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天下縱橫談發帖3

(2011-10-03 17:15:32) 下一個

求同存異 2010/04/18 14:59

時常造訪“天下”是因為欣賞市長的行文風格,值得我學習,尤其是對台灣和香港的剖析實在是入木三分,這或許是港台經濟與政治體製雷同的緣故。然而,對於毛澤東的認識我十分確定你我之間有著天壤之別。不怕你笑話,我在讀書時期對毛的印象以負麵為主,直到移居加拿大之後五年來,才逐漸對其有了較深刻的再認識。

對於毛的爭論不必繼續了,市長已經用上了送“瘟神”的詞了。我覺得,市長此一措辭用在天下的自由論壇裏很是令我失望。秉著天下的宗旨和立場,兩岸應該可以求同存異,不必直麵攻訐。我曾引用毛“人需要有一點精神”,那是大陸在列強重重封鎖逼迫下不屈不撓的一種氣節、一種民族風骨;我說“人更應該有一點眼光”,是指曆代風雲人物對國家民族曆史主軸方向的貢獻力度。

“精神”,人人都會說也都會做,然此事重在實踐貴在堅持,敢問天下幾人能?政客巨賈微不足道、軍閥藩王勢來利往,精神有時隻是一種交易的籌碼而已。抗戰時期,江浙財團抵製日貨的領軍人物虞洽卿的先倔後恭便是一例;“眼光”上,毛的建樹更是數不勝數,他考慮的是中國今後上百年的發展戰略。市長最憤憤不平的是餓死人的事情,可以肯定的是,這不是毛有組織有預謀的屠殺戰略。

以上算是我對市長評論毛的最後回複,看著此文的題目,我覺得多說無益。

人需要有一點精神,更需要有一點眼光(續) 2010/04/18 07:10孫中山走上權力巔峰是軍閥妥協的產物,並非自己打拚來的,故而得來容易,失去也容易。他本來可以做一個很好的實業家,可惜他硬是身懷大略悲天憫人且對軍閥充滿幻想,這就注定了他隻是一個倡議者的曆史角色。其後汪精衛也好、蔣介石也罷,均是以繼承者的形象去傳襲他的象征性的國家領導人的地位並力圖坐實。誠然,汪、蔣上台前都極盡所能地鼓吹孫倡導的華麗衣缽,繼而大肆籠絡軍政財閥。有趣的是,蔣得了孫的真傳,娶了宋氏三小姐,於是有了財團的支持而得以坐大,而汪隻好投了日軍。縱觀孫、汪、蔣,其共同點就是以軍政財閥為基礎、聯洋治國,說白了:不論如何“三民”,也隻能是兒皇帝。被租界、被瓜分的命運絲毫未改。

反觀毛的權力奪取與治國,窮其一生都是創造性的革命者。毛嚐試的是真正的民主,以大多數人民群眾為主人,他的生命隻為一句話奮鬥:為人民服務!他是古往今來掀翻人肉盛宴的第一巨人,他是經濟學與社會學的集大成者,可惜他的理想超越了當時的生產力水平,最終破滅。寫人物評論的都喜歡從文革落筆對毛品頭論足,隱隱約約的都在為鄧主持的《決議》做官方的非官方的詮釋,真是應了中國的老話:好以成敗論英雄。多年以來,我也一直在思考文革的動因與後果,總覺得這是一場自下而上的反封建反官僚的肅清運動,是對官本位的封建道德的一場顛覆運動。我最欣賞張宏良對文革的犀利見解:

毛澤東作為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不僅看到了中華民族不幸的根源,是知識分子與人民相分離相對立,更重要的是同時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是把知識分子和人民群眾結合起來,讓知識分子從官僚集團的寄生體中搬出來,轉而依附在人民群眾這張上,與人民群眾打成一片,形成一個新的有機整體。同時把理想主義注入中國知識分子大腦,引導和改造知識分子把讀書看作是追求真理的手段,而不再隻是尋求做官和出人頭地的途徑。毛澤東廢除高考製度和對幹部的文憑要求,就是要把知識分子從讀書做官論”“學而優則仕的枷鎖中解放出來,讓中國知識分子背後有群眾,胸中有真理,如同西方知識分子那樣,成為能夠與權力和資本相抗衡的獨立強大的社會力量。雖然這是中國知識分子脫離官僚寄生體,走向獨立的唯一正確道路,但是到了文革後期,毛澤東對於爛泥糊不上牆的中國知識分子也開始感到了失望,另外提出了要建立宏大的工人階級理論隊伍的設想,但是,時間已經來不及了,造就一個知識分子隊伍和理論隊伍,不同於造就一個革命隊伍,絕非是幾年和十幾年能夠完成的任務。於是,毛澤東帶著無限遺憾離開了他的人民,丟下了改造途中的中國知識分子。

煮到一半的夾生飯要比沒有煮過的生米更加難以處理,改造一半的知識分子比沒有改造的知識分子更加糟糕。他們不僅在以往輕視人民的基礎上又增添了一股仇恨情緒,而且在依附官僚集團的同時還投靠了比官僚集團更加強大的西方資本集團。目前中國轉基因主糧的災難,就是中國知識精英投靠西方資本集團的結果。中國知識分子如同被栓了數百年的一條野狗,它最瘋狂撕咬的人,恰恰是第一個試圖為它解開鎖鏈的人。毛澤東就是第一個試圖為中國知識分子解開鎖鏈的人,所以遭到了中國知識分子最瘋狂的撕咬,幾乎把所有惡毒和瘋狂全部傾瀉到了毛澤東頭上。並且由於對以往接受人民改造的深刻仇恨,進而對人民采取了無比瘋狂的報複行為,打碎公有製企業這個鐵飯碗,砸爛住房、醫療、教育、養老等福利保障製度這個大鍋飯,摧毀農業水利設施這個根本命脈,建立中美國這個殖民經濟循環圈,以至於目前種植轉基因主糧等中國老百姓的所有災難,幾乎無一不是知識精英呼籲的結果。

中國知識分子重新返回官僚集團的寄生體和完全投靠西方資本集團,標誌著毛澤東所開創的以精神更新為特征的文化大革命,道路已經被徹底堵塞了,以知識精英為核心的整個精英集團,采用極端妖魔化的方式徹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這條革新途徑,唯一剩下來的,就隻有美歐國家那種以消滅肉體為特征的政治大革命了。不要文革要武革,反映了精英集團正在把中國強行逼上暴力循環的曆史舊路。

說到崇拜,這個詞自產生以來便是一種自然而然的事情。勞動人民崇拜毛是很正常的事,將自己的民族英雄上升到神的地位亦未不可,關鍵是看有多少人願意接受。耶穌是如何被神化的?基督教是如何成為美國的國教的?這些都是曆史根源的。中國人能夠信奉基督,卻有不少精英中國人極力抨擊毛澤東被神化。這些人若不是缺乏真正的信仰,便是別有用心。他們願意接受外國人造神,卻堅決否定中國人造神--即使是90%的中國人都願意信奉的神。當然,如果是精英們想造的話,社會機製還是能夠有作為的--關公的被神化就是封建統治者主動塑造的忠義之神。固然,中國人並不缺乏信仰,缺乏的是體現這種信仰的神的化身。

人需要有一點精神,更需要有一點眼光 2010/04/15 11:53

被陳唐山戲稱鼻屎大的新加坡出了一介梟雄李光耀,自認深諳東西兩股文化,是東南亞對華外交的領頭羊是歐美利益的代言人。但是,那旮旯裏走出來的人注定了兩眼隻能盯著一條陰溝(馬六甲)、擠坐在一堆土族當中卻妄言天下。

中國出於某種說不清、道不明的血緣認同,一直將它視作遠親。甚至在馬六甲布局之後續泰國克拉地峽他日開通後的出路都給它留下了----巴基斯坦瓜達爾港的經營權,偏偏這廝的一脈奴等硬是要充當歐美的走卒,時不時給中國磕磕絆絆的來一下。

台灣是個巴掌大的地方,因為內外政治的原因,實質上處於割據狀態。故其教育秉承中華道德倫理而又大肆引進美日的實用主義與所謂的民主生活,這樣的結果本身便是一個矛盾體,內斂的同時卻有張揚,張揚過度又要強調內斂,最終表現為反複無常。其實也難怪,就連經濟實力全球第二的日本都被美國牢牢掌控,何況台灣乎?所以美國人敢誇口:能夠讓陳水扁幾天之內下台。兩顆子彈決不會是陳水扁的智慧,從來是CIA的慣用手筆。

一向尊崇YST的行文風格,不過此文所表明立場,讓我很意外。可以說,老蔣的教育是成功的,隔著海峽,頗具戰略解析能力的YST對老毛的認識應該說符合台灣當局的需要;相反,大陸的教育卻未能如願,關於老蔣和抗戰的正麵書籍越來越多,讓我們這些受共產黨教育要辯證看問題要正反分析問題的大陸人慢慢接受了民國時期的人和事。基本上,大陸人對台灣的態度:除了台獨可包容其他一切民生百態。

毛澤東說,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我想說,人是要有一點眼光的。YST因為局限於台灣民生,對大陸的民生的不了解,導致他對毛的看法很偏激,這是能夠理解的。透過海峽的隔閡,意識到我們需要做的功課還很多。YST想必知道孫中山早期的所謂救國方略吧:有推翻滿清、聯法治華,驅除韃虜、聯日治華等等,他要的中國連東三省都沒算在內。

今天沒時間了,改日再編輯。

有心無心 2010/04/08 03:01

看了樓主的北大清華印象的主貼。以我接觸的北大清華的學生而言,結合兩校的曆史,真驗了中國一句老話: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

清華這株花長成了中國的牡丹,卻不是美國期待的山植花玫瑰。而以改革維興、興學圖強為己任的北大卻嬗變成對美日歐學術亦步亦趨的洋奴,令人欷歔。

上兵伐謀 2010/04/03 11:43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再次伐兵,其下攻城。

伐謀取勢,取的是大勢。目前美日歐三邊撕裂如火如荼、中國南下北上循序漸進,大勢所趨,為中美博弈確立了攻守拉鋸的基調。

應對得當,中國的對手主要就是美國。如發生重大誤判,騎牆派的落井下石本性足以使美日歐一時結為利益同盟。因為中國的利益蛋糕足夠將它們各個喂得膘肥體壯。我很欣賞YST的攻守互易的角色變換建議,但是很明顯我們在加強戰備的同時主要采用的是“拖”字訣。拖,可激化三邊撕裂;拖,可贏得和平發展的時間;拖,可為我們的全球布局增添利項。眼下看來,美國取攻勢,我們取守勢。而從長遠來看,我們的崛起才是真正的攻方,美國在讓渡利益空間之前的拚死掙紮才是真正的守方。長期的攻表現在目前的守,這就是美國恐懼中國國力強勢增長迅速成為區域霸主進而威脅其全球領導地位並挑戰其國際金融經濟政治裁判權的矛盾心理的所在。

美國不懼怕硬碰硬又更擅長代理戰爭,但它就怕看不懂。從毛澤東邀請斯諾登上天安門城樓到炮轟金門,毛含蓄的戰略藝術美國人始終沒明白,這就是東西方文化的差異:西方張揚,東方內斂。中美博弈歸根結底是兩種張弛各異的文化的衝突融合過程,是東西方社會哲學信仰的交融過程。兩種文化是可以共存的,但西方文化的侵略性彰顯了其狹隘的包容性,盡管這種狹隘是包裹在利益分割外衣之下的。相對而言,東方文明更願意求同而尊重存異。這一點,同中國大陸經久不息的政權更迭與王道信仰有關,是一種具有遠見的政治哲學,而不是僅僅預期幾百年。

藝術贗品 2010/03/10 12:58

十幾年前,看過席臻貫破譯的敦煌古曲演出的報道,如詩如夢古色古香,比之“神韻”,那真是陽春白雪。“神韻”真的是捏泥巴的藝術贗品,居然敢稱中華藝術瑰寶,令人唏噓。神韻藝術團、新唐人電視、大*紀*元時報可是法*輪*功海外反華宣傳的三大喉舌,品味低俗,但是每年的經費讚助卻是不少,哈哈。我是到加拿大之後才真正認識他們的麵目的:可鄙、可惡、可憐,靠出賣自尊苟延。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