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輕地揮一揮手

居美國華盛頓, 就職政府部門, 花甲年歲, 天天等下班, 月月等薪水, 年年等退休.
個人資料
華府采菊人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麥收, 扛活的短工

(2014-10-23 14:22:11) 下一個
看到那位說起扛包一事,想起好像是<金光大道>裏那段拔麥子的故事, 又聯想到前幾年一次正趕麥收時節回國所看到的一點事, 再聯係到前些日子所寫的地主盤剝農民與否的博文, 像抓螃蟹一串兒出來了.
金光大道說是地主利用拔麥能手做標杆, 欺騙外來麥客, 不加評論, 隻是這種北方的農民在自家麥子快熟時, 到南麵去打短工收麥, 因為那兒比自家南, 麥子熟得早些, 收完一處, 往家走一些, 正趕這兒的麥子熟, 再打一陣短工掙錢點錢, 繼續北上做同樣的事, 等掙到家, 正好自家的麥子也該熟了, 就開始幹自家的活, 這麽在等待麥子成熟的期間, 因為活不多也不用浪費自己的勞動力, 也能在經濟上不無小補, 問題是第一得是把好手,或者準備可能賺不什麽錢, 但作為初次出門行走江湖, 趟一趟水的深淺; 第二時間得算準, 當然好手自然能掐到點; 第三或熟門熟路或有人帶路, 否則可能白跑一趟不但賺不到錢自己還搭上盤纏.
現在當然沒有這種拔麥子的麥客了, 先進起來啦, 那年回到漯河, 正趕麥收前後, 頭幾天, 就見一輛一輛的聯合收割機往南開, 再過一小陣, 好些收割機從南麵的大概是駐馬店之類的地方開過來, 好像都是相互聯係好了很多年似的, 一到就開進漯河周邊的如西華郾城等麥地裏, 緊趕慢趕地連軸轉, 幹完立馬走人, 聽本地人說, 這些是河南的黃河北岸新鄉安陽甚至河北的邯鄲等地的農民, 其功能有如當年的麥客, 事前都聯係好了的, 這麽從南到北忙人收麥賺錢, 等收到自己家的時候, 正好趕上自家的收麥, 真是賺錢收麥兩不誤, 而現在的對外聯係又太方便了, 隻見那新時代的麥客艙個個揣著新款手機呢.
突然一想, 這隻是收麥, 如今的打麥場情況如何呢? 沒去看.
收麥打麥肩麻袋上垛, 不由得回憶起當年在黃泛區農場三分場的兩次麥收, 以及聽老職工說的一些事.
農場是現代化的, 收割機割麥解放牌汽車運來麥場, 連揚場都是靠鼓風機, 肯定比農村的鄉親們要輕鬆得多,吹出去後, 還是得主要靠女同胞掃魚子, 然後男女一起不累地把麥子鏟上皮帶輸送機, 那頭一群人等候著, 我也不知為什麽有些需要稱有些不稱, 要稱的一般就有幾個老娘們(對不起了女同胞, 以前就是這麽說話的)用特別的”針”撩麻包, 不稱的則用根小繩把麻袋口一紮, 一個壯漢一聲號子吼”這個包子猛打起呀”,  眾人喝聲”上來了啊”, 某男一拱一挺腰, 麻袋略斜架其肩上, 一溜小跑, 但上垛好像再壯的也是一步一步慢慢上的, 到地兒就位放好, 下來了.
剩下來還有一樣技術活, 踩車, 哥兒們多少記得這詞兒? 裝麥秸. 一個人站馬車上, 幾個人用桑叉把捆好的麥秸遞給車上的人, 一點一點地堆高了, 底下的就得高舉起, 上麵的接過來, 按照規矩擺放, 本事大小差別非常大, 有的人裝不多高, 有的人即裝得高還裝得很寬, 關鍵是不垮不掉, 自稱中農的大川兄, 你能做到哪一步? 我大學一個女同學, 跟父母從北京到河南的某幹校, 據說踩車技術一流.
麥收的規矩, 我想整個北方都一樣, 一天五頓飯, 比如我們是去分場幫忙, 早晚飯自己用飯菜票到食堂吃, 加班飯, 隻要是在麥場上吃的, 就一定是主人單位負責, 而且絕對隨便吃, 我們中午若不回來, 分場得送午飯, 晚飯後往往還得加班, 那頓加班飯也得白吃, 菜雖不好, 但一定給吃細糧, 一哥兒們一頓吃了十二個二兩的肉包子, 不過肉少菜多.
老職工說, 解放前地主家在麥收是很多是要雇短工的, 甚至富農中農也得雇, 道理很簡單, 別省這兩錢, 節氣可不等人啊. 雇短工也有規矩, 短工在工作期間除非下雨, 否則是不能離開麥場的, 困了貓哪兒打個盹, 每天五頓細糧大白饅頭管夠, 東家再傻叉也不會省這點錢, 一般盡量估熟悉的人, 誰敢保證生人有這能耐呀? 臨時抓瞎上哪兒再去找短工啊? 有口碑的人早早就已經被人定下來了. 麥收結束那頓飯, 東家借錢, 也得給長短工一起, 大碗喝酒大塊吃肉一回, 否則, 明年你鯖等著你家的麥子爛地裏.
我們的老職工裏, 有一位老張, 身強力壯, 其他人說”那大老張年輕是就專打短工, 家裏雖無地一壟, 但他還真有房三間, 小日子過得挺帶勁, 也能娶上媳婦生幾個孩, 靠的就是一副強壯的身體和全套農活的熟練, 以及農村的那些趕車蓋房什麽都上得了手, 方圓一帶誰家都愛雇他幹活.”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