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輕地揮一揮手

居美國華盛頓, 就職政府部門, 花甲年歲, 天天等下班, 月月等薪水, 年年等退休.
個人資料
華府采菊人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ZT. “老財貿”話上海市場春節供應:想想當年“供得上”,誇誇如今“供得好

(2017-09-24 15:05:16) 下一個



農曆新年,絕大多數中國人全身心地投入到一種歡喜而忙碌的狀態,這就叫“忙年”。
所謂“忙年”,其實是在“忙吃”。在相當長一段歲月裏,小心翼翼揣著隻有過年才下發的節日專用票證,一早起來去菜市場排隊購買平日裏難得見到的冰凍帶魚、冰凍黃魚或者是黑木耳、金針菜,是一家老小齊上陣的“年底衝刺”。
春節市場供應,同樣是對政府部門和商業係統的“大考”。計劃經濟體製下,層層下達指令,分解任務,全力從全國各地組織調運貨源、安排市場供應。最近的朋友圈裏,“瘋傳”著標題分別為“1982年春節定量商品供應目錄”“虞山鎮七九年春節物資供應安排表”的兩份泛黃的影印件,它們打開了從那個年代走來的人們的記憶閘門,更成為上海一些“老財貿”們年前熱議的話題。
江蘇某市的“1982年春節定量商品供應目錄”影印件在最近的朋友圈裏“瘋傳”,引發熱議
計劃經濟時代,上海出現過200多種各類票證
上海市商業經濟學會會長齊曉齋指著這份“1982年春節定量商品供應目錄”,根據裏麵對一些食品的特殊稱呼,如“卜頁”“茶幹”等詞,他判斷是在常州、無錫、蘇州一帶。也就是說,這個通知所提供的年貨,是在上千年來中國最為富庶的江南地區。
“看完這份通知,第一感覺,當時的票證真是花樣繁多,且因人的身份不同,而有差別地進行供給:專門的票證大的分類有卷煙、曲酒、食糖、脆餅、麻糖、麻貨、粉絲、油炸肉皮、皮蛋、鮮蛋、糖貨、茨菇、豬副產品、黃豆製品、石堿、水產品;大的門類中,又分甲級、乙級,一號專用券、二號專用券……二十六號專用券、一號機動券……三十號機動券;城區和郊區居民也有較大差別,如曲酒(洋河、雙溝),城區每戶1斤,郊區每戶半斤。對酒量大的人來說,這點酒一人一頓都能喝完。看到現在到處是酒類促銷廣告,真是有隔世之歎。”
齊曉齋說,上世紀80年代初,全國各地商品短缺、計劃供應的情況事實上差不多。上海當時各種票證起碼有100多種,到過年,還會下發節日專用票證。記者查閱“上海檔案館”的官方網站時發現,整個計劃經濟時代,上海共出現過200多種各類票證(是否幸福的象征? 大家心中有數)。
計劃經濟時代的一些票證——摘自《上海計劃供應票證鑒賞》(上海三聯書店出版)
1980年,齊曉齋進入上海商業一局工作,1981年成立了自己的小家庭。他告訴記者,“分戶”後,意味著小家庭得自己領取和保管煙票、布票、棉花票、紡織品專用券、購糧證、糧票、副食品購買券、豆製品票、油票……等各種票證了。“那時候,票證有大戶、小戶的區別,4口人以下算小戶,5口人以上是大戶,定量大約要差30%;我還記得那時外地同誌來上海,若要呆上一段時間,得辦理臨時戶口,隨身帶的全國糧票可到糧管所調換等量的上海糧票,再加半斤油票;購糧證和糧票是比性命還重要的東西,買一份豆漿除4分錢,還得給半兩糧票。”
有票證,隻是說明你有“糧油關係”,是吃商品糧的“城裏人”。要把票證上的“雞鴨魚肉蛋”變為實實在在的“腹中物”,排隊是最關鍵的一環。“與平時排隊也買不到啥好東西的情況相比,春節市場供應較平時豐富,上海又會根據不同的采購情況,增加供應綠豆、赤豆、糯米、年糕、金針菜、黑木耳等平日少見的東西。但要買得到,必須得起早,甚至半夜二三點鍾就呆在那兒。花鰱、青魚這種 花色魚 ,去晚了就隻有細細的帶魚,說不定還是鹹的。”
排隊辛苦,對於如今已經“奔五十”的市商務委商貿處胡清頎來說,仍記憶猶新,“我兒時最深刻的記憶就是春節前天蒙蒙亮在菜市場排隊,差不多輪到時,爸爸或媽媽卻遲遲不來,我一邊央求叔叔阿姨讓我後退幾名(保留名額),一邊急得大哭。”胡清頎其實不知道,對於爸爸、媽媽來說,那時候要忍受的焦慮要遠遠超過他:在沒有手機、微信的情況下,如果有兩三個孩子一起上陣,父母必須得關注每一個孩子的排隊動向。更令父母擔憂的是,眼巴巴排了一個多小時的隊,差不多輪到時,不料營業員解下圍裙大聲說:“後麵不要排了,麽事(商品)賣光了!”
用上海的“三大件”去兄弟省市“交換”主副食品
齊曉齋那時候還是“小字輩”,但在“商業一局”工作的他,知道相關同誌一年當中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用上海的“三大件”——手表、縫紉機、自行車與兄弟省市交換“雞鴨魚肉蛋”。可以想見,保障春節供給該是一件“難度係數”多高的事情啊。
記者檢索本報的資料係統,查閱1982年的《解放日報》,在輸入“春節供應”詞條後“跳”出來的幾篇報道,也真實地記錄下了當年有關部門是如何“保障春節供應”的。1982年1月31日《解放日報》頭版頭條《經濟形勢一年勝似一年上海春節供應豐盛群眾滿意》寫道:“今年,有關部門對春節供應的安排,不僅在數量上有增加,在品種質量上也力求適應廣大消費者的需要……去年春節市區供應家禽二百三十多萬隻,而今年春節僅計劃安排的就有二百六十多萬隻,加上各區菜場自行組織的在內,供應數量比較充沛。往年鴨和鵝供不應求,今年鴨、鵝的比重有較大的增加,可讓群眾任意挑選。以往春節比較稀缺的花色菜如薺菜、塔菜、菠菜等,今年也普遍可以買到。一些活水魚敞開供應,直到除夕晚上,貨源仍很充足……供銷社對平時緊缺的茴香投放了一百五十擔,高腳醬油碟投放了二十一萬隻,消費者購買踴躍。”
《解放日報》1982年1月31日頭版頭條報道了當時的春節市場供應情況。
同年1月20日,本報還刊登了一篇“讀者來信”,詢問“目前市場上供應的豬肉為什麽大都是肥膘壯肉?”市食品公司通過本報解答道:“為了確保供應,在商業部門統一安排下,市食品公司不斷擴大外省調撥地區,連曆史上不調或少調撥來滬的山東、四川、山西等省,也源源調撥豬肉支援本市。其中僅山東和徐淮、蚌埠等地區,春節前就調來四萬六千多噸。今年本市春節供應的豬肉,基本上是北方調來的厚膘大豬。目前有些居民因見肥膘肉多,不願購買。事實上,即使到臨近節日,供應的豬肉仍然是北方來貨。為此,我們除感謝兄弟省區大力支持外,希望居民諒解和支持,不要再觀望等待,以免造成節前集中購買、過分擁擠的現象。”
而同一月份的一篇通訊員來稿則寫道:“早在去年十一月,市蔬菜公司就對入冬蔬菜供應和春節供應情況作了分析。蔬菜聯絡員們不辭辛勞奔走在菜區田間。到去年底,市郊在地晚秋青菜比去年同期增加近五千畝,卷心菜也增加近三千畝。為了做好大白菜的購、銷、調、存,蔬菜公司第一經營部的幹部和職工早就來到產地,從大白菜下種抓起,環環扣緊。到目前為止,他們先後貯藏了八萬多擔大白菜。為了使居民在節日中能吃到花色蔬菜,蔬菜公司第二經營部有四十多名采購員輾轉南北,調入了春節供應的山東大蔥、福建洋蔥、湖南和江西冬筍、廣東辣椒和番茄等。第三經營部組織到的蘇北寶應慈菇、常熟水芹菜、支塘青菜、徐州韭黃等,都是上海市民喜歡的花色品種。”
因為是短缺經濟,物資供應緊張,所以當時老百姓反映最大的“不正之風”就是“開後門”。本報這篇頭版頭條又寫道:“在節日供應中,市區有關部門都把製止商品供應的不正之風,恢複發揚社會主義商業道德風尚,作為一件大事來抓。水產局今年取消了本係統職工及家屬結婚可以照顧多買魚的陋規。市煙糖公司從全國各地組織了一批全國名酒和地方名酒,其中茅台一萬瓶、竹葉青、汾酒二萬二千瓶。由於去年春節全國名酒未供應,今年供應數量又不多,為了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堅決做到“不批條子,不開後門,不留庫存,不搞協作”,各種名酒全部上櫃,保證了正常供應。”
直到1993年4月1日,各種票證才徹底退出曆史舞台(50分會不會失落呀?)
陳宇先也是一名“老財貿”,1980年起就來到了華聯商廈(現永安百貨)業務科,後來又先後來到市計委貿易計劃處、市財貿辦、市商委、市經信委,退休之前在市商務委商貿處工作,目前負責籌劃“上海商業誌”的編撰。他介紹說,自上世紀60年代初開始,市政府針對糧、油、肉、蛋、魚、鹽、煙、糖、酒、火柴、肥皂、洗衣粉、電視機、縫紉機、洗衣機、冰箱、自行車、手表、麵布、毛巾、汗衫、被單、煤球、煤餅等商品市場供應短缺的情況,先後實行過或長或短的憑票、憑證供應。“上世紀80年代末,上海甚至一度出現過搶購衛生紙的風波,市財貿辦為此專門召開主任專題會議,討論衛生紙要不要憑票供應。”直到1993年4月1日,按照國務院《關於加快糧食流通體製改革的通知》精神,全國範圍取消糧票和油票,實行糧油商品敞開供應,伴隨城鎮居民39年曆程的糧票、油票等各種票證才終於退出了我國票證曆史舞台,轉而進入了收藏者的藏冊。
“我記得大約在1984年、1985年,布票在各種票證中較早地被取消了。先是允許外地的布票可以在上海使用,後來上級讓我們開展調研,我們得出的結論是 可以取消 。之後,肥皂票、糖票、油票等也陸續退出了曆史舞台。但我們在調研中也發現了一個有趣現象:一放開,商場的銷售額反而下來了。因為計劃經濟時代,為了不 浪費 票證,市民總是按計劃買足,大不了用不完囤在家裏。”齊曉齋說道。
張廣生先後在上海商業批發一級站、二級站、市公司、市百一店等單位工作。1985年任上海市第一商業局副局長,1986年任市政府財貿辦副主任,1993年任市政府財貿辦主任,1995年—2000年任市商委主任。陳宇先為了籌備“上海商業誌”,2015年專門走訪過他,並留下了口述實錄。
“上海告別短缺經濟,全麵進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以1993年各種票證退出曆史舞台為一大標誌的。此前的1992年1月28日,食糖、鮮蛋取消了憑票供應,4月1日,嬰兒奶糕取消憑卡定量供應,6月1日,豬肉取消憑票供應。”張廣生說道。“小平同誌的南巡講話以後,改革開放進入新的階段,上海作為全國的龍頭,上海商業大膽試、大膽闖。我們當時的指導思想是,第一,堅定不移地推動上海商業市場化轉型,徹底擺脫計劃經濟留下的痕跡,實現市場化轉型、國際化接軌,向現代化跨進。第二,上海商業要成為拉動上海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發揮龍頭作用,推動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其他產業的發展,包括創造就業。1991年以後的十年,簡單說,我們就做了一件事——發展連鎖商業。它實現了流通的產業化、現代化和國際化,實現了曆史性跨越——傳統商業向現代商業的跨越。正如麥肯錫谘詢公司所總結的,上海用了10年的時間走過了發達資本主義國家50年的路,完成了傳統商業向現代商業的轉型……”
和各種票證一起,層層指令和計劃經濟漸漸退出曆史舞台,上海商業迎來翻天覆地的變化,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消費對GDP的貢獻率接近70%,已經成為拉動上海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國民經濟的“穩定器”和“壓艙石”。取消票證以後的每一個春節,全市春節保障供應工作會議依舊召開,但“保障”的內容已經由“供得上”變成“供得好”,舌尖上的安全成為“一號民生”。“標準化菜市場建設連續多年被列為市府實事項目,支持新建、改建30家示範性標準化菜市場今年又再次列入市府實事項目。”也是一名“老財貿”的市商務委市場運行處處長李子順說道,“如今,我們依然肩負著 保供應 的使命,但今天的文章是做在鼓勵批發市場建批零聯盟、產地直供,鼓勵標準化菜市場從傳統市場經營模式向自營、連鎖經營、基地直采、集中配送、價格可控的供應鏈管理模式轉型,全過程實現可追溯,集約化、信息化、包裝化和冷鏈化上頭,做在鼓勵菜籃子流通領域的業態創新、模式創新上頭,從而讓老百姓更實惠、更放心、更便利。”
上海菜全國來,全球來,今天,上海人的春節菜籃子裏,不僅是傳統的雞鴨魚肉蛋,更有澳洲牛排、智利車厘子、加拿大龍蝦、挪威三文魚、新西蘭獼猴桃……上海人過春節,不僅“忙吃”,更在忙旅遊、忙休閑、忙看戲看電影聽音樂會……而隻有當媒體報道“半數市民春節消費選擇網購”“隨吃隨買——不囤貨成為新年俗”“年夜飯一桌難求”之際,一些老上海才會驀然意識到,那些“茴香投放了一百五十擔,高腳醬油碟列入供應計劃”成為頭條新聞的日子,已經離我們如此遙遠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