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輕地揮一揮手

居美國華盛頓, 就職政府部門, 花甲年歲, 天天等下班, 月月等薪水, 年年等退休.
個人資料
華府采菊人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八十年代上海人家--溫馨但擠成了“無間隙”

(2015-01-03 07:06:25) 下一個


有電視是電扇是八十年袋中期的標誌,住房永遠是上海的第一難題,從鴉片戰爭後開埠算起,直到現在, 上海的“房事”一直是最大的事。

分析一下這張照片, 一張床一張桌一把藤椅,床是臥室桌是餐廳藤椅則就權當客廳之功效了。
一家三口一張床,一張桌子可坐 八個人當然桌子底下還得有些凳子,藤椅則無客人是當家的坐,客人多了床邊可坐凳子也可坐,從桌子上的一堆茶杯來看,很可能剛剛才來過一些不算少的客人,兩個樟木證實這家人日子不錯, 當然還有一種可能,主人原來在江西插過隊那兒的樟木箱便宜呀。

一家人擠一房間當然熱鬧,尤其小孩小的時候巴不得和爸爸媽媽擠一床上,對父母的影響你是懂的,所以這溫馨是有代價的,說白了,這個溫馨不是自己的選擇啊,隻有這麽一個房間時我願意的嗎?

今人的對此的記憶,光記得這個溫馨卻忘記了其中的窘迫及無奈。
誰說很想回到那個日子的自個兒去說吧,住著幾房幾廳,會回去擠一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VA居民 回複 悄悄話 這房子70 年代在上海可不算小,我見的比這還要擠的,晚上搭鋪,早上拆開,每天如此,還是覺得在上海有個窩都比別人強。上海人一直覺得比外地人高一等,有上海戶口比現在有錄卡還要神氣。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