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上海人如何說“南京路是外地人逛的”, 每次回上海,還是得到這條以前號稱“中華第一街”瞎走走, 什麽也不買甚至連哪家商店也不進去,隻是為了舊日的情懷,雖說這兩句話就會得罪不少人,第一句的“外地人”雲雲,可能引起不爽, 對不起了, 這的確是那時上海的說法,和歧不歧視關係不大;而第二句的“第一”,一定會有人說“王府井”才是第一街,這無所謂, 隻不過是一個地方的人有一個地方的說法,實際並沒有啥真正的第一第二。
不過上海的專業化倒比任何中國的其他地方早,“不就是賣帳子嗎?有必要單獨成立了帳子公司嗎? 百貨公司就不能賣帳子了?”這就是抬杠了, 沒人那麽說,隻是專業化後的營業額會高些,賣東西不就圖個賣多點?
至少我覺得不必用“書城”來代替“新華書店”, 都是賣書的,叫嘛名問題不大,還是回到上麵那句話: 做生意多賣點東西就是目的。好像這棟大樓解放前叫慈淑大樓吧, 很多股票證券號的辦公室就設在其中, 哪位看官能給糾正一下:我說的是否對?
千萬別誤會我的這張照片之目的在古今,這福建路口的四明(是這名嗎?)家具店如今賣鞋嘍。
四個老牌子,全是老懂經,帶著鍾表帶著眼鏡吃著餅幹穿著旗袍,不記得他們是否原先就在這兒, 鴻翔原來是在南京西路王家沙西麵“板板”格,泰康的店麵肯定是在此多年了,其工廠在小木橋路,俺們小時候到那兒勞動過,想起一事,初中到泰康食品廠勞動, 剝桔子,想偷吃,不敢,有能人想出辦法,張三叫李四扔一瓣桔子過來,說“我可以用嘴接住”,於是男同學立馬明白, 相互玩(吃)起來, 其實工人比誰都清楚,“迭幫小赤佬就是想吃點呀”,也就不多管,倒是老師們的形象及責任使得他們一定得站出來製止學生們的行為,男孩子好歹每人都吃了幾瓣,小姑娘有點虧,老師的舉動還是將男女同學拉平了:都吃不成。
老鳳祥(還有一家是廟街),老字號首飾店,想必以前的首飾是以銀為主,所以叫銀樓。
南京路廣西路口吧, 這兒是不是原來有家廣東館“大三元”?聽爺老頭子講,大三元的電話號碼是30189,嗲勒勿是一眼眼,“吃貨”取其諧音:三拳一杯酒,人人記得住個個忘不了,生意哪能不興隆?
這就是南京路的精華之一了,王開照像價錢不得了,回家可以吹三天, 可離開了上海, 人管你在王開還是張開照的, 隻記得“上海拍的照片”。
這個被啃了一口的蘋果(幹嘛不吃完?),滲透能力太強, 連同另外兩個蘋果, 對世界起了什麽作用? 第一個蘋果使人懂得了要臉皮就得穿衣服穿褲子不能露腚,第二個蘋果不小心砸牛頓頭上,砸出個萬有引力?幹嘛不是桔子砸馬家哪位頭上?豈不也可能鬧出個千無斥力?看來對蘋果的崇拜要延續下去了, 說不定再出“第四”個蘋果?
這“時”與“服”的差別,好像對門口這位老爺書沒什麽關係
曆史悠久的吳良材,似乎和我們家有點什麽淵源,我家的長輩,民國初年乃至二十年代,到上海來讀書,都是吳家照應。
郭家的永安公司,屹立在南京路一百年,可謂“天長地久”了麽?
步行街和不步行街的交叉口,所以有用腳走的有用腳踏的,還有腳沒有什麽用的是“坐”的。
永安公司的這幢高樓,我相信給很多人的回憶不是樓下的醫藥商店, 而是樓上的僑匯商店, 到底可以買到很多那時“外頭”買勿到個末事啊。“勤勞勇敢的中國人, 想買東西要用外匯券,啊。。。走向未來, 現在可以隨便買。。。”
風情又是別一番, 夜晚的燈光下, 南京路還是步行客走來走去。
一點小雨後,馬路上人略為少了些,想像力更豐富的話, 更能挑起你的舊日情懷。
這才是真正的海派,怎麽學也學不來的,其實很簡單, 一個“老克拉”或“老懂經”模樣的朋友,拿著公司給的薪水, 爬永安公司陽台上,懶洋洋很賣力地吹奏他那薩克斯風,底下老阿哥老阿姐小阿弟小阿妹老阿姨老爺叔,甚至還能出來搗漿糊的老爺爺老奶奶,抬頭望著老克拉,聽著聽著,男男女女腳有點癢(勿是香港腳啊)了,是想“蓬碴碴,蓬喳喳”了,也許老克拉“懂經”得結棍點, 一曲探戈幽幽,紅男綠女們相擁而起步,這真是全國獨此一家, 再跟著學就勿值銅喋(對不起大家, 我的電腦就打不出那個金字旁右麵是田那個字)。
南京路外灘到了, 這是現在的和平飯店南樓, 以前叫匯中飯店,建於1905年,如今一百零七年。
“各位乘坐11路無軌電車的乘客,南京東路外灘到了, 請要下車的乘客, 拿好您的東西,提前準備下車,謝謝閱讀我的漿糊,下次旅途可能是到淮海路再會。”
喜歡南京路,不管她怎麽變,30多年前第一次去時見到的商店,都還留著個模樣。別的城市都完全看不到老店鋪了。城市的魅力在於曆史,看不到以前的,就沒有韻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