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107)
2013 (179)
2014 (312)
2015 (483)
2016 (242)
2017 (225)
2019 (110)
2020 (257)
2021 (215)
2022 (337)
2023 (175)
2024 (161)
2025 (7)
在鄉下大有作為的時候, 也不知道供銷社的計劃經濟運作方式, 更不知道它的偉大意義, 對俺們還說, 就是去買必要的東西的地方。
如果在公社的所在地那個鎮上, 供銷社就會有幾個門市部,一般分為百貨, 五(金)交(交什麽還真忘了)化(化工產品), 畜牧土產(這主要是收購的)等等, 占了一條街的一半, 知青們可以從東看到西,然後由西朝東逛回來, 每個櫃台前站站, 滿足一下”逛街“的欲望。
有人說, 那時到供銷社買什麽要票買什麽要票, 我的各人經曆: 未必!
肯定要票的是什麽? 布等紡織品, 但到公社以及一下的供銷社,自行車手表縫紉機是不憑票的! 那豈不是隨便買了嗎? 那不就是沒有計劃經濟的優越性了!
NO! 不憑票不是隨便買啊, 大佬,要知道一個這種供銷社麵對的大多數我們最好最好的老師”貧下中農“,一個公社多少大隊? 多少生產隊? 多少社員? 他(她)除了有資格發發布票外, 還會有什麽票呢?
我大致記得河南的一個公社鎮上的供銷社,一年恐怕就能分配到不過超過十輛自行車, 還得這個供銷社的主任和縣供銷社關係非常好,而這就算有本事的,但是, 注意這個“但是”, 別以為這十輛自行車真的能都到這個供銷社出售的, 大約會有兩到三倆, 是縣裏帶著買主來的, 也就是這兩三輛自行車, 在縣城就已經有主了,指標下到基層供銷社, 過兩天就會有人拿著條來付錢, 然後把車子騎回縣城去。
剩下的就算八輛, 鎮(公社)裏有頭有臉有板有眼的人,大家協商輪流, 反正這些人隻有早一年晚一年, 沒有買不到的。
那麽平頭老百姓就一定買不到了嗎? 不是, 靠什麽, 托人呀!人托人再轉托人, 總能找到路子的,隻是托人是要欠人情的,雖然車子該多少錢就是多少錢, 但人情賬還起來有時也蠻夠嗆, 除非你手上有別人要求你的東西, 比如糧管所的人,有辦法幫你換全國糧票, 指不定什麽時候供銷社的人就要求你。
我又一次與一哥兒們去商丘地區寧陵縣一個鎮辦事, 等車時無聊了, 就走進一個很小的供銷社買盒煙, 居然發現有全鋼上海牌手表在賣,這哥兒們正好想買表(大概是作為聘禮的), 掏錢就買了, 他說雖然不知道這表在這兒放了多久, 買了之後你(指我)什麽時候回上海帶去洗洗,啥事也沒有了。
我還在一個小供銷社買過一條軍用毛毯, 據說是援越物資, 1975年南越全境解放, 中越關係暗中冷淡了, 再說戰爭結束了, 這些東西也就在國內投放了市場, 記不住價格了, 但很便宜,不過對貧下中農還是太貴。
另外, 那一片的農民, 家裏可以沒有自行車, 但架子車是一定要有的。
至於醬油,兌水加鹽也是正常的。
也對也不對!供銷社是國家的,比普通商店有更多特權!
比如,貨源不足時,可以強買! 當時農民的雞蛋,養大的豬等等,必須“賣”給供銷社(或其係統的收購站)! 我高一時,高中和供銷社部分是斜對門,在公社所在鎮的十字路口“繁華區”,曾親眼目睹了一幕,終生難忘:
一個女孩用布袋裝了大概十幾個雞蛋,在集市上賣,私人交易可以多賣幾毛錢。但當時是禁止的。一個供銷社的(或其收購站)的小夥子(我認識,是我們大隊的一家貧下中農的孩子), 突然冒出來,一把抓住那個口袋,要麽沒收,要麽賣給公家的收購站,女孩哭著不放手,那個小夥子一邊奪,一邊喊,破了是你的! 我快步離開了,不知道結果如何! 但那個女孩的哭聲,和那個小夥子的凶猛和喊聲,我恐怕這輩子都忘不了!
一旦有了國家的供銷社,個人商店或自由市場的命運會如何? 文革期間,私人商店,自由市場都是資本主義尾巴,是要被割掉的!
確實這樣! 但不僅僅是貧下中農,90%以上的農民,包括當時的地主富農!
就我們村來說,當時有自行車的一家是隊長,一家是會計,再另一家是貧農(販運糧食,貧農可以,成分不好沒人敢)!
隊長的女兒和我同班,上高中時隊長去出納那裏”借“了120元給他女兒買了一輛自行車! 後來那個120元的”白條“不了了之!
全村就一台收音機,是會計家! 隊長,會計,出納,都是貧下中農,沒人敢得罪!
如果有收藏的以前的布票、工業券、副食本什麽的,不知道以後還能不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