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輕地揮一揮手

居美國華盛頓, 就職政府部門, 花甲年歲, 天天等下班, 月月等薪水, 年年等退休.
個人資料
華府采菊人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ZT 郭紅解 南京路上消逝的商店

(2015-07-03 05:10:56) 下一個
南京路上消逝的商店之一

南京路,人潮湧動,流光溢彩,是上海城市記憶中華彩的一章。20世紀80年代後,由於市政改造、商海浮沉,南京路上不少經營了上百年、數十年的老店、名店、特色店相繼退出。筆者尋蹤南京路,根據有關資料,分段簡要介紹部分已經消逝的商店。

一、1980年南京路(外灘-福建中路)商店一覽

1、雙號門牌商店
和平飯店、上海市電報局、中國國際旅行社上海分社、市手工業局陳列室、民族樂器一廠服務部、一中商店(煙店)、革新皮鞋店、南京百貨商店、浦江服裝店、科藝衝曬、朋街女子服裝商店、上海體育用品商店、源誠食品商店、冠龍照相材料商店、創新皮件商店、紅風金筆商店、向陽文化用品商店、老日昇織補店、中國郵票公司上海市分公司、中華皮鞋店、長城鍾表店、麗華百貨商店、外文報刊門市部、大豐果品商店、揚州飯店、蔡同德藥店、大慶電訊器材商店、上海燈具總店、王開照相館、光明茶葉店、四川參店、黃河鍾表店、上海市醫藥新產品商店、邵萬生南貨店、朵雲軒、上海珠寶收購站、躍進鞋帽店、長虹果品商店、利群百貨商店、光榮帽店、天祿鞋店、張小泉刀剪店、金波瓶酒商店、上海家具店、國際電視機商店、上海製花一廠門市部。

2、單號門牌商店
和平飯店、海達襯衫店、一價百貨商店、浦江攝影社、東海飯店、前哨醫藥商店、康福百貨商店、上海打字機商店、樂達爾西服商店、老介福呢絨綢緞商店、上海戲劇服裝商店、佳美皮鞋店、北萬有全火腿商店、吳良材眼鏡店、迎風旗幟商店、友誼照相館、新華書店、王仁和食品店、金聲鍾表店、上海市機電公司電工站門市部、金光綢布衣片商店、市五金公司電視修理部、五芳齋點心店、新海呢絨綢布商店、中藝繡品商店、小花園鞋店、東海服裝店、群音無線電商店、紅華陶瓷商店、豐味熟食店、冠生園食品商店、四川飯店、上海幻燈供應部、時聲鍾表商店、海鷗照相材料商店、協群日用品調劑商店。

二、部分消逝的商店簡介

1、一價百貨店(原址:南京東路133號)
原名一價花邊商店,開設於1918年,經營的抽繡、網扣、繡花、印花台布,素為廣大消費者稱讚。機織網扣品種有台布、茶盤布、方圓盤布、窗簾布、沙發布,以及特麗綸繡花雕空台布、滌棉繡花三件套等,大小規格齊備,花色繁多。該店還經營各種繡花床罩、帳沿,各種尼龍、滌棉機繡、手繡的特麗綸枕套、枕巾、頭巾和圍巾等。

2、科藝衝曬(原址:南京東路150號)
原名勒克斯新聞攝影社,開設於1937年,初期專門拍攝新聞照片。1940年開始發展衝曬業務和衝洗電影膠片。1945年開始承接天然彩色照衝洗放大業務,是當時上海最早經營彩色照的單位,在衝曬方麵有較高的聲譽。解放後,改名為科藝衝曬,很快發展成為一家頗有經營特色的業餘攝影衝曬放大的專業單位。科藝的經營特色是采用微粒顯影藥液衝卷,底片顆粒細膩,清晰度高,運用控製衝曬和放大照片的青冷色調,使照片清澈明朗,立體感強;放大照片裁格遮擋,構圖新穎,色調和諧。

3、朋街女子服裝商店(原址:南京東路154號)
“朋街”不是一條街,是一家專營女子服裝而馳名國內外的特色商店,在女子服裝的量體、設計、裁剪、縫紉上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工藝。創立該店的店主立西納是德籍猶太人,是一個有名的時裝商。他的店鋪設在德國漢堡一條名叫“BORG STREET”的小街上。20世紀30年代,猶太人遭到德國納粹黨人迫害,立西納變賣家產來到上海,依靠當時在滬猶太同行的幫助重操舊業,於 1937年在南京東路61號2樓開設一家專為外國女士服務的高級縫衣店。為招徠顧客和表示對家鄉的思念,取“OLD BORG STREET”為店名,譯成中文即“老朋街”。 每年春秋二季該店舉辦流行時裝發布會,推出歐洲最新流行的各種時裝款式,“老朋街”名噪一時。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進入英租界,立西納因猶太人被關進集中營,原“梅龍鎮食府”的業主李光斌出麵代管“老朋街”業務,將店名中的“OLD”去掉,改名為“朋街”。抗戰勝利後,立西納回到了“朋街”,由於對家鄉的思念,遂把“朋街”以5400元大洋出盤於領班張新遠、張根桃叔侄,從此“朋街”成為華人經營的商店。1956年企業公私合營,政府特撥出南京東路154號門麵,擴大“朋街”營業場所。這家商店承製的女子服裝,能按穿著者的體型、膚色、職業、愛好等特點來確定選料配色、造型設計。例如在製作絲綢服裝時,特別注意穿著者的體型特征,進行立體裁剪,使服裝貼體美觀。該店還特重工藝,縫工精細,燙工周到,所剪裁的毛料衣片,都經過高溫起水定型,並根據體型不同的部位,運用“推、歸、拔”熨燙工藝,冷卻後複襯紮殼。這樣,使做成的衣服麵子、襯頭、夾裏都窩服;做成的服裝領登袖圓,兩肩平服,胸部豐滿,門襟(止口)順直,下擺圓順,有洗滌不走樣的特點。

4、上海計算機打字機商店(原址:南京東路171號)
原名上海打字機商店,是當時全國計算機、打字機行業中規模較大的專業商店,經營品種有國內外各式電子計算機、中文打字機、外文打字機、速印機、謄印機、穿孔機、打印機、數字記錄器及有關附屬用品和部分零件。該店附設修理部,精修各式計算機、打字機、速印機。除門市接修外,還設有定期保養業務。商店自設金工車間,加工各種打字機零件,為解決修理中的疑難雜症創造了有利條件。

5、源誠食品店(原址:南京東路172號)
創建於1917年。當時它是一家糖食糕餅店,附設工場,以潮州月餅、豬油花生糖、花生酥為主要產品。源誠食品店的潮式糕點素以風味獨特,質量鮮美著稱,贏得了各界人士的好評。“源誠”創立32周年紀念時,適逢中秋佳節,上海影劇界、書畫界著名人士,紛紛應邀前往該店致賀。藝術大師梅蘭芳特地寫了“茶食泰鬥”4個大字,著名書法家沈尹默題詞 “香酥適口,製作精良”,名畫家吳湖帆頌詩“調製精且美,以嚐脆而甜,逢人開口笑,心嚐補腹鹽,咀嚼香無盡,源誠五味兼”。該店自設工場,生產的著名糕點糖食有:老婆餅、冬瓜餅、脆蔥餅、軟蔥餅、蛋黃酥、龍眼酥、豬油花生糖、豬油明糖等數十種。老婆月餅由於配料考究,重糖重油,製作工藝精細,吃口肥潤、香甜,是潮式月餅中別具一格的品種。

6、浦江攝影社(原址:南京東路187號)
浦江攝影社專門以拍攝風景人像照為主要經營項目,在外灘一帶設立服務亭,分設三個固定的拍攝點,以富有上海特征的高樓大廈,或者是浦江上的穿梭巨輪,或者是外灘的綠化地帶為背景,為顧客拍照,並能把節日燈彩同人像一塊兒攝取下來。該社每年接待顧客要達30餘萬人次。該社還沒有室內天然五彩攝影和景象定向合成攝影等服務項目。定向合成攝影,是把事先拍好的風景片,通過幻燈映入特殊的銀幕反射,被攝者處在銀幕之前,拍攝下來的照片,人景合一,猶如身臨其境,自然逼真。

7、紅風金筆商店(原址:南京東路204號)
原名文達鋼筆公司。這家商店專業經營金筆、銥金筆、圓珠筆、鉛筆、繪圖筆等,品種多,規格齊,亦賣亦修,並代客燙金刻字。各廠生產的新品種、新花色均優先在該店上櫃試銷。該店還向全國各地采購優質金筆、銥金筆上櫃經銷。商店附設修筆專櫃,有一支技術精湛的修理隊伍,並能筆尖點金,粗尖磨細,筆尖整形,斷杆膠接,零件車製以及改裝等,因一貫以修理質量高而被消費者譽為“鋼筆醫院”。

8、樂達爾西服商店(原址:南京東路235號)
樂達爾西服商店是一家前店後工場、專營男式毛料西服、大衣的服裝商店,因工藝精湛,造型美觀大方而贏得聲譽。這家商店的服裝技工,在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裁製經驗,歸納為十個字:挺(服裝外型飽滿、挺刮、美觀)、圓(袖籠、底邊圓順)、窩(前後身不翹)、服(袋、袋蓋平服)、鬆(領鬆、肩鬆)、戤(前後身有戤勢舉止方便)、登(前後身登,穿在身上不緊貼身體而舒服)、薄(門襟止口薄)、直(門襟、擺縫挺直)、密(縫針密而齊細)。由於裁製的西裝、大衣負有盛名,吸引許多中外顧客前去購買、定製。

9、老日升織補店(原址:南京東路238號)
這家百年老店的前身叫“日升彩織補刷染坊”,由織補工出身的蘇州人李文慶1894年開設在上海東熙華德路(今東長治路)398號。李文慶學得一手織補緞花綢紋的絕技,能把有破綻的緞花、綢紋織補得完好如初,因此開業後生意越做越好。後來,其徒弟曹永金當家。那時,上海已盛行穿西裝,呢絨代替了綢緞。一次,一家西裝店將一件做壞的花呢衣服送來織補。這花呢條紋特別複雜,當西服店裁縫取回織補好的花呢,細細察看,“天衣無縫”,竟找不到一絲傷痕。從此“日升彩”名聲大振,不但譽滿上海,還名揚海外。“日升彩”曾改名為“老日升織補專家”,專營織補業務,不再兼營刷染。此後,又由曹之徒弟織補行家張桂興接任,以此代代相傳。1956年,又更名為“老日升織補店”。1959年,為了發展名特商店,“老日升”總部遷至南京東路238號,擴充為三開間門麵。名師出高徒,特級技師沈桂生、沈林虎、唐士英培養的30多名織補人才,有的被商業部聘作織補教師,有的被稱作“小行家”攝入新聞紀錄片《祖國新貌》。1959年,上海胸科醫院為解決尼龍絲製的人造血管適用於人體內問題,求助於“老日升”,該店培訓班俞福林師傅參與研究拚接成粗細血管各種彎形、枝叉形等適合生理結構形狀的人造血管,為填補醫療空白作出貢獻。1964年,上海文物古玩商店收到兩件有破損的明朝龍袍,請“老日升”織補,因年代久遠,緯線一碰就斷,經織補大師沈桂生用細如發絲的30號針,使用幾十種針法,既織又繡,妙手天成。1979年後,“老日升”還經營幹洗、熨、燙、印字、皮件上光、經銷洗滌材料等業務,織補比重有所下降,但仍是該店傳統經營特色項目。1990年後,“老日升”幾經搬遷,從南京路上消失。

10、中華皮鞋店 (原址:南京東路252號、583號)
中華皮鞋店開設於1917年,是一家我國最早經營男女特色皮鞋的商店。從開創之日起,中華皮鞋店就以獨特的風格、新穎的款式、優良的質量,與外商進行競爭,並取得成功。早在20世紀初,上海南京東路、河南路一帶,外商開設的皮鞋店鱗次櫛比。有美國人開辦的思羅公司、華改和皮鞋商店,日本人開辦的太陽皮鞋商店,德國人開辦的SS皮鞋商店和俄國人開辦的美高皮鞋商店。中國人餘華龍選中這塊地段開設皮鞋店,是為了表示中國人的能力和尊嚴,並取名為“中華皮鞋公司”。該公司樓上是工場,下麵是店堂,以定做皮鞋為主。“中華”在設計管理上,有一套較為科學完善的製度。對同一種尺碼的鞋楦,按不同腳型分為“AA、A、B、C、D、E、 EE”等7種型號。凡來“中華”定製皮鞋的,由顧客選定樣子,根據各人的腳型削製楦頭,將顧客的尺碼及型號記入定貨登記簿,作為原始記錄歸檔編號,並保存原樣原楦。以後若再定製皮鞋,不需本人前來,根據保留的定號就可照做,而且保證滿意。1935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的女兒結婚時,就在“中華”定製了100多雙不同式樣的皮鞋作為嫁妝。1950年,中華皮鞋公司與工場脫鉤,商店改名為“中華皮鞋店”。後在大眾第一皮鞋廠的支持下,設立“中華”牌皮鞋生產小組。這個小組生產的“KK(凱凱)”和“中華”牌男皮鞋,除保持了為中老年顧客供應平跟鞋外,還陸續增加了中跟皮鞋。

11、老介福呢絨綢緞商店(原址:南京東路257號)
老介福呢絨綢緞商店開設於1860年,最早由福建人祝氏兄弟合資開設,故取招牌為“介福”(即兩個福建人的意思)。後盤讓給蘇州人程蘆舟,以後該店又由綽號叫“老壽星”、“長腳”、“大阿福”的李燦石、姚蔭莉、程用六(程芒舟之子)三人合夥經營,從各人綽號中取一字(“腳”諧音“介”),更店名為“老介福”,並請近代著名書法家唐駝寫了招牌。“老介福”最早以經營綢緞著名,備貨注重高檔貴重商品,並以收集世界各國精美花型圖案,自行設計新品種,直接向滬、杭、蘇、湖州等地絲綢廠定織定染、特殊加工為其經營特色。因此在品種、花色上具有獨特風格,有“絲綢總匯”之稱。上世紀30年代,美國幽默電影大師卓別林來上海時,慕名向“老介福”定製60打真絲格子碧縐襯衫。當店員將貨送到,並當場點燃真絲以示質量時,卓別林豎起大拇指稱道:“Very good”。1936年冬,“老介福”遷入南京東路257號“哈同大樓”(1956年更名“南京大樓”),第二年3月正式開張,成為當時上海規模最大、資本最雄厚的綢緞店。解放後,“老介福”除繼續發揚絲綢的經營特色外,還擴大了呢絨商品的經營。與本市的章華、協新、元豐、寅豐等毛紡廠實行“廠店掛鉤”,經銷各廠的產品,如花呢、凡立丁、派力司、巧克丁、高級開司米、拷花大衣呢、全毛麥爾登毛料織物。“老介福”在管理上也非常嚴袼,尺準寸足是該店取得信譽的經營之道。店堂內設有複尺部,凡發現營業員尺寸不足者,第一次批評,第二次警告,第三次扣發薪金,所以到該店購物的顧客買時稱心,買回去放心。20世紀80年代,“老介福”經營品種達1500餘種,年銷售各類絲綢160多萬米、呢絨100多萬米,成為全國最大的呢絨、綢緞特色零售商店。

20世紀30年代的“老介福”

20世紀90年代的“老介福”

12、上海戲劇服裝用品廠門市部(原址:南京東路259號)
上海戲劇服裝用品廠是1953年由全市幾十家戲服作坊合並組成的。它集中和繼承了上海一百多年來戲服製作的技藝精華和生產經驗,創製了大蟒大靠(戲服)、皇帽、厚底班靴三大特色產品。能按照不同曆史時期、不同劇種、不同流派、不同角色設計戲服式樣;服裝配色協調,用色古樸,冷暖適中,豔麗不俗,雅而有神;圖案設計密而不繁,疏而不簡,各種龍風獅虎、花鳥魚蟲造型美觀、形象生動,形成了“海派”劇裝的獨特風格。門市部經營的主要品種有:傳統戲和現代劇的戲服、民族舞蹈服、雜技體操服、新婚禮服;傳統名牌“南恒泰”高靴、各類戲靴、芭蕾舞鞋;傳統戲和現代劇的戲帽、口麵頭套、水鑽頭麵;各類戲劇須結、大幕須、旗須、燈須、排須、扇須及彩色電光片製品等。門市部曾為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蘭芳設計過“富裝”、“鬥篷”、“魚鱗甲”等服裝;1979年還為上海京劇團出訪西歐演出《火鳳凰》《楊門女將》《貴妃醉酒》《拾玉鐲》等劇目設計了戲服;曾成功地為戲劇影片《紅樓夢》《追魚》《天仙配》的主要演員設計服裝。

13、上海戲劇刀槍廠門市部(原址:南京東路259號)
上海戲劇刀槍廠門市部是當時國內規模較大,品種規格較多的戲劇刀槍商店。它是由全市戲劇刀槍店合並組成的,技術力量雄厚,各類品種齊全,生產的戲劇刀槍用料講究,色澤鮮豔,層次分明,真實感強,在全國同行中向有“海派”道具之譽。門市部既供應現貨,也接受定做。出售的品種,有常用戲劇道具刀、槍、劍、戟、斧、鐧、鞭、拐,有全堂鑾駕、混堂槊,還有文房四寶、酒壺、盤子、提爐、提燈等,共200多種傳統戲和現代戲的刀槍道具。1979年,曾為西藏話劇團定做了話劇《文成公主》的全套道具,為上海電影製片廠製作了《傲蕾·一蘭》影片所需要的武器、裝備,還為中日合拍的電影《天平之甍》提供了刀槍、道具。

14、北萬有全醃臘商店(原址:南京東路285-287號)
萬有全火腿醃臘商店1851年創設於現十六鋪附近,專營火腿醃臘業務,遠銷南洋群島、香港一帶。抗日戰爭時期停業。抗戰勝利後,在東門路複業,後來在南京東路又開了一家萬有全。為了有所區別,在南市區東門路的稱南萬有全,在南京東路的稱北萬有全。萬有全經營的火腿,曆來選料嚴格。該店職工親去浙江金華地區各縣采購外形矮小豐滿、皮薄腿細、爪彎腳直的毛豬,從中精選適合於加工南腿的胚子,精工醃製。所加工南腿,每隻在五到八斤左右,皮色黃亮,精多肥少,腿心飽滿。尤其北萬有全的熟火腿,挑選皮薄膘少、精肉多、腰方長的火腿,精工燒煮,刀功精湛,每兩切30片左右,肉薄如紙,呈半透明狀,鹹淡適口,鮮味特異,食之開胃。

15、麗華公司(原址:南京東路270號)
麗華公司由廣東人梁海籌創設於1926年,當時設鋪麵、二樓、三樓3個商場,經營百貨,生意興隆一時。1954年成為中國百貨公司上海市公司第一家代銷店。1966年改為紅衛百貨商店,1984年恢複麗華公司原名。1993年擴建,營業場地為5個樓麵,經營品種達6000多種。

16、大豐土特產食品商店(原址:南京東路300號)
大豐果品商店的前身是上海第一食品商店門市部,20世紀60年代初期,改組為上海市供銷合作社門市部,並更名為大豐果品商店,後又改名為大豐土特產食品商店。這家商店綜合經營各類水果、土特產食品,有2000多個品種,分設10個專業櫃組。經營的主要品種有:四時鮮果、幹菜山貨、調味佐料、水產海味、醃臘糟醉、炒貨蜜餞、茶食糕點、香茗美酒、糖果餅幹、葷素罐頭、辣醬醬菜、冷飲飲料、滋補食品等。

17、揚州飯店(原址:南京東路308號)
揚州飯店初名“莫有財廚房”,1950年1月由揚幫名廚莫德峻和其子莫有庚、莫有財、莫有源三兄弟共同創設,原址在江西中路374號(近寧波路)上海銀行大樓三樓上海紗廠工商界人士聯合俱樂部內。因經常由老二莫有財出麵交稅、辦事,故名。莫德峻原是揚州銀行公館的廚師,技藝精熟,善製揚州菜肴和點心。莫有財廚房設有兩個餐廳,可容納50餘人就餐,成為工商界、銀行界及文化界人士的雅集聚餐之地,生意相當不錯,一度須至少提前兩周預約。榮毅仁及其家人經常在這裏就餐。董必武、陳毅、李富春都曾來此品嚐揚幫佳肴。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蘭芳、周信芳和昆曲表演藝術家俞振飛等也曾是該廚房的座上客。水晶肴肉、莫家幹絲、蜜汁火腿、清燉蟹粉獅子頭、三絲魚翅、蟹粉湯包、八寶鴨、火腿蘿卜絲酥餅、揚州煨麵等名菜名點,深受中外賓客的青睞。1970年,為麵向大眾、適應顧客的需要,莫有財廚房遷至北京東路213號(近江西中路口)擴大營業,並正式改名為“揚州飯店”。1975年,揚州飯店遷至南京東路308號(山東中路口、近河南中路)營業。飯店新址規模擴大,總麵積達1100平方米,除廚房外,設有鋪麵、地下室兩個大餐廳,可同時容納360人就餐,經營品種也由原來的30餘種,增加到二三百種。1997年底,因地鐵2號線施工,揚州飯店遷至南京西路72號“喜來臨”樓上營業,後由於“新世界城”二期工程開工,該店停業。2004年10月,揚州飯店又遷至福建中路345號原“知昧觀酒家”所在地重新開業,後又開出幾家分店。

18、迎風旗幟禮品商店(原址:南京東路309號)
原名永順祥禮品商店,專營彩旗、錦旗、獎杯及匾框、鏡架等,自產自銷,以工藝精細聞名。本市和全國各地的企業、單位,經常到這家商店來定製錦旗、紅旗。這家商店經銷各種鏡框。加框絲織風景畫片與杭州都錦生掛鉤協作,花色品種繁多,如飛禽走獸、山水花卉、名勝古跡等。各有關廠生產的新品種、新題材,優先在該店上櫃,再根據絲織畫不同題材和色澤,配上自製的不同花型顏色的鏡架。商店特約畫家在絲絨上作畫,所臨摹的人像名畫題材廣泛,形象生動。首創的植絨製品,把植絨工藝應用到紙質獎狀、綢質錦旗、尼龍圍巾上,後又製成20多種不同顏色的植絨紙.絨毛均勻,色彩鮮豔。

19、友誼照相館(原址:南京東路311號)
原名英明照相館,以拍攝人像照、結婚照和彩色照為主要服務項目。同時,為工業拍攝產品照、商品廣告照、工廠企業的廠房設備照、工藝過程照、產品樣本照和供展覽用圖片照,以及印刷製版用反轉片攝影等。該館在天然彩色攝影方麵,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專門拍攝顧客出國護照用的彩色人像證件照,燙傷、紅鼻子等病理症狀的彩色照;還為外賓、華僑拍攝結婚、生日、宴會活動的彩色照。  

20、上海燈具總店(原址:南京東路360號)
上海燈具總店開設於1980年,是當時上海規模最大的一家燈具商店。它有二十開間門麵,1400多平方米的商場,陳列著各種各樣燈具、燈罩、照明電器。在商場的大廳裏,專辟一個“房間擺設”櫥窗,裝配著各種室內燈具,供消費者觀賞挑選。經營的品種有建築燈具、工礦燈具、舞台燈具、交通燈具、民用燈具等共48個大類、1500多個規格品種。用於客廳的吊燈,從單叉式到二十一叉式,規格齊全,最大的吊燈是三層二十一叉式,對徑有二米多,高達四米。各式車料台燈、有機玻璃台燈也是式樣新穎,美不勝收。經營的燈罩規格齊、式樣多,從六到二十英寸都有。由於經營品種齊全,各種燈件都能配套,全國各地很多賓館、飯店、廠礦企業都向這家商店采購燈具。

21、王仁和食品店(原址:南京東路361號)
王仁和食品店是一家百年老店,自設工場,主要生產蘇、揚式糕點,以蘇式為主,如蛋糕、桃酥、麻糕、桃片、酥糖、豬油定勝糕、百果蜜糕等,揚式的京果粉、麻油撒子、淨素黑麻月餅、水晶月餅、葷素年糕等亦負盛名。該店選料考究、加工精細,道道工序嚴格把關,產品吃口甜肥,顏色和諧。

22、五芳齋點心店(原址:南京東路391號)
五芳齋點心店初名“姑蘇五芳齋”,1858年秋由蘇州糕團名師沈敬洲開設。由於其自產自銷的蘇式糕團原料來自玫瑰、桂花、鬆花、蓮花、荷花五種天然清潤芳香的植物,故取名“五芳齋”,店主和糕團師傅又來自蘇州,所以取店名為“姑蘇五芳齋”。“五芳齋”首先在滬上用水磨粉製作的“湯團”和各式糕團,吃口香糯細膩,很受顧客歡迎。花色品種做到四季不同,既有大眾化的“赤豆糕”、“黃鬆糕”,也有“八仙過海”、“雙龍戲珠”等各種花色糕團。“五芳齋”主要經營四季糕團、蘇式麵點,兼營飯菜、筵席。特色糕團有壽糕、壽桃、蜜糕、方糕、糖年糕等,品種繁多,口味各異;蘇式麵點有高檔花色如蝦仁麵、蝦蟹麵、鱔糊麵、青魚甩水麵等。壽桃點心可以預定。據《魯迅日記》載,1928年4月14日,魯迅同方仁往書店瀏覽,中午就在“五芳齋”吃麵。1956年11月,陳雲來滬視察企業公私合營情況時,特地前往該店品嚐了湯團,並稱讚說:“我從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在上海工作時,曾多次在你店吃過,三十年後重嚐此品,覺得仍然頗有特色,很好!”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鬆第一次來滬訪問時,下榻在錦江飯店,曾經品嚐了“五芳齋”師傅為他特製的“含餡八珍小圓子”,色澤潔白如晶,皮韌而薄,吃口細膩而甜,異常別致。尼克鬆吃後極為高興,說:“此品貴如珍珠!”1998年,“五芳齋”遷至四川中路136號;2008年,“五芳齋”總店遷址雲南南路28號。

23、中藝繡品商店(原址:南京東路409號)
中藝繡品商店經營繡品有百年曆史。解放前,在晝錦裏一帶(現山西南路)有幾十爿經售各類繡品、化妝品的商店,以選料講究,針法多變聞名。解放後,為了發揚刺繡傳統特色,將品種單一、經營分散的各個中小型店合並成中藝繡品商店。中藝繡品商店薈萃各方名繡,有色澤鮮麗、針法細膩的蘇繡,神態逼真、風格豪放的湘繡,內實外鬆、起針獨特的蜀繡,構圖簡練、形韻生動的甌繡等傳統工藝,還有反映現代工藝的機繡和反映民族工藝的繡花、織花、印花、雕花等品種,共有400多種。經營品種中,有高檔名貴的軟緞繡花被麵,有繡工精致的蘇繡掛屏條幅,有軟緞枕套,還有刺繡台布、三件套、靠墊、手絹、圍巾、拎包、縫紉機套、電視機套等小繡品。

24、小花園鞋店(原址:南京東路423號)
20世紀初,浙江路慈德裏內有幢花園洋房,門前有個小花園。因先後開設過“半解仙”(揚幫)、“都益處”(川幫)兩家菜館,是當時社會名流往來之處,於是人們把這裏稱為“小花園”。20年代有名自稱“吃素人”的拎包鞋匠,背著一包繡花鞋麵(業內稱為“出包”),走街串巷地跑公館、上青樓,讓客戶挑選花樣,然後按照她們的要求和腳型,定做繡花鞋子。由於他手藝精湛,做出來的鞋子穿著輕軟舒適,博得不少太太、小姐的稱讚。與此同時,另有一名叫陸國義的鞋匠,選擇廣西路“小花園”開了一家女鞋店----泰源祥鞋店,前店後場,專營繡花女鞋。他模仿“吃素人”的一套工藝,采用“蘇刺”軟緞繡花鞋麵,做工精良,生意興隆,引起同業青睞。原在晝錦裏(現山西南路)經營女鞋的一些商店,也紛紛將店遷移到“小花園”一帶開店,到三四十年代,短短的二三百米街坊,女鞋店鱗次櫛比,多達55家。這些店招牌各異,但找不到一家名叫“小花園”的鞋鋪。當時頗具盛譽的有“美最時”、“麒麟閣”、“福美祥”、“美雅”、“九福”、“大光明”、“麗麗”。由於鞋子品種齊全,特色顯著,漸漸在消費者中形成了要買鞋子到小花園的習慣。因此,當時在浙江路和廣西路兩地段鞋店所出售的鞋子,人們都稱為小花園鞋子。解放後,為發揚小花園鞋子的經營特色,1959年在南京東路423號專門開設了小花園鞋店。這家商店自設工場,擁有經驗豐富的技師,經營的有繡花鞍、尖足鞋、軟底鞋、拖鞋等四大品種,以花樣新穎、色彩鮮豔、配色大方聞名。法國總統蓬皮杜訪問上海時,因聞上海“小花園”女鞋的盛名,特地要求給夫人定製。總統和夫人捧著一雙花團錦簇的中國女式棉鞋,對中國的傳統工藝讚美不已。1993年,小花園鞋店遷出南京路,幾經搬遷,現在落戶老西門中華路1288號(近複興路)。

25、馬詠齋熟食店(原址:南京東路445號)
馬詠齋熟食店創始人馬詠梅早期在常熟古裏村製作醬蛋、醬雞、醬麻雀等鹵味野味,每日到城裏串街走巷叫賣,後在蘇州、常熟開店,以質量考究聞名。1937年來上海開設這家商店。馬詠齋除冬令供應各式野味,夏令供應糟肉、糟雞等各種糟貨外,日常供應的有上海燒雞、五香醬鴨、五香醬肉、醬汁肉、熏青草魚等二三十個品種。該店尤以油雞和油鍋沃雞著名,燒煮時選用肥嫩草雞,以特種香料配製,皮呈油光,色澤蠟黃,肉白,吃口鮮嫩,食之清香。當年在西藏南路16號還設有馬詠齋西號。

馬詠齋西號

26、冠生園(原址:南京東路449號)
冠生園食品公司創建於1915年,其鼎盛時期,在全國各地設有37家廠、店,連同代銷店共有292家之多,成為全國食品行業執牛耳的工商合一的企業。其創始人廣東南海人冼炳成(後改為冼冠生)先在廣東路竹生居小吃店當學徒,1908年在南京路開了一家“陶陶居小吃店”。後因該地翻建大樓,搬到南市九畝地新舞台附近露香園路開設“小雅園點心店”,供應雲吞、芝麻糊等。當時附近的新舞台上演文明戲賣座較盛,糖果瓜子之類消閑食品隨之走俏。冼見此情況,就用洋風爐小量試製陳皮梅和果汁牛肉,在新舞台場內托盤出售。由於配製得當,別有風味,頗受歡迎。時間一長,引起了京劇名伶夏月珊、夏月潤等人的興趣,便結合6人,每人出資500元,共3000元,由冼將點心店改為食品店,並於1915年在大境路正式開業,取名“冠生園”,自產自銷陳皮梅和兼營糖果、餅幹、糕點,批發零售都做。1918年“冠生園”擴充為股份有限公司,股東之一、電影導演鄭正秋認為,“冠”乃“第一”之謂,“生”則“民之生存”,“冠生”含有“民生第一”之意;“園”較“店”氣派大,且股東中有一半是梨園弟子,稱“園”能顯出與“梨園”的密切關係。1923年,增資三千元在河南路棋盤街開設“冠生園”總店,1930年因河南路房屋翻造,“冠生園”總店遷至南京路(今南京東路449號,近山西南路口)擴大營業。總店為八開間、三層樓店麵房屋,底層自產自銷各種食品,兼營洋酒罐頭,鋪麵附設西餐冷飲室;二、三樓開設飲食部和茶室,供應廣式菜點。南京路冠生園總店以廣式月餅和廣東菜點而著稱。上世紀20年代,許多文人雅士,如林微音、邵洵美等常來這裏品茗吃點心。該店製作的廣式月餅在滬上頗有名氣,當時杏花樓月餅還未問世。1934年,“冠生園”曾在“大世界遊樂場”舉辦了一次月餅展銷會,開幕時,特邀著名影星胡蝶(為“冠生園”股東之一)到場剪彩。1930年,還在漕河涇建立“冠生園”農場,取名為“康健園”,不僅設有廠房,還布置了山石花木和錯落有致的堂館亭榭,設有飲茗和娛樂場所。解放後,“冠生園”經營方式有了變化,但經營範圍和產品質量仍有擴大和提高,各類“生”字標記的特色食品馳騁全國市場。1956年公私合營後,“冠生園”廠、店分開,全國各地和上海各區的分店都改名為“冠生園食品店”,各自獨立經營。漕河涇的“康健園”農場易名為“上海冠生園食品廠”。1966至1976年,南京東路的“冠生園”總店曾改名為“上海食品商店”,1977年起恢複“冠生園食品店”名稱。1986年改名“冠生園公司”。1988年,總店又易名為“上海冠生園食品公司(黃浦)”,1996年後暫停營業。

27、四川飯店(原址:南京東路457號)
四川飯店初名“四川波賽飯店”,1946年由賀壁特女士開設,原址在新康路(今沙市二路)15號中央商場內(近四川中路),是一家僅有兩開間門麵的小店。“波賽”由滬上川幫名廚、“海派川菜”創始人何其坤(人稱“何老爺”)掌勺,供應的菜肴用料考究、製作精細、質量甚佳,有魚香肉絲、宮保雞丁、合川肉片、麻婆豆腐、幹燒鯽魚等數十個品種,價格均低於大飯店,很受顧客歡迎。當時外灘附近銀行、商行較多,一般職員中午都在中央商場的食攤或飯店就餐,所以“波賽”的生意較好。1948年,飯店歇業。1951年11月,恢複營業,改名為“四川飯店”。1957年,為發展川幫風味,四川飯店遷至南京東路457號(近山西南路)擴大營業。底樓為兩開間門麵,供應經濟實惠、價廉物美的大眾化川幫菜肴,有近百個座位;二樓為八開間,設有“瀘州”、“嘉陵”、“峨嵋”、“重慶”、“成都”5個餐廳,供應筵席小吃,可容納300多位顧客同時就餐;三樓也為八開間,設有“鳳凰”、“芙蓉”、“牡丹”3個餐廳,專門擺設酒席,是當時上海規模最大、聞名中外的川幫菜館。四川飯店自遷至新址後,又從各處聘請了一批名廚,該店為了保持川幫菜肴的特色,不斷派人前往成都、重慶考察學習,然後根據本地人的特點,改用輕辣、微辣等方法,使改良後的川菜更適合上海人的口味。該店經營的川幫菜肴有200餘種, “幹燒鯽魚”曆經數十年盛名不衰,是該店的看家菜。“貴妃雞”,雖號稱“四川名菜”,實為上海“陶樂春川菜館”首創,四川飯店經營此菜時由名廚操作,略加改進後更具特色,更適應滬上顧客的口味。“貴妃雞”選用生雞翅上半節為原料,略炸至金黃色後噴酒調味,用鮮湯燜燒至酥爛,加味精、著薄芡,再澆上紅葡萄酒即成,色澤金黃、鹵汁寬濃、鹹中帶甜、鮮香可口。1977年,四川飯店被列為接待外賓單位。1993年5月,四川飯店關門歇業。

28、天祿鞋店(原址:南京東路462號)
天祿鞋店前身是清道光年間開設的“天祿鞋莊”,是一家馳名全國的男式布鞋店。該店自設工場,向以選料考究,做工精細,品種繁多,規格齊全,穿著舒服不走樣為特點。解放後,這家商店仍保持原有經營特色。著名品種有:毛料麵子的布底小圓口、方口、三分口夾鞋,緞麵布底鞋和黃牛皮皮底、紮底翻鞋。

29、海鷗照相材料商店(原址:南京東路471號)
海鷗照相材料商店和它的新中、風光兩個門市部,原由華昌、益昌、滬新、新成4家照相材料行合並而成,經營各種型號照相機和照相器材,並兼營衝曬放大、彩色衝放、135彩底拷貝和修理照相機、鏡頭、閃光燈、曝光表,出租照相機和附件以及零拷顯、定影藥液等。商店還自行設計加工彩色拷印兩用機、多用翻拍機、彈簧高曬夾、六寸金屬放大機等。由於備貨多、品種齊、選購方便,被譽為“攝影愛好之家”。新中照相材料商店原址:南京東路743號;風光照相材料商店原址:南京西路258號。

30、文藝戲劇化妝用品商店(原址:南京東路501號)
原為老妙香室香粉局,是一家開設於1860年的百年老店,花色品種繁多、自設工場,專門生產、經營化妝用品及戲劇化妝用品,凡是各大名廠的化妝用品、高級雪花香脂、名牌香水、高級生發油、上等胭脂等均有出售。經營的戲劇化妝用品,有各種油彩卸妝油、化妝粉等,在戲劇界素有盛名。該店還專營東風日用化工廠(原老妙香室香粉局工場)生產的各類香粉、生發油等,香粉用料講究,香型芬芳,如蛋形香粉,就是傳統的特色產品,又如芝蘭香粉、玳玳花粉、玫瑰宮粉,也都是過去清王室內的化妝用品。這些特色商品不僅深受國內顧客歡迎,不少東南亞僑胞也常托親友來店選購。

31、上海製花一廠門市部(原址:南京東路522號)
上海製花一廠門市部經營各種各樣塑料花,有嬌豔惹人的月季花、雍容華貴的牡丹花、瀟灑高雅的菊花、噴芯盛放的百合花,還有喇叭花、文竹、大理菊、馬蹄蓮、玫瑰花、蒼蘭花等,這些花都是上海製花一廠生產的。為了適應人們對花色品種的不同需要,每年都要設計幾十種新品種應市,設計的塑料花有四五百個品種,門市部常年經營的,也保持在百種以上。
在南京東路外灘至福建中路段,還有好幾家“老字號”(有的還被命名為“中華老字號”)已消逝,現補充介紹如下:

1、海達襯衫公司(原址:南京東路123號)
海達襯衫公司初創於1945年6月,原名“海達襯衫廠”,由石玉麟、孫振初合夥開辦,石玉麟為經理。當時,門市部位於四川中路416號,工場設在吳淞路306弄3號。1956年公私合營以後,“海達”廠改稱為“海達襯衫商店”。1958年門市部遷到南京東路123號營業。1961年,上海市服裝鞋帽公司審定“海達”為名牌特色店,成為襯衫零售行業第一家被授予這種稱號的企業。1978年,上海市商業一局評定“海達”為上海市特色專業商店。1981年,“海達”襯衫榮獲商業部優質產品稱號,這是上海最早的、也是當時唯一榮獲商業部優質產品稱號的襯衫。1984年,“海達”襯衫又榮獲上海市優質產品的稱號。1988年,“海達”改名為海達襯衫公司。該公司素以做工考究、質量上乘、品種繁多、規格齊全而著稱。1953年,蘇聯駐我國大使尤金到上海,特地到“海達”定製了白府綢襯衫10餘件和數套睡衣褲。1956年,蘇聯領導人伏羅希洛夫訪華抵達上海後,“海達”為他定製了高級襯衫 20餘件和睡衣褲近10套。“海達”經營特色集中表現在三個方麵:一是工藝與眾不同。早期采用雙鹿領襯,用廢影片融合於化料中,將之膠塗在縮水已透的領襯上,可使領頭久洗不縮,且保持平挺。後采用薄膜樹脂襯領,並進而以平挺複合領更新,使領頭既不向裏卷,又不向外翹,確保久穿不走樣。用40號針線鎖眼,每隻鈕眼達50針左右。鎖好的鈕眼,既緊又光,穿後眼不毛、鈕不落。二是產品花色多、品種全。供應的襯衫除自行設計的小方領式樣,適合於佩帶領帶時穿著外,在款式上,有小腰身元襇男襯衫、寬鬆衫、女式硬領繡花襯衫、新創禮服襯衫等新品種;在產品上,還有晨衣、浴衣、阿羅褲等等。三是設立特殊規格服務櫃,專營A型(加長襯衫)、B型(加肥襯衫)、D型(大肉肚襯衫)等男式特殊規格襯衫,女式37-39公分的特大襯衫。同時還設有定製、來料加工部,並建有“尺碼檔案”,凡前來定製或加工的顧客,隻要本人提出,即為之建檔案卡,將其襯衫尺碼登記入卡,下次再到該店做襯衫,本人即使不來,隻要報出原定單號碼即可加工,深受廣大消費者特別是外地顧客的歡迎。

20世紀80年代的海達襯衫公司

2、一中商店(原址:南京東路126號)
以前在南京東路上有家一中商店,門麵隻有二開間,但曾名揚全國,是當時上海市數一數二的專業煙店。1949年以前,一中商店原為二家店:一為美國人開設的時評洋行,經銷運動器具、獵槍、獵裝、獵具、氣槍、魚具等;一為英國人開設的明遠洋行,專售進口眼鏡等。1949年,時評洋行和明遠洋行合並由中方代理人經營,改名為“一中商行”,主營進口古巴雪茄、滬產雪茄及英美進口卷煙,如“茄立克”、“三五”牌、“三炮台”、“駱鴕”、“吉士”等。此外,還有各種高中檔的板煙絲。公私合營時,該店改名為 “一中商店”。一中商店所售煙鬥,款式新奇,雕工精細,頗具藝術欣賞價值。它的製作選材考究,有楠木、柚木、老紅木等名貴材料。此外,還經營各式水煙壺,從銅製、鋁製乃至竹製,琳琅滿目,對眾多的煙客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一中商店還是當時市煙草公司指定的銷售國產名牌“中華牌”卷煙的定點單位。

3、東海皮件公司(原址:南京東路200號)
東海皮件總店前身是“中興皮箱廠”,開辦於1937年,創始人叫顧福生。因顧經營不善,瀕臨倒閉。顧的親戚、上海江灣人李鴻生於1942年盤下中興皮箱廠的全部財產,決心重整旗鼓,使“中興”在皮件業站穩腳跟。當時皮件店、皮箱廠在近南京路一帶的西藏路尤為集中,約有20餘戶。因此,市民們稱這一帶的西藏路為“皮件街”,而中興皮箱廠正是位於這一帶的西藏中路 389-391號。為使中興皮箱廠在眾多的皮件店中立於不敗之地,李鴻生采取了三條辦法。當時的商人把商店稱為廠,一般都是虛稱,以迎合大眾愛用國產品的心理。而李鴻生為使“箱廠”名副其實,首先,在海寧路858弄1號設立了皮箱作坊,以適應門市定製的需要;其次,捕捉市場信息,他經常親自接待顧客,了解顧客的需求,及時調整進貨品種,或改變生產品種,適應了市場的變化;第三,整修門麵,改善營業環境,並加強與廠商的協作,加快進貨周期,擴大新品種的應市。如可收縮延伸的皮軟蓋箱、內有隔離格式托盤的蠟布箱等新品種,由於造型美觀、收藏使用方便,推向市場後,立即走俏,成為眾多皮件店爭相經營的商品。該廠終因規格齊全,質量上乘,而在同行業中獨占鼇頭。1947年5月,李鴻生以巨資盤下了西藏中路385-387 號的大新祥煙行,改設“福興皮件箱廠”,他也由此被譽為“皮件大王”。1948年,李鴻生去了台灣,並在台灣開設了中興皮箱廠和福興箱廠。上海的“中興”和“福興”由經營糧食業的胞兄李金生全權代理,直至1956年公私合營。由於中興皮箱廠在國內外較有聲譽,特別在南洋群島一帶更有影響,於是它的周圍7家皮件店於1957年冬季並入,擴大了門麵,並定名為“中興皮件商店”。1966年,中興皮件商店改名為“東海皮塑製品商店”;1986 年又更名為“東海皮件公司”,並設立了2個分店。由於“東海”的皮件工場撤銷,商店采取了定牌監製的方法,以擴大經營的品種和規格,提高商品的質量,從1985年至1989 年先後與13家工廠達成協議,定牌生產“東海”牌係列皮件製品,同時還與浙江和江蘇的2家企業聯營開設2家箱包廠,於 1988年投產。該店在擴大經營品種方麵,還進一步加強與名優廠家的聯係,經營名優皮件產品,使全店的經營品種大類達700 餘個。另外,還特別重視小商品的效應,設立皮褲專櫃,附設免費打洞的服務項目,並備有皮帶65-170公分的22檔不同規格,雖然營業額不多,但帶來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從而也帶動了其他商品的銷售。東海皮件總店1989年8月被評為上海市市級企業,同年9月被上海市第一商業局等單位命名為第一批上海名特商店。1990年10月,東海皮件公司由西藏中路遷至南京東路200 號。

1990年代位於南京東路上的東海皮件公司的外景

1990年代位於南京東路上的東海皮件公司內景

4、沙利文食品號(原址:南京東路223號)
1912年英國水手沙利文在拋球場(今南京東路河南中路口)附近不到10平方米的空地上搭建一間亭子,掛“沙利文糖果廠”招牌,銷售糖果、餅幹。以後租賃今南京東路223號開店營業。沙利文曾在外白渡橋附近百老匯路(今大名路)開設麵包廠,1921年創建美商沙利文糖果餅幹有限公司,1933年又在新閘路1432號、近小沙渡路(今西康路)口建成美商沙利文糖果餅幹有限公司製造廠,開始生產機製糖果、餅幹、麵包。門市部除南京東路食品店外,在南京西路設沙利文西區分店,在貝當路(今衡山路)設沙利文西點部。1948年外籍人員回國,職工組織“同仁互助號”繼續經營。1950年12月,該公司由上海市軍管會接管;1953年,全部資產和債務由華東工業部益民工業公司接收;1954年1月,更名為上海益民食品四廠。南京東路門市部1952年由上海油脂食品公司接管,店麵停業。上世紀90年代,南京東路223號原址房屋拆除,建造了華東電業管理局調度大樓。

5、大豐土特產食品商場(原址:南京東路300號)
大豐土特產食品商場創建於1952年,素以經銷全國各地名、特、優土特產品種繁多、規格等級齊全而聞名遐爾。商場曾連續4年摘得區銷售服務“龍虎榜”金龍桂冠。20世紀90年代後期,因地鐵二號線建設遷址到西藏中路營業。

1990年代位於南京東路上的大豐土特產食品商場外景
  
1990年代位於南京東路上的大豐土特產食品商場內景

6.南京東路新華書店(原址:南京東路300號)
南京東路新華書店曾有“遠東第一書店”之稱。其曆史可追溯至上海解放初。1949年7月,新華書店南京東路門市部成立,11月1日遷至南京東路364號。1956年3月,南京東路門市部建成7開間3層大樓,麵積3500多平方米(南京東路360號),為全市最大的以文、史、哲、經為主的綜合性書店。1963年6月改名為南京東路新華書店,1972年2月遷入南京東路300號。書店有大樓底層、一樓、二樓使用麵積3650平方米,其中營業麵積2200平方米,經銷全國各出版社出版的各類圖書及音像製品,兼營文教用品、工藝美術品、小型家用電器,零售兼批發,代辦郵購、托運業務,圖書銷售全部實行開架服務,每天接待讀者2萬人次以上。1992年銷售額為3200萬元,實現稅利400萬元,主要經濟指標居上海同行業之首。書店還專門開設了“學術書苑”,備貨從“高、精、尖”著手,每年向全國各地訂進圖書達6000種以上,頗受學者歡迎。上海書城成立後,南京東路新華書店改名為上海書城南東店,2008年3月底關門謝客。2011年7月,在南京東路830號第一百貨商店6樓重新開業。

位於南京東路300號的南京東路新華書店

7、協群貿易信托商店(原址:南京東路479號)
該店前身是1942年附設在西藏中路迪沙多汽車公司內的迪沙多寄售店。該店有鋪麵和二樓商場,營業麵積800平方米。在福建中路還設有專營鍾表、電器、雜貨和家具、自行車的舊貨調劑商店。上世紀80年代除了保持舊貨經營本色外,逐步擴大經營新品業務。  1992年6月,先施公司以重振先施百貨的願望回到上海,和上海福星實業公司合作在南京東路479號(協群貿易信托商店原址)開辦上海先施有限公司,並於1993年1月8日開業。大廈第一期土建工程占地麵積550平方米,分地上8層和地下1層,全部建築麵積4950平方米,公司經營麵積3850平方米。第二期土建工程延伸到九江路,占地麵積400平方米,高12層,建築麵積5000餘平方米,公司經營麵積2800平方米。該公司匯聚世界名牌精品和中外合資企業產品,在南京路上推行全方位開架售貨服務,從進貨、銷售到統計結算,實行全套電腦管理。

8、上海家具店(原址:南京東路512號)
上海家具店的前身是水明昌家具店,創設於1926年。當時,該店自設工場,自產自銷。也代客設計定製,經營柚木、紅木家具,亦兼營窗簾、地毯等商品。 1956年公私合營,1959年與紅旗家具店合並,遷至南京東路512號營業,店名仍稱水明昌家具店。該店積極發展家具新品種,生產各種款式的柚木、核桃木、紅木、水曲柳木等高檔成套家具,被列為黃浦區名牌特色商店。1964年,商店自設工場被劃出,經營特色受到影響。“文化大革命”期間,店名改為“紅衛”家具店,高檔家具停止經營,特色消失。1977年以後,該店營業逐步恢複,銷售額有較大增長,1979年,店名改為上海家具店,擴大經營,恢複部分服務項目,銷售額不斷上升。 1987年商店進行大修,將店堂內天棚拆除,使二至三樓增加營業麵積,並將四樓陽台改建商場,使營業麵積擴充至1400平方米,同時安裝了電梯。1988至1991年,上海家具公司一年一度的新產品博覽會在該店舉辦,1989年市二輕局新產品評銷會也設在該店。1992年,經營品種330種,有木、鋼、塑、軟體(沙發、彈簧軟墊)家具,分臥房、書房、餐廳、會議室、辦公等家具;營業額2830萬元,利潤150萬元,職工33人,人均創利4. 54萬元。現址為耐克南京東路旗艦店。

9、國際電視機商店(原址:南京東路518號)
該店前身是“百聲唱機行”,創立於1934年4 月,坐落在繁華的南京路上,主要經營國產、進口留聲機和百代、勝利、高亭等粗紋膠木唱片,不久又擴大經營收音機。當時,上海無線電工業基礎薄弱,直到1935年,始由亞美無線電公司生產 “亞美”牌1651型5管超外差式收音機(其中電子管還是進口配套),並生產一些無線電零部件。“百聲”經營的多數是進口舶來品,國產品極少。新中國成立後,上海無線電工業發展迅速。“百聲”也改為“無線電唱機行”,以經營收音機為主,並自設工場,組裝“百聲”牌收音機和25-30W擴大機,還附設無線電修理部,精修各類收音機、唱機;同時,還經營話筒、喇叭以及小型收發報機等軍需用品。隨著世界電視機工業崛起,1958年,我國也開始生產電視機。第一台電視機是天津720廠生產的14英寸北京牌黑白電視機,接著上海廣播器材廠也投產黑白電視機。1970年,上海又試製成功我國第一台電子管彩色電視機。“百聲”是全市最早經營電視機的四家定點戶之一。由於電視機銷售不斷增長,1979年8 月“百聲”改名為“國際電視機商店”,成為全市第一家專營電視機的企業。該店與本市和外地數十家工廠建立商品購銷關係,零售兼營批發,業務範圍日益擴大。以後又增加經營錄像機、攝像機、音響,以及電視機室內外天線、天線放大器、頻道轉換器、電子保護裝置、各種穩壓器、濾色片、金屬饋線、錄像帶、耳機插座等影視附件商品,成為全市最大的電視機專業商店。該店營業門點多----設有總店和兩個分店;經營品種齊全----有各種規格牌號的國產的和進口的電視機、錄像機、收錄機等 25個大類5000多個品種;設備先進----配有各種儀器和檢測設施;服務周到----上崗人員都經過培訓,有一套技術服務規範,從而聞名全市,1989年被命名為“上海市市級先進企業”和 “上海市名特商店”。
1980年南京路(福建中路-西藏中路)商店一覽

1、雙號門牌商店

老大房食品店、新新美發廳、國華瓷器商店、南洋襪衫商店、兒童玩具商店、協大祥綢布店、上海綢緞商店、上海兒童鞋帽商店、上海市第一醫藥商店、三陽南貨店、沈大成點心店、東亞飯店、上海服裝商店、上海市第一食品商店、上海帳子商店、三八醫藥商店、新婦女服裝商店、北京中藥店、茂昌眼鏡店、泰康食品店、光明鍾表店、國際照相館、王星記扇莊、重慶參店、利男居食品廠門市部、上海市第一百貨商店。

2、單號門牌商店
朝輝文化用品商店、新建酒店、上海中成藥新產品商店、長風鋼精搪瓷商店、清真食品店、新風照相館、國光電料商店、蓓麗童裝店、樂源昌銅錫五金店、火炬鍾表商店、報刊門市部、新綸化纖商店、錦藝裝潢五金門市部、上海玻璃儀器商店、敦煌煙店、新韻樓餐廳、風雷皮鞋店、華僑商店、上海市第十百貨商店、金橋百貨商店、閩江飯店、寶大祥綢布店、長江鍾表店、恒源祥絨線商店、新雅粵菜館、紅雷百貨店.新中國照相材料商店、盛錫福帽店、上海工藝美術工廠門市部、燕雲樓、華東皮鞋店、延風婦女服裝商店、長春鍾表店、精益眼鏡商店、上海市鍾表工業公司門市部、重慶參店、冠心藥房、萬紅婦女用品商店、前進皮鞋店、金葉煙店。

二、部分消逝的商店簡介

1、新新美發廳(原址:南京東路546號)    
該店設立於1925年,原設在新新公司(現食品一店)內,服務對象主要是該公司職員,且限於男子,所理發型也較簡單。20世紀30年代,隨著國外先進理發技術的傳入,尤其是洋人理發店女子燙發的出現,使上海華人理發業受到了衝擊。為了能在競爭中領先,新新公司老板李澤在1938年花大本錢對所屬的新新美發部(位於三樓新新旅館部)進行了全麵的擴充與裝修,增設女子理發部,引進國外先進理發設備和高級化妝用品,並聘請了上海一批理發高手, 1939年秋以“新新美發廳”為名正式對外營業。經營麵積達300平方米,打蠟地板,紅色的絲綢窗飾,分設男女貴賓包房,還有冷暖氣;所有理發用具用品、設備設施都從美國和法國引進,其中有一部當時最先進的燙發機克萊姆冷燙機,即電燙頭發時該電燙機會排出冷氣,夏天燙發不會熱,取代了過去簡易的火夾燙發,讓顧客感到十分舒適。為女子燙梳理成的“滿天星”發式,以卷曲鬆柔、造型獨特、美麗高雅而風靡當時的上海灘;為男子設計出的“菲律賓”式發型,以瀟灑大方、別致時髦而深受當時一些老板、小開的青睞。該店的服務項目也不斷增多,有女賓美容化妝、修指甲、白發染黑;男賓按摩、敲背、翻眼皮……顧客還可“包發”,叫自己認定的理發師梳理發型。讓人叫絕的是座位下還設有電話插座,使來理發的生意人不誤交易,可打電話買賣股票債券。重修後的新新美發廳被當時報紙稱為遠東第一流美發廳,當時的電影明星胡蝶、白楊、陶金等都到該店理過發。解放後,在國慶十周年前夕,“新新”遷到南京東路546號營業。有3個樓麵,共600多平方米。底層為男子部;二樓、三樓為女子部、貴賓室、美容室。該店工作人員都經過認真挑選,嚴格訓練,店裏還集中了一批著名的技師和名師。男子理發堅持三統一:操作姿勢統一,操作程序統一,質量標準統一;女子燙發要求三把關:修剪把關,燙發把關,造型把關。男子理發軋剪定型講究色調,洗頭皂沫均勻、搔透潑清,剃須修麵手輕刀快,麵部按摩舒適爽快,吹風梳理式樣大方;女式修剪仔細認真,長發分層分批修剪,做好頭發不易走樣。對電燙、化學燙有專門的研究,發型經常創新,有波深浪寬的長波浪,卷曲自然的油條式等。此外,還為顧客染發。設有專門的美容室,為外賓、華僑和新娘美容服務。在多次全國同行業質量評比賽中,該店多名理發師榮獲大獎。中央新聞電影製片廠、新民晚報、上海電視台都對“新新”作過專題宣傳報道。歌唱家李穀一、蘇小明、關牧村、成方圓等曾多次到新新美發廳美容燙發,對新新美發廳的高超技術深表敬佩。 1991年“新新”徹底翻造後擴展為5個樓麵的新新美容城:一樓為男賓部,二樓為女賓部,三樓為燙發部、化妝部、電腦選發部,四樓為貴賓部,五樓為美容中心,配有桑拿浴、土耳其浴,以及衝浪美容浴、高級測膚儀、多功能美容機等護發護膚器材,先後推出“瀑布”、“長浪”、“垂柳”、“飛燕”、“天鵝”、“鬆鼠”等數百種發式。由於技術一流,“新新”曾一度“客滿為患”。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客人要排長隊才能輪上,尤其是逢年過節,有的天不亮就來排隊了。2007年後,“新新”由於南京路業態調整退出南京路步行街,分別在漢口路575號和浙江中路466號安生立命。

2、王裕和酒店(原址:南京東路547號)
南京東路福建路口的王裕和酒店.創辦於1904年,為一幢兩開間兩層磚木建築,坐南朝北使用麵積230平方米,經營紹酒以自製耋酒、花雕、太雕等為主,暢銷國內外,曾得西湖博覽會獎狀。但到上世紀三十年代,“王裕和”所在的南京路發展為上海最繁華喧鬧的商業街,而酒館則要鬧中取靜為宜,於是文人騷客、巨商富豪逐漸冷落了此處。“文革”中,“王裕和”曾改名為新建酒店,供應低檔冷菜和水酒。上世紀80年代初期,該店重新複名為“王裕和酒店”。自設工場,聘請技師,恢複發揚傳統特色,供應太雕、花雕、元紅、善釀、香雪等特色紹酒。同時,兼營全國各地瓶酒。該店供應商品應時適令,既可堂吃又可外賣,堂吃時有佐酒食品。每當蟹肥膏滿之際,二樓增設河蟹筵席。20世紀90年代中期關門歇業。

3、國華瓷器商店(原址:南京東路550號)
國華瓷器商店曾是上海首屈一指、專營各地名瓷的商店。它的前身是建華瓷業公司, 1919年創建於南市福民街,1933年遷入南京路。公私合營後改為建華瓷器商店,1966年改為國華瓷器商店。經營的品種有高級成套的餐具、茶具、酒具、文具、咖啡具,還有造型美觀、裝飾優雅的陳設瓷和生動活潑的雕塑瓷。其中有景德鎮獨創的粉彩器、青花瓷、青花玲瓏瓷;有層次豐富的鬥彩瓷(由釉上金邊和釉下花相結合而成);還有薄胎瓷,從裏麵可以清晰地看到外麵的彩色圖案,可謂薄如蟬翼,古人曾經這樣形容道:“隻恐風吹去,還愁日炙銷。”還有各種掛盤、仿古花瓶,供裝飾客廳之用;有神話故事中的人物,如觀音、關公、五子羅漢、劉海戲金蟾等雕塑,以及大尺寸福祿壽三星。此外,國華瓷器商店還廣為經營湖南、浙江、廣東、福建、河北等地的產品,長期自運和采購各地名瓷,以滿足各方麵的需要。這家商店還繼承傳統特色,設有多種服務項目,如:出租中西餐具,修補瓷器,缺件登記補配,以及大筆訂貨定製;並自設工場,為顧客在禮品上寫字、彩繪;還辟有外賓接待室,陳列各地名瓷,供國際友人選購。由於南京路業態調整,國華瓷器商店退出南京路步行街,遷至金陵東路467號(近浙江南路)營業。

4、南洋衫襪商店(原址:南京東路558號)
南洋衫襪商店創建於清鹹豐七年(1857年),原名為廣升祥廣貨店,經營洋廣雜貨。1916年10月,經理張劭棠為順應反帝愛國潮流,提倡國貨,於廣東路336號設立“南洋衫襪廠”(實際是一家商店)。先從香港和上海兩家工廠購進一些線襪,略加改製,貼上南洋襪廠的“群島牌”商標銷售於市。後發展了絲襪、麻紗襪和各種色襪;再後又發展絲襪、麻紗襪等花色品種,設立改製業務,如在素色襪上繡花,大襪改製小腳襪,專供老年婦女。1924年在南京路山西路口開設大東襪廠,生產“多福牌”襪子。1927年在南京路558號開設南洋襪廠南號。1938年在法大馬路(今金陵東路)開設了大東襪廠東號和勤興襪衫廠,生產120支“黑貓牌”麻紗襪。後來,“南洋”把廣升祥和先後建立的幾家襪廠聯號組建為“六合公司”,形成衫襪經營獨特優勢。當時市民中就有“買衫襪,到南洋”之說。1954年,南洋襪廠改名為南洋襪衫百貨股份有限公司,取消了“群島牌”商標。1955年底公私合營後,為扶持其經營特色,國營批發公司在貨源分配上對汗衫、棉毛衫、腈綸衫及襪子等在牌號、數量上給予優先供應,有的還給予獨家銷售,直撥供貨。“南洋”“三衫一襪”花色品種多,規格齊,在服務上發展了單(一隻)襪配雙,還供應老太太穿著的尖足襪,仍為專業經營衫襪的特色商店。“文化大革命”後,改名為五洲衫襪商店。改革開放後,恢複“南洋”原名,1982年又恢複使用“群島牌”商標,加工生產、定牌監製。內衣有高支汗衫、精梳棉毛衫、閃色棉毛衫、彈力背心、翻領衫等,規格從50公分童衫到130公分大胖子穿的內衣,四季商品常年供應。各類襪子花色繁多,從8公分的寶寶襪到32公分大規格襪一應俱全。時新流行的各色襪子,有長統錦綸絲襪、平口絲襪、尼龍彈力襪、薄型花襪等,並經常舉行各襪廠新產品展銷。該店還獨家經營專為殘缺病者和患有靜脈曲張者服務的假肢套的醫療襪及下水田的襪子等。該店設有各種專門服務項目,例如為了解決不同體型穿著需要,自設的工場專為顧客定製瘦胖長短和畸型身材的內衣衫襪。1990年被列為上海第一批名特商店。1992年組建為南洋百貨總公司,在原址擴建成南洋商城,把原來以經營衫襪為主的商店,發展為經營百貨、皮革製品、服裝、化妝品、金銀飾品、家用電器、工藝品以及餐飲、娛樂等業的大商廈。1995年銷售額達到1.4億元。現址為上海旅遊品商廈(南京東路店)。

5、樂源昌銅錫五金商店(原址:南京東路579號)
樂源昌銅錫五金店創立於清光緒十年(1884年)。店主樂嗣基,浙江鎮海人,原是個穿街走巷專門焊補銅錫器皿的小銅匠。上海開埠後,舊城小東門一帶商業開始向花園弄(今南京東路)轉移,花園弄兩旁造起了不少新屋,所需門窗插銷、絞鏈等,都從國外進口,一時供不應求。樂嗣基積攢了一些錢,就在南京路上開設了樂源昌,前店後工場,經營酒壺、茶壺、燭台、香爐、腳爐、暖鍋等家用銅錫器皿。這家商店經營的銅錫器皿做工道地,再加上又是開在鬧市中心,所以名氣很響,業務很快發展起來。20世紀30年代,一大批銀行、銀樓、交易所在上海興起,所需銅招牌、銅欄杆、銅飾件等包括匯豐銀行、交通銀行、大陸銀行、寶大祥的銅質招牌都向樂源昌定製。該店適應業務需要,又在福建路增設“樂全昌”、“樂大昌”兩家銅錫分號。前者做銅招牌、銅欄杆,後者做日用銅錫器皿。這三家後來在同業中被稱為“樂家三昌”。公私合營後三家合並為“樂源昌”一家。自20世紀60年代起,“樂源昌”開始生產係列西點工具、食品模具,其產品有裱花嘴、模具、刀具、扡具、夾具、銅鍋等6個大類幾百個品種規格,暢銷全國。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鬆訪華來滬,錦江飯店安排宴會需要200隻暖鍋,由“樂源昌”定製。改革開放後,“樂源昌”在傳統經營特色的基礎上,積極恢複傳統商品,發展新的銅錫器皿。這家商店供應的商品,除暖鍋、湯婆子、銅腳爐、錫酒壺等老產品外,還有冰淇淋夾子、蛋糕模子、西點奶油裱花頭子等新銅錫器皿。北京飯店需要一批冰淇淋夾子,采購員跑了很多地方,沒有商店經營這種商品,結果在樂源昌找到了,大、中、小號都有,有鍍克羅米的,也有黃銅拋光的。本市洪長興菜館要添一批涮羊肉鍋,也在樂源昌得到了解決。另外,增添了代辦書寫、委托放樣等經營項目,在加工工藝上開發了凸板、雕刻凹板、鏽蝕凹板、鍍板等,以適應市場需要。1989年,該店產銷的銅火鍋、銅湯婆子等傳統民用銅錫器皿,獲得上海市“四十金秋”展評信譽獎。“樂源昌”1990年代初拆除。

6、協大祥綢布商店(原址:南京東路580號)
舊上海的十裏洋場,大小綢緞呢絨棉布莊不知有多少,但婦孺皆知的為數並不多,而提到“協大祥”,則鮮有不知其名的。該店創建者孫琢璋,浦東川沙人,幼時家境貧寒,19歲經人介紹學生意。24歲這一年,他由土布店轉至“協祥”洋布號當職工,為店主丁方鎮、柴寶懷所賞識。1912年,委派他到小東門外大街的店堂去當經理,因該店開間要比協祥布店大,故稱“協大祥綢布商店”,以圖發跡賺大錢。協大祥綢布商店一開業,孫琢璋就獨攬經營、人事、財務權。柴、丁兩人因視商店初創,前途莫測,故作讓步。大權在握的孫琢璋使名不見經傳的協大祥綢布商店聲譽大振,生意興隆,擠掉一些本街同業。柴、丁見“協大祥”有利可圖,就想方設法與孫琢璋爭權奪利,不料遭到孫的拒絕。當時,“協大祥”全部資產共12股,而柴、丁即擁有11股,另1股是送給孫的,他兩人就以拆股威脅孫琢璋,結果仍遭回絕。1924年,柴、丁拆股另建寶大祥洋貨號,用以瓦解“協大祥”。孫琢璋在1股微薄資力情況下奮力經營,“協大祥”沒有因此而倒閉,反而不斷發展壯大,躍居全市之魁。“八一三”事變後,日軍進入南市,使地處南市小東門的“協大祥”營業一落千丈。為圖謀生存發展,於1937—1938年,“協大祥”在金陵路八仙橋附近開設第一支店和第二支店。1949年,為在繁華的南京路上展開競爭,便開設第三支店。繼承和發揮老店的經營特色,業務不斷擴大,成為上海棉布業“三大祥”中的首位,始終執棉布零售業之牛耳。“協大祥”在當年激烈的市場竟爭中,之所以能立於不敗之地,是因為其經營有特色:(1)敞開貨架,明碼標價。實行開架售貨,便於挑選。同時,廢除討價還價陋習,掛出“真不二價”的金字招牌,所經營的綢布一律明碼標價。(2)備貨齊全,嚴格質量。(3)足尺加一,童叟無欺。(4)注重服務,講究信譽。該店製定店規117條,職工學徒都要逐條遵守。營業時間每天14小時,方便顧客購買。1956年公私合營後,“協大祥”各分支店相對獨立。各店繼續發揮傳統經營特色。其中,尤以南京路上的協大祥綢布商店最具代表性。改革開放後,南京東路上的“協大祥”實行了多渠道采購,與各地紡織印染工業和供銷企業建立了廣泛的業務聯係,與廠店直接掛鉤,經營商品從以棉布為主,發展到呢絨、綢布並重,高、中,低檔品種達1100多個,絲綢、呢絨、化纖、棉布、衣片小商品一應俱全。1992年,商店翻建後。改名為“上海協大祥商廈”。2000年,協大祥商廈被江蘇陽光股份有限公司收購。

7、信大祥綢布莊(原址:南京東路614號)
“信大祥”是舊上海南京路綢布業中頗有名氣的“三大祥”之一。創辦於1929年,最初開設於南市小東門大街(今方浜東路)87—91號。1937年抗戰爆發,暫遷石路(今福建中路)營業。1938年盤進南京東路原寶成銀樓店基開業,原小東門老店改為分店。“信大祥”經銷商品為棉布、綢緞、呢絨等。該店自行設計花型,自定規格,直接向工廠定織、定染,並向工廠投資,操縱工廠產品經銷大權。在銷售上實行明碼標價,並以“足尺加三”、“薄利多銷”招徠顧客。貨源以定貨、托購現貨、包機定織、投資設廠相結合。1956年“信大祥”遷往蘭州。原址現為上海市第一醫藥商店。

8、上海綢緞商店(原址:南京東路592號)
上海綢緞商店創設於1966年,備貨充足,品種齊全,花色繁多,經營商品計有真絲綢、人絲綢、交織綢、合纖綢和各色被麵,共有1200多個品種。其中真絲印花雙縐和素色雙縐、喬其絨、立絨、利亞絨最受顧客喜愛。市場上少見的杭羅、杭紡、蘆山紗、香芸紗、以及手繪綢、印花綿綢都保持經常供應。1987年,綢緞商店在保持原有特色基礎上,新辟二樓商場特設時裝廳,開架陳列各式絲綢服裝。1989年被上海市第一商業局命名為市級名特商店,後又被商業部命名為中華老字號。原址後為上海中絲伊都錦商廈。

9、錦藝裝潢五金商店  (原址:南京東路599號)
這是一家曆史悠久、素負盛名的特色商店。它的前身是創辦於1927年的郭誌記五金號,以專營裝潢五金著名。商店為顧客上門裝置窗簾,為戲院設計台幕,並遍交錢莊經理、洋行買辦,廣開資金、貨源渠道。當時國民黨軍政要員何應欽、孫科、吳國楨、陳大慶等人公館的室內裝潢均由“郭誌記”承辦。1958年合並了“大昌”、“久昌”等9 家同業後,成為當時上海唯一的專業裝潢五金商店。1959年被上海市第一商業局命名為經營特色戶,1965年改名為錦藝裝潢五金商店。這家商店備貨充足,品種齊全,從門窗裝潢、牆壁裝潢到地板裝潢的各種材料、配件都有供應,並且有一支經驗豐富的職工隊伍,能夠根據不同氣候、環境和房間格局,進行設計和裝潢。首都人民大會堂等十大工程的室內窗簾等裝潢就是由這家商店設計承裝的。虹橋國際機場的候機室、京滬線上的遊覽專車、煙台療養所、杭州西泠賓館、廣州白雲山莊,以及一些外國駐華使館和駐滬領事館工程,也都有錦藝提供的設計和裝潢。改革開放後,“錦藝”走進了尋常百姓家。經營範圍從高級建築的室內裝潢,汽車、船艙裝潢發展到一般家庭房間裝潢,品種有窗簾、窗簾零件、家具零件、沙發布、沙發零件、打蠟用具、汽車和船艙裝飾件等8個大類、800多種,僅窗簾一項,就有綢、絨、紗四季成套的各種品種。1988年以後,營業場地由原來的300平方米擴展到450 平方米,經營品種增至26類1800餘種。1989年被命名為上海市名特商店。商店總店設在寧波路,南京東路是門市部。現址是南京東路世紀廣場。

10、上海華僑商店(原址:南京東路627號)
華僑商店是一家綜合性的僑匯商店,主要為歸僑和僑眷服務,經營商品有黃金首飾、日用百貨、家用電器、煙酒食品等近3000個品種,是全國最大規模的僑匯商店。1960年6月,上海實行憑僑匯券購買市場緊俏商品的辦法,適應歸僑、僑眷消費需求。1961年7月,設立上海市華僑特種物資供應商店(後改為華僑商店)。“文革”中一度暫停供應。1978年10月,市革委會決定恢複設立上海華僑商店,經營品種擴大到16大類、1800餘種,並開辦旅遊,代售電影票、戲票、船票、火車票、飛機票,代訂宴席等服務項目,營業額、利潤額年年上升,僑匯券回籠率年平均在80%以上。華僑商店經營的輕紡商品多數是名牌、優質、新型商品,具有“高”、“精”、“新”的特色,例如獲得輕工業部優質產品獎的花牌、金鶴牌皮鞋,獲得國家金質和銀質獎的鸚鵡牌毛啥呢、國產羊毛華達呢以及男女中長大衣、羊毛衫、混紡毛毯和成套家具。其中許多用料考究、設計精良的優質商品都是商店向生產單位專門定製的。商店還供應不同型號的自行車、縫紉機、電視機、錄音機、電風扇、洗衣機、電冰箱,還常年供應茅台、五糧液、竹葉青、瀘州大曲等當時的中國十大名酒,中華牌、紅雙喜等高級香煙,海參、魚翅、幹貝等名貴海味。同時,還供應一些進口手表、電視機等商品,有的實行僑匯優待價。  

11、閩江飯店(原址:南京東路679號)
閩江飯店初名“林依朋廚房”,1942年由福建籍廚師林依朋開設,原址在南京東路126號一中大樓二樓(中央商場對麵)。由於附近的機關及企事業單位較為集中,像“惠羅公司”、“哈得門內衣公司”等不少商家都由該廚房承辦包飯,送貨上門,因此生意不錯。後來廚房麵積擴大,又增設了現燒現賣的小餐廳。當時主要經營福建風味的大眾菜肴,如“七星魚丸湯”、“南煎豬肝”、“閩生果”、“紅糟雞”等,兼營部分上海家常菜和客飯,由於營業額不大,所以無法擴充開店。雖是小小廚房,但許多在滬的福建人和福建來滬辦事人員都慕名前來就餐,有些福建商行的老板還經常邀請該廚房的廚師上門燒菜、辦筵席,因而在社會上也有一定名氣。解放後,由於部分機關、商行關閉,包飯業務逐漸減少.林依朋廚房就以小餐廳經營為主,兼營包飯和上門辦家宴業務,營業依然不錯。1959年初,為迎接國慶十周年,進一步發揚閩幫菜肴的風味特色,黃浦區飲食公司將林依朋廚房遷入南京東路308號(山東中路口)的“五福齋菜館”(蘇錫幫)所在地,改名為“閩江飯店”,供應正宗閩菜,自此,林依朋的技術特長得到較好發揮,閩幫菜肴的傳統特色也逐步得到發揚,當時在滬上已銷聲匿跡數十年的“佛跳牆”、“八寶布袋雞”、“淡糟墨魚梳”、“醉糟雞”等數十道福建傳統名菜又重新應市,深受顧客歡迎。1975年,閩江飯店又遷至南京東路679號原“大三元酒家”所在地擴大經營。新址設有兩個大餐廳、一個小餐廳,共有200多個座位。閩江飯店是上海唯一的一家福建地方風味菜館。為了製作好福建菜,曾兩次到福州學習取經,烹調技術不斷提高,著名菜肴有佛跳牆、七星魚丸、醉排骨、白雪雞、桔燒巴、閩生果、酸辣爛魷魚、雞汁燕丸、炸糟鰻、鳥柳居、鴛鴦魚等。“佛跳牆”是福建菜中傳統名菜,選料講究(有魚翅、海參、幹貝、鮑魚、火腿、雞、鴨、豬內髒以及香菇、冬筍等),製法獨特(放入特製的紹興酒壇內煨製),食昧濃香,營養豐富。“佛跳牆”,是福建菜中的首席名菜,始於清道光年間,由福州“聚春園菜館”名廚鄭春發首創,因用料珍貴、滋味特別鮮美而聞名全城,一些秀才品嚐後又詩雲:“壇啟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牆來”,故取名“佛跳牆”。“桔燒巴”也是純粹福建家鄉風味菜,用白膘做原料,製菜時有很大技術性,要炸得恰當,油膘既不溶化,又炸到酥脆,口味甜中帶鹹,香脆可口。“七星魚丸湯”,是在魚丸中包有蝦仁等七種原料製成的餡心,製成湯後,魚丸潔白如玉,柔軟而富有彈性,湯清如鏡,魚丸漂浮在湯麵上,形如星鬥,故名。  1988年,閩江飯店拆除翻建。1990年9月裝修竣工後,與香港財捷投資有限公司合資開辦“上海閩江大酒店有限公司”,一、二樓供應港式快餐,三、四樓經營閩幫菜肴、小吃和筵席,曾風行數年。後來,隨著各種菜館的增多、各式快餐的盛行,該店營業有所減退。1994年,閩江大酒店因地塊改造而關門歇業。2001年11月,一度在南京西路226號人民飯店二、三樓恢複營業。2002年後停業。2010年上海世博會期間,八大菜係入駐世博美食區,幾番波折,代表閩菜亮相世博美食區的重任落在了上海南新雅大酒店,該酒店閩菜主要依托的是原閩江飯店的閩菜大廚。

12、春秋服裝商店(原址:南京東路727-731號)
春秋服裝商店創設於1948年3月27日,原名叫春秋標準西服廠,由廖光道、廖光如兩兄弟合夥開設,以廖光如為主。廖光如原是做舊貨出身,有一套經營辦法,他看到西服業是一個新興發展行業,並且南京路上所有西服商店都是為高層次顧客服務,而對一般中低檔層次需要的西服店卻很少。為此,他別出心裁,以西服現貨為主,不做定貨,在3樓、4樓自設工場,采取外包內做的方法,以降低工繳;其麵料和裏襯也都是用中低檔的粗花呢、海力斯、法蘭絨等,盡量不加大成本,因而製成的現成西服,價廉物美,很受當時一般消費者歡迎,生意特別興隆。新中國成立初期,穿著上趨向樸素,對南京路上一些大店、名店影響很大,營業額普遍下降,唯有“春秋”生意興旺。公私合營後,春秋標準西服廠改名為春秋西服商店,並成立“春秋中心工場”。改革開放後更名為“春秋西服公司”,繼續發揚老店的服務特色,且不斷創新工藝。在服裝款式和技藝的處理上精益求精,堅持做到“三準”:即體型吃準、尺寸量準、試樣穿準,每年接受的各種來料加工、定製服裝多達6000多套,其中有相當數量是特殊體型顧客的服裝。為豐富市場商品花式,滿足青年顧客的要求,特設計美觀大方、穿著舒適的“春秋衫”,還承做遠洋輪船公司海員服和各式西裝。
生產的全毛男式西大衣1980年被評為上海市優質產品;全毛中山裝、化纖茄克衫1987年被評為商業部優質產品。

13、盛錫福帽店(原址:南京東路747號)
盛錫福帽店是一家曆史悠久的專業性帽店。在20世紀20年代,該店老板先在天津開始設店,由於經營得法,相繼在北京、上海、南京、漢口、濟南、青島、台灣等地開設分店,被全國帽業稱為“帽業之冠”。1939年它以中國最大帽業的資格,參加了萊比錫國際博覽會,中外人士對該店展品“平頂金絲草帽”、“高級兔子呢帽”評價很高。上海盛錫福帽店開業於1939年,原名“盛錫福帽廠上海發行所”,是天津盛錫福帽廠設在上海的分店,專營盛錫福帽廠生產的各種禮帽、皮帽、草帽等。1954年,上海“盛錫福”建立工場,自產自銷,重點生產各式圓頂帽、八角帽、便帽等品種。1972年,為區別於其它城市的“盛錫福”,上海“盛錫福”新創“雪蝠”牌商標。改革開放後,這家商店進一步發揚經營特色,增加花色品種,恢複了斷檔多年的高級毛料帽子,並對帽頂帽身作了放大加深的改革,配上真皮圈、綢夾裏、防縮塑料條舌,成為特色品種。在造型設計上,繼承民族傳統形式,吸收外銷式樣的優點,不斷創新花色品種,如夏季的男、女、童太陽帽,運動帽,春秋令的新穎女帽,冬令的高級水獺、紫貂、羊絨皮製作的北方帽等。對於特大特小規格也有供應。雪蝠牌帽子以選料考究、做工精湛、款式新穎而著稱。從1985年參加全國評比起,雪蝠牌帽子得獎比例為全國第一,獲得商業部部優產品稱號的,有全毛華達呢圓頂帽、全毛花呢便帽、尼龍網眼兒童朝鮮帽、防雨卡晴雨帽等。高檔裘皮帽子有海龍皮帽、水獺皮帽、海豹皮帽、紫貂皮帽等。

14、工藝美術工廠門市部(原址:南京東路751號)
工藝美術工廠門市部經營方式分商品出售和代客服務兩種。出售的有宮燈、電轉燈、絲絨製品、燈罩、國畫、油畫、絲絨花、郵票貼畫,以及供作道具用的大頭娃娃、獅子頭等;代客服務的有裱畫、畫像(有繪圖紙、瓷版、瓷盆三種底料)等,還承接各種燈會的彩燈定製業務。工藝美術工廠在繼承傳統手工藝特色的基礎上,不斷有所創新。如從走馬燈發展起來的電轉燈,用電動代替蠟燭的熱能,同時改革了燈體造型,隻要燈光一亮,燈身上的人物、山水就隨之旋轉活動,既安全,又增強了藝術效果。又如郵票貼畫係選用郵票上的顏色剪貼成畫,色彩繽紛,形象生動。再如人物畫像采用特製顏料,經久不褪色;裱畫嚴整熨貼,能使舊畫翻斯,損畫補全。

15、華東皮鞋店(原址:南京東路775號)
華東皮鞋店於1929年創辦,專業經銷男、女皮鞋。1950年到1953年,還在外國旅客住宿較多的上海大廈設有分銷處。產品選料精細,做工考究,款式新穎,質量優良,品種四季換新,有時多達五六十種以上;產品有平跟、中跟、高跟,花色以鑲、嵌、串、滾等工藝為特色,穿著舒適不走樣。該店向以服務主動、熱情、耐心、周到著稱。顧客有特殊需要或困難的,可以預約登記,函購郵寄,送貨上門,逐漸形成了定製異型皮鞋的特色,為許許多多的特殊腳型的顧客解決了買鞋難的問題。起初隻是量足定製供應,後因慕名而來的顧客不斷增加,在量足定製不能滿足需求的情況下,就專門成立了一個特殊規格皮鞋櫃組,經銷華東皮鞋工場批量生產的特大、特小、特闊(簡稱“三特”)皮鞋。特大規格有男皮鞋28、28.5、29厘米,女皮鞋25、25.5、26厘米; 特小規格有男皮鞋22.5、23厘米,女皮鞋20、20.5、21厘米;特闊規格有男皮鞋3型、3型半,女皮鞋2型、2型半。這些規格都作為常號上櫃供應,顧客隨時都可選購。隨著銷量日益增加,又先後和11家協作單位橫向聯合,建立了“三特“皮鞋的生產基地。1990年,共銷售”三特“皮鞋24511雙,平均每天供應136 雙。該店被親切地稱為“特殊腳型之家”。

16、王星記扇莊(原址:南京東路782號)
王星記扇莊是一家百年老店,開業於1875年,原店主王星齋,曾在杭州自設工場製作扇子,運往北京銷售。由於其妻陳英有一手好手藝,鏟貼、泥金的技藝極高,刨作精巧,因此,王星齋扇子深受消費者喜愛,在國際博覽會上也屢屢得獎。後在杭州太平坊自設門市部,1937年遷來上海,悉心調研上海各階層用扇情況,並吸收當時風行國際市場上的日本、法國扇子的特點,力求加以改進,開發了用檀香木為原料的檀香絹麵扇,繪以西湖風景畫,並以“西冷”、“雙峰”、“玉帶”等勝景作為扇名,暢銷國內外,名聲遠播香港、南洋、歐美等地區,屢獲國際博覽會嘉獎。解放後,這家商店繼承和發揚了傳統特色,經營品種已發展到了14個大類800多個品種,最小隻有10厘米的折扇,最大的有100厘米可以陳設於客堂的屏風扇。其中檀香扇就有燙花、畫花、拉花和“三花”相結合的高檔扇;有中檔的絹麵拉花、格景、全拉花以及供欣賞留念的4英寸小檀香扇等,還有中國名貴棕竹製造的黑折扇,潔白如玉的拉花骨扇,產婦愛用的鵝毛扇,彩色漆邊的女絹扇,兒童喜愛的絹團扇,以及泥金扇、絨毛扇、孔明扇、舞蹈扇、書畫扇、戲劇評彈用扇等。“王星記”黑紙扇的製作須經過大小86道工序。扇骨除采用冬季的毛竹外,還用棕竹、湘妃竹、象牙、檀香、烏木、雞翅木等名貴材料製作;扇麵用浙江淤潛皮紙、柿漆糊成,黑裏透亮,浸水不損,日曬不翹。檀香扇能散發天然清香,有 “扇在香存”的特點,一扇在手,香溢四方,若藏於衣櫃箱中,還能收到防蛀護衣的功效。戲劇舞蹈扇也是“王星記”的特色。當年, 著名越劇演員袁雪芬在大來劇場演出《梁山伯與祝英台》, 劇中的祝英台需要一把華麗的扇子作道具, 袁雪芬親自到“王星記”來定製。幾天後, 當她拿到扇子, 打開一看:白扇骨, 泥金扇麵, 上麵畫著一朵鮮豔的牡丹花, 感到十分滿意。京劇大師梅蘭芳演《貴妃醉酒》,楊貴妃手中的象牙泥金花色扇,也是出自“王星記”的精製產品。

17、利男居食品廠門市部(原址:南京東路790號)
利男居創始人為廣東中山人鍾安樵先生,於1900年在南京路盆湯弄開設,原名“利男茶居”,以經營廣東同鄉婚嫁喜慶所需的“龍風禮餅”和中秋月餅為主,兼營廣式茶點和廣東土產、燒臘製品等。當時,廣東風俗嫁女時要定做大量的龍鳳禮餅饋贈親友。為迎合人們多子多孫的心理,取店名為“利男”。凡上海講究老規矩的人家,有小輩婚嫁,總忘不了叮囑去利男購買龍鳳禮餅饋贈親友,以討個好口采:吃了禮餅,生個男孩。由於店名吉利和送貨上門,在當時上海的廣東同鄉婚嫁所需的禮餅糕點,十之八九都向利男訂購。20世紀20年代由於房屋糾紛,這該店遷往天潼路,後又遷往四川北路邢家橋營業,改稱“利男居”。1937年“八一三”淞滬戰爭爆發後,商店被迫遷往英租界的浙江路寧波路口營業。當時的“利男居”根據茶食糕點消費的特點,一年四季,隨著時令,上市各種點心,從麻球到油炸春卷,從端午粽子到重陽糕,從中秋月餅到香腸大包,無所不有。“利男居”的聲譽,在上海廣式茶食業中首屈一指。“利男居”20世紀初就開始製作廣式月餅,以用料考究、製作精致、花色繁多、色澤勻稱而稱譽上海,成為該店一個看家食品。該店從1920年起開始生產廣式薩其馬,以其獨特的技藝而為人稱讚。薩其馬,原為我國東北地區滿族的糕點,稱“薩其非、碼拉木壁”,指其成型工藝是堆碼和切塊的意思。北平首先傳入製作薩其馬,稱“糖纏”,後普及全國,按原名簡其音為“薩其馬”。因薩其馬幫式不同,用料及工藝亦異。京式薩其馬的特點是麵條纖細,條須緊密,餅麵有芝麻或紅綠絲點綴;廣式薩其馬是麵條較短,質地酥鬆。“利男居”生產的薩其馬,在原廣式基礎上加以改進,用雞蛋代替水調製麵團,改善色澤,提高疏鬆程度,且更富營養。20世紀40年代起,“利男居”又增加著名的掛爐烤鴨、叉燒、香腸等廣式燒臘等食品。該店一直保持前店後工場,自產自銷的經營形式。特色品種有:全蛋刹其馬、南乳小風餅、奶油椰蓉酥、椰蓉杏仁餅、佛山盲公餅、奶油酥蛋麵包和各色中秋月餅等。其中椰蓉月餅是該店首創的名牌品種;南乳小鳳餅1956年曾參加東德菜比錫博覽會,獲得好評;全蛋刹其馬1979年被評為上海市第二商業局的優質產品,1983年和1988年兩度被評為商業部優質產品。

18、萬紅婦女用品商店(原址:南京東路819號)
萬紅婦女用品商店原名王錦繡齋,以專門經營賽珍飾品、高檔化妝品聞名,最早開設在豫園商場,抗戰期間遷到南京東路,1968年改名為萬紅婦女用品商店,是一家婦女用品專業性商店。該店經營範圍除保持化妝品、賽珍飾品外,又增設了羊毛衫、尼龍衫、腈綸衫、圍巾、胸罩、襪子、手帕、傘、包等婦女用品。其中一部分針織腈綸衫褲、尼龍衫褲係自行設計加工。該店結合季節變化,經常舉辦商品展銷活動,為顧客介紹新產品,並設有羊毛衫、尼龍衫、腈綸衫小修小補服務項目。
1980年南京路(西藏中路——石門二路)商店一覽

1、雙號門牌商店

新世界百貨商場、中國皮鞋店、茂昌眼鏡店分店、華聲鍾表店、萬象百貨商店、喜來臨(食品店)、金門綢布店、中國照相館、華僑飯店、華安理發店、北京翠文齋(食品店)、光芒皮鞋店、中國彩色攝影、國際飯店、上海工藝美術品服務部、大光明電影院、人民飯店、人民理發店、躍進工業攝影、上海樂器門市部、金陵食品分店、全心百貨商店、工農茶葉店、南豐果品店、培藝(培羅蒙)服裝店、黃河醫藥商店、蘭苓服裝商店、又一邨點心店、上海花鳥商店、金陵食品店、潔民食品商店、科學眼鏡店、成都百貨商店、長風皮鞋商店、新華理發店、凱歌(食品)、朝陽體育用品商店、上海遠東鈕扣廠門市部、新成謄印打字社、春江縫紉機雨具分店、電子元件應用服務部、精藝家具店、立新食品商店、利民洗染店、上海友誼商店古玩分店、黃河皮鞋廠門市部。

2、單號門牌商店
蘇州采芝齋分店、人立服裝店、海燕飲食店、上海醫藥郵購商店、英雄金筆廠修理服務部、創新藤柳製品廠門市部、上海分析儀器廠營業部、久豐果品商店、大眾文化用品商店、京華服裝商店、麗都百貨商店、翼風航模材料商店、天馬婦女服裝商店、錫風點心店、航海樟木箱商店、利民服裝商店、偉光皮鞋店、成都藥房、長風洗染店、菁菁果品商店、春江百貨商店、雷允上藥店、新時代服裝店、金光皮件商店、黃山茶葉店、麗新綢布商店、上海照相店、新劑藥房、博步皮鞋店、新海服裝商店、綠楊村飯店、萬年紅草藥店、新華書店、開開百貨商店。

二、部分消逝的商店簡介

1、上海精品商廈(原址:南京西路1號)
“叩開名流之門,共度錦繡人生”,這個上世紀90年代耳熟能詳的廣告語,出自西藏路、南京路交叉口西南角的精品商廈。這裏原是東海皮件店、南海襯衫店、人立服裝店、蘇州采芝齋食品商店所在地。該建築建於1921年,為三層磚混承重、木樓麵的西式建築。1990年初,黃浦區人民政府決定將上述幾家商店拆遷別處,在原地組建上海精品商廈。商廈改造設計在保留原建築風貌的前提下,將原建築改造裝修成一個使用功能和空間組織合理,人流及交通路線簡捷暢通,技術設備及購物手段先進、安全可靠的大型現代化購物中心。商店用材集中於鏡麵、半透明新材料, 突出商品和營業場景的立體感, 燈光係統組合成幾何圖形, 適當采用新光源, 既有亮度又有典雅的風度; 對經營不同的商品,采用不同的格調,有的寬敞明亮,有的僻靜雅致,有的富麗堂皇, 有的樸實自然。牛仔味、紳士派、時髦風尚, 感受各不一樣。“小超市” 敞開式,博覽廳自由自在可以逛逛。這種精心設計、周密策劃的營業環境不是傳統百貨店和專業商店的簡單組合,穿梭其間就會油然產生一種新鮮感、享受感、留戀感。
經過一年多時間修建改造,上海精品商廈於1991年8月正式開業,建築麵積7500平方米,營業麵積近4000平方米,共有3個樓麵,以經營中、高檔商品為主,包括日用百貨、服裝鞋帽、家用電器、金銀飾品、皮件包箱、美容美發、鍾表、食品等16大類近2萬種商品,大都為國內外名、特、優、新產品。開業後的第二年即實現銷售額2.82億元,利潤3622萬元。推出的第一台多媒體電腦導購係統,融現代科技與傳統優質服務於一體,為顧客當“參謀”。各商品部實現電腦前後台聯網,各職能科室也應用電腦對商品檔案和各種信息資料進行科學處理,全麵提高企業的現代化管理水平。先後在曹楊、崇明、青浦以及無錫、哈爾濱等地開設多家公司和連鎖店,在浦東外高橋保稅區成立了上海精品商廈國際貿易公司。1995年,精品商廈實現銷售額5.4億元,比1992年增長91.5%,每平方米創利、資金周轉速度、人均銷售額等12項指標均列全國同行前茅,先後被評為全國文明單位、上海市十佳明星企業、重合同守信用單位、市財貿係統優質服務先進集體。
進入新世紀,因為地鐵建設等需要,精品商廈與鄰近的上海音樂書店,以及西藏路、南京路口的人行天橋相繼消失。  

2、喜來臨西菜館(喜來臨食品廠)(原址:南京西路72號)
“喜來臨”原名“起士林”。有個叫阿爾伯特·起士林(Kissling)的德國人,曾在德軍中當過麵包師,他見中國缺少西餐館, 1901年以自己的名字在天津開了家“起士林”餐廳,經營西點、麵包和德式飯菜。1938年,又在上海靜安寺路(今南京西路)開設“起士林”,經營德式糕點、麵包、糖果,自產自銷,兼營咖啡、西菜。
1956年公私合營後, 按照同音相諧的辦法,“起士林”正式改名為“喜來臨”,內堂除供應西菜, 外堂供應“喜來臨”餅幹、琥珀蛋糕、花生糖外,還特設咖啡部供應現磨、現煮咖啡。
1959年,光明咖啡館並入“喜來臨”。“光明咖啡館”,曾是老上海規模較大、較有名氣的一家西點咖啡館。1930年由石運堯、史林才開設,原址在靜安寺路(今南京西路)230號,設有近百隻座位,經營西菜、咖啡、冷飲、洋酒等。該店開業後,由於地處大光明大戲院(今大光明電影院)附近,對麵又是“跑馬廳”(今人民公園、人民廣場),樓上又有“大滬舞廳”,故生意很好。當時來該店的顧客大多數是社會名流、中上層人士。解放後,光明咖啡館仍然經營西菜和咖啡、冷飲業務,但生意遠不如以往。1950年,陳毅市長到大光明大戲院參加幹部大會後,曾在該店休息片刻,也品嚐了該店的小煮咖啡,並詢問了該店的營業情況,鼓勵職工克服困難。1952年,該店增加了大眾化中式飯菜、中點供應,生意逐漸好轉。1953年,又增設了音樂茶座,生意更有起色。1959年,並入南京西路72號“喜來臨西菜館”。1980年,光明咖啡館恢複營業,新址在延安東路441號原“光輝點心店”所在地、延安劇場(即共舞台)隔壁,經營大眾化的簡易西菜、西點及冷熱飲料。2005年,光明咖啡館關門歇業。
“喜來臨”的西菜在滬上也有名氣,相對價格也高。1999年,華爾道夫色拉12元、牛尾湯18元、烙蝸牛35 元、煙熏銀雪魚4 0 元, 黑椒牛排6 5元、冰淇淋10元。“喜來臨”自產自銷德式西點、蛋糕、麵包,用料講究,製作精細,質量新鮮,深受廣大消費者的歡迎。節日喜慶奶油蛋糕是該廠著名的產品,不僅保持德式風格,還創製了富有中國民族特點的鬆鶴、熊貓、雙喜、壽字等新穎花色。該店生產的各色糖果配料講究、包裝精美,如奶油咖啡硬糖、奶油鹹味硬糖,素負盛名,遠銷海外。吹糖也是該店特色品種,用糖吹成的水果、動物,形象逼真,既可食用,又可觀賞。其中老技師王連平吹糖技術久負盛名。王連平14歲到天津“起士林”學藝,後去沈陽、南京“起士林”聯號店工作多年,1938年起在上海“起士林”工作。長期的麵點製作實踐,使他嫻熟西式點心和糖果的創作,並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其中吹糖技術堪稱絕活,在同行業中獨一無二。
現在,上海南京西路上的“喜來臨”已消失,而起士林大飯店依舊是當下天津最著名的西餐館。飯店主要生產經營德、俄、英、法、意五國風味西式大菜、西點、麵包、糖果、餅幹、咖啡、冷食等共計七大係列千餘種。飯店曾接待過許多黨和國家領導人、外國政要和100多個國家的外交使節、政府官員和國際友人。

3、中國照相館(原址:南京西路88號)
地處南京西路國際飯店和華僑飯店之間的中國照相館,創辦於1937年,以拍攝結婚照、大型團體照和放大著色照著稱。到20世紀80年代,已具有相當的規模,總部下設三個分部:一是設在南京西路242號的中國工業攝影部,配有專業技師和專門設備,是上海乃至全國負有盛名的工業專業(產品、設備)廣告攝影單位;二是設在南京西路248號的團體攝影部,是全市唯一的大型室內團體攝影場所,可同時容納200餘人拍攝團體照;三是設在西藏中路228號的中達照相眼鏡總匯,經銷各類照相器材,並引進彩照擴印設備。
中國照相館曆史悠長。1857年,上海第一家由華人羅元佑開設的照相館公泰照相館開業。進入20世紀後,照相業日益發展,到1930年,僅黃浦區就有照相館61家之多。其中有一家匯芳照相館,原是名不見經傳的小戶,生意清淡。1937年由王開照相館攝影師吳建屏盤下,更名為中國照相館,經他悉心改進經營,異軍突起,一躍而成為當時上海著名的照相館之一。1939年,上海滬光大戲院首映由陳雲裳和梅熹主演的《木蘭從軍》,吳建屏和電影院聯手加工、印製了5萬張陳雲裳不同姿態的照片,買一張影票送一張明星照片,轟動一時,上海人由此記住了中國照相館。以後,中國照相館能平步青雲、蜚聲同業,主要靠的是拍攝婚紗禮服結婚照,適應當時結婚拍照留念的新潮流。該館所攝結婚照,講究婚紗禮服式樣,視質量為生命,能集神、形、景、光、韻於一體,把新婚伉儷的形象、氣質等烘托得麗麗生輝,在人們腦海中可以留下深刻的印象,故有“要拍結婚照,到中國照相館”的讚語。中國照相館除了拍攝結婚照具有特色外,還擅長拍攝藝術人像照、時裝照、兒童照、團圓照、大型團體照和藝術瓷盤照。
1956年公私合營後,為響應周總理“繁榮北京服務業”的號召,16位中國照相館的職工帶著家小以及照相館裏的全部家什,與當年同批遷京的上海服務業職工一起,乘坐一趟鐵皮列車來到了北京。關於中國照相館遷京後的位置,中央領導也頗費了一番心思,最後還是周總理親自選定:“放在王府井挺好,而且要放在王府井口上。”1956年9月25日,中國照相館在王府井大街南口正式營業,從此開始了“服務首都人民”的新曆程。
如今,上海南京西路上的中國照相館已消失,而坐落在北京王府井大街180號、營業麵積900多平方米、還擁有5家分店的中國照相館,還在引領時尚,續寫中國照相館的曆史。

(北京中國照相館的“鎮館之寶”,曾為很多中央領導拍攝過照片)

4、翠文齋清真食品商店(原址:南京西路126號)
翠文齋清真食品商店即“北京翠文齋”,原開設在南京西路國際飯店和華僑飯店之間,自設工場,自產自銷,產品富有南北色彩,尤以京式糕點聞名全國,在旅居海外的少數民族華僑中頗有影響。該店清真食品有300多個品種,向以選料考究、質量精細、花式繁多著稱。京式特色品種有:京八件、百果提漿、自來紅、自來白、合子酥、茯苓餅、金絲麻花、狀元餅、大京果、蜜三刀、蝴蝶酥等。其中茯苓餅、合子酥獲1979年上海市第二商業局優質產品獎。蘇式糕餅有:水晶百果、清水玫瑰、黑麻椒鹽、棗泥麻餅、桂花蛋糕、杏仁酥、洋錢餅、雞油年糕、雞絲餃、雞絲月餅等。該店還創製了清真西式蛋糕,利用西點原料生產中式糕點,別有風味。

5、上海工藝美術品服務部(原址:南京西路190號)
該原址最早為福利公司門市部。1843年,英商愛德華在南京路114號開設愛德華會堂,為上海最早的外資商店。1855年,改名福利公司,3個樓層商場,主營進口日用品、衣著用品,兼營食品。不久在靜安寺路(現南京西路)190號設門市部,公司總管理處遷入。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公司被日軍接管。抗日戰爭勝利後,資金短缺,無力全部恢複經營,部分櫃台出租。1955年6月歇業,原址改上海市兒童用品商店。1965年原址改為上海工藝美術用品服務部內銷商場和陳列室。
上海工藝美術品服務部1956年10月1日在茂名南路73—85號正式開業,共有職工11名,營業麵積250平方米(包括5間陳列室),這是上海最早的一家工藝美術涉外單位,以接待外賓和宣傳介紹中國、上海工藝美術品為主要任務,匯集了上海工藝美術6大行業的精華和工藝美術老藝人製作的各種精品,博得了各國賓客的讚賞。黨和國家領導人出國訪問的禮品和貿促會出國展覽的展品很多都是該部提供的,如毛澤東主席出訪蘇聯攜帶的“雕漆嵌玉屏風”和國際展覽會展出的亂針繡人物肖像作品“齊白石肖像”等。為進一步擴大工藝美術品的宣傳和經營活動, 1958年,該部遷到南京東路327—345號,職工人數增加到70餘人,營業麵積擴大到900平方米。該部還先後接待了錫蘭(現斯裏蘭卡)總理班達拉奈克夫人、柬埔寨國家元首西哈努克親王和夫人、尼泊爾國王馬亨德拉王後、埃塞俄比亞皇帝塞拉西等國家元首、政府首腦。朝鮮金日成主席專程到該部定製羊毛衫,周總理指示專程為班達拉奈克夫人定製皮鞋,劉少奇主席和夫人王光美、陳毅副總理夫人張茜也專程定製出國禮品。
隨著工藝美術事業的發展,該部經營麵積已難以適應中外賓客服務的要求,在中央領導薄一波和輕工部工藝美術局局長胡明的關心下,1965年上海市領導將南京西路190—208號(兒童商店)撥給該部作內銷商場和陳列室。南京東路327號大樓作外賓商場,職工人數增加到270餘人,營業麵積擴大到2700平方米。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該部幾乎所有商品都被列為“封、資、修”打入冷宮,經營銷售陷入停頓的困境,隻能以經營一些政治宣傳品維持企業生存,營業麵積縮小到1200平方米。1977年,該部恢複經營特色,銷售業務有了顯著的發展,成為上海第一家定點專業商店。1978年,將二樓商場和三樓商場陳列室專辟為外賓商場,1980年又開辟四樓商場,並在上海各大賓館和旅遊景點開設幾十個工藝品賣品部,大力發展旅遊工藝品的銷售。1980年,國務院批準全國17家企業的小額進出口貿易權,該部成為上海第一家全國第一批擁有小額進出口貿易權的企業。1981年,完成120多萬元外匯人民幣的出口任務。1988年,上海外經貿委批準該部擁有自營進出口貿易經營權,使該部的出口貿易得到了進一步的擴大,旅遊銷售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好勢頭,旅遊創匯和上繳利潤都創了該部曆史的最高水平,成為上海集銷售、展示工藝美術品、旅遊紀念品於一身的多功能、多渠道的,以出口貿易和旅遊銷售為主內外銷兼營的大型工藝美術品、旅遊紀念品銷售中心。1990年貿易創匯160萬美元,成交額比1989年猛增了18.1%。1991、1992、1993年分別以80%、76%、82%的速度增長,貿易創匯達500萬美元。1992年,該部銷售總額突破1.3億元大關。
1989年,為發揮“前店後場”的傳統,開發旅遊新品,該部建立了“石泉”印泥廠、“金龍”禮品廠和中日合資豐越服裝有限公司,生產高檔精品印泥、禮品和服裝,成為集經營、銷售、出口和生產於一身的多功能渠道的外向型企業。1993年,被國內貿易部首批命名為“中華老字號”企業。服務部經營的品種有5千多種,如玉牙雕刻、珠寶飾品、文房四寶、名家書畫、繡衣繡品、手織衣衫、絨繡絲織、地毯掛毯、木雕石刻、琺琅製品、屏風箱櫥、紅木家具、漆器鑲嵌、工藝接畫、美術陶瓷等。服務部的外賓供應部,承接定製繡衣業務。各式商品除門售外,還接受小批量訂貨,並有代刻石章、代辦外幣兌換、代辦包裝托運、代叫出租汽車、代辦送貨等服務項目。

6、人民飯店(原址:南京西路226號)
該店開業於1937年12月,原在南京西路華僑飯店東側,隻有兩開間門麵,樓上樓下共有兩個小餐廳。最初僅經營鮮肉餛飩、小籠湯包、麵筋百葉、龍眼田螺等點心,名為“五味齋”(北號)。後來經營業務擴大,增加了蘇錫風味菜肴。1958年遷到南京西路226號大光明電影院西隔壁,改名為五味齋菜社。1966年又更名為人民飯店。六開間門麵,樓上樓下共有4個大中型餐廳,備有650個座位。樓下鋪麵和地下室供應大眾化快餐飯菜和點心,二樓大廳供應各種蘇錫風味菜。三樓環境幽雅,可容納120位顧客同時就餐。
該店以繼承、揚棄、改造、創新的態度,挖掘出蘇錫幫風味特色菜上百種。所製作的菜肴,以選料新鮮、操作精細、色澤和諧、味濃帶甜、富有江南風味而著稱。形成了春季以魚鮮為主,夏季以涼菜為主,秋季以蟹宴為主,冬季以火鍋為主的四季特色菜肴。傳統蘇錫菜肴有無錫香酥雞、枇杷肉、太湖銀魚、鬆鼠黃魚、雙蝦豆腐、黃泥煨雞、雞油菜心、金鑲豆腐、炒蟹黃油等二三百種。
該店以製作蘇錫幫名菜“天下第一菜”而眾口皆碑。相傳,清朝乾隆皇帝微服出巡,來到太湖邊一個小漁村,已是正午時分,乾隆口幹舌燥,饑腸轆轆,但見村頭挑出一方旗幡,乃是一家飯鋪,便入內喚店家炒菜取酒侍候。這家店本是村野小店,再說已過午市,哪裏還拿得出好酒好菜? 店主見這一夥人氣度軒昂,哪敢怠慢,正苦於無菜招待,還是老板娘急中生智,剝些河蝦,炒些筍丁,放下幾瓣青椒,燒成一碗羹。又看看量太小,便又靈機一動,將大飯鍋內的鍋巴鏟出,放在溫油鍋裏炸透至金黃色,裝在大湯盤裏端上桌來,將那碗羹往鍋巴上一倒,但聽“哧哧”幾聲,異香滿屋,色彩白、綠、金黃,煞是好看。乾隆本已餓極,聞得此菜香味,怎能不動筷?一吃便覺此菜香、脆、酥、鮮,別有風味。問店家此為何菜?老板娘生性伶俐,見此人含笑問話,便知客官滿意,於是順水推舟說,此菜乃是小店新創菜譜,今見貴人駕臨,才牛刀初試,正欲請貴人賜名。乾隆龍顏大悅,便道:大凡菜肴,色、香、味三絕俱全者為上品,今日此菜又多一絕,耳聽之成聲,目遇之成色,鼻聞之香,舌嚐之味,可謂“天下第一菜”。從此,“天下第一菜”成為蘇錫菜肴特色之專利。
人民飯店以優質服務聞名中外,湧現出了桑鍾培、胡國良、瞿惠鈞、鄭斌、楊潔五代勞動模範及一批又一批優秀服務群體。墨西哥總統埃切維裏亞及來自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日本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外賓,對這個店的精良菜肴和優質服務讚賞不已。

7、躍進工業攝影社(原址:南京西路大光明電影院西麵))
躍進工業攝影社原名容新照相館,是一家專門拍攝工業照相的專業攝影社。該社服務項目有:拍攝機器商品、工藝美術品、廠房設備、生產過程、文件藍圖、印刷線路版、儀器儀表表牌、教學幻燈片,以及各種天然彩色負片、反轉片、135號彩色幻燈片等。同時,還承接樣本照片、外貿商品廣告的攝影和展覽會照片放大、黑白片來底加印、放大和照相噴繪等業務。該社拍攝的產品,具有光線均勻,透視角度好,立體感強,質感強,層次豐富,線條清晰和不變形等優點。拍攝各種比例的印刷線路版、表牌,采用大型軌道式翻拍機,配有進口專用製版鏡頭拍攝,接受電話預約外拍業務。

8、上海花鳥商店(原址:南京西路364 - 394號)
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10周年,有關部門決定在南京路上開設一家全市最大的花鳥商店,經過籌建和動遷住戶,於1959年10月1日正式開張。商店門麵為16開間門麵用月洞門串聯,間間布局新穎考究,被譽為“屋裏的小花園”,營業麵積達600餘平方米,店後有溫室及露地麵積600平方米。商店經營品種有花卉、苗木、鳥禽、金魚、熱帶魚、科研動物、盆景假山、陶瓷瓶盆、園藝工具、農藥及書刊雜品等10大類約1000餘種,還承接製作花籃,為客戶擺設台花及宴會會場等盆花布置業務。該店特設園林工具專櫃,除供應軋草機、大草剪、高枝剪、雙剪、手鋸、批草刀、鋤頭、鐵搭、澆水壺等各類工具外,還經營各種噴霧器。上海花鳥商店東側之間,建有小型動物籠櫥,內鋪水泥、瓷磚,清潔衛生,籠內存放著大耳兔、青紫藍長毛兔和滿身花斑的豚鼠等小動物樣品。開業之初,每日光顧者數千人,節假日達上萬人。三年經濟困難期間,商店的花木主業曾一度營業清淡。1963年國民經濟開始好轉,商店的營業情況也趨於正常。尤其是國家開展群眾綠化運動,該店的營業額從1960年的61.24萬元,逐年增加到1965年的87.88萬元。“文化大革命”期間,種花、養鳥者受到批判,該店業務受到較大影響。改革開放後,隨著人民生活提高,愛好花鳥者日益增多,該店業務迅速發展。1982年銷售額193萬元,比1965年增加1倍有餘,1992年該店銷售額3000萬元,利潤250萬元。

9、創新藤柳製品廠門市部(原址:南京西路413—417號)
該部創設於1914年,原名森林藤柳器廠門市部,是滬上唯一組織生產經銷藤柳製品的老字號名牌商店。森林藤柳器廠創業人吳春泉出身上海引翔港農家,讀過私塾,十三歲學藝,會英語、精業務、有抱負,22歲時籌資30元銀洋於1914年在愛文義路(今北京西路)1012號設立森林藤柳器號。該號從做歐美人慣用的柳條箱起家,並通過洋行推銷,產品百分之六十出口。1933年和1934年,吳兩次到日本參觀,學習日本廢棉製品及柳、草、竹製品生產與銷售,帶回低背柳、條椅、棉毯和草製品樣品,根據日本利用農村副業方式,擴大生產與銷售。後在愛文義路(今北京西路)1080弄24號1200平方米土地上建造四上四下樓房,並蓋11間平房,專做出口棉毯。他親自赴江蘇揚中采購上乘柳條,做藤柳器與日貨抗爭。繼後在軍工路虯江橋購地設第二廠,並在靜安寺路(今南京西路)新世界西首設分店,又在閘北交通路誌丹路建第三廠。1934年於蘇州盤門處建第四廠房,製造竹器花色布袋、西草絨兩用地毯。森林藤柳器廠產品以“水”為商標,在20世紀20—30年代多次參加國際博覽會,如巴拿馬國際博覽會、美國費城150周年商品展覽會並獲得金獎及優質獎。1935年出版的《中國國貨工廠史略》有這樣的介紹:“森林藤柳器廠為我國藤柳器業工廠中之規模最宏大、出品最精良。” 抗戰時期,森林藤柳器廠軍工路、交通路工廠相繼毀於戰火。
解放後,1956年公私合營時有7戶同業並入森林藤柳器廠,由於出口業務停止,國內市場受經濟、住房等條件限製,銷路減少.轉做工業藤柳安全帽。20世紀80年代塑料安全帽替代藤帽,藤柳行業在上海瀕於絕跡,再加上海青年大多不願學這門“苦手藝”,使藤柳行業後繼乏人。以後,藤器廠歸屬於上海室內裝飾成套用品公司。該公司通過僅有的幾個藤器老師傅到市郊及江、浙、粵等地指導生產,組織貨源,供應上海市場,繼承和發揚原有工藝特色,所生產的藤柳產品有全套房間家具、全套會客家具、椅子(扶手椅、躺椅、折椅、搖椅)、台子(方台、圓台、長台、吧台、寫字台)、茶幾(方茶幾、長茶幾、套裝茶幾、單層多層茶幾)、箱(手提箱)、籃(圓、長、方籃,腰籃,花邊籃,疊層籃)、架(書架、裝飾擺件架、花架)、筐(各式各樣籮筐)、燈(台燈、落地燈、吊燈、壁燈)。其中特別是大藤製品深受賓館、飯店、文藝團體青睞。隨著市民收入增加,住房條件改善,藤柳器由於舒適、樸實、精致、高雅、實用,越來越受消費者歡迎,藤器行業曾出現新的生機。尤其是大熱天,普通藤椅供不應求。1992年銷售額為420萬元。

10、京華服裝商店(原址:南京西路441號)
京華服裝商店曾是一家經營各種男、女服裝,專門設計承製運動員服裝的商店。這家商店長期來在設計承製運動員服裝中,係統地摸索了在各種比賽項目中不同運動員的特點和服裝穿著的要求,設計加工的服裝造型健美,活動方便。1978年,該店承製我國參加亞運會運動員服裝任務,獲得運動員的好評,得到國家體委的讚揚。現址為功德林素菜館。

11、翼風航模材料商店(原址:南京西路459號)
原名翼風模型飛機材料行,於1952年創辦,是國內最早的模型商店。創辦人郭傳齡,酷愛鑽研飛機模型,曾擔任航模運動比賽的裁判。當時滬上尚無航模專業商店,隻有幾家小書店兼營進口飛機模型,品種很少。郭傳齡萌發創設航模材料商店的設想,動員親屬合夥開設了翼風模型飛機材料行,自行設計航模圖樣,自產自銷,獨家經營,生意興隆。公私合營後,兼營進口飛機模型的美琪書店並入,擴大店麵和工場。“文革”期間曾改名為“新科技”。這家商店自設工場生產經營的品種有:1.模型套材,即成套的飛機模型和船艦模型。飛機模型有彈射式、牽引滑翔、直升飛機、橡筋動力、薄型塑翼等;船艦模型有帆船、潛水艇、炮艇、魚雷快艇等。2.模型器材,即航模船舶中需要配套的各種材料。如各種規格的木塊、木條、木片;無線電操縱用的內燃機、遙控設備,以及專用的橡筋、棉紙、透布油、快幹膠配件等。3.各種製作航模船模的五金小工具。全國各地函電購貨,該店代辦郵寄、托運。上世紀90年代初,“翼風”模型店曾關閉過一段時間,後來由大眾文具店接收了“翼風”的牌子,並在大眾文具店內設了模型櫃台。再後來,重新將南京西路的店鋪拿回來,開始專門經營航模。航模雖是小商品,但對培養青少年從小熱愛科學技術、熱愛航海航空事業具有重要意義。2011年4月,在經營了59年之後,“翼風”悄悄關門了,店方對外公告“停業是因經營場所租期到期”。據媒體報道,這家老字號退出曆史舞台的原因與“無力承擔連年上漲的商鋪租金”不無關係。

12、長風皮鞋店(原址:南京西路588—590號)
長風皮鞋店創辦於1929年,原名“湯姆生”,是一家經營男女皮鞋的名牌老店,生產的各式平包頭皮底皮跟男皮鞋和女式跑路皮鞋,在國內外享有較高聲譽。解放後,“湯姆生”改名為長風皮鞋店,經營業務不斷擴大,花色品種不斷增加,成為一家經營男女優質皮鞋為主的綜合性商店。這家商店繼承和發揚傳統工藝特色,用料考究,精工細作,式樣新穎。

13、黃河皮鞋廠門市部 (原址:南京西路702號)
黃河皮鞋廠門市部經銷上海市皮革公司所屬皮鞋廠的新產品和名牌產品。上世紀70年代末,這家門市部供應新穎的豬苯胺革皮鞋。苯胺革是一種用苯胺染料經過特殊工藝處理的皮革,具有色澤鮮豔、天然皮紋清晰、穿著柔軟舒適等優點,是升級換代的高級皮革原料,也是國際上流行的新產品。皮革公司於1979年試製成功紫紅、青蓮、墨綠、澄黃、咖啡等色彩豬苯胺革以後,各皮鞋廠精心設計製作了燒賣式、溜冰式、拎線蟹殼式、丁帶式、元口拖式等20多種新式樣的豬苯胺革中跟女鞋,集中在這個門市部試銷。該門市部供應的彩虹牌皮鞋,由一個技術基礎紮實的小組專門進行生產,其特點是:選料精良,款式新穎,做工講究,楦型美觀,每月都有一批新品種應市,冬季有滿幫搭攀式棉皮鞋,春秋有金屬鑲扣燒賣式皮鞋,夏季有各類鑲嵌式涼皮鞋。

14、金光皮件商店(原址:南京西路727號、1033號)
金光皮件商店創立於1942年,原名波司登皮件公司,由日本商人經營。抗戰勝利後,日商回國,將該店盤給職工陳係科經營,店名仍沿用“波司登”。陳係科勤奮好學,熟悉經營管理,善於做生意,努力擴大經營品種,終以專營女式皮包而創出了牌子。他參照國外皮包的式樣,設計出中國婦女喜愛的新穎女包。產品在選料上極為講究,精選上等牛皮和進口的優質羽紗等輔料配件製作。盡管該店各色皮包比市麵上的售價較貴,但由於款式新穎,質地優良,仍然吸引著許多女顧客,尤其是名流女士紛紛前來選購。
1956年,公私合營後,“波司登”改名為金光皮件商店,附設皮包製作工場,成為名副其實的前店後場皮件專業商店,逐步形成了“加工定做、製賣結合、立足上海、麵向全國”的經營特色。當時以軟玻璃新材料製作的皮包流行市場,陳係科就從美商那裏采購“玻璃皮革”,自製各種女包。因為黑色“玻璃皮革”烏黑發亮,加上製作工藝講究,造型別致,投放市場後,風靡上海。該店由此聲譽鵲起,獲得了“玻璃皮包大王”的稱號。這家商店生產的“美冠”牌女包,以其獨特的款式和精美的麵料,被上海市第一商業局評為“特色女包”,從而,商店也列入上海市皮革專業特色商店的行列。20世紀60年代初,國家主席劉少奇的夫人王光美、國務院副總理兼外交部長陳毅的夫人張茜陪同出訪印尼等國前,曾經慕名前往該店定製皮包。70年代,這家商店在經營各種真皮女包的基礎上,又率先經營人造革女式拎、背包。生產拎、背包選用的原料質地柔軟、彈性強、光潔度好,製作工藝考究,包內襯以海綿、鋼板等輔助材料,產品外表光潔挺括,外形不走樣,並且價格適中、經濟實惠,深受廣大消費者歡迎。商店以品種繁多,產品色彩柔和,選型新穎、美觀大方而聞名於市。 這家商店還兼營各種手提箱、旅行袋、皮茄克衫、針織泡沫人造革男衫、票夾、褲帶、手套等,並定製電影、戲劇等各種特殊需要的拎包業務。
改革開放,給該公司增添了新的經營活力。1992年,由“金光”、“鑒昌”兩家皮件商店合並,遷至南京西路1033號,重新恢複“波司登皮件公司”老招牌。公司匯集世界皮件之精華,以一流購物環境、一流服務與管理,成為世界皮件之窗口。上櫃供應的各式女包達 100多種。同時不斷擴大經營業務,逐步形成皮件商品的係列化,計有真皮包、仿羊皮包、人造革包、尼龍包和牛津包,以及皮箱、牛津軟箱、各式滑輪嵌條航空箱、號碼箱等品種。同時,還經營皮茄克、皮獵裝、皮裙、皮褲、皮帶、皮手套等穿戴商品。

15、綠楊村酒家(原址:南京西路763號)
綠楊村酒家開設於1936年,最初名為綠楊村菜社,以經營揚州菜為主,同時兼營咖啡、牛奶。店名取自清代詩人王漁洋“綠楊深處是揚州”的佳句,既意趣盎然,又暗示酒家設施和供應的菜肴、點心都具有揚州風味和特色。抗戰勝利後,酒家又特聘川、揚名廚林萬雲大師領銜掌勺,“綠楊村”成為上海最早匯集川、揚風味菜肴精華於一爐的特色名店之一。
上世紀50年代以後,酒家幾經擴建裝修,所經營的川、揚菜點不下200多種。菜肴烹製注重各菜各味,一菜一格,尤以麻辣見長。該酒家素以選料精、刀工細、調料齊、香頭重、口味佳、營養高而著稱。酒家經營的傳統特色菜點有五柳魚絲、陳皮牛肉、幹燒青魚塊、蟹粉獅子頭、綠楊酥雞、荷包鯽魚、棒棒雞、椒麻雞、幹煸牛肉絲、幹燒明蝦、蝦仁鍋巴、魚香肉絲、樟茶鴨子、銀耳西瓜盅、一品豆腐、三絲發菜卷等,特色點心有維揚湯包、四喜餃子、千層油糕、火腿蘿卜絲酥、生雞絲煨麵等。其中,五柳魚絲據傳在唐肅宗乾元二年(公元759 年),杜甫欲避戰亂,離開家鄉漂泊到四川的成都,於南郊浣花溪畔築起一座茅屋,即今天的杜甫草堂。當時詩人的生活十分清苦,但有時也和友人聚會飲酒。一日,有友人來到,剛巧家人從溪內釣上一條魚來,杜甫喜出望外,親手烹製。燒好端上來,眾人嚐過,齊聲叫好,問及菜名,杜甫略思索後說:且看此魚,背覆五縷長絲,猶如條條柳葉,先賢陶潛自號五柳先生,此菜就叫“五柳魚”吧。從此,這個菜就流傳下來。“綠楊村”吸取原“五柳魚”的烹製特色,改全魚為魚絲,烹製出“五柳魚絲”,一經應市,深受中外賓客好評,成為“綠楊村”名菜之一。1984年,著名書畫家錢君匋先生餐畢即興揮毫,題寫了“天廚妙味”四個大字,表述了對“綠楊村”的讚譽。
2009年,因南京西路整體商業結構調整的需要,“綠楊村”從南京西路撤離,搬遷至離南京西路咫尺之隔的江寧路路口處。原來的4層大店縮至近700平方米。“綠楊村”還與人合作,委托後者經營廣式茶餐廳,川、揚風味失卻不少。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