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107)
2013 (179)
2014 (312)
2015 (483)
2016 (242)
2017 (225)
2019 (110)
2020 (257)
2021 (215)
2022 (337)
2023 (175)
2024 (161)
2025 (7)
網友中居多來自比鐵嶺還大的城市, 多數可能也是來自不算是社會下層的家庭, 或許對以前那種一頭沉家庭的感受不多, 兄弟長期泡在比鐵嶺小得多的地方, 見過了太多的一頭沉家庭。
什麽是一頭沉家庭? 夫妻的一方(99.9999%)是男人, 在外工作, 老婆帶著孩子在老家農村的家庭模式。 實話實說, 這事不能怪毛主席更不能怪共產黨, 當然後來和他兩也有點關係了。
男主外女主內的生活格式, 延續了幾乎整個中國社會, 比如蘇秦的遊有六國就是自己在外麵瞎跑老婆在家帶孩子, 早年的山西晉商, 好像都是是把家眷放醋缸子裏, 自個兒在外闖蕩。
很多很多年來, 形成了這種家庭形態, 所以大家就很自然地覺得無論你走得多遠, 家裏的老婆孩子過年總在那兒等著你回來。
說一些具體事了。
解放前,從農村出來讀書的當兵的做工的做生意的, 父母為拴住孩子的心, 往往給兒子在家定門親, 甚至成了親再走, 另外老人身邊也多一個免費的人使喚使喚可以照顧照顧老人,在外額爺兒們混好了, 家長或許開明些, 回家接眷小家團聚樂嗬嗬, 也有條件不可許或老人不同意造成的還是一人在外家眷在老家的“一頭沉”局麵。
解放初期, 城鄉之間戶口的遷移不是問題, 隨著五十年代國家對工業化的大量投入,對城市職工生活的合理安排, 很多職工就把原先留老家的老婆孩子, 隻要老人不反對, 就接到了城裏, 單位分一間房子, 擠可能是擠了點, 但畢竟一家人團聚在一起過小日子了,老婆呢, 想法找點事做做哪怕是街道工廠生產組, 也能增加些收入嘛。
倒是, 不好意思,罵一句黨, 倒是一些共產黨的幹部, 進了城, 實在對原先在老家的“黃臉婆”感到了“我不敢說了”的感覺, 休妻時新了一小陣,當然也有把老家的小腳老婆帶進了大上海的, 俺家鄰居就有好幾個。
可也有人蒙查查地反向了, 俺老婆家就有親戚, 20年代末30年代初就去了河南鞏縣兵工廠, 抗戰時跟隨國民政府去到四川抗戰八年, 勝利後幾年(當官的走得早)先回老家看看, 再做打算, 很快, 那兒解放得較早開始土改了, 當了一二十的工人, 骨頭裏還是那種對土地無限向往的農民, 一看還居然有分點地的機會, ”中!俺不走了, 逗膈家擎等著分了地咱種自己的莊家吧“, 幾十年後遭子女埋怨。
(未完待續, 因為有事要出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