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鬆一下.
1
1945年10月25日,台灣光複。
跨過整整半個世紀的血淚和屈辱,屹立於神州東南的寶島,終於重回祖國版圖。
台灣人民沉浸在喜悅中,台灣電影的命運,也在悄然之中發生轉變。
1946年,北大女生沈崇遭美軍強奸,北京各高校學生組織抗議遊行,次年,各地又掀起反饑餓、反內戰的示威遊行。在這些遊行隊伍中,一個年方二十的文藝青年表現極為活躍,他叫做李翰祥。
青年李翰祥。
李翰祥學繪畫出身,曾擔任北平國立藝術專科學校的綜藝劇團團長,該校校長是徐悲鴻。畢業後,他到上海學戲劇,經常冒充演員、導演親屬跑進片場看人拍戲,從那時起,他就將電影視為一生的事業。
1948年,局勢混亂,李翰祥乘船前往香港,繼續從事電影行業,沒戲演沒飯吃的時候,他就跑到香港東方戲院給人畫畫掙錢。
四年後的農曆正月初一,李翰祥與誌同道合的好友六人結拜為異姓兄弟,他們給自己取了個很瀟灑的綽號--“七大閑”。
“七大閑”中,有一人叫胡金銓。
1949年,18歲的胡金銓在北平匯文中學讀到高二肄業,本想申請赴美留學,可是因為內戰,遲遲無法無法動身。胡金銓天生一副俠氣,一怒之下獨自離開北平,前往香港。
胡金銓自幼沉迷京劇,尤其喜歡武戲,來到香港後與武俠結下不解之緣。
青年胡金銓。
有人一路向南,有人東渡台海。
在李翰祥跟著遊行隊伍喊口號的那一年,廣東梅州一個孩子剛剛出生,四個月大時就跟著他的父母遷往台灣,原本想客居幾年,卻由於政治原因無法返鄉,隻好定居高雄。
1947年,台灣當局查緝私煙,引發“二·二八事件”,台灣民眾發起大規模武裝暴動。外省人與本地人的矛盾,頃刻間引爆整個台灣,無數群眾遇難。
那個遷居異鄉的孩子,當然不知道這裏發生了什麽,可多年以後,正是他將這一事件搬上大銀幕,取名《悲情城市》。他,就是侯孝賢。
同屬台灣第二代移民的,還有與侯孝賢同年出生的楊德昌。
他的父親任職於“中央印刷廠”,母親在“中央信托局”工作,本來都捧著鐵飯碗。然而,生逢亂世,身不由己,一家人最終因工作原因遷到台灣,從此與故鄉斷了聯係。
1949年,局勢越來越明朗,大學教師陳致平攜同妻兒,從大陸來到台灣。他的女兒陳喆自幼喜歡文學,9歲時就在《大公報》上發表過兒童小說。早熟的她在上中學時,愛上了自己的國文老師,兩人相差二十歲,陳夫人發現後極力阻止。
初戀就遭挫折,陳喆對愛情卻有自己的獨特體會,後來,二十多歲的她靠寫言情小說成名,其筆名“瓊瑤”廣為人知。
瓊瑤與林青霞。
不同於陳致平在史學界素有名氣,曾任中華民國立法委員的李玉階,是宗教界的激進分子,到台灣後又創辦《自立晚報》,秉筆直言,提倡新聞自由。
在台灣,他的兒子李行,轉入台灣省立師範學院讀書,一心想學習戲劇,奈何學校沒有戲劇係,隻好讀教育係。在校期間,李行經常組織話劇表演,因此認識了同樣對戲劇有著濃厚興趣的白景瑞。
畢業後,李行不死心,到電影公司打雜,常跟在導演身邊,陪打麻將,幫忙跑腿、抱小孩。即便是隻有一句台詞的角色,李行也積極爭取。
1949年,國軍兵敗如山倒,不少國民黨政要跟隨蔣介石來台。
孫元良身為官場失意的敗軍之將,來台後隻好退役從商。此時,他第五個兒子孫祥鍾年僅3歲。
和孫元良一樣從軍中退伍後經商的,還有一位年輕的軍醫林維良,來到台灣定居後,他先後開過門診、服裝廠和飯店。來台六年後,他的二女兒出生,取名“林青霞”。
隨國軍來台的,還有滿族正紅旗出身的立法委員胡賡年,他的女兒胡茵夢生性叛逆,後來與一位年長自己18歲的多情文豪留下一段情。
中學時期的胡茵夢與她的父親。
與胡茵夢同年出生的張艾嘉,其父張文莊是一名空軍軍官,於1954年駕機遇難。
一時風流人物,猶如枝上柳絮,隨風飛散,飄蕩到東南小島。
2
來到台灣的人們,不知道前途究竟在何方,似乎也無法把握命運的方向,不遠處,金門、馬祖的炮火聲接連不斷,容納了大量外來人口的台灣,人心惶惶,百廢待興。
上世紀50年代初,台灣經濟剛剛恢複,電影行業便正式起步,先後成立了“中央電影事業股份有限公司”(中影)、“中國電影製片廠”(中製)等公營企業,同時還有聯邦、高和、漢興等民營公司異軍突起。
盡管這一時期,台灣電影人拍攝了一些國語片、台語片,可大部分都是粗製濫造,鮮有經典。
1962年,“行政院新聞局”為鼓勵電影行業的發展,創辦金馬獎,頒獎日期選在蔣介石的生日10月31日。金馬獎的名稱也很有內涵,其實是化用台海前線金門和馬祖的簡稱,以紀念“金門炮戰”。
這個獎項,到今年已辦到第56屆,見證了台灣電影的半世風雲。
金門炮戰。
金馬獎最初的頒獎形式與諾貝爾獎如出一轍,都是事先公布獲獎名單。尷尬的是,前兩屆金馬獎,台灣本土電影都铩羽而歸,最大的獎項最佳劇情片都頒給了香港電影。
這時,李行帶著他的鄉土電影橫空出世。
起初,李行從事影視工作的收入很不穩定,生活異常拮據。有一次,家中沒有食物下鍋,李行隻好向母親借了50元給兒子買奶粉,剩下5塊錢,買了花生、饅頭、鹹鴨蛋,和妻子熬稀飯,勉強填飽肚子。
1958年,吃苦耐勞的李行在得到中影總經理龔弘的肯定後,執導處女作《王哥柳哥遊台灣》,這部接地氣的台語喜劇大受歡迎,之後又拍了多部續集。由於劇情深入人心,現在一些台灣人還將胖的人稱為王哥,將瘦小的人叫做柳哥。
初戰告捷,李行一鼓作氣,接連拍了《街頭巷尾》、《蚵女》等國語片,李行采用寫實風格,聚焦草根小人物,又選取美貌孝順的農村姑娘作為主角。其中洋溢的人情味,讓工、農業蓬勃發展背景下的台灣民眾產生共鳴。
1965年,第3屆金馬獎將最佳影片獎頒給了李行導演的《養鴨人家》,台灣電影終於扳回一城。
《養鴨人家》劇照。
在李行的這幾部電影,參與剪輯和劇本創作的人中,就有他的好友白景瑞。
大學畢業後,白景瑞對未來感到迷茫,先當過教師,又在李行介紹下,到其父親創立的《自立晚報》當記者。在觀看了多部意大利電影後,他突然萌生去意大利學習電影的想法。
1960年,白景瑞預支半年稿費作為旅費,赴意大利留學,考入當時世界電影最高學府之一“意大利電影實驗中心”,而且是該校的首位中國留學生。
回台後,白景瑞進入中影公司任製片部經理、導演,他尤其擅長拍愛情片和喜劇片,風格不一,其電影總是洋氣中帶著一點兒“土味”。
1967年,由白景瑞執導,柯俊雄主演的《寂寞的十七歲》上映,講述一個少女的愛情悲劇,如今爛大街的狗血三角戀,在當時卻有著獨特的浪漫文藝氣息,成為觀眾的愛情啟蒙。
《寂寞的十七歲》海報。
3
在台灣影人孜孜不倦耕耘的同時,1963年,在香港發展多年的李翰祥,因不想卷入邵氏公司與國泰集團的商業競爭,來到台灣成立國聯電影公司。
此時,李翰祥已是知名導演,其自編自導的《梁山伯與祝英台》曾在第2屆金馬獎斬獲六項大獎。
來到台灣後,李翰祥從頭開始,他在國聯開辦演員訓練班,培養了不少新人演員,其中最有名的,當屬“國聯五鳳”之一的甄珍,去麵試那年她才讀高二,在3000名應征者中脫穎而出。
甄珍。
孫元良的兒子孫祥鍾也曾在國聯學習,後來專心當演員,取藝名“秦漢”。
李翰祥在台灣8年,所拍攝的影片以古裝片居多,包括《七仙女》、《狀元及第》、《西施》和《緹縈》等。
李翰祥的古裝片,給人一種畫麵協調的美感,既有明麗流暢的動感,又有雄厚遼闊的氣勢,他的鏡頭語言為以後華語電影提供了一個範本。
李翰祥雖然才華橫溢,但不善經營,當了老板後,花錢又大手大腳,導致國聯負債累累。
因國聯財務告急,1970年,經過李翰祥好友的熱心奔走,請來白景瑞、胡金銓、李行與李翰祥聯合執導電影《喜怒哀樂》,這部電影由四個短片組成。為了幫助李翰祥脫離窘境,所有演職人員不收一分酬勞,成就了四大導演的唯一一次合作。
然而李翰祥的債務依舊還不清,這時,邵逸夫找到他,勸他回邵氏專心拍電影。
李翰祥心想,做生意確實不適合自己。1971年,他結束《緹縈》後期製作工作,重返香港,23年未曾再回台灣。
邵逸夫對李翰祥非常器重。
4
圍在城裏的人想出來,城外的人想進去。
李翰祥的結拜兄弟,同樣成名於香港的胡金銓卻跟著他的腳步,離開邵氏公司來到台灣。
“七大閑”都不是等閑之輩,胡金銓以拍武俠片聞名於世,享譽國際。
華語武俠片的很多要素為胡金銓首創,如“武術指導”一職。
在香港拍《大醉俠》時,胡金銓找動作演員韓英傑幫忙指導。因為讓一個人來負責所有演員的動作實在辛苦,胡金銓認為給韓師傅多開錢,這也是應該的。於是給韓英傑多發了工資。
邵氏的領導就問了:“這是怎麽回事?”胡金銓說了原因,邵氏也同意了,可又說:“這麽混過去不成,得有個名稱才成!”
胡金銓說:“就叫武術指導吧!”從那以後,拍武俠片必有武術指導。
胡金銓為演員徐楓整理造型。
1966年,胡金銓四處集資,轉投台灣聯邦影業公司,拍攝的第一部電影,是《龍門客棧》。
胡金銓對演員極為嚴格。台灣演員徐楓出演《龍門客棧》時,才剛剛出道。到聯邦公司應考,要經過多輪考試,那時她穿著白衣黑裙,神態像個小男生,一點兒都不起眼,卻被胡金銓相中。
徐楓得到機會,格外用功,拿著劇本讀了十幾遍,把其他人的對白都給背下來。
1971年,胡金銓的《俠女》上映,這部電影拍了四年,期間為重搭一條街景,就花了9個月,那時候電影人的匠心可見一斑。
徐楓飾演女主角女俠楊慧貞,剛拿到劇本,她既興奮又忐忑,據說拍攝的第一年都在挨罵,但最後還是成就了一代影史經典。
《俠女》在戛納等多個國際影展大放異彩,讓西方人第一次領略了東方武俠的魅力。可惜在戛納影展,《俠女》雖獲金棕櫚獎提名,卻未能獲獎。徐楓一直希望為華語電影贏得“金棕櫚”,二十年後,她的願望實現了。
《俠女》劇照。
5
上世紀70年代,台灣的工商業欣欣向榮,由傳統的農業經濟轉向工商農社會經濟,日後更被譽為“亞洲四小龍”,一度是全亞洲最發達富裕的地區之一。
這一時期,大批工人走向工廠流水線,一批青年學子在學校埋頭苦讀。一手扶持李行、白景瑞等上位的中影總經理龔弘,發現健康寫實的現實題材已經不符合群眾的需求,轉而改走城市文藝路線。
恰好這時瓊瑤小說火了。瓊瑤的言情小說,講述的多是青年男女的愛恨情仇,迎合了校園青少年的幻想,也給工廠裏的婦女提供慰藉。
盡管瓊瑤小說的三觀一直惹來爭議,如帶有自傳性質的小說《窗外》中,國文老師與學生的不倫之戀;《菟絲花》中,小姨子愛上表姐夫羅教授,導致表姐帶著女兒離家出走;《一簾幽夢》中,綠萍、紫菱姐妹倆同時愛上了男主角楚濂,從而導致一係列悲劇…但這並不影響她的作品大受歡迎。
男生們有胡金銓構建的武俠世界,女孩們也希望能在大銀幕上看到瓊瑤的愛情童話。
於是,1965年,瓊瑤小說《追尋》被改編為電影《婉君表妹》,到1983年《昨夜之燈》為止,長達18年的時間裏,由其小說改編而成的電影有50部。
這是屬於瓊瑤的時代。
李行和白景瑞這對好友是瓊瑤小說的擁躉。1973年,大眾公司改組,李行和白景瑞一拍即合,再度強強聯手,執導了一連串的瓊瑤電影,如《彩雲飛》、《心有千千結》等。
在1973年的電影《彩雲飛》中,從李翰祥公司走出來的甄珍一人分飾兩角,分別飾演雙胞胎姐妹涵妮和小眉,演技出色。
《彩雲飛》劇照。
在片中,與她搭戲的“學生王子”鄧光榮還不是影視圈大佬,隻是瓊瑤電影中的英俊小生,身為富家子弟的他年輕時的夢想隻是做一名公務員。多年後,他在香港,向華強要敬他三分,周潤發都得叫他大哥。
影片上映一年後,甄珍與香港演員謝賢閃婚,兩年後離婚,謝賢轉而追求狄波拉,生下兒子謝霆鋒。
《心有千千結》則是講一個護士與富家少爺間的愛情故事,同樣由甄珍主演,但這部電影還讓觀眾記住了從香港來的年輕演員秦祥林。風流瀟灑的他成為瓊瑤電影的禦用小生,瓊瑤說他是“最漂亮的男人”。
1973年,在宋存壽導演的瓊瑤電影《窗外》中,演員秦漢和林青霞因戲結緣。19歲的林青霞還在片中獻上了銀幕初吻,也由此與秦漢、秦祥林開始了20年的愛恨糾葛。
1977年,瓊瑤電影《我是一片雲》上映,林青霞與秦漢、秦祥林聯袂出演,有趣的是,在這部電影中三個人是三角戀關係,這在多年後竟成為現實。
當時,已有妻室的秦漢與林青霞墜入情網。秦漢堅持認為,林青霞才是他一生的摯愛,林青霞為了與秦漢交往,也不惜背負“小三”的罵名。同時,已與演員蕭芳芳結婚的秦祥林也對林青霞暗生情愫。
《我是一片雲》劇照:二秦一林。
這部電影中,還有風華絕代的胡茵夢。
1974年,從美國留學歸來的胡茵夢投身演藝圈,並迅速走紅。深受西方影響的她,極富才華,思想開放,在讀書時便以穿著性感著稱,後來曾在電影《代客泊車》中全裸演出,33歲便告別演藝事業,來也瀟灑,去也從容。
1980年,27歲的胡茵夢與同樣特立獨行、45歲的台灣作家李敖結婚,3個月後,兩人閃離,一時輿論嘩然。
初識李敖時,胡茵夢說:“他是中國文人裏麵最令我崇拜的偶像。”可與李敖同居後,胡茵夢說,除了深刻感受到他的自囚、封閉和不敢親密外,還有他的潔癖、苛求、神經過敏以及這些心態底端的恐懼。
有一回,胡茵夢想下廚熬排骨湯,她把冰箱裏的冷凍排骨拿出來熬湯,沒有先化冰。李敖為此大為惱火,氣急敗壞地說:“你怎麽這麽沒常識,冷凍排骨是要先解凍的,不解凍就丟到開水裏煮,等一下肉就老得不能吃了,你這個沒常識的蠢蛋!”
胡茵夢回憶,那一刻“他的暴跳如雷和言辭中的鄙視令我覺得那鍋排骨湯比我的存在重要多了”。
而對於這位前妻,李敖說,如果有一個新女性,又漂亮又漂泊,又迷人又迷茫,又優遊又優秀,又傷感又性感,又不可理解又不可理喻的,一定不是別人,是胡茵夢。
胡茵夢。
和胡茵夢一樣,從美國留學回來拍戲的,還有張艾嘉。1976年,年僅23歲的張艾嘉,憑借在李行執導的電影《碧雲天》中的出色表現,獲得金馬獎最佳女配角獎。
年輕的她雖出身名門,卻深受歐美“嬉皮士”文化的影響,憧憬自由肆意的人生。在進入影視圈幾十年後,她在音樂、電影、舞台劇等領域都取得成就,頭銜眾多。
在拍了幾年瓊瑤電影後,李行及時收手,重回鄉土題材電影,其中一部佳作,便是1979年的《小城故事》。
和秦漢、秦祥林、林青霞並稱“二秦二林”的林鳳嬌,在這部電影中飾演純真善良的啞女阿秀,並憑借這一角色奪得當年的金馬獎影後。
林鳳嬌出生於台北市郊的一個貧困家庭,受李行賞識,走進影壇。在70年代,她斬獲多項大獎,可謂出道即巔峰。1982年,林鳳嬌與成龍結婚,宣布退出影壇,留下一段短暫的影史傳奇。
《小城故事》海報。
為台灣電影一路保駕護航的李行,在80年代逐漸退居幕後,他是迄今為止獲金馬獎最多的導演。
6
在台灣電影迸發勃勃生機的70年代,台灣當局卻遭遇前所有的外交挫敗。
1970年8月,美國政府違背釣魚島是中國領土的事實,將釣魚島交給日本。台灣離釣魚島不過一百多公裏,台灣當局感到震驚,各地高校學生走上街頭,遊行示威。
1971年,第26屆聯合國大會恢複中國政府的一切合法權利,台灣當局退出聯合國。次年,尼克鬆訪華,中日建交。美、日等國與中國關係迅速緩和,許多國家紛紛與台灣當局斷交。1971年,與台灣建交的國家還有54個,到1978年就剩下21個了。
麵對世界,台灣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立和彷徨。
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台灣電影人為喚醒島內民眾的危機意識,拍攝了不少抗日題材佳作,如講述張自忠壯烈殉國的《英烈千秋》和以淞滬會戰中四行倉庫保衛戰為原型的《八百壯士》。
《英烈千秋》劇照。
這兩部電影的男主角柯俊雄,因出演白景瑞的電影成名,戲裏戲外都是大佬,黑白兩道通吃,後來從政,競選立法委員,成為台灣第一個“影帝立委”。媒體傳言,他與古龍之死有關,舒淇早年出演三級片也是被他所迫。
國際局勢緊張,台灣當地也還處於戒嚴時代,蔣氏父子在進行經濟建設的同時,實行黨禁、軍事管製。
1979年的美麗島事件,黨外分子創辦《美麗島》雜誌,為訴求民主,發起大規模演講和遊行。隨後,活動人士多被關押,這是台灣影響最深遠的一次民主抗爭事件,也是自“二·二八事件”後,規模最大的一場警民衝突。
《美麗島》社員後來大多成為民進黨的主要黨員,陳水扁當時還是事件發起人的辯護律師。
內外交困的台灣,仿佛走到了十字路口。此時,台灣第二代移民正當青春年少,一些目光遠大的年輕人思索著,如何用電影來訴說台灣在大時代下的風雲激蕩和悲歡離合。
侯孝賢13歲那年,他的父親過世,失去管束的少年,平時就愛看小說,想各種辦法逃票看電影,還偷家裏的錢賭博。
有時候,侯孝賢到鳳山上偷摘芒果,會在樹上吃完芒果,才拿幾顆離開。這樣有一種寂寞的感覺,他對此印象很深刻。
侯孝賢回憶說:“我想這跟後來拍電影可能有很大的關聯,就是你好像有一個角度突然停下來,感覺身處的時間跟空間。”
抱著對電影的向往,侯孝賢考入台灣國立藝專電影科。
1973年,李行拍《心有千千結》,需要一個場記,侯孝賢的老師將他推薦給李行,這是他第一次接觸電影拍攝。
同一年,侯孝賢的師弟李安也考入台灣國立藝專。相比侯孝賢的活躍跳脫,李安顯得老實木訥,看起來像是一個文弱書生,誰都不知道,這個年輕人將來會取得怎樣的成就。
侯孝賢在李行的電影片場跑腿的那一年,遠在美國的楊德昌,剛在佛羅裏達大學攻讀完電機工程碩士,就前往南加州大學研究電影。
之後,楊德昌在學電影的同時,又以電腦工程師身份在美國工作了整整7年。這個理科男,心中另有所圖,他在美國看了四遍意大利導演費裏尼的《八又二分之一》,他才明白,精彩的電影不一定要倚賴大投資,而且可以用來表達作者的思想。
在麵對計算機還是電影的選擇時,楊德昌毅然選擇後者。懷著對電影行業的渴望,楊德昌立馬辭掉工作,收拾行李,返回台灣。
這幾個人,將為新時代的台灣電影開疆拓土。
江山代有才人出:吳念真、侯孝賢、楊德昌、陳國富、詹宏誌。
7
80年代,台灣電影陷入低穀,瓊瑤電影等商業片的套路已經讓觀眾感覺到審美疲勞,亟需新鮮血液的輸入。
在台灣電影蕭條的情況下,林青霞卻深受愛情的挫折。秦漢與林青霞相戀多年,躊躇不定,不願與原配夫人分手,他的妻子甚至直接打電話告訴林青霞:“我是不會和秦漢離婚的!”
1979年,背負罵名的林青霞悲傷至極,去往美國療養,遠離秦漢。那時她25歲,也開始規劃自己的婚姻。
就在秦漢舉棋不定的時候,秦祥林卻在與妻子離婚後趕到美國,一直陪伴著林青霞,不斷去探望,並向她表達隱藏多年的愛意。
林青霞被秦祥林深深感動,兩人很快就訂婚,但她的內心又很矛盾,於是在訂婚前夕,打電話問秦漢:“我要不要嫁給他?”秦漢的回答非常讓人意外,他說:“隨便你吧。”林青霞無比失望,就和秦祥林訂了婚。
秦祥林一度成功追到林青霞。
強扭的瓜不甜,這段感情注定不長久,1984年6月,台灣媒體披露秦祥林、林青霞分手的消息,兩名演員的婚事,竟被評為當年的十大新聞之一,轟動一時。
林青霞還是忘不了秦漢。第二年,已離婚的秦漢和林青霞終於對外承認,他們已經重修舊好。那年,31歲的林青霞終於能當著世人的麵,與苦戀十年的秦漢牽手,她以為,自己找到了真愛。
那一年,林青霞將事業重心轉入香港。隨後在香港的武俠電影中,她被發掘出特有的英氣,成為其演員生涯後期的標誌。敢愛敢恨的她,和電影中的女子一樣英姿颯爽,可相比之下,秦漢卻顯得無比懦弱。
同年,剛出道的台灣演員王祖賢首次主演電影《今年的湖畔會很冷》後就與邵氏簽約,去往香港發展。可見,就連初出茅廬的年輕演員也不看好台灣電影的前景。
早在1977年的《金玉良緣紅樓夢》,林青霞就曾反串賈寶玉,與她對戲的是張艾嘉。
就在這時,台灣新電影運動悄然開始。中影總經理明驥啟用文學功底深厚的新人吳念真、小野等參與創作,並投資思想新穎的新電影人。
1981年,侯孝賢拍處女作《就是溜溜的她》,影片中出色地利用長鏡頭,這也成為其電影的一大特色。侯孝賢說,一開始拍電影,為了商業目的,所以編得輕鬆幽默,他的前兩部電影都很賣座,但這不是他拍電影的本意。
同年春天,楊德昌回台,在餘為彥執導的《1905年的冬天》中擔當編劇和製片助理。1982年,他與陶德辰、柯一正和張毅,聯手執導四段式影片《光陰的故事》。後來人們評價,這部電影拉開了台灣“新電影運動”的序幕。
《光陰的故事》劇照。
該片用四個講述人生不同階段的故事來反映台灣三十年的社會變遷。楊德昌、柯一正、陶德辰都是剛從美國歸來,張毅之前從事小說創作,這四個人從未拍過劇情片。可是中影大膽起用年輕導演,讓他們自由施展拳腳。
1983年,小有名氣的侯孝賢投資拍攝《小畢的故事》,主動放棄商業題材,隨後幾年,《風櫃來的人》、《戀戀風塵》都是寫實性較高的電影。在拍攝自傳性電影《童年往事》時,內容涉及到批判國民政府,使他在製作過程中一度十分艱辛。
1983年,楊德昌執導第一部長片《海灘的一天》,請來張艾嘉、胡茵夢主演。楊德昌通過兩個女性的成長經曆,審視台灣由日式父權傳統,過渡到80年代對經濟利益不擇手段的冷漠社會。片長2小時47分,遠超過傳統電影的放映時間,但是在楊德昌的堅持下,一刀未剪送到影院,創下先例。
《海灘的一天》劇照。
1985年的《青梅竹馬》和1986年的《恐怖分子》,楊德昌又以其獨特的敘事風格,探討台灣社會轉型過程中的現代都市,獲得許多國際獎項的肯定。
楊德昌由此聲名遠揚。在拍攝《青梅竹馬》時,他結識了歌手蔡琴。兩人很快步入婚姻殿堂。可是十年後,感情破裂,楊德昌對這段婚姻的結論卻是“10年感情,一片空白。”而蔡琴則答:“我不覺得是一片空白,我有全部的付出。”
侯孝賢在《青梅竹馬》中飾演男主角,他與楊德昌在這一時期結下深厚友誼。侯孝賢拍《風櫃來的人》時,就跟楊德昌說:“我先看了你的《海灘的一天》,我相信風櫃會比你的海灘拍得更好。”楊德昌聽了很是感動。
楊德昌拍電影,就像他學電腦一樣,要求形式的絕對完美,正如他的性情,敏感而誠實,也因此常常得罪人。
侯孝賢說他:“你就是水太清了,養不了魚。”
楊德昌的電影主要描繪在生活型態轉變下,城市中產階級的感情生活,也與侯孝賢的鄉土電影形成鮮明對比,兩人性格、拍攝風格都截然相反,一時難分伯仲。
侯、楊二人和陳國富、王童、萬仁、吳念真等人,扭轉了台灣電影市場被格調日漸低下的商業片充斥之頹勢,在重新贏得台灣觀眾認可的同時,也讓台灣電影獲得了國際聲譽。
侯孝賢至今仍記得,年輕時,大夥兒常在楊德昌父親濟南路的日式老房子中聚會,楊德昌有塊黑板,上麵總寫滿了各種對電影的想法,一幫人把酒暢談,充滿對電影的夢想。
台灣電影開始複蘇,香港電影公司也沒放棄這一市場。1983年,張艾嘉出任香港新藝城電影台灣分公司的總監。在她的籌劃之下,台灣新藝城的首任負責人兼導演虞戡平,拍攝悲劇片《搭錯車》。
虞戡平想借電影表達“搭錯國民黨的車來到台灣”之意。影片還關注眷村火災和土地征收、舊區重建等一係列社會問題。
電影歌曲《酒幹倘賣無》《一樣的月光》《是否》更是耳熟能詳的老歌,堪稱“神曲歌單”。這部電影上映後,在5個月內8次重映,票房收入高達4000萬台幣,並在第20屆金馬獎中獲11項提名。
8
這時,台灣電影人的春天來了,1987年7月15日,蔣經國宣布台灣地區解除長達38年的戒嚴,電影創作空前自由。
1987年,台灣電影已經從黃金時期的平均年產120部左右銳減至85部,市場競爭力大不如前。“新電影運動”的發起者們發表《“另一種電影”宣言》,要求政府、媒體給“另一種電影”更多的生存空間。
1989年,侯孝賢拍攝電影《悲情城市》,將台灣當局一向敏感的“二·二八事件”搬上大銀幕。
《悲情城市》劇照。
楊德昌不甘人後,挑戰禁忌題材,於1990年推出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這部電影改編自上世紀60年代的真實殺人事件,那時候,台灣壓抑的社會環境下,空氣是渾濁的,天空也是灰暗的。14歲的張震那令人驚豔的演出,表達的正是楊德昌他們那代人年輕時的失落和絕望。
日本知名導演是枝裕和以侯孝賢、楊德昌為主角,拍過一部紀錄片《當電影映照時代:侯孝賢和楊德昌》,足見這一時期台灣新電影的影響力。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劇照。
這一年,李安也出山了。
從1984年起,李安在家賦閑,長達6年,期間閱讀、看片、寫劇本,包攬了所有家務,家庭開支則依靠仍在攻讀伊利諾大學生物學博士的妻子林惠嘉。這對於李安來說,是一段痛苦的時光。
1990年,李安完成《推手》的劇本,獲台灣政府頒發的40萬元獎金,使他有了第一次獨立執導影片的機會。兩年後,他的處女作《推手》亮相台灣,這部喜劇片反映一家在紐約生活的台灣人,遭遇的代溝和文化差異。
該片獲得了金馬獎最佳導演等8個獎項的提名,那個在頒獎典禮鏡頭下略顯靦腆的青年導演一戰成名。
初出茅廬的李安。
1990年,林青霞隻演了一部電影--《滾滾紅塵》,這也是她和秦漢合作的最後一部作品。
這部電影是台灣作家三毛唯一的一部劇本作品,她借此片來影射張愛玲與胡蘭成的感情糾葛。讓人想不到的是戲外,林青霞和秦漢的愛情,最終也以遺憾收場。
當年,林青霞獲得金馬影後,為她頒獎的是秦漢。兩人交往二十年,當時林青霞已經38歲,她希望感情能有歸宿。
可秦漢卻隻字不提結婚的事,一直都沒擔當的他就這樣白白耗費了林青霞多年的時間。兩人感情開始出現矛盾,之後,疲倦的林青霞提出分手。
林青霞與秦漢的愛情終成遺憾。
《滾滾紅塵》同名主題曲仿佛在傾訴他們長達二十年的情感糾葛:“來易來去難去,數十載的人世遊。分易分聚難聚,愛與恨的千古愁…”
1994年,林青霞拍完近百部電影後,已經年過不惑,她嫁給了商人邢李源。
《滾滾紅塵》的投資方之一是香港湯臣影業公司,該公司的經營者正是當年的“俠女”徐楓。
1992年,徐楓出資邀請陳凱歌執導,拍攝了電影《霸王別姬》。第二年,這部電影在戛納影展贏得“金棕櫚”大獎,完成了徐楓跟隨胡金銓拍攝《俠女》時未完成的夙願。隨後幾年,徐楓將湯臣遷回台灣,又在上海從事房地產開發,事業蒸蒸日上。
徐楓與《霸王別姬》導演陳凱歌、主演張國榮在戛納獲獎後合影。
9
熱衷於青年題材電影的蔡明亮、轉行做導演的張艾嘉、擅長通俗喜劇的陳玉勳、從舞台劇走向大銀幕的賴聲川…上世紀90年代,無數新電影人嶄露頭角,自然也有舊人揮手告別。
1996年12月,70歲的李翰祥去世,臨終前他還應劉曉慶邀請,計劃前往大陸,拍攝電視劇《火燒阿房宮》。一個月後,胡金銓去世,當時,他籌備了20年的電影《華工血淚史》還在拉投資。
這兩位華語電影的開拓者前後離世,他們一生輾轉兩岸三地,直到晚年還在為電影傾盡心力,而他們的繼承者們,並未讓他們失望。
左起:白景瑞、李行、胡金銓。
2000年,楊德昌完成了《一一》這部醞釀多年的集大成之作,圍繞台北市一戶中等階層家庭,探索新時期台灣城市的社會現象。該片為他贏得了戛納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這也是楊德昌的最後一部電影,2007年,被稱為“台灣社會的手術刀”的楊德昌患結腸癌去世。
盡管侯孝賢曾悲涼且自嘲地說,台灣電影就是被他和楊德昌“搞死的”,但他與楊德昌開創的輝煌時代確實在不斷遠去。
侯孝賢一心投入到藝術中,他說:“我是永遠賺不到錢,老婆永遠在罵我的,因為就賺一點,都分光了。”諷刺的是,自1982年開始,他7次提名最佳影片,一直未獲獎,其間提名的還有奠定其大師地位的《童年往事》、《悲情城市》等經典作品。
這成為金馬獎最大的梗之一,侯導心裏苦啊,熬到了2015年,他的《刺客聶隱娘》終於斬獲金馬獎最佳影片,還在戛納助他捧起了最佳導演獎。
帶著《刺客聶隱娘》到紐約電影節宣傳時,在一次座談會上,播了《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片段,侯孝賢就開始念叨起楊德昌。在場觀眾一時都分不清,這到底是誰的電影宣傳。
侯孝賢曾對記者說,他一直沒看楊德昌的《一一》,“因為,他已經去世了…他的離開讓我感覺一個時代過去了。
侯孝賢等大導演共同敬仰的“台灣電影教父”李行,已經年過耄耋,堪稱台灣電影的“活化石”。
他從90年代開始,就為兩岸電影交流,來回奔走,2010年,還執導了舞台劇《夏雪》,老當益壯。他的好友兼最佳拍檔白景瑞則於1997年,在金馬獎頒獎前,因心肌梗塞而病逝於酒店中。
寫了無數言情小說的瓊瑤,似乎也找到了自己的真愛,嫁給了著名出版人平鑫濤。今年,88歲的平鑫濤前妻林婉珍寫書,為多年前一樁橫刀奪愛的公案發聲,詳細敘述了當年瓊瑤如何插足他們的婚姻。或許,寫過無數“小三上位”故事的瓊瑤,沒少從現實生活獲取靈感。
張艾嘉至今還活躍在影壇的第一線,她說:“很多女星30歲就嫁入豪門退休了,我不會這樣…我20多歲就下了決心,電影是我一輩子的事業。到現在,我的初衷都沒有任何改變。”
你很難把她和花甲之年的老人聯係在一起,歲月在她的臉上留下痕跡,但她對電影的熱愛沒有終止,這才是真正的“不老女神”。
2017年,張艾嘉自編自導自演電影《相愛相親》(劇照)。
李安早已突破了台灣電影的範疇,在台灣完成 “父親三部曲”《推手》、《喜宴》和《飲食男女》後,他前往好萊塢闖蕩。
2001年,李安導演的武俠電影《臥虎藏龍》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一如當年胡金銓的《俠女》,讓西方觀眾領略了中國武俠的魅力。
2006年的《斷背山》、2013年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讓李安兩度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獎,這是華人導演此前從未達到的成就。
自日據時期開始的台灣電影事業,已走過一百年的風風雨雨。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這些人,那些事,一如紅塵滾滾,戀戀風塵而去。就跟楊德昌的前妻蔡琴,在《給電影人的情書》中唱的一模一樣:
你苦苦地追求永恒生活
卻顛簸無常遺憾
你傻傻地追求完美
卻一直給誤會給傷害給放棄給責備
何悲何愛,何必去愁與苦,何必笑罵恨與愛
人間不過是你寄身之處
參考文獻:
盧非易:《台灣電影:政治、經濟、美學(1949-1994)》,遠流出版公司1998年版
陳飛寶:《台灣電影史話》,中國電影出版社2008年版
王昀燕:《再見楊德昌:台灣電影人訪談紀事》,商務印書館2014年版
徐樂眉:《百年台灣電影史》,九州出版社2016年版
侯孝賢:《戀戀風塵:侯孝賢談電影》,新星出版社2018年版
轉自《最愛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