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107)
2013 (179)
2014 (312)
2015 (483)
2016 (242)
2017 (225)
2019 (110)
2020 (257)
2021 (215)
2022 (337)
2023 (175)
xyzdd 的回憶, 十分真實, 文革時也並非隻有苦樂兩個字, 大夥過日子的酸甜還是存在的。
我問了她為何沒跟父母去南京或安徽, 她的回答就很實際。
突然想起, 那幾年,靠退休兒使子弟頂替而離開農村, 除少數野外作業等工種外, 隻有等文革結束後才又實行的, 雖然鄧同誌在75年的右傾翻案時的的確確說了, 要不是他那個第二次垮台, 也許真的實施了。
想起的是好像支內或工廠內遷, 職工是可以帶一名在農村的孩子“跟進”的, 所以上海用這種方法也就比較容易地動員了一些老職工去四川, 比如我就在瀘州的長江挖掘機廠見過一個從黑龍江去的上海知青, 就是老爸支內帶過去的。
還有一個例子, 絕對真實, 我舅舅哪怕是個老右(摘了帽的), 在四川江油的某冶金建設公司子弟學校食堂賣飯菜票,68年我一表弟一表妹下鄉, 71年吧建還是擴建貴陽鋁廠,需人, 舅舅便申請調到貴陽還是賣飯菜票, 就把表弟表妹帶去當工人了,能帶兩個是因為我舅媽是個行政人員又不是右派, 但若是70年之前則是萬萬不可能的, 舅舅還在牛棚呢。
大約74或75年,又一表弟該下鄉了, 此刻的革命形勢不那麽革了, 舅舅雖未恢複職稱職務, 但好歹回到技術崗位了, 管事當官的又大多是東北鞍鋼的老人老同事, 舅舅為這個要下鄉的兒子不下鄉, 又隨支援廣西某鋁廠的冶金建設隊伍去了廣西, 帶去了我的一個表弟。
待再一個表弟高中畢業, 文革結束了, 舅舅改正了, 表弟77年也考取大學了, 舅舅也就不需要再用調動的方法來解決子女工作了, 但是, 他此刻就有本事把分散在貴陽廣西的幾個子女全部調到自己身邊--柳州--因為他自己也從某鋁廠工地調到城市了。
我覺得文革的確是一團糟, 但前期和後期差別還是蠻大的, 轉折點呢是913, 不知大家是否記得大約72年初的“政治降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