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輕地揮一揮手

居美國華盛頓, 就職政府部門, 花甲年歲, 天天等下班, 月月等薪水, 年年等退休.
個人資料
華府采菊人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曆史說法, 到底“識”和“實”誰更重要? 讀嶽君思想方法有感 (ZT)

(2016-03-12 05:45:35) 下一個

在下不是學曆史的, 不過喜歡隨便看看, 倒是覺得此君之見有些不解。

“識“在線新華字典如是說,http://xh.5156edu.com/html3/3466.html

“史” 在線新華字典是這麽說的:http://xh.5156edu.com/

先有“史”才能“識”, 還是先帶著“識”去識“史”?

 

 

思想方法003:“史識”比“史料與史實”更重要

胡鵬池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2c7dbe80102wdsn

很多人認為史實(等同於“真相”)最重要,寫史的目的就是揭露曆史的“真相”。

史實(真相)重要不重要呢?當然是重要的,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比較起來,至少有一樣東西比史實(真相)更重要,那就是“史識”。

如果不具有一定程度的史識,你連什麽是“真相”都不知道。“假相”放在你麵前,你不能去辨識;“真相”擺在你麵前,你不能接受。

我知道在大到研究中國文革,小到研究清華文革,筆者與某些人存在著明顯的分歧。不僅包括當年的對立派,也包括當年的同一派,尤其還包括當年的一些朋友與戰友。老實說,有些分歧已經大得失去了正常討論的基礎。

這種分歧首先就由於對“史識”與“史料與史實”位置擺不正。

有些人正是從“史實最重要”的觀念出發,很順理成章地主張我們這一代人最後的責任就是將我們經曆的事寫下來。這種主張隻承擔了“記憶”與“書寫記憶”的責任,很自然地放棄了反思與批判的責任。

但也有很多人認識到“史識比史實更重要”,認識到上述主張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這一代人不僅要將我們的故事講出來,而且要用正確的觀念詮釋給後人聽。所謂“捍衛記憶”、“拒絕遺忘”不僅僅是“記憶”本身,而且包括“記憶”所昭示的曆史與現實意義。

所以,在我們學校一些朋友組織出版《清華十年文革回憶反思集》時,他們將書名確定為《曆史拒絕遺忘》,我就表示了不同的建議,我擬的標題是《青青子衿——清華十年文革回憶反思集》,扉頁上配上“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他們將全書的主旨放在“記憶”上,我則將主旨放在“反思”上,而且要強烈地表達出清華學子對真理的永不停止的追求精神。

最後的結果采用了《曆史拒絕遺忘》這個標題,也算是可以的,因為文集本身也是以“記憶”為主,反思的內容並不多。

 

(一)曆史作品創作的三過程

史學作品,包括曆史文學作品的創作,一般都要經曆三過程:1、收集史料;2、梳理史料,擇取史料中有價值的信息成為初步的史實;3、以史識詮釋作品的曆史與現實意義。

1、收集史料

史料是指據以研究曆史、討論曆史、編纂史書、寫作曆史作品所需要的資料。

史料的分類:從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分類方法。

一般分為:文獻史料、實物史料、口傳史料。

史料有第一手與第二手之分,或稱直接史料與間接史料;史料也有官方與民間之分,有官方記錄與民間記憶之分。這樣的分類方法昭示了史料的來源。

史料的來源固然非常重要,但最重要的是真假之分。

一旦鑒別了史料的真假,就決定了史料的取舍。但是,大部分的史料都是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真史料不一定全真,假史料也不一定全假。世上有完全假的“假史料”,卻沒有沒有完全真的“真史料”。所以,一般都不宜對“史料”貿然定真假,而應以可靠度或可信度來評定。

史料本身的概念就決定了它必然是浩瀚無比,魚龍混雜,良莠不齊。

如何判別其史料的真假?如何評估史料的可靠度與可信度?最重要的是如何從不同的史料中提取有價值的真信息?就取決於“史識”。

任何一個寫作者的史識都不是從零開始,其高下優劣可從作品中立見分曉;任何寫作者的史識都不是一成不變的,都是通過讀書(學識積累)、行路(常識積累)、寫作中的反複思考不斷進步的。

別人的作品,無論是官方的還是民間的,權威的或是無名的,對於寫作者本身而言,對於寫作者筆下的作品而言,全都是史料。

史料是構建作品的基礎材料,但決不是作品。

史料就好比是磚石,即使是真磚真石,如何運用也取決於“史識”。

磚石既可用於建築峨冠博帶的殿堂,也可以建築風光旖旎的園林,但也可以建築茅舍與豬圈;還可能構建殆害無窮的豆腐渣工程及“爛尾樓”等。

 

2、在史料研究基礎上形成的初步史實

史實是由大量史料經過研究,去粗取精、去偽存真,達到一定程度的真實性的資料。既然“史實”的形成需要這樣一個加工的過程與研究的結果,那就不可能具有絕對性。既然“史實”沒有絕對性,就一定有角度性與層次性。

這世上為什麽有大量的“偽史”、“庸史”、“穢史”存在,就在於從事史學研究及史學作品創作的個人主體、或由幾個人所組成的“研究所”或“研究組”,它們不僅有學問的高下優劣之分,還有人品的高下優劣之分,動機與目的純與不純之分。為曆史而研究曆史者,唯真是求;為當“帝師”或“幕僚”,或為豪門抬轎子、混飯吃的研究者必唯權勢為趨;求財求名的研究者唯利是圖,什麽賺錢寫什麽,什麽討好寫什麽,什麽顯達寫什麽。尤其是當這些人聚在一起組成一個“公撰”班子時,常常以“頌聖”、“媚俗”、“趨利”占上風。

 

3、闡述對曆史事件及曆史人物的史識

史識是修史、寫史的見識。它包括兩方麵的內容:

① 見解和觀點;

如何判斷曆史作品觀點之正確,見識之高明?在於作品能不能表達出一般人沒有想到、也沒有表達過,但你能想到、你能表達,而且你的表達能為大眾所接受。所謂“曆史”就意味著過去,沒有人能完整地重現過去。但好的曆史作品能讓絕大多數理性的讀者感到曆史就是你說這麽一回事,而不可能是另外一回事。

② 勇氣。

即秉筆直書、忠於史實的高尚品質和勇敢精神。

許多人都能讚成寫史者一定有正確的觀點,高明的見解,但往往忽視寫史者必需具備表達的勇氣。

“勇氣”也是人品,而且是一種極為貴重的人品。

 

4、“史識”的前提

好的“史識”從何而來?必須具備三個前提:

①    人品

人品要正。胸中要有浩然之氣,不能猥瑣,不能膩膩歪歪,不能左右逢源、八麵玲瓏。老實說,即使是風花雪月、幽默調侃也要有“度”;

② 立場

立場唯一。我們過去講了幾十年的立場,無非是階級立場、無產階級立場、黨的立場、民族的立場、國家的立場,而這些“立場”都是不斷地在變化,本身就是不穩的,哪來的“站穩立場”。現在我們終於明白了,什麽這個立場,那個立場,其實隻有一個立場是永遠正確的,那就是人的立場。始終站在人的立場看問題,這就是“站穩立場”。

曆史表現的往往是成敗,但卻不能以成敗論英雄;

“曆史是勝利者寫的”,這是一個錯誤的概念。曆史是人心中的那杆秤寫的。

③ 眼光

眼光不僅要遠,還要高。寫作者的眼光有遠有近,有高有低,但隻能是站在曆史的長遠看21世紀的中國;站在全球化的高度看地球村中的中國。

尤其是當今世界,由於通訊、交通的高度發展,互聯網的不斷普及與提高,全球化已成不可逆轉的趨勢,這一點才是決定一切的高度。

當今社會,大談“民族複興”成為時尚。“民族複興”當然可以談,也可以認為是國民的責任。但是究竟什麽是“民族複興”?必須賦予其正確的內涵。“民族複興”並不是重溫泱泱大國夢,並不是GDP已經第二了還要爭第一,甚至也不是人均GDP爭第一,而是迎頭趕上世界的潮流。特別需要警惕的是狹隘的國家主義及民族主義的偏見。

       人品、立場、眼光這三個前提條件都與個人修為有關。個人修為與讀書、走路、思想方法相互聯係的,水漲船高的關係。

    永遠不要去問“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之類的傻逼問題,人品、立場、眼光都是相互聯係、相互影響、同步提高的關係。變化尋常看不見,但水平是有高低的,隻要努力,隻要虛心,通過日積月累,史識可以由低水平向高水平發展。

 

(二)史識在創作全過程中的重要性

史識貫穿於作品創作的全過程。

在對作品所引用的史料進行梳理與選擇時,

1、憑什麽在“真史料”中發現假信息?憑什麽在“假史料”提取到有價值的真東西?

2、憑什麽選擇A而放棄B?憑什麽發現C與D的相互矛盾?憑什麽發現表麵上相互矛盾的E與F也有兼容的成份?憑什麽能將G與H合並同類項?憑的是敏銳、正確且準確的曆史眼光。這就是史識。

史識低劣,史料必然失真;史料失真,斷語必然無據;沒有必要,何來充分?

詮釋是最終要完成的工作。

詮釋就是作者通過作品告訴讀者應該讚美什麽?中性什麽?反對什麽?擁抱真善美,鞭笞假醜惡。

詮釋中的史識水平才是作品的社會、曆史意義。

上世紀的著名曆史學家說吳晗曾說:“今天需要掌握可靠的史料,運用新的觀點寫出人民所需要的曆史。”吳晗的這句話其實是片麵的。“需要掌握可靠的史料”任何時候都是對的,而所謂的“運用新的觀點”,就是片麵的觀點。

觀點雖然有“新舊”,但是“新舊”不等於“對錯”。

史學是人類曆史的學問,有很多觀點不僅從亙古以來就具有,而且從亙古以來就是正確的,比如“以人為本”的老觀點就隻能繼承,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與豐富,內容發展了,內涵豐富了,但“以人為本”的主旨仍然沒有變。曾經批判“以人為本”的老觀點產生了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的新觀點,這個新觀點恰恰是錯的。離開了普通人的命運與福祉,妄議成功與失敗就都是錯誤的。

 

史識錯誤,作品是負能量;

史識正確,作品是正能量;

史識平庸,作品無價值,表麵上是零能量,但也會起到攪局的不好作用。

故應該反複強調的是:“史識”比“史料與史實”更重要;

故應該反複強調的是:有條件、有基礎的民間研究者應將反思的重點放在對“史實”的正確而準確的解讀上;

故應該反複強調的是:當代人不僅有條件,而且最有條件對已知的“史實”作出正確而準確的解讀。隻有親身經曆才有淋漓盡致的體悟,再聰明、再睿智的隔代人也不可能達到那種程度。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