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107)
2013 (179)
2014 (312)
2015 (483)
2016 (242)
2017 (225)
2019 (110)
2020 (257)
2021 (215)
2022 (337)
2023 (175)
我覺得看本人上大學前職業,還不如家庭的背景更重要
所謂城市的, 還得分成原城市現在仍然是(或已經是)城市戶口,及原來是城市戶口,後因上山下鄉或家庭下放成了農村戶口的。
農村戶口的除掉下放下鄉的,又得分為一直是農村戶口,和文革中後期農轉非了的。
無論新老城市戶口的, 大多數就是普通工人,能被算成腦力勞動者的,主要就是當教師的了吧, 在廠礦搞財務作采購等等不在車間幹活的,原則上最多隻能算是以工代幹而已。
同樣, 來自農村的考生,無論原先是不是城市戶口,能大致脫離修理地球職業的,比如民辦教師赤腳醫生會計保管啥的,因為還是二類公民--農村戶口, 很難楞把他們歸類成“腦力勞動者”。
我所認識的母校77和78級(我認識的很多)中的老三屆同學,來自城市的除少數中小學教師外, 基本都是工人, 極少數做到了車間主任的,有個別做到縣辦工廠廠長的。
倒是從農村考進大學的老三屆學生, 尤其是老高中的,幾乎都是民辦教師,大隊幹部則是極個別的, 但比城裏的廠長多。
轉回再說說城市(或原城市籍)同學,本人上大學的職業,對考大學的影響遠沒有家庭背景大,屬於知識分子家庭的, 比例最高,而其中呢,中學教師的子女,可能是最多的, 不了解情況的,以為所謂大知識分子比如大學教授高級工程師, 本身“學問”高, 教教子女不在話下, 其實未必,考大學是考中學的“學問”, 大學教授真不如中學老師,見過一個大學物理教授(教理論物理的),在教兒子左手右手定理的時候, 比劃了半天,好像自己才明白。
再拿上海做個例子。
上山下鄉到外地的, 被招工的遠比全國任何一個大城市的都少,到了違背毛主席教育路線的恢複高考時,好些老高中的老阿哥, 三十歲了才從農村考進大學,那些教授工程師醫生的子女, 進了大學還拿不到助學金,因為家境好啊。
若是到上海的大學中去調查調查上海學生的背景, 上隻角和下隻角的差異,就非常明顯了,阿拉家所在的徐匯區,對比上隻角的新樂街道和下隻角斜土街道,遠比上大學前的職業更signific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