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天的博客

思想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正文

誤導H1N1甲型流感病毒「變種」,居心何在?zt

(2010-01-01 04:50:31) 下一個
各國地區傳來新H1N1甲型流感病毒死亡個案,變種消息言以鑿鑿,雖然世界衛生組織認為變異隻是極少數,毋須響起新警報。但也有專家認為新H1N1甲型流感病毒變種是個災難,最近又有內地狗隻染上新流感,市民一時間感到人心惶惶,「洗牌效應」究竟是災難的前奏?還是純屬必然?

  部分傳媒動輒便大字標題宣揚流感病毒「變種」,好像大難當前,這全拜壟斷輿論的「靠嚇專家」不斷「洗腦」所賜。
  事實上,新H1N1甲型流感病毒(下稱新流感病毒)冒起八個月以來,不僅沒有轉惡,且在其發源地美國,新流感第二波出現至今,仍不及第一波嚴峻,並可能「提早」紓緩。「靠嚇專家」的「病毒在第二波變種轉惡」預測並沒有應驗;因為,流感是不受人類主觀意誌控製的自然現象,而非大教授的「應聲蟲」。

千人死亡與變種
  可是,死心不息的「靠嚇專家」繼續炒作挪威三例、法國兩例、英國五例病毒變種,更謂近期出現的一周內全球一千人新流感病死,以及變種病毒報告愈來愈多,反映情況嚴峻。
  說穿了,這亦不過是「靠嚇專家」選擇性演繹數字的慣技。無論新流感有否出現,流感每年皆殺人無數。世界衛生組織透露,全球每年有二十五萬至五十萬人死於普通季節性流感,即平均每周五千至一萬人。但新流感冒起至今,世衛知悉的死亡病例合共隻有八千多,人數遠低於普通流感,情況難稱「嚴峻」。
  為免「靠嚇專家」得逞,我們必須正確認識「變種」、「洗牌」這些嚇人詞彙,從而作出適切防禦。

病毒為生存而洗牌
  「不同」的流感病毒若「同時」感染一個人或動物,這些不同的病毒便有機會在人或動物體內互相交換遺傳基因,導致新基因組合的流感病毒誕生。這過程叫「基因重組」,坊間稱為「洗牌效應」。
  病毒「基因重組」的效應是甚麼?
  是生存。
  試想某型號的流感病毒流傳已久,大部分人類都曾受一次或多次感染,免疫力愈來愈強,這型號病毒便難於繼續傳播,因而步向滅亡。故病毒有變的需要,變出大部分人類皆沒免疫力的新基因組合病毒,才能繼續傳播、繼續生存。「洗牌」便是變的其中一種模式。
  很不幸,自1997年H5N1禽流感首次襲港以來,「洗牌效應」便被錯誤渲染為「兇惡病毒之源」,甚至足以威脅人類存亡。不錯,「洗牌」確有機會「洗」出兇惡病毒來,但「兇惡」根本不是病毒的生存優勢。

高傳播 低殺傷力
  病毒能否廣泛傳播,須視乎其適應環境的能力。兇惡的病毒,感染人類後使人類迅速死亡,結果是「玉石俱焚」,人類固然生存不了,而病毒在殺人之後,亦隨著喪失賴以維生的人類宿主而自取滅亡。置人於重病的新病毒亦沒有生存優勢,因為人一旦病重,活動範圍自然大減,把病毒傳開的機會亦大降。
  因此,最具生存優勢的流感病毒必須同時具傳播力強、但殺傷力低兩種特性。換言之,就是極容易在人類之間傳播,但人類感染後死亡率及重病率都不高。新流感病毒便明顯具備這兩項特性,故冒起八個月便能席捲全球。

洗牌不等同變惡
  新流感病毒屢被發現由人傳豬,近日更由人傳貓、傳狗,這可視作其對不同物種亦具極強適應能力,而非毒性加強的表現。事實上,豬、貓和狗在感染後未見大量死亡,足證病毒沒有轉惡。渲染其他物種受感染等同病毒「洗牌」轉惡機會增加的說法,與事實不符。兇惡病毒縱使出現,亦可能由於生存優勢較低,在適者生存規律下被其他病毒比下去,難於廣泛傳播。

自然現象
  社會宜糾正對「洗牌效應」的理解,勿信口雌黃。
  正確的認識是:「洗牌效應」屬於幾乎可日日發生的自然現象,效應是病毒生存,而非其宿主人類或其他物種滅亡。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