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107)
2013 (179)
2014 (312)
2015 (483)
2016 (242)
2017 (225)
2019 (110)
2020 (257)
2021 (215)
2022 (337)
2023 (175)
2024 (161)
來源: 東方網 | 2014-09-05 09:43 | 作者:陳煜
1
60年代,是英雄人物輩出的年代,他們作為榜樣的力量,一言一行都被灌輸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但60年代,中國人民經曆了生活的苦難——饑餓,生活必需品的極度匱乏,“三分天災,七分人禍”,當“左”傾錯誤占據上風,當日常生活異化為政治生活,“文化大革命”終於爆發,整個民族都為此付出了代價。
20世紀60年代的菜票、油票(北京市檔案館提供)
1960年,蔬菜被正式劃為“國家二類商品”。對居民實行憑票限量供應,凡是在京有正式戶口的,每人每天供應鮮菜2兩(100克),但品種不限。蘿卜、土豆、白菜等任擇其一。但以土豆居多。另外還發放有少量的“蔥票”,持票可購買到少許蔥、薑、蒜等,主要由“居委會”安排,重點是照顧基層革命軍烈屬。但有時出現憑票也無菜可買的情況,仍可持票買到醃菜或鹹菜(醃醬菜也憑票供應)。
許多東西要憑《北京市居民副食購貨證》購買,比如,冬貯大白菜每戶供應數斤、十餘斤不等;食糖每人每月供應2兩;食鹽每戶每月供應1市斤;芝麻醬逢三節(春節、國慶、五一)每戶供應1兩(50克)、茶葉1兩(低檔),茶葉自1959年起被劃為“國家二類物資”,市場罕見;逢年過節還有粗粉條2兩,粉絲1兩,花椒半兩、大料半兩、木耳半兩,黃花半兩,堿麵兒半兩,皆按戶供應。
花生和瓜子一年“品嚐”一回。每逢春節光臨,每戶居民憑證供應花生半斤(含皮)和瓜子2兩(熟)。直到1965年以後,才由每戶居民每年供應半斤改為每人供應半斤和瓜子2兩。
食油供應按在京正式戶口,每人每月發放油票一張。憑此票可購食油三兩,品種以豆油或棉籽油(當時叫衛生油)居多。花生油則在年、節期間少量投放市場。
此外,春節每戶額外增發“節日補助油票”一張。憑此票可購香油(芝麻油)1兩。
稀黃醬每月每戶憑證供應半斤(無包裝,自備器皿),超過十口人“大戶”增加半斤。
醬油(低檔)、醋(散裝)基本是敞開供應,但每次購量不得超過3斤。所幸不限次數。群眾稱之“限量不限次”。
每戶每月發給糕點票和餅幹票各一張。憑票購買糕點半斤和餅幹2兩,同時另加收北京市糧票4兩(全國通用糧票不行)。(以上內容參考《北京市困難時期商品供應追記》,《炎黃春秋》2007年第8期)
1959年開始,上海的市場副食品供應全麵緊張,對大白菜、蘿卜、蔥、蒜、副食調味品、糕點、糖塊也采取按人口分配,限量供應或憑票證供應的辦法。此後,限量供應或憑票供應的種類逐年增加。
三年經濟困難時期,為保證人民生活基本需要,上海市區商業部門發放的各種商品供應票證多時達53種,141個票麵。按人或按戶分配的票證,由糧店代發。
1966年,中國經濟剛從三年嚴重自然災害的打擊中恢複,輕工業出版社(今中國輕工業出版社)出版了14萬字的《大眾菜譜》。意在通過這本菜譜,為老百姓家庭做飯當個參謀。書中收入各地經濟實惠的大眾化菜肴264種,突出的特點就是大眾化。這也是當時全國的第一本大眾化菜譜。由於那時人們的生活水平較低,飲食結構也不盡合理,菜譜中收集的菜肴數量有限,烹飪方法也帶著那個時代的特色。
這樣一本封麵設計簡單、內容並不豐富的大眾菜譜,受到老百姓的熱烈歡迎,以至於一再重印。截止1981年8月,合計共印刷190多萬冊。此書確立了中國輕工業出版社以美食圖書為基礎的生活圖書強社的地位。
為了分配有限商品,北京還發放過:肥皂票、火柴票、煙筒票、鐵爐子票、鐵鍋票、鋁壺票、生爐子用的“劈柴票”和“炭煤票”。還有大衣櫃票、大木箱子票、木床票、圓桌票、鬧鍾票、手表票、電燈泡票、縫紉機票、自行車票等。這些票都是一次性的,按票麵規定的數量購買。據不完全統計,北京市1961年度憑票供應物品達69種,還不包括憑證的。
1961年底,北京又發行“工業券”。從此,除憑證和憑票之外的商品皆憑券供應。工業券發放是在職人員按其工資收入比例,平均每20元工資配一張券。購買範圍較廣:毛巾、毛毯、毛線、手帕、電池、軸線、鐵鍋、鋁盆、鋁飯盒、搪瓷麵盆、搪瓷口杯、搪瓷便盆、線手套、鐵殼暖水壺、竹殼暖瓶、運動鞋,雨傘、棉膠鞋、縫衣針、縫衣線、油布雨衣、夾膠雨衣,人造棉製品,尼龍內衣褲、皮鞋、鬧鍾、收音機、腰帶、刀剪、進口刀片、各類箱包、巧克力糖塊及定量之外的香煙、茶葉、白酒等。
城裏供應緊張,農村更困難。由於辦“人民公社”,社員被迫吃集體食堂,淳樸的農民響應黨的號召,把自家鐵鍋、鐵勺等家夥無償捐獻出來,投入高爐熔煉,大煉鋼鐵。1961年公共食堂辦不下去了,各家農戶不得不重起爐灶,但又買不到鐵鍋等炊具,紛紛湧入城裏尋購。然而,市區的商品幾乎全都憑證或憑票供應,農民根本買不到東西。
由於票證太多,什麽票買什麽,很難完全記得住。
有時臨時公布幾號票證買什麽,複雜得很,老百姓要花很多精力打聽。
商品短缺,票證奇多,造成當年中國市場一大特色——排隊。人們上街,隻要見到排隊,先不問賣什麽,趕緊先排上隊再說。
白排一通也是常有的事,眼看快排到了,突然東西賣完了,隻好沮喪回家。隻好再等下一次排隊的機會,怕再也買不到,浪費了票證。
後來,人們把《文化大革命就是好》的歌詞,改成:
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
嘿,九十號!九十號呀,九十號,九十號!
煙號票,酒號票,
豆瓣兒豆粉全要票。
肥皂一月買半塊,
火柴兩盒慢慢燒。
媽媽記,娃娃抄,
號票不能搞混了。
原歌詞中的“就是好”,改為諧音“九十號”,這真是苦澀的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