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輕地揮一揮手

居美國華盛頓, 就職政府部門, 花甲年歲, 天天等下班, 月月等薪水, 年年等退休.
個人資料
華府采菊人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如何理解下劃線的這句話?

(2016-03-09 09:58:24) 下一個

聯係到越戰期間的美國國內反戰運動,比如焚燒征兵證等行為, 這些現象對結束戰爭到底有沒有起作用? 如果起了作用有多大? 美國政府在多大程度上需要考慮國內的讚成還是反對?這是中美兩國體製造成的不同, 往往容易被人忽略。 

 1952年是美國總統大選之年,此時美國發動侵朝戰爭已兩年。兩年中,美軍遭到了沉重的打擊。美國在朝鮮一年的兵員和物資的消耗比他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年消耗多一倍。其物資消耗平均每月為85萬噸,幾乎相當於當時美國援助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一年半的數量。
    本來美國全球戰略重點在歐洲,可是它卻在侵朝戰爭中動員了全部陸軍的1/3,空軍的1/5,海軍的1/2,還動員了英、法等國一部分軍隊,由入朝時的42萬增至69萬。這在戰略上是輕重倒置,主次倒置。雖然如此,仍感兵力不足。再往朝鮮增兵已十分困難。英、法等國則更不願意再往朝鮮增兵。
    美國付出代價如此巨大,勝利十分渺茫,和談亦不見希望。這引起美國人民強烈不滿,反戰、厭戰情緒日益高漲。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艾森豪威爾乘機抓住朝鮮問題攻擊民主黨的杜魯門政府。
    1952年10月,艾森豪威爾在底特律發表演講,聲稱如果他當選總統的話,將親自前往朝鮮尋求解決衝突的辦法。他後來還許諾:"隻要還有一個美國士兵在朝鮮麵對敵人的炮火。那麽,光榮地結束朝鮮戰爭,尋求體麵的世界和平,就必須是新政府第一位的、緊迫的和毫不動搖的目標。"正是靠了這些誘人的保證,艾森豪威爾最終贏得了總統大選。

這兒好像還有一段承上啟下的句子,否則有些過於跳躍)。

但艾森豪威爾從朝鮮回到美國以後,態度馬上發生大轉變。他在1952年12月14日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聲稱:"對我們所麵對的一個敵人,我們不能期望用言語打動它,無論言語是怎樣娓娓動聽,而隻能用行動---在我們自己選擇的情況下實行的行動。"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