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明年,該是父親的百年冥壽了。想想他老人家的一輩子,感慨很多。
他的一生,比之大多數中國人,算是過得很不錯了,但就他自身的機遇而言,總差那麽一點。幼年祖父就職鹽務,收入頗豐,日子很好過, 私塾讀了近十年, 國文底子極厚,尤其《左傳》,幾近倒背如流。在華西協和高中時,正值抗戰前夕,為求造槍造炮打日本鬼子,入重慶大學學了冶金。畢業時因祖父離職,原定出國計劃泡湯,至解放的十餘年內,時局動蕩工作不穩,雖有任職上海工務局之肥差數年,但未曾真正從事本專業工作,很不爽。
1950年被招聘到了東北,屢屢立功而獲升職升薪, 幹勁更加倍長。調到上海之後,更是得心應手,萬幸57年沒有中獎,往後咱就不講了。

1920年祖母和父親, 時年四歲於成都。

1960年的聘書,據說那年機械學會在山東泰安開全國鍛造會議, 選擇父親和另一位鍛造專家,參與那時的社會主義六國(蘇聯,中國, 東德,捷克, 波蘭,匈牙利)合著一本《鍛造》,作為中國的撰稿人。

幾十年如一日,學習學習再學習。

多少年不間斷,工作工作再工作。

大連船廠的熱處理爐, 居多老爸設計。

1958年國家在武漢建造一座專事鑄鍛大件的工廠(471), 父親受命主事技術,未料想那個三年來了,工廠下了馬, 父親於是調回了上海, 咋說呢,幸好俺家沒去,否則我豈不也成了九頭鳥?
您好像對471比較了解, 能否多說一些? 我真的很想知道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