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輕地揮一揮手

居美國華盛頓, 就職政府部門, 花甲年歲, 天天等下班, 月月等薪水, 年年等退休.
個人資料
華府采菊人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上海早期的照相館(ZT)

(2016-04-02 05:18:21) 下一個

清末老城廂地區老寶華照相館。 在分析一下照片中的人物, 右麵一位戴的是禮帽中間則戴的是鴨舌帽也就是習慣上說的工人帽子, 左邊的二位女人,前麵那位是小腳, 但後麵的似乎是大腳難道說是廣東客家大腳娘姨?那隨意小酌的隨字輩擋著了。不過, 南市老城廂的馬路好像這麽寬的不多。

清末福州路上的照相。電線木頭都已經有了的時候。

清末勞合路(今六合路)上麗華照相公司。突然想不起來六合路在什麽地方。

老上海照相館拍照情景

福州路時報照相館。 這就不像是清末的情景了。

照相館裏的九曲橋布景

畢肖樓女子照相館店標

鴉片戰爭後,上海成為通商口岸,大批西方傳教士、商人、旅行者攜帶問世不久的照相機進入上海。1852年,外商赫爾曼·哈斯本德在福州路隆泰洋行經營銀版攝影和肖像著色。稍後,法國人李閣朗在外灘開設照相館,專門拍攝人物肖像,這是上海第一家照相館。
不久,廣東人羅元祜在上海城內也開設了一家照相館。他技法嫻熟,照片“眉目清晰,無不酷肖,勝於法人李閣朗多矣”,當時很受推崇。
攝影這一新生事物在上海發展很快,至1876年,在從廣東路至南京路一帶有“宜昌”、“蘇三興”、“華興”、“同興”、“日戍”、“恒興”、“時泰”、“公芳”等近十家國人開設的照相館。據《上海新報》廣告,“宜昌”於1864年5月20日開張,是上海最早的有確切創辦日期的照相館。“蘇三興”原在香港,1870年前後遷至上海漢口路,以拍攝名媛魅影聞名,“凡柳巷嬌娃、梨園妙選,無不請其印成小幅,貽贈所歡”。這種“小幅”類似於現在的肖像名片。
早期照相館設施簡陋,在玻璃棚內攝影,不用燈光和其他人造光,全靠透過頂棚的日光。所用底片為碘化銀濕片,感光速度很慢。為保證影像清晰,被攝者須端坐或直立,攝影師一敲木板,打開鏡頭蓋,大聲喊“一、二、三、四……”一般要數到十,有時甚至數到二十,被攝者才可動。
照相館為了招徠生意,以新巧布景取悅市民。攝影室一般備有山水風光、亭台樓閣或西洋油畫、自鳴鍾等布景,陳設茶幾花瓶、高腳痰盂,有的還搬上了模型汽車、遊船等,拍出的照片多為道具堆砌,人景不配,造型呆板滑稽。
當時在上海,照相是奢侈之事,光顧者多為達官顯貴或富豪名伶。據史料記載,拍全身照需一二元大洋,拍攝並放大一張24英寸著色照相要12元大洋,約折合400斤大米,非一般人可問津。
19世紀末,上海照相館最著名的有“耀華”、“寶記”、“保錩”、“致真”四家,號稱“四大天王”,分別設在南京路、福州路和廣東路。 “耀華”老板施德之積極探索光影造型,主張“以黑出白”,所攝人像層次豐富立體感強,並擅長放大巨幅照片。在1900年巴黎博覽會上,“耀華”送展的照片獲得獎憑,成為清末中國唯一在世博會上獲獎的照相館。
隨著照相幹片的使用,感光速度快,加之電燈照明,不受天氣影響,被攝者造型表情較為生動自然。民國初,國外膠片大量進口,拍照價格降低,留影者漸多,上海照相館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值得一提的是,城內九畝地的“畢肖樓”,經營者和攝影師均為女子,是上海唯一的女子照相館。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