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107)
2013 (179)
2014 (312)
2015 (483)
2016 (242)
2017 (225)
2019 (110)
2020 (257)
2021 (215)
2022 (337)
2023 (175)
2024 (161)
2025 (7)
關於“官話”, 維基百科如是說:
明朝滅元定都南京,“一以中原雅音為正”遂以由六朝金陵雅音演化而來的南京音為基礎音係確立標準國語。
明永樂年間遷都北京,從南京移民之北京四十萬人超過了北京人口,南京音成為當時北京語音的基礎,南京官話的腔調逐漸染上以北京語音和北方話的腔調,逐漸產生含有北京聲調的官話,作為國語正音的官話又再次分為南北兩支,此時的北京官話仍不成熟,通行範圍主要在北京及周圍地區的民間,地位較低,官場仍以南京官話為國語正音。
明清兩代來華的西方傳教士所流行的中國話,基本上是以南京官話為標準的南方官話,周邊國家也是如此,比如日本從江戶時代到明治時期所教的中國語都是南京官話。
清初仍使用南京官話的腔調,經過時間,北方腔調官話的影響逐漸擴大。清中葉以後,北方官話逐漸取代南京官話取得主流的地位。宣統元年(1909年)清政府正式設立“國語編審委員會”,此即清末的國語,而到了明中後期,北京官話(即當時的北京音)的音係已與現代北京話相差無幾。
由此看來,北京官話就是現代北京話的形成大致是明朝中期(十六世紀初即公元1500年之後),而在清中葉(十八世紀後期大約公元1700年前不久)始才取得主流地位。
而“湖廣填四川”, 維基百科則說:
湖廣填四川是指發生在元朝末年到明代洪武年間和清代順治到乾隆年間的兩次大規模的湖廣省(今湖北與湖南全境、廣東北部等)的居民遷居到四川各地拓墾的移民潮。根據考證表明,江西、福建、廣西等十幾個省份的居民也在移民行列之中。 第二次是康熙平亂後發布《招民填川詔》,規定新移民可免幾年賦稅;100年間大約有600萬人遷入四川,其中湖廣(湖北、湖南)的就有300萬。四川人口從1757年的268萬,跳躍到1790年的888萬,暴增到1830年的3495萬。
時間跨度之大,幾乎可以把所謂第一次元末明初的忽略不計了,因為從明初到清順治年間的近300年,如第一批移民及其後代到第二次時的三百來年當地生活, 應該差不多成了“土著”人士了。這後一大批遷入人口的各色口音,很可能相互不能有效溝通,而管理人員大概說“官話”的較多,造成大家隻好向官話靠攏,而其中湖廣人口最多, 因此帶有湖北味道的統一方言“西南官話”就慢慢地形成了,即便沒有“普通話”的推廣運動。
但這還是無法有效解釋“犄角旮旯”的山溝溝裏,被幾乎一模一樣的“西南官話”融合。
另外, 熟悉貴陽的人都知道,十個貴陽土著, 九個告訴你老家是南京的,但他們講的百分之一百是西南官話,和重慶話有99%的相似,卻不帶一丁丁點南京話的痕跡, 這也無法解釋。
另外近三百年能形成統一的西南官話, 而這三百餘年的高山峻嶺深穀急流的阻隔,卻沒造成百裏乃至千裏的“不同音”,也是很難說得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