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輕地揮一揮手

居美國華盛頓, 就職政府部門, 花甲年歲, 天天等下班, 月月等薪水, 年年等退休.
個人資料
華府采菊人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洋務運動與上海鋼鐵工業的興起

(2014-10-20 15:31:52) 下一個
沒有別的意思轉載者

  上海鋼鐵工業起始於晚清的洋務運動。光緒十六年(1890年)清政府為製造槍炮需要,向英國購進3噸酸性煉鋼平爐1座,在官辦的江南製造局建造煉鋼廠。翌年投產,日產鋼10噸,開上海鋼鐵工業之先河。光緒二十年至二十一年,在城南高昌廟地區(今製造局路)辟地27畝,建設新的煉鋼廠,又購進15噸酸性煉鋼平爐1座,並陸續購置1噸轉爐一座1.5噸、3噸電爐各一座,直徑400~914毫米軋鋼機4套、冷軋機5套、卷鐵皮機1台,2000噸水壓機1座等設備,生產圓鋼、方鋼、扁鋼、角鋼、工字鋼、6~18毫米鋼板、槍筒鋼、炮筒鋼等,供製造槍枝、快炮、艦艇及其他機件等軍需之用。投產5年產鋼7989噸,最高年產量2056噸。因其所產槍炮長期落後,抑製了煉鋼生產,光緒二十四年後,鋼年產量下降到500~600噸,煉鋼廠陷入一蹶不振的局麵。後該廠幾經易名,獨立建製為上海煉鋼廠,於抗日戰爭前夕,主要生產設備遷往重慶,結束了上海首家鋼鐵企業的曆史。

  

  辛亥革命後,上海民族鋼鐵工業開始崛起。民國2年(1913年),民族資本家陸伯鴻受上海市總商會委托,赴美、英、法等國考察鋼鐵工業。回國後,利用其在實業界、金融界的影響集資合股,在浦東周家渡西村(今上南路300號)創建上海第一家民營鋼鐵廠——和興化鐵廠,向德國購進10噸高爐1座,於民國7年8月18日建成投產,日產生鐵12噸左右,利潤頗豐,開工3月所獲盈利相當於原投入資本。民國9年又從德國購進20噸高爐1座,月產生鐵1000噸左右,銷與上海的兵工廠、機器廠、翻砂廠及鐵號。時值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西方國家的生鐵來華傾銷,導致和興化鐵廠嚴重虧損,被迫歇業。民國11年,和興化鐵廠追加資本,增地60畝進行擴建,從德國購進10噸酸性煉鋼平爐2座,直徑500毫米軋鋼機1套,擴建成煉鐵、煉鋼和軋鋼一體化的鋼鐵生產企業,定名和興鋼鐵廠,民國14年2月投產,生產硬鋼和竹節鋼材,但又遭西方國家的壓價競爭,民國16年2月,和興鋼鐵廠又被迫歇業。10多年內,和興廠接連兩次遭到沉重打擊,兩起兩落,陷入了困境。民國22年,中興煤礦公司承租該廠,改組為新和興鋼鐵廠,恢複生產。

  

  上海的民營軋鋼企業自民國10年開始發展起來。第一家榮泰管子廠,用進口帶鋼以手工加工方式複製成焊接鋼管,供本廠製造西式鐵床專用。由於鐵床暢銷,帶動發展了合興床廠、公興鐵廠、永興機器廠、祥興鋼管廠等一批複製加工型企業。隨後,民族資本家榮錫九等集資創辦大通五金鋼管製造廠,用進口帶鋼複製加工電線套管,產品暢銷全市,並外銷南洋地區,成為上海市第一家鋼材出口民營企業,還帶動發展了新成鋼管製造廠、大成鋼管製造廠等一批鋼管企業。永大機器廠、鑫大拉管廠等還用進口無縫鋼管通過拉拔複製小規格無縫鋼管。民國17年起,還湧現了一批以進口帶鋼複製打包鐵皮的專業生產企業。經曆10多年的開拓,上海複製鋼材行業的門類、品種和產量都獲得了發展。

  

  民國22年,留美回國的工程技術人員餘銘鈺與方文年合股創辦了生產鑄鋼件的民營企業——大鑫鋼鐵工廠,先後設置化鐵爐3座,1噸轉爐1座,1噸電爐2座等煉鋼裝備,為機械、造船等工業以及公共汽車公司、鐵道部門提供鑄鋼件、鑄鐵件。受其影響,機械行業的大陸機器廠和豐田汽車修理廠也設置電爐生產鑄鋼件,供本廠製造機器配套之用。

  

  民國26年八一三事變後,日軍侵占上海。日軍為侵華軍用物資需要,先後強占了新和興鋼鐵廠、中華製鐵廠、大鑫鋼鐵工廠、興業製鐵廠等一批鋼鐵企業,並擴建新和興鋼鐵廠,添置線材軋機等。

  

  民國27年,侵華日軍采取“以戰養戰”政策,支持日商在吳淞地區強行占地50餘畝,建設日亞鋼業株式會社吳淞煉鋼廠,設15噸煉鋼平爐1座,冶煉普炭鎮靜鋼,生產100毫米鋼錠。日商亞細亞鋼業株式會社在黃興路圈地50畝,建設軋鋼廠,設置1套半連續式線材機組,其所產線材拉絲製成鐵絲、刺網等軍用物資。民國32年,日商將日亞鋼業株式會社吳淞煉鋼廠、亞細亞鋼業株式會社黃興路軋鋼廠以及日本商人在浦東開辦的西渡煉鐵廠合並組成中華製鐵株式會社,將煉鐵、煉鋼和軋鋼組成一體,統一管理。

  

  日軍侵占上海後,日本私人資本趁機擴張。日商亞細亞鋼業廠在原有化鐵、拉絲2個工場基礎上,增添電爐及其他相應的配套裝備,新辟製釘、鍍鋅鐵絲、鋼絲繩、拉管以及鑄鋼、鍛鉚等工場,發展成為以鑄鋼為主、兼營金屬製品的工廠。日商興亞鋼業廠,在原有化鐵、軋鋼等生產設備基礎上,增添相應的鑄造設施,從軋製小型鋼材發展到生產手榴彈、迫擊炮、手槍等武器外殼以及馬釘、煤鍬和鐵鎬等產品,成為日軍的軍需工廠。日軍侵占上海時期,國人也開辦了茂興鋼鐵廠、中國標準鋼品廠、華豐鐵廠、大滬鋼鐵廠和民生鐵廠等鋼鐵企業,但都處於被壓製的境地,其中茂興鋼鐵廠開工僅2年多,就遭日軍查封。

  

  民國34年抗日戰爭勝利,國民政府接管所有敵偽控管的鋼鐵企業,按財產性質分類處置,第一類是被日軍強占的企業,發還原主經營;第二類是敵偽財產的中小型企業,以優惠價格標賣給“後方複員工廠”的資本家,盡快恢複和發展生產;第三類是敵偽財產的大型企業——中華製鐵株式會社,實行官商合股,由國民政府中央信托局出麵,邀集上海金融、鋼鐵工商界著名人士沈熙瑞、餘銘鈺等,於民國35年12月成立上海鋼鐵股份有限公司,采取向國民政府經濟部承購形式,將中華製鐵株式會社下屬的吳淞煉鋼廠列為第一廠,黃興路軋鋼廠列為第二廠,以及浦東西渡煉鐵廠作為官股入股。公司總資本法幣250億元,官股約三分之一,其餘私股由眾多鋼鐵企業投資入股。民國36年,公司租賃新和興鋼鐵廠列為第三廠,公司職工900多人,成為當時上海最大的鋼鐵企業。

  

  抗日戰爭的勝利,激勵了上海民營企業的發展,先後開辦了大中華軋鐵廠,協昶久記鐵廠、南華軋鐵廠、榮昌鐵廠、勤豐榮記軋鋼廠、源順鋼廠、華勝鋼廠、利用製鐵廠、安遠製鐵廠、滬江製鐵廠、華東鋼鐵廠、興業鋼鐵廠、亞洲鋼品製造廠、興中鐵廠、聯一鋼料製造廠、東方鋼業廠等一批鋼鐵企業,推動了上海鋼鐵工業的發展。但隨著國民黨統治區經濟崩潰,上海鋼鐵企業逐步陷入困境,就連官商合股的上海鋼鐵股份有限公司也無法維持生產,不僅欠交客戶1200多噸鋼材,還拖欠職工工資。隨著解放戰爭逼近上海,淞滬警備司令部還派兵看守上海鋼鐵股份有限公司、亞細亞鋼業廠、日亞鋼業廠和茂興鋼鐵廠等,強行征購鋼材用築碉堡。解放前夕,上海鋼鐵企業大多數處於停產歇業的窘境。

  

  舊中國的上海鋼鐵工業,經曆了60年興衰起落曲折發展的道路,至1949年5月解放時為止,共有冶煉、熱軋鋼鐵企業31家,冷軋鋼、焊接鋼管、複製無縫鋼管、冷拉型鋼等小廠34家。主要冶煉設備有:10~25噸高爐3座,10~15噸平爐3座、1~3噸電爐7座、1~1.5噸轉爐4座。主要軋鋼設備有:直徑178~500毫米軋鋼機29套、複二重式線材軋機1套。冶煉產品主要有:100毫米普碳鋼錠、12噸以下鑄鋼件;鋼材品種主要有:線材、竹節鋼筋、中小型鋼、冷軋帶鋼、打包鐵皮、氣焊管、冷拉複製鋼管及棒材、元釘、魚尾板等。全行業職工共4000人。全行業年產鋼的能力3萬噸,鋼材7~9萬噸,1949年上海解放當年鋼產量僅5233噸,鋼材15040噸。遠低於抗戰前的水平。

  

  

  編輯: 張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