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方言中的“軋”基本就是標準普通話中的“擠”,公交車人多,上去得靠“擠” ,以至滬語中便說成 “軋公共汽車”,因為解放前很長一段時候上海是有軌電車起著重要的作用而使得大夥說去“軋電車”;日汪時代大米靠分配,按戶口人數供應,去米店,因私有製,不是後來那種第幾第十幾糧店,到米店買米也是很擠的,因此就被說成去“軋戶口米”。
涵義延伸了,到很擠的地方去領取或購買,用上了個“軋”字。再往後,我們小時候的一種遊戲,大家往一哥牆角拚命擠成一堆,口中喊著的是“軋死老娘有飯吃”,分明來源於當年軋戶口米的基本都是做媽媽的,人都快擠死了方可買回米來,喂養家人,所以媽媽在罵孩子的時候,大概就是“為了衲幾隻小赤佬,老娘去軋戶口米,人還快軋死了”!
姘頭,當然不用“擠”,但大體上是偷偷摸摸的,姘頭的門縫大概不會“為你敞開”,一定開得不大,所以得斜著身子“擠”進去,也就成“軋”了。
北方人罵“破鞋”不是也有用“半掩門”的嗎?音一轉乘“半門子”,“半拉門”等等,到了武漢音前後一連貫成了“個把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