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土的後花園

天空有鳥飛過,卻沒有留下蹤跡。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回憶童年之端午節

(2024-06-08 17:47:15) 下一個
我少時家貧。所幸鄉下應季的蔬菜水果還可以吃到。不知道家鄉是否產糯米,但是每年確實可以吃到粘粘的大黃米和白糯米包的軟軟糯糯的粽子。

包粽子是家裏的大事,也是媽媽的大活兒。記得頭幾天就要把很多大黃米一盆冷水泡上,白糯米一盆冷水泡上。爸爸也會去買來粽葉,要用水泡上清洗變軟。好像捆紮粽子的是柔韌細長的馬鈴葉。

房後總是有艾蒿長著。艾蒿清香中透著藥氣,被媽媽采來三兩枝一組三兩枝一組,別在門框上,窗欞上,據說有辟邪的作用。

然後就是包粽子了。我總是想學想幫忙想有用想被誇獎,可總是相反。蹲在媽媽旁邊,看著她先把粽葉捋順,一個錯過一個壓平,用到四五片葉子,據說這樣包出來的才是個大粽子,棱角分明的漂亮大粽子。到了我的手裏就遠不是那樣了,我的手和我的心不往一處使勁兒。結果是鬆了、散了,根本無法捆紮,隻好丟下手,看媽收拾殘局。媽媽也不說我啥,由著我試,由著我放棄……

全部包好後就是很壯觀的一大盆或至少兩大盆:一盆大黃米的,一大盆糯米的。不知道煮的時候媽媽是如何區分的。隻聽說要用硬火,就是架起劈開的木頭燒鍋沒完沒了地煮幾個時辰,據說才會煮熟滿鍋的粽子。煮的過程中粽葉裹的米的清香就會透著鍋蓋穿出來,就吧嗒吧嗒嘴,隻差口水滴答滴答了。

可是一定要等到端午的正日子的早晨才可以吃到。那一夜的等待……

端午正日早晨,媽媽早起又把粽子鍋加熱後掀起鍋蓋。竟然滿鍋的粽子沒有一個不是完整的。媽媽甚至會幫我把粽子剝好,放在很小的三寸碟子裏。飯桌的中央一定會有半碗白糖,用來粘粽子吃的,據說粽子不好消化。

端午那天的午飯或晚飯一定會有一份新韭炒雞蛋。碧綠配著鵝黃,養眼養胃的舒服。

過端午前,除了準備粽子外,媽還會給我們做鞋。女孩兒做花鞋。她自己手繡的,淺黃的鞋麵上繡著幾朵淡紅花和更小的幾片綠葉。踩在腳下,連自己都要多看幾眼,的飄飄然了。

家門口也會有挑著貨攤的小販,掛著幾個紙紮的亞葫蘆或者桃子,工藝並不精細,對童時的我卻的確是個玩意。媽媽把它買來也掛在門框上,艾蒿的旁邊。艾蒿過幾日枯萎了會被取下,亞葫蘆就會掛到差不多過年前大掃除了。

還記得媽媽也用各色明豔的繡花線縷到一起,給我們纏在手腕上、腳腕上。當時不知為啥,想來也是辟邪。

對姑姑去世前的最後一個印象也與此有關:她坐在自家門口,等著我們放學。看到我們,喊住路過她門前的我,給我手腕腳腕係彩線。那是最後的鮮明的印象了,是彩色的記憶。

端午正日過後,粽子還可以吃很長一段時間。喜歡吃室溫的涼粽子。小時放學回家總是餓的,有粽子吃真是又解饞又解餓。媽媽把剩下的粽子掉起來,掛在碗架附近,伸手可及。

包粽子的粽葉,沒有破碎的,媽會把它們洗幹淨,曬幹,留著第二年再用。

後來端午不在家的日子,暑假回去,媽媽也會把那年中我沒在家過過的節的所有吃食依次再做一遍給我,包括不怕麻煩的重新包粽子,補償我的心和胃。

4/19/2016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北京_01link 回複 悄悄話 謝謝分享。過節的歡樂和家庭的溫暖是分不開的。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