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依之地》是追逐自由,還是逃避人生?
文章來源: x瀟瀟2021-03-12 23:07:52

   一部火爆的電影:《無依之地》終於獲得奧斯卡金獎了。中國女導演趙婷登上了世界電影界最高的獎台。此片之前獲得過好萊塢外國記者協會頒發的電影【金球獎】,還獲得意大利電影節【金獅獎】等很多大獎。《無依之地》講述一個美國女人離開了自己生活的小鎮,拋棄一切獨自穿越西部“追求自由”的故事。環球時報胡進錫曾一度稱趙婷是“中國的驕傲”!可不久後,又因她有辱華言論:“童年生活在一個充滿謊言的地方”而遭全麵封殺。這種有激烈爭議的影片,是一定要看的。

   總以為獲得國際大獎的作品必然是勤奮努力、獨立勇敢追求自由的勵誌作品。而這部《無依之地》觀後是無望和失落。整部電影灰暗陰冷,看不到美國精神。想起以前和黎錦揚先生聊電影。

  我說:“一部電影,思想性最重要,對吧?”

  他搖搖頭:“不對!電影作品是娛樂第一!”

  我說:“沒有思想的電影,不會獲得奧斯卡獎的。”

  黎老說:“沒有娛樂性,人們連電影票都不買,有思想也沒用。”

  我想確實如此,現實社會裏人們追求娛樂,看電影是享受,不是受教育。好電影是娛樂中傳播人間正道。

 《無依之地》是根據2017年美國作家傑西卡的紀實文學【遊牧人生】改編成的電影,它具有一定的真實性。那些熟悉的公路、荒原場景讓我感到親切,仿佛漫遊在美國西部戈壁灘上。女主角佛倫那張似曾相識的美國女人麵孔,吸引我關注她的命運;她選擇的生活方式非常離奇:放棄一切去流浪。

 我不認為這是追求自由。勤勞者未雨綢繆,天空的小鳥也會為自己築巢。畢竟肉身敵不過大自然的風霜雨雪,平安才能享受自由。幾年前我去洛杉機市中心給流浪人送聖誕餐,露宿街頭的大部分是吸毒或精神問題的人。哪有這番閑情雅致和經濟實力去周遊美國。我們也在海邊房車宿營地住過,房車的停車費很高,五十多塊一天。打零工的工資不可能維持生存。電影中的佛倫是在消耗積蓄,當她耗盡了全部積蓄,就會像那些吸毒者一樣露宿街頭。那不是人類追求自由,是自暴自棄的淪落。若把淪落拔成道德高尚,那會害人。

  導演趙婷是想挖掘美國底層生活的陰影,爆料資本主義的黑暗。她擺脫不了童年“充滿謊言”的教育,她在安徒生《賣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中長大。印象中的美國人民生活是水深火熱的絕望與掙紮,她在【遊牧人生】一文中找到她的認知,於是就改成了電影《無依之地》:

  電影中女主角佛倫是一個語文老師,她與丈夫生活在一個小鎮,那小鎮上唯一的工廠倒閉後,整個村落也消失了。丈夫患癌症去世,沒兒女,佛倫無處可去,她將麵包車改裝成房車離開小鎮去流浪療傷。

  她一路自食其力,努力打零工來維持開銷,她在亞馬遜公司倉庫當包裝員、在宿營地刷洗馬桶、洗石子等一些粗活,一片三明治或一罐可樂都成了美食禮品。她在途中遇到一群遊牧者,大部分都是療傷而來。有人患了癌症,醫生要她在住院,她不想最後的日子在醫院裏度過,選擇了流浪;有人失去了兒子,心碎難以修複,決定出門幫助他人來安撫自己,一上路就是幾年。還有一位說:"鄰居買了艘帆船,還沒開過就死了,我可不想死的時候,新帆船還在停車道上!" 便加入了遊牧人群。

  她們認為流浪人生是“自由,美麗與大地相連的"。於是在荒山野地裏敷臉美容。一個紋身人展示他胳膊上刻的理念:“家隻是一個字,真正的家是永遠放在你心裏的東西”。這話引起佛倫的共鳴,她想把丈夫放在心裏,丟棄家園去流浪。這些流浪人在野外相遇,互訴不幸,互相安慰,佛倫失去親人又失去家園,她車上最珍貴的財產是父親的遺產瓷盤還有丈夫留下的婚戒。有人在解說“流浪人也是有尊嚴的!”其實意味著他們失去了尊嚴。

  旅途中佛倫遇到了大衛先生,大衛喜歡上了佛倫,幫她修車,幫她清理爬滿螞蟻的房車,不小心摔碎了佛倫父親的瓷盤,佛倫毫不留情地把他趕走!大衛並不介意還和佛倫一起在篝火晚會上跳舞,兩個人相伴同行了一段。大衛接到孫子出生的消息離開了遊牧人群,臨走留了張紙條邀請佛倫到他家去。

  遊牧生活很艱難,佛倫必須到處打工賺錢買吃喝。她在途中學會了修補輪胎,她有幸得到別人剩下的半桶油漆,把車塗抹漂亮。給它取過名【先鋒號】,要它強大。但是這車還是經不起長途跋涉而壞了。修理費用2300塊,佛倫一時難以支付。修車工建議她賣車,可賣5千塊錢,再去買一輛普通的車。佛倫的臉綠了:“我花了大量的時間和金錢裝修它,你是不會懂的!這兒是我的家”。 佛倫離開小鎮時說過:“我不是Homeless(無家可歸),我是Houseless(失去房子)”。她認為家始終沒有丟失,她的家是天涯海角的一路風塵,是一杯熱咖啡還有一個人在心裏。佛倫厭惡人們討論買房子的事,她不喜歡“人們用一生的積蓄去買一棟消費不起的房子”。她的家就是這不到5平方米的車箱,心安之處就是家?

  佛倫去了大衛的家,大衛一家非常友好,大衛邀請她留下一起生活,佛倫無法麵對大衛的家人,還是獨自走了。她拒絕了愛情,來到加州妹妹家借錢修車,妹妹幫助佛倫修車,也擔心她流浪的安危,勸佛倫住下不再流浪。妹妹知道佛倫失去丈夫的傷痛,同情著她,而佛倫依然無法自拔,她又拒絕了親情,低著頭自言自語地說:“外麵的世界更精彩”。再次走上了流浪之路。

  整個電影中佛倫的臉上始終是淡漠人生的孤寂,並未看到享受自由的快樂。影片中佛倫走過的海是懸崖和驚濤;她駕車行駛的道路是亂石滾滾的荒原山穀,沒有陽光和藍天。途中她還在戈壁灘上隨地大小便,讓我想到新疆之旅,也曾被迫在戈壁灘上解放自己,那不到一尺高的斷牆後麵,到處臭氣熏天,衛生紙飛揚……沒有自由的快樂,隻有無奈的尷尬。

  佛倫遇到一個同鎮的年輕人,年輕人說女友從來不在乎他,佛倫送他一首莎士比亞的十四行愛情詩,那是她婚禮上丈夫給她的詩。她背的熟練,這是她心裏全部的家產:

  我是否可以把你比喻成夏天   

  雖然你比夏天更可愛更溫和     

  狂風會使五月嬌蕾紅消香斷     

  夏天擁有的時日也轉瞬即過   

  有時天空之巨眼目光太熾熱 

  它金燦燦的麵色也常被遮暗     

  而千芳萬豔都終將凋零飄落     

  被時運天道之更替剝盡紅顏     

  但你永恒的夏天將沒有止盡

  你所擁有的美貌也不會消失   

  死神終難誇口你遊蕩於死蔭     

  當你在不朽的詩中永葆盛時     

  隻要有人類生存,或人有眼睛

  我的詩就會流傳並賦予你生命

  佛倫駕駛她的【房車】噢,應該說是【家車】回到家鄉小鎮,把存儲在倉庫裏的家具全部扔掉!她又去了生活過幾十年的小房子,這裏是空蕩蕩的沉默。她打開後門走向了枯草碎石遍野的原野。佛倫的車又在荒涼昏暗的雪地裏駛向遠方,令人擔憂的是她的車再壞了怎麽辦?她病了怎麽辦?她不能打工賺錢了怎麽辦?有人說“如果你要去漂泊,請不要忘記在心裏裝一首莎士比亞的詩”。導演把自由與流浪混為一談,自由是人類最大的幸福,但絕不是身無分文的流浪。

  屏幕上出現了一句真話:“獻給不得不上路的人

  趙婷拍攝美國底層生活的疾苦並不真實。美國有失業資助,殘障資助,還有公平競爭、人盡其才的生存環境。佛倫62歲,身體狀況良好,她曾為語文老師,找一份工作並不難。美國有五星級酒店般的老人公寓福利。她為什麽要選擇無方向的流浪?她是無法麵對生活挫折,她在逃避現實。她最後選擇了拋棄了友情,親情和愛情,無信仰,無愛,無盼望的徹底流浪。這種生活甚至連自尊都會喪失。就像上次看到那位去麵包房裏偷麵包的流浪人,營業員小姐責怪他“沒有骨氣!”

    趙婷是個有靈感的天才導演,拍攝影片中的人物命運與背景很融洽:灰暗的光線,憂鬱的主角,無望的前途,佛倫的頹廢心態配在那絕望的狂風巨浪懸崖上、無邊無際的西部戈壁灘之中非常默契,她能請到奧斯卡金獎女演員佛朗西斯任影片主角實力雄厚。她回避了美國西部陽光特色;回避了西海岸陽光照耀下的明媚的大海;回避了山穀中挺拔的青鬆和白雪皚皚的寧靜,她眼中的加州是灰暗淒涼的。而我們感受到真實的西海岸和美國精神一樣熱情奔放,充滿活力。加州陽光是讓心理醫生失業的地方,加州人熱情,單純,樂觀。並不像電影中那麽冷漠沮喪。

   我曾經在一家自助餐廳裏看到過一位八十多歲的女收銀員,她鼻子上插著氧氣管,歪著脖子看屏幕,雙手顫抖努力工作著;我在牙醫診所工作的白人同事貝迪74歲,她丈夫去世多年,她依然每天打扮得漂漂亮亮,噴上香水來上班,她把家搬到靠近軍人墓園,每個星期去墓園與丈夫小團圓。她們都是勇敢的人,熱愛生活的人,她們的故事值得傳頌。還有很多美國人去領養中國殘障棄嬰,改變她們的命運,這些題材才應該是獲獎作品。

  《無依之地》佛倫的流浪並非社會造成的無依無靠,而是她自私和懦弱的選擇。這是一部失敗者的人生故事,她的遊牧生活是頹廢自作自孽,不值得宣揚。好作品鼓舞人類勇敢堅強,懲惡揚善,自信快樂,好電影展示人性善良和忘我奉獻,《無依之地》正好與其相反。這種沒有娛樂性又誤導人的影片被冠上《金球獎》《金獅獎》令人擔憂。有個美國女孩看了電影說:“我要重新思考生活了!”家長擔心孩子們看了這部電影,從此放棄努力,開始流浪。以為奧斯卡獎的評委們能守住人類追求真善美的信念,而那些養尊處優的奧斯卡大佬評委們,終究還是步塵“金球”“金獅”,讓電影界最高榮譽《奧斯卡獎》隨波逐流了。

 https://bbs.wenxuecity.com/tzlc/1476710.html  

https://www.wenxuecity.com/news/2021/03/18/10403351.html

這是佛倫流浪的道路

https://bbs.wenxuecity.com/tv/13929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