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107)
2013 (179)
2014 (312)
2015 (483)
2016 (242)
2017 (225)
2019 (110)
2020 (257)
2021 (215)
2022 (337)
2023 (175)
2024 (161)
2025 (7)
幾天前見到有人說到上海如今無上海話了。,聯想到我們從小在外麵與小朋友後來中朋友大朋友的交流,很自然地就是上海話, 所以那個上海話的流利不是學出來的, 而帶些什麽口音呢又是看左鄰右舍是些什麽地方的人, 總而言之, 我們這個年齡段的人,若是講上海話手的影響最深的應該是寧波話。
今兒想起同字異音的現象
例一: 大的大學
例二: 問問題
第三例: 人家的家庭
第一例裏的第一個“大”發成“du”--杜, 第二個“大”發成"da"大, 那麽成的”杜的大學“;
第二例中的第一個“問”發成“men"門, 第二個”問“發成”ven",近問, 便成了”門問題“;
第三例裏的第一個“家”發成“ga"”嘎“,而第二個”家“則發音是“家",這五個字則為”寧嘎的家庭“。
個人的理解, 大學問題家庭的”大問家“仨字是略帶書麵語言的字, 所以用近乎標準語或曰國語也稱為普通話的音, 而另外三個”大問家“則是地方”白“話的發音方式, 所以成了”杜門嘎“。
就此問題請教各位上海籍朋友。
類似的字在非江浙語係出生的歌唱演員在唱”燕燕作媒“(紫竹調, 羅漢錢)中, 就經常地顯出出了與江浙演員的不同。
舉例: 燕燕”也“許”太“魯莽中的”也“和”太“, 朱明瑛和丁是娥的差別, 上海人一聽就聽出來了。
其他方言或許也有相同的地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