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107)
2013 (179)
2014 (312)
2015 (483)
2016 (242)
2017 (225)
2019 (110)
2020 (257)
2021 (215)
2022 (337)
2023 (175)
2024 (161)
2025 (7)
一 社會生活方普現象小調查
在北語學10樓走廊內,小組成員發現了一組有趣的現象:
一名同學先是拿起手機,與家長聊起家常:“喂?媽,弄啥哩?今天吃嘞麵條,明兒個降溫了,恁多穿點哈!”然後轉過頭去,和同學交談:“親愛的,那本書下午能幫我帶一下嗎?謝謝,愛你!”
Q:“同學您好,請問你的家鄉是哪裏呀?”
A:“我來自河南省周口市扶溝縣。”
A:“嗯嗯有的。比如我和同鄉的高中同學在北京聚餐,即使很熟悉,有時我們也還是會選擇用普通話交流,但是一同回到家鄉的城市後,就又換回河南話了。我覺得跟環境也有點關係吧,就還挺有意思的。”
碰巧我在河南省周口市扶溝縣旁邊的西華縣, 待過些年, 當時說的河南話本地人也聽不出任何口音(多年不在那個語境, 再說河南話就有點別扭了)。
四五十年前, 河南的一般縣市裏,哪位若開口說普通話或任何非河南話的其他方言, 很容易被人取笑的,那時河南人的心目中, 隻要不是河南話就是”蠻子“話,說一口京腔的, 也會被認為”那貨咋說話那麽蠻呀“, 殊不知國人口中有個”南蠻子,北侉子”, 河南話應該被河北人當成“蠻子話”的啊。
學校的老師自然是用河南話教學了,以致有些南方分配來的老師,隻好學著用河南話教書, 比如我認識一位五十年代末從上海分來的高中老師,娶了個河南老婆, 最後和我用上海話交流時帶有濃烈的“豫劇腔”了。
在這種情況下,中小學生當然基本不會說普通話,不過到底是北方語係的方言, 平舌翹舌音規則相同,電影廣播聽多了, 改口很容易,而那些喜歡文藝活動的學生們,唱唱歌說說快板相聲啥的, 很快, 普通話就很溜了。
改革開放之後, 全國各地人員的交流, 變得非常的容易非常的多,也隨著影視作品的強塞進老百姓的耳朵,普通話逐漸進入非常鄉間的農村,首先學生老師不講普通話恐怕上崗都難,學生也自然而然地運用普通話讀課文,最重要的, 家長對子女的普通話不會來句“好好說話! 別那麽蠻”。
隨之而來的是整個社會對說普通話不會以“蠻”為理由而抵製, 相反,阿狗阿貓都知道, 離開了河南到任何地方, 再操一口“中不中”的河南話,大概率會被當成“土”的標誌,即便在省內,哪位周口扶溝的年輕人到鄭州辦事, 比如進銀行取錢,再說河南話, 銀行工作人員心裏會暗暗嘀咕“老渣皮”!
久而久之(也不過三十來年),地級市甚至縣城的家長們, 都不願意自家的孩子繼續說河南話了, 前幾年到漯河及周邊的地縣,小孩子說河南話的已經很少了,有的甚至不會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