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改革開放---毛開路鄧行軍

(2012-03-27 11:42:23) 下一個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便是毛一生的寫照。毛之剛正耿直,自強自愛,從不乞憐。雖然建國後先後遭兩大超級大國封鎖圍堵,處於大三角的最弱勢一方,但他以國家利益之重,開創了第三世界的外交新局麵,這便是三個世界政治劃分的由來。

中國雖是三角中最弱一角,但毛以其智慧而有魄力的外交戰略布局,在道義與援助上永遠是第三世界國家值得信賴的好兄弟。當時兩強在全球範圍內的勢力衝突往往以犧牲第三世界國家利益為交換籌碼,這就導致了萬隆會議以來中國融入第三世界後逐步取代印度(印曾是不結盟運動的領袖)成為發展中國家的領袖。由此世界政治格局基本定型,恰如毛設想的三個世界的劃分。在此背景下,第三世界的友好國家(主要是非洲國家)於71年10月25日將中國抬進了聯合國,接替被驅逐的國民黨台灣當局,坐上了五大常任理事國的位置,從而打開了共和國外交的嶄新局麵。基於此,當時麵臨經濟危機逼近且深陷越戰不能自拔的尼克鬆藉乒乓外交之餘溫終於放下身段於72年2月21日前往中國拜訪毛,會商撤軍事宜(抗美援越與抗美援朝不同,中國劃出底線之後美軍始終未敢越雷池半步),並簽署了上海聯合公報,自此開啟了解除美國主導的西方列強封鎖遏製中國的圍籬,繼而產生了一次從西方引進冶金、化肥及石油化工設備的高潮。遺憾的是,尼克鬆因水門事件的竊聽醜聞被迫於74年8月9日引咎辭職,未能在任內達成中美建交事宜。尼克鬆訪華後西方多國政要也相繼訪華:72年9月25日,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1973年9月11日,法國總統蓬皮杜訪華;74年5月25日,英國首相希思訪華;75年10月30日,聯邦德國總理施密特訪華;等等。這是新中國外交取得的巨大突破,更是改革開放得以實施的必備外部條件。

後毛澤東時代,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蜜月開始。2月5日鄧訪美期間,向美透露要教訓越南,這是一種令人疑惑的表態時機,有討好之嫌。總體來說,鄧訪美揭開了中國與西方各國關係逐步正常化的背景下中國大規模利用外資的新篇章。鄧主政的改革開放核心在於:抓大放小。對大中型戰略性的工業資源,在毛時代引進設備的基礎上,大規模引進外資與設備對已有工業設施進行改造或新建;對於小型企業,采取承包等形式讓私人經營搞活經濟。後者是一種對土地聯產承包製的延伸與發展。但抓大放小的基礎仍然是當時門類齊全,涉及國際民生的各個國企單位。有了毛時代馬不停蹄的建設,才有鄧時期改革開放的試驗田。否則,鄧如何可為無米之炊?話說回來,鄧主政以來累積到現在的特大型國資行業,即所謂的壟斷行業,目前理所當然地成為資改派砧板上的肥羊。這也是目前政治鬥爭的焦點利益之所在。能夠瓜分一塊蛋糕,就是將來N大家族(或財團)中的一員。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