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86)
2015 (70)
2016 (57)
2019 (35)
2020 (76)
2021 (45)
2023 (36)
一部火爆的電影:《無依之地》終於獲得奧斯卡金獎了。中國女導演趙婷登上了世界電影界最高的獎台。此片之前獲得過好萊塢外國記者協會頒發的電影【金球獎】,還獲得意大利電影節【金獅獎】等很多大獎。《無依之地》講述一個美國女人離開了自己生活的小鎮,拋棄一切獨自穿越西部“追求自由”的故事。環球時報胡進錫曾一度稱趙婷是“中國的驕傲”!可不久後,又因她有辱華言論:“童年生活在一個充滿謊言的地方”而遭全麵封殺。這種有激烈爭議的影片,是一定要看的。
總以為獲得國際大獎的作品必然是勤奮努力、獨立勇敢追求自由的勵誌作品。而這部《無依之地》觀後是無望和失落。整部電影灰暗陰冷,看不到美國精神。想起以前和黎錦揚先生聊電影。
我說:“一部電影,思想性最重要,對吧?”
他搖搖頭:“不對!電影作品是娛樂第一!”
我說:“沒有思想的電影,不會獲得奧斯卡獎的。”
黎老說:“沒有娛樂性,人們連電影票都不買,有思想也沒用。”
我想確實如此,現實社會裏人們追求娛樂,看電影是享受,不是受教育。好電影是娛樂中傳播人間正道。
《無依之地》是根據2017年美國作家傑西卡的紀實文學【遊牧人生】改編成的電影,它具有一定的真實性。那些熟悉的公路、荒原場景讓我感到親切,仿佛漫遊在美國西部戈壁灘上。女主角佛倫那張似曾相識的美國女人麵孔,吸引我關注她的命運;她選擇的生活方式非常離奇:放棄一切去流浪。
我不認為這是追求自由。勤勞者未雨綢繆,天空的小鳥也會為自己築巢。畢竟肉身敵不過大自然的風霜雨雪,平安才能享受自由。幾年前我去洛杉機市中心給流浪人送聖誕餐,露宿街頭的大部分是吸毒或精神問題的人。哪有這番閑情雅致和經濟實力去周遊美國。我們也在海邊房車宿營地住過,房車的停車費很高,五十多塊一天。打零工的工資不可能維持生存。電影中的佛倫是在消耗積蓄,當她耗盡了全部積蓄,就會像那些吸毒者一樣露宿街頭。那不是人類追求自由,是自暴自棄的淪落。若把淪落拔成道德高尚,那會害人。
導演趙婷是想挖掘美國底層生活的陰影,爆料資本主義的黑暗。她擺脫不了童年“充滿謊言”的教育,她在安徒生《賣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中長大。印象中的美國人民生活是水深火熱的絕望與掙紮,她在【遊牧人生】一文中找到她的認知,於是就改成了電影《無依之地》:
電影中女主角佛倫是一個語文老師,她與丈夫生活在一個小鎮,那小鎮上唯一的工廠倒閉後,整個村落也消失了。丈夫患癌症去世,沒兒女,佛倫無處可去,她將麵包車改裝成房車離開小鎮去流浪療傷。
她一路自食其力,努力打零工來維持開銷,她在亞馬遜公司倉庫當包裝員、在宿營地刷洗馬桶、洗石子等一些粗活,一片三明治或一罐可樂都成了美食禮品。她在途中遇到一群遊牧者,大部分都是療傷而來。有人患了癌症,醫生要她在住院,她不想最後的日子在醫院裏度過,選擇了流浪;有人失去了兒子,心碎難以修複,決定出門幫助他人來安撫自己,一上路就是幾年。還有一位說:"鄰居買了艘帆船,還沒開過就死了,我可不想死的時候,新帆船還在停車道上!" 便加入了遊牧人群。
她們認為流浪人生是“自由,美麗與大地相連的"。於是在荒山野地裏敷臉美容。一個紋身人展示他胳膊上刻的理念:“家隻是一個字,真正的家是永遠放在你心裏的東西”。這話引起佛倫的共鳴,她想把丈夫放在心裏,丟棄家園去流浪。這些流浪人在野外相遇,互訴不幸,互相安慰,佛倫失去親人又失去家園,她車上最珍貴的財產是父親的遺產瓷盤還有丈夫留下的婚戒。有人在解說“流浪人也是有尊嚴的!”其實意味著他們失去了尊嚴。
旅途中佛倫遇到了大衛先生,大衛喜歡上了佛倫,幫她修車,幫她清理爬滿螞蟻的房車,不小心摔碎了佛倫父親的瓷盤,佛倫毫不留情地把他趕走!大衛並不介意還和佛倫一起在篝火晚會上跳舞,兩個人相伴同行了一段。大衛接到孫子出生的消息離開了遊牧人群,臨走留了張紙條邀請佛倫到他家去。
遊牧生活很艱難,佛倫必須到處打工賺錢買吃喝。她在途中學會了修補輪胎,她有幸得到別人剩下的半桶油漆,把車塗抹漂亮。給它取過名【先鋒號】,要它強大。但是這車還是經不起長途跋涉而壞了。修理費用2300塊,佛倫一時難以支付。修車工建議她賣車,可賣5千塊錢,再去買一輛普通的車。佛倫的臉綠了:“我花了大量的時間和金錢裝修它,你是不會懂的!這兒是我的家”。 佛倫離開小鎮時說過:“我不是Homeless(無家可歸),我是Houseless(失去房子)”。她認為家始終沒有丟失,她的家是天涯海角的一路風塵,是一杯熱咖啡還有一個人在心裏。佛倫厭惡人們討論買房子的事,她不喜歡“人們用一生的積蓄去買一棟消費不起的房子”。她的家就是這不到5平方米的車箱,心安之處就是家?
佛倫去了大衛的家,大衛一家非常友好,大衛邀請她留下一起生活,佛倫無法麵對大衛的家人,還是獨自走了。她拒絕了愛情,來到加州妹妹家借錢修車,妹妹幫助佛倫修車,也擔心她流浪的安危,勸佛倫住下不再流浪。妹妹知道佛倫失去丈夫的傷痛,同情著她,而佛倫依然無法自拔,她又拒絕了親情,低著頭自言自語地說:“外麵的世界更精彩”。再次走上了流浪之路。
整個電影中佛倫的臉上始終是淡漠人生的孤寂,並未看到享受自由的快樂。影片中佛倫走過的海是懸崖和驚濤;她駕車行駛的道路是亂石滾滾的荒原山穀,沒有陽光和藍天。途中她還在戈壁灘上隨地大小便,讓我想到新疆之旅,也曾被迫在戈壁灘上解放自己,那不到一尺高的斷牆後麵,到處臭氣熏天,衛生紙飛揚……沒有自由的快樂,隻有無奈的尷尬。
佛倫遇到一個同鎮的年輕人,年輕人說女友從來不在乎他,佛倫送他一首莎士比亞的十四行愛情詩,那是她婚禮上丈夫給她的詩。她背的熟練,這是她心裏全部的家產:
我是否可以把你比喻成夏天
雖然你比夏天更可愛更溫和
狂風會使五月嬌蕾紅消香斷
夏天擁有的時日也轉瞬即過
有時天空之巨眼目光太熾熱
它金燦燦的麵色也常被遮暗
而千芳萬豔都終將凋零飄落
被時運天道之更替剝盡紅顏
但你永恒的夏天將沒有止盡
你所擁有的美貌也不會消失
死神終難誇口你遊蕩於死蔭
當你在不朽的詩中永葆盛時
隻要有人類生存,或人有眼睛
我的詩就會流傳並賦予你生命
佛倫駕駛她的【房車】噢,應該說是【家車】回到家鄉小鎮,把存儲在倉庫裏的家具全部扔掉!她又去了生活過幾十年的小房子,這裏是空蕩蕩的沉默。她打開後門走向了枯草碎石遍野的原野。佛倫的車又在荒涼昏暗的雪地裏駛向遠方,令人擔憂的是她的車再壞了怎麽辦?她病了怎麽辦?她不能打工賺錢了怎麽辦?有人說“如果你要去漂泊,請不要忘記在心裏裝一首莎士比亞的詩”。導演把自由與流浪混為一談,自由是人類最大的幸福,但絕不是身無分文的流浪。
屏幕上出現了一句真話:“獻給不得不上路的人”
趙婷拍攝美國底層生活的疾苦並不真實。美國有失業資助,殘障資助,還有公平競爭、人盡其才的生存環境。佛倫62歲,身體狀況良好,她曾為語文老師,找一份工作並不難。美國有五星級酒店般的老人公寓福利。她為什麽要選擇無方向的流浪?她是無法麵對生活挫折,她在逃避現實。她最後選擇了拋棄了友情,親情和愛情,無信仰,無愛,無盼望的徹底流浪。這種生活甚至連自尊都會喪失。就像上次看到那位去麵包房裏偷麵包的流浪人,營業員小姐責怪他“沒有骨氣!”
趙婷是個有靈感的天才導演,拍攝影片中的人物命運與背景很融洽:灰暗的光線,憂鬱的主角,無望的前途,佛倫的頹廢心態配在那絕望的狂風巨浪懸崖上、無邊無際的西部戈壁灘之中非常默契,她能請到奧斯卡金獎女演員佛朗西斯任影片主角實力雄厚。她回避了美國西部陽光特色;回避了西海岸陽光照耀下的明媚的大海;回避了山穀中挺拔的青鬆和白雪皚皚的寧靜,她眼中的加州是灰暗淒涼的。而我們感受到真實的西海岸和美國精神一樣熱情奔放,充滿活力。加州陽光是讓心理醫生失業的地方,加州人熱情,單純,樂觀。並不像電影中那麽冷漠沮喪。
我曾經在一家自助餐廳裏看到過一位八十多歲的女收銀員,她鼻子上插著氧氣管,歪著脖子看屏幕,雙手顫抖努力工作著;我在牙醫診所工作的白人同事貝迪74歲,她丈夫去世多年,她依然每天打扮得漂漂亮亮,噴上香水來上班,她把家搬到靠近軍人墓園,每個星期去墓園與丈夫小團圓。她們都是勇敢的人,熱愛生活的人,她們的故事值得傳頌。還有很多美國人去領養中國殘障棄嬰,改變她們的命運,這些題材才應該是獲獎作品。
《無依之地》佛倫的流浪並非社會造成的無依無靠,而是她自私和懦弱的選擇。這是一部失敗者的人生故事,她的遊牧生活是頹廢自作自孽,不值得宣揚。好作品鼓舞人類勇敢堅強,懲惡揚善,自信快樂,好電影展示人性善良和忘我奉獻,《無依之地》正好與其相反。這種沒有娛樂性又誤導人的影片被冠上《金球獎》《金獅獎》令人擔憂。有個美國女孩看了電影說:“我要重新思考生活了!”家長擔心孩子們看了這部電影,從此放棄努力,開始流浪。以為奧斯卡獎的評委們能守住人類追求真善美的信念,而那些養尊處優的奧斯卡大佬評委們,終究還是步塵“金球”“金獅”,讓電影界最高榮譽《奧斯卡獎》隨波逐流了。
https://bbs.wenxuecity.com/tzlc/1476710.html
https://www.wenxuecity.com/news/2021/03/18/10403351.html
這是佛倫流浪的道路
文學城是自由環境,讀者都是高手,異議很正常。有人說:“要找罵就到文學城”。讀者文化,背景,理念複雜,還有翻牆工作人員,所以你的褒貶數據不能說明啥。享受文學城的自由寫作,我不會在意。
您連發三篇評論,指責我的“傲慢與偏狹”,要我反思“自己的思想失敗”,要我糾正“思維誤區”,這種高深的教導很有意思。好像我是一個囚犯,應該寫一篇認罪書,深刻反省自己的思想失敗之處。
我建議您專題寫一篇“無依之地”的影評,專題批駁我的錯誤思想,豈不是更加痛快淋漓?!
我批評的不是你的人生觀點,實際上你的觀念還是很正麵的。但是自以為掌握了真理的這種傲慢和偏狹,使得你的文章在公開以後所收到的批評遠遠多於讚揚,你有沒有反思過自己思想的失敗之處呢?我指出的,正是你的思維誤區。
2,一個觀眾寫寫影後觀感,表達自己的看法,沒有什麽正確與否,隻有認同與不認同。誌同道合是朋友,觀點不一也不是敵人。 你是在用自己的是非觀,“正、負能量”標準在評判他人之作。
3,我不會選擇佛倫放棄一切流浪的生活。你會讓你的兒女選擇這樣的生活嗎。高調可唱,不可行。
謝謝討論~
其實,你還是不明白自己的問題在哪裏:文章的問題不在於你認為什麽樣的價值觀是積極向上的。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價值觀,這才是有個人選擇自由的社會。你的問題在於,把自己的價值觀定義為正確的,並以此來評判不同的選擇。而在做這件事情的同時,卻沒有搞懂被你評論的電影之所以這樣選擇的原因,和它背後所要表達的東西。所以,我一開始的評論,用了“爹味的”這個形容詞,因為文章的表達,是一種自以為掌握真理的傲慢態度。
生活中什麽事都會發生,作品表達作者的思想,心境,和理念。
勇敢者唱勇敢的戰歌,快樂的人寫不出悲劇。
她的選擇是放棄,走在絕望的路上。與西部大開發的精神完全不是一回事。
感謝您的幽默留言。
如果從世界觀的角度來說,我認為文章恰恰映射出作者本人的世界觀局限性:那是一種“爹味”的,自以為掌握了真理的,狹隘而有毒的“正能量”世界觀。
希望這部電影能傳入中國火起來,讓那些在大城市裏辛苦打工的人們知道,可以買個小貨車、麵包車改裝一下就住在車裏過生活,不用花天價在大城市裏買房子做房奴,逢年過節還能開著自己的房子回自己的家鄉過年,或開著自己的房子去任何自己想去的地方旅遊休息放鬆,不用擔心房子貸款,不要做房奴。
女主角在丈夫去世後她可以選擇友情、愛情和親情,但她全都放棄了,而是選擇孤身上路去麵對不可知的未來。影片傳遞的價值觀是獨立自主,西方人認為這樣的生活有尊嚴。這種選擇與大多數華人不同。我們多半會選擇借家人朋友的幫助,同時,也通過自己的努力,去修複以往不幸的傷痛,重建平安祥和的生活。
愛爾蘭人和華人百年前同是勞役苦工建設西部。華人可以組團拋家棄子來西部拿最低的報酬。愛爾蘭人都是拖家帶口,抱團爭取更優厚的報酬。華人能夠放棄一切把報酬壓到最低,也激起愛爾蘭人的憤怒。西方社會和華人的價值觀真是格格不入,百年前就可見一斑。
這些牧民再艱辛都要保持獨立,反而被我們解讀成逃避現實。
美國白人自己有自己的問題,不同種族麵對困境的態度是不同的。她們幾乎不去抱怨,想盡辦法生存,但是完全是靠個人選擇。她三次都選擇自己生活。
女導演內心孤寂,自感被邊緣化,選了這個題材符合她的個性。她很有才,相信以後會拍出更好的佳作。
博主的影評寫得很好,觀點也很獨特,不同的人對這個影片都有不同的理解。貧窮,無家可歸在哪個國家都存在,從人道主義出發,社會還是應該多了解他們,盡量給予他們支持。
世上啥人都有,眼不見為淨,這種把一無所有的流浪拔高為追求自由,害人!
如果你在美國,也可以選擇這樣的生活。
導演選題,和作家寫作一樣,關注社會,選擇自己喜歡,認同,感興趣的話題。
奧斯卡獎的影片,一直是不會讓人後悔的電影。
作者想要表達的是:
When Bruder does stand aside, "Nomadland" soars. Her subjects are self-sufficient, proud people. Many in their 60s and beyond, they should be entering Shakespeare's sixth age of man, "into the lean and slippered pantaloon/ With spectacles on nose and pouch/ On side." Instead they are sans homes, sans money, sans security, sans everything, except their dignity and self-reliance.
我覺得趙婷很好的完成了這部電影。
我眼裏的Fern是決絕的,果斷的走向自己的希望,沒有屈服和停留。
謝謝留言!
趙婷很有表達意境的才華,有前途的導演。 不要忙著去獲獎,好作品流芳百世。她生活的環境差異還沒有完全調整好,要真正了解美國,了解生活,才會有高品質的作品。
有機會再去看她另外兩部電影,希望不要再寫影評了。
莫言說,作家是批判社會的。社會不缺唱頌歌的:-))
周末愉快!
說實話,我沒有看到《無依之地》有任何正麵或積極的東西,它或許展示了一個人的生活,但我看不出為何這部電影能獲得這麽多獎項。或許魚肉吃的太多了,想換個素的?如果是這樣,那我還是更喜歡《我們倆》。
電影和寫作一樣,作品表達自己對社會的認知還有思想和意境。 黎錦揚先生講的:電影娛樂為上。人類追求美的東西,朱自清《荷塘月色》因為美,才流傳至今。
電影中佛倫以前和丈夫在小鎮生活過幾十年,失去丈夫後,她無法麵對傷痛,無法接受新生活,選擇了放棄一切,走上沒有希望的流浪之路。 這種選擇是無奈,不是一道風景線。
電影是給人看的,作為一個觀眾,說點觀後感而已。“道德評判家” 不敢當:-))
疫情結束後,大家都會再出門,看世界,浪跡天涯:-))
問好!
我讚這《隨處安身》片名,更合適用於此故事。
謝謝留言~
趙婷本人其實也是比較另類的,她好像對世人眼中的東西並不看重,從她得金獅獎隻和弗蘭西斯拍一段視頻和後來得金球獎穿戴簡單都說明她是一個比較特別的人,當然這也許和她一直生活比較優越有關。她還說過她自己並不在乎自己的中國背景,也不在乎自己是一個“邊緣人”,她的身上有女主角Fern的率性。我覺得這部影評的社會意義多過政治意義。至於將來她的影片是否會往政治方向上發展,就很能說了。:)
問好!
美國的基本生活有保障,美國人有足夠的安全感,還有信仰,敢不為明天擔憂。這與中國傳統不同。
但是選擇流浪還是無奈,佛倫當然比那些貪圖小利,欺詐福利的人有誌氣。電影表達的不是這個主題,是她無法麵對生活挫折,放棄一切,徹底流浪。這並不是一個好的結局,對吧?
至於導演的“同情心” “你們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 也不是佛論要的。拍攝這部片子的目的肯定不是為了表達“同情心” 。至少我們沒有看出來,也許是獵奇心:-)) 美國社會這種生活實為稀有。
美國電影從來沒有讓觀眾失望的,娛樂和思想都有寄托。
您的思想深邃,文字嫻熟,能寫就寫出來吧,一定比我高見,期待。
您說的“美國有80萬人是這種靠車子居無定所來生活的” 不是真的吧?長期居住房車生活開銷更大,汽油費,租停車位,修理費都比租房子更貴。
盡管是美國現實,美國有80萬人是這種靠車子居無定所來生活的,多少類似過去的吉普賽人。
前幾篇文裏,我記錄過一個流浪人每天去麵包房偷拿麵包吃,那種“無拘無束”不是自由,是無奈,是犯法。 這種人與人之間的barrier隻有通過他自己勤奮勞動才會消失。理解不會萬歲。
謝謝討論,周末愉快!
如果你不喜歡的東西,你會花大錢去弘揚它嗎?
遊牧人生與流浪人生是一樣的。這種生活方式是選擇還是無奈,沒有人逼迫。他們與開發西部的勇士們完全不一樣,一個是放棄努力的無望之舉,一個是為希望而努力奮鬥的。
謝謝討論!周末愉快!
在美國看到的電影都是完美結局,開心回家。生活壓力大,看電影是解壓放鬆。
我還是喜歡陽光娛樂性的電影。
參加各種獎項的比賽都是要花很多錢,學生貸款,家裏沒錢的窮學生難以登上琉璃寶座。
華人留學生都是很獨立,打出一片天地不容易。投資這部電影需要很大資金,奧斯卡金獎明星當主角不會免費,也不會做善事。
拍成電影了,錢究竟哪裏來的,也不是我們要討論的主題。
這是獨立的人,拍了一個自暴自棄的人生。
哈哈哈,一點沒錯!
影評寫得好。對電影《無依》我也寫過一篇與你觀點相似的博文,但因不了解美國的情況在評價上不太敢太暢所欲言。歎服你表達觀點犀利、直接 ,還有你把握實質的本事。但也想說一少許不同的看法。我覺得奧斯卡獲獎電影不必也不會非是表達“美國精神”的正能量的作品,批判現實主題的也會有當然的一席之地。但‘批判…‘不是將現實簡化為一麵之詞、有點兒像宣傳品的那種。
雖然說自己拿獎學金拍電影,有學生貸款。家裏沒錢,哪敢流浪三五年,自己當獨立製片人。趙婷是輸得起的人,所以敢畢業就當獨立製片人。
不知道原作是要寫什麽,也許看了小說,更能看出趙婷改編水平。
電影拍攝的不錯,有真實感。隻是理念上有些差距,這也是選擇。百草園中各種植物都有生存的權利。喜歡陰暗的人畢竟不多,追求娛樂和真善美的心情占大多數。
選擇這樣的題材,並不是個性獨立奔放。
這片子被譽為追求自由是誤導,她隻是寫了一個不敢麵對生活挫折的女人的選擇,而這種選擇不值得提倡。
與您商榷。周末愉快!
我最喜歡的是佛恩在山穀裏裸浴和最後離開空屋子走出去的鏡頭。
電影裏選擇流浪的人都是因為療傷,Fern是沒有屈服環境,深愛自己癌症死去的老公,不能接受他人而選擇流浪。
趙婷不愧是獨立電影製作人和爹有錢任性的孩子。她獨立的精神打動了弗朗西斯。這片子是弗朗西斯認定趙婷的獨立女性精神後找她拍的。弗朗西斯老公一家都是導演,她自己在電影屆摸爬滾打一輩子。趙婷的無拘無束的獨立精神讓這倆女權先鋒碰撞整出了這個電影。
趙婷雖然是導演,但是成功也在於大咖弗朗西斯讓她站在自己肩頭了。
問候!
周末愉快!
謝謝分享影評,寫得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