的寧波老蟹,在香港的資本家多一些, 不會得罪人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