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個人認為對於海龜中國最有發展潛力的幾大城市2

(2010-01-07 09:45:36) 下一個
上次說完深圳,這次要說的就是廣州。事實上廣州不遠的過去現在和將來都和深圳糾結在一起,兩者是密切相關的。對於廣州的前途,接下來我會有一個較迂回的分析,會將它跟省外的長三角城市作比較,也會跟省內的深圳作比較,說得比較宏觀,請有耐心一點地看下去。而且我認為要談深圳和廣州,首先要談廣東的前途,我相信不弄明白這一點,很多長期受官方媒體灌輸思想的網友不會真正對深圳和廣州產生多大的興趣。

大家知道改革開放時首先開放的就是廣東,早期四個經濟特區中有三個設在了廣東,廣東在1978後的十四年裏一直都是全國的標兵。但是1990年中央宣布開放浦東,1992年正式成立浦東新區,媒體報道鄧小平說後悔當初沒有把上海和深圳一起開放。從這時開始,廣東就感到了來自於東邊的極大威脅,特別是上層提出長三角的概念後,官方媒體和文件中就充斥著這麽一段話,大概意思是長三角的發展模式比珠三角好,上海近代以來一直是全國的經濟和金融中心,江浙的基礎好,起點高,將來是一定會超越珠三角成為全國經濟的主力,長三角和珠三角將成為中國經濟的兩個發動機。如果說最後那句話對於廣東和珠三角來說還有一點安慰作用,那麽前幾句話就好象是對廣東的判決書,那就是你隻能做老二。過去上麵一直懷疑你搞改革開放是走資本主義道路,現在不這麽說了,但是說你教育程度不高,文化素質有限,做個小老板可以,做正規企業還是一邊去吧。

最慘的是,自此以後,就連廣東的媒體或者是學者的文章中對於廣東或珠三角的經濟分析中也要把上麵一段話寫上去,放在開始部分,作為總領。

到底為什麽在1990年後中央加強了對上海的重視?有的人說是因為six4裏上海人民也參與鬧了一把,中央發現連上海人也對生活產生不滿了。也有人說因為老趙在當國務院總理前曾在廣東長期任職,改革開放中廣東又是最大的受益人,所以扶起上海等於變相削弱老趙的潛在勢力,事實上據說廣東的前地方官員如廣州一位黎姓前市長,傳聞確曾含蓄地表示不滿對於趙的一些處理。還有人說six4裏最關鍵的時刻,香港台灣媒體曾放出不知真假的消息,說廣東籍為主的部隊與三十八軍曾在北京展開爭奪機場的戰鬥等。當然了,最多人說的是因為新上任的老江是上海人,鄧要扶持老江,剛好老左的代表人陳雲胡喬木又是江浙人,對於趙在任時扶持的廣東不滿,所以就同意了扶持家鄉的經濟。也有人從中國的地理位置和廣東經濟的發展情況來說,發展長三角是改變中國經濟發展不平衡的重要一步。

沒有人知道當中的真假。隻知道廣東的另一尊保護神,葉大帥,早在1986年就已去世,他兒子選平跟鄧陳相比,差了一輩,論資格和地位不可同日而語。後來的接班人謝非更是隻有地方上的知名度。所以,早在90年代,很多人,包括江浙學者,都已或明或暗地聲稱廣東已是昨日黃花。

在這時,其實廣州的日子並不好過,因為是省會城市,國有企業多,改革困難,而且也不太敢改革,除了一個廣交會,其實整個城市也沒啥變化。改革開放後發現當初相差無幾的兄弟香港已成小龍,而深圳這個新出生的小弟弟在中央和全國的關愛下,靠著香港和海外的資金慢慢成為成人,對自已開始成為威脅,而周邊又出現了幾個順德南海東莞中山這樣的靠著靈活的鄉鎮企業發展起來的小虎,這些平時自已身邊隻敢作乖孩子狀的小弟弟們現在一個個有錢了,開始對大哥哥不太尊重。據說此時連省政府市政府裏麵平時板著臉孔的中層官員們,也對那些小市小縣裏那些平時自已看不起的文化低下連普通話也不怎麽會說衣著更完全就是個農民的縣鄉鎮幹部們產生羨慕之情,因為對方完全可以合法地拿著幾十萬一年的收入。而自已卻隻有單薄的幾張人民幣。這時,據廣東的朋友們說那些局長處長們還想方設法跑到下麵的縣市去,寧願官職變相低了幾級。廣州似乎隻能長歎命苦,別人還以為自已過得很好,其實是外增強敵,內有叛軍,從來就沒有好日子,以後就更慘。

就這樣過了十八年,轉眼就是2010年。現在廣州卻變成了中央定位中的國家級中心城市,未來的門戶性國際性大都市,不但與過去高不可攀的北京上海平起平坐,還打倒了老大哥天津。連過去的改革明星,深圳,也仍被自已踩在腳下,在定位上隻成為一個功能性的中心城市隻能當老四。論經濟實力,GDP排名也是有增無減:

1990年, 上海7564500萬元. 北京5008200萬元. 天津3003100萬元.廣州2615300萬元,沈陽2349000萬元(另有一說是2019700萬元),蘇州2021400萬元,重慶2066000萬元,杭州1780300萬元,無錫,1604400萬元, 武漢1570500萬元,深圳1072000萬元。2008年中國城市GDP,上海市13028.13億, 北京市10062.37億,廣州市7569.44億,深圳市7219.8億,蘇州市6698.26億,天津市6071.09億,杭州市4369.54億,無錫市4355.80億.根據有關的資料,深圳在這差不多二十年間,GDP從第二十位飛速跳到了第四位。而廣州也從第四位,跳上了第三位,並一直保持至今。再看省的排名,1990年山東1511.19億, 廣東 1471.84,江蘇 1416.50,四川 1186.22,遼寧 1062.74,河南 934.65,浙江 897.99. 1998年廣東 7919.12億,江蘇 7199.95,山東 7162.20,浙江 4987.50,河南4356.60。2008年, 廣東35696億,山東31072.1,江蘇30024,浙江21486.9,河南18200,河北16188.6,上海13698.15。可以看到廣東在過去這些年裏不僅上升為第一,而且還保持了這個排名,最重要的是無論是廣東還是廣州或者是深圳的GDP與上海為首江蘇浙江為輔的長三角的GDP比較中,距離並沒有明顯的變化。

江蘇本來總量就與廣東相差不大,但是經過十八年的所謂長三角必將超越珠三角,江蘇仍是次於廣東,而且距離沒有明顯的縮小。江蘇在1990年是廣東的96.2%, 1998年是廣東的90.9%, 2008年是廣東的84.11%. 上海在1990年是廣東GDP的二分之一,準確點來說是51.4%,1998年是廣東的46.5%, 但是到了2008年則是廣東的38%. 浙江在1990年是廣東的61%,1998年是廣東的62.98%,2008年是廣東的60.19%.1990年蘇州是廣州的77.29%,2008年則是廣州的88.49%.為了準確起見,我又找了廣州和蘇州在2003年的數據,分別是3466億
和2802億,發現蘇州是廣州的80.84%. 杭州在1990年是廣州的68.07%,2008年則是廣州的57.72%.

從上麵的數據可以發現,過去十八年間,除了個別城市,如蘇州,跟廣州的GDP是不斷接近外,長三角上海,江蘇,浙江,跟廣東的GDP對比,可以說是有所退步,而非按官方理論的進步。考慮到網上一致認為廣東的珠三角和非珠地區差異越來越大,地區發展不平衡,所以以上對比基本上反映了長三角跟珠三角的對比是有所退步,而非大幅進步。

而從我過去一段時間在國內論壇上看到的情況,長三角的浙江網友,大多數認為江蘇,特別是經濟發達的蘇南地區(包括蘇州),近年的經濟增長,僅因為吸引大量外資,比如說台灣的資金,但因為經濟主要為地方政府主導,所以官富民窮,再加上吸引大量外資反而殺死不少本地初生的產業品牌,企業收益多數進入外商腰包,居民收入對比珠三角和浙江有一段距離。廣東網友也持相同的觀點。接下來就是網上最難分的浙江與珠三角或者是廣東的居民平均收入誰更富之爭,經過對比網友的文章和資料,我認為珠三角仍然是中國最富裕的地方,但是浙江的居民收入更均衡,而廣東的非珠地區則無法與浙江或江蘇的平均水平相比。總的來說,光論居民收入,珠三角>浙江>江蘇>整個廣東的平均值。但是浙江的名車擁有量可能會比珠三角多。

而要說到官方的長三角必將戰勝珠三角的論斷,我認為這是一個虛假的命題,因為早在標誌著官方政策向長三角傾斜的1992年前兩三年,也就是1989年,廣東才在過去十幾年中首次超越江蘇,也就是說即使是在廣東占盡政策優勢,增長速度比其他省快的情況下,廣東也僅是剛好打敗江蘇,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打敗上海加江蘇加浙江。珠三角僅是廣東的富裕部份,所以就更不可能打敗長三角。到了今天亦如此。也就是說這是一場明顯不公平的競爭,是以兩省一直轄市來和一個省的部分地區對打,即使將這個珠三角的定義擴大到整個廣東省,仍然是一場不公平的對抗。

如果把官方的所謂戰勝,定義為指平均富裕程度。則如上分析,直到今天,珠三角仍然富裕於長三角的平均水平。如果僅以大城市作比較,在個人收入上,則深圳>上海>廣州>杭州>蘇州.

為什麽官方定義的長三角優勢並沒有真正成功?我認為有幾個原因。

首先,我認為上海在過去十幾年並沒有發揮出自已的優勢。國家大力宣傳吹捧,加上拿全國的資金投入建設,並沒有讓上海的技術優勢和工業基礎充分發揮出來,隻是造就了一個最大的樓市,炒樓得到大量的GDP後就一直向這個歪路走了下去,高昂的房價讓中小企業很難生存,高樓價又讓整個經濟很依賴於包括港台資金在內的海外個人和企業,所以上海是千方百計地爭取洋企的總部經濟。正因此,深圳人可以取笑上海除了樓市和外企外沒有真正的自主高科技企業。對比起1949年前的上海,引用以前的官式語言,可以說官僚資產階級和洋買辦又主導了城市的發展,而上海在49年前出現的那些民族資本家,真正的私有經濟,並沒有真正的崛起,相反,有很多估計都被高房價被扼殺了。而堂堂上海交大也鬧出了個漢芯的醜聞。為什麽?就因為這些資金並非出自於個人,而是出於國家的撥款。

其次,江蘇有致命的缺陷,早在過去就以華西村作為所謂的社會主義農村成功的樣板,國家也投入大量資金在江蘇,估計是為了滿足上層某些左派的國企致勝論。陳雲等老人去世後,開始轉向利用外資外企,特別是台灣的資金,但是政府主導的作風仍存。本來江蘇有很好的教育基礎技術基礎,確實可以比珠三角有更高層次的產業結構,但是迎來技術上比不上日韓的台灣企業後,基本上就成了台企的組裝廠,從可能挑戰台企變成被台企消滅,而江蘇的GDP受政府的影響則是水分較大,比如說2004年蘇州號稱已超深圳,結果是查出近千億水分,以至於本來官員吹高GDP以謀升官大行其道的山東人也敢取笑江蘇的GDP。

最後,浙江模式也有它的缺點,浙江商人本來作風比較象廣東商人,自主性強,敢闖敢幹,白手起家。但是缺點是他們沒有一個象香港或者是二千萬海外華僑這樣一個資金來源。而國家,也很難在金融上支持這些起點低無擔保的私有商戶。所以浙江商人隻能以高息社會集資作為融通資金的辦法,一個所謂的有錢浙商背後可能背負了幾百到上千人的高息借款,而高息集資,往往是看個人的表現,所以浙商往往買好車作為自已本金充沛的表現。在廣東,企業和地方政府出於自利的原則,往往瞞報收入,再加上社會治安問題,基本上是很低調的。而在浙江,則商人極其高調地宣傳和炒作自已很有錢,買最高檔的車。比如說最近被判了死刑的吳英,她以百分之三十到五十的利息集資,買了法拉利等多輛名車,又買了號稱價值一億的珠寶,隨身帶著,隨時向人展示。她被判死刑後,浙江不少網友都為她鳴冤,說她如果是無罪,可能能夠償還利息,依我看根本原因就在於浙江有太多人利用這種模式來籌錢。而浙商正因為背負高息利息,所以隻能做快進快出的產業,比如是炒股,炒房或者是炒礦。正因為這樣,當初在做利潤高的假鞋業務後,一部分人富起來,真正做起鞋業,另一部分人則感到受到鄰近的福建等地的製鞋業影響,改而變成了炒房團和炒股團炒礦團。炒房的大行其道,又加速了浙江和上海的房價節節高漲,讓做實業更加困難。這裏麵還有一個產業的因素,是中國低技術的實業已湧入太多的競爭者,行業利潤低,而高技術的產業,如芯片半導體顯示器等又需要長期的投入和技術儲備,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可能會是虧本或者是低利潤,這是浙商難以應付的,因為他們還需要顧及高昂的利息。

如果要再深入一步地追查長三角這些年來困難的原因,那就是中央太愛它了,認為它太重要,舍不得它,以至於無法放手。因為害怕它受到危險因素的傷害,所以對珠三角開放的香港媒體並不向長三角開放,這樣基本上在上海和江蘇,政府幹涉太大的作風自然無法改變,據說在蘇州,企業進出十萬元都要登記。其次是長三角沒有一個好的外援。它的資金要不來自於外企,要不來自於國家,要不來自於高息的借貸。如果國家的資金能夠催生出好的經濟,老實說,當初中國就不用改革開放了。所以盡管上海拿了全國的財政,也不會出現好的經濟。外企的資金有好作用,也有壞作用,但是江蘇和上海很不好運,它們找到的外企剛好就是它們最有條件辦的高科技產業中的對頭,台企。所以東莞找外企能發大財,而蘇州找外企隻能發小財。東莞本來就沒有什麽技術人才或者是企業,它沒什麽好怕,也沒有多少好損失的,當然,長期來看,東莞有錢後也開始想做核心品牌和技術了。高息集資就更不用說了,短期內可能幫助催生部分企業,長期內絕對是社會的毒瘤。廣東則完全不同,它麵對的是一個已被房產和金融困住了的香港,香港自已做不了實業,大港商們又沉迷於房地產和股市,自然無法威脅深圳等地區的實業,再加上港商的主營業務如房地產和炒股在香港,深知中國官場商場複雜的他們在國內也不敢太刻意橫行。而台商的主營業務如高科技企業的市場卻不在台灣,相反,越來越象是在中國大陸,所以他們對本地的產業就一定有傷害。廣東的企業家可以借助於港商們的資金力量,這種力量隨著中國房地產業的升溫和中國企業到香港上市而不斷增強。跟很講究規則和利潤的西方國家外資不同,因為語言文化上的關係,廣東商人可以憑自已的企業和個人交情向港商借錢。這樣就出現了作為同鄉的香港大老板李兆基向碧桂園老板楊國強貸款30億港元企圖助其收購香港的TVB。連不是廣東人出身僅是公司總部在廣州的河南人許家印,也在公司在港上市前花了三個月泡在香港,最後獲得鄭裕彤、李嘉誠、劉鑾雄等人認購股份,間接幫助公司有一個較好的股價,從而成為新的中國首富。暫時來說這種幫助還停留在傳統產業上,但是將來可能也會出現在高科技企業中。


正因為以上原因,我認為長三角地區對比起珠三角來說知識程度高工業基礎好的優勢在過去一段長時間裏並沒有得到很好的發揮,在將來也會很難。這樣,長三角不得不麵對一個困境,那就是它將與本來低層次產業結構的珠三角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相反,依賴於包括部分長三角人士在內的全國人才的深圳反而在自主高科技上開始出現一些希望。而受困於必敗言論的廣東,在十八年後的今天,仍然以全國七分之一的稅收占據貢獻最大的省份位置,又以全國四分之一的汽車銷量占據全國最大的汽車市場位置,足以證明自已的實力。正因為此及長三角過去十幾年的實質性挫敗,我認為是老江退幕後,胡溫改變長三角的獨大局麵,重新把部分希望放到珠三角和北京天津身上的原因。天津的新區初見成效,改變天津的長期落後狀態,這讓胡溫振奮。隨之而來的,是胡溫把上千億的資金投放到港珠澳大橋和橫琴島上,希望激活珠海,再造一個深圳。同時,把廣州升級為與上海北京同等的國家中心城市。這其實是對於廣州和廣東經濟的一種承認。但是由於廣州深圳和香港之間錯綜複雜的利益關係,還有深圳和廣東甚至國家之間的關係,中央遲遲不對深圳的一些要求作出回應。其實廣深港的經濟學家和策士都一致認為,如果三者間的關係和定位不理順,將是妨礙整個廣東發展的一個很重要原因。

接下來我會對廣州和深圳發展的趨勢作一個比較。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