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2-28【中央社】
耶穌基督從13歲到30歲的事蹟未見聖經記載,西方教會也說不出所以然,但若幹宗教歷史學家相信,在那段失落的歲月中,耶穌基督隨著駱駝商隊到印度學習佛經與吠陀經。
2009年11月中旬,到印度接受民間學術機構達亞瓦提.莫迪基金(Dayawati Modi Foundation)頒發藝術、文化暨教育最高榮譽獎的英國製片人瓦溫(Kent Walwin),接受媒體訪談時表示,他此行也在尋找耶穌基督在印度停留的痕跡。
瓦溫早在2007年就宣佈要拍攝一部以耶穌基督年輕時代為背景的電影,片名就稱為《年輕的耶穌:失蹤的歲月(Young Jesus: The Missing Years)》,探討這位彌賽亞救世主的早年事蹟。他說,他的電影敘述就從耶穌的13歲到14歲開始。
溫瓦表示,記載耶穌基督生平事蹟的聖經「使徒福音」 篇,對年輕的耶穌早期的行蹤僅記載著:「祂最後被見到的行蹤是在西亞,當時祂是13-14歲。」
溫瓦指出,根據一些佚失經文的記載,耶穌30歲時又返回自己少年時代居住的(以色列)拿撒勒(Naza-reth)。但也有說法是,所謂的拿撒勒指的是現今印度南端一座也叫拿撒勒的小鎮,位於坦米爾那都省(Tamil Nadu)境內的土圖庫迪(Thoothukudi)境內。
但據地方人士表示,至今仍是印度主要產鹽區的拿撒勒名稱,是由百多年前的西方傳教士命名,當地至今仍留存若幹教堂,居民也以基督教徒為多數。
至目前,有關耶穌停留印度求經的傳聞,幾乎全都是依據印度西北部一座古老佛教寺廟保存的的經典記載。這座藏傳佛教寺廟希米斯(Himis)寺,位於印度境內與西藏交界的拉達克(Ladekh)地區,處於喜馬拉雅山上海拔4000公尺高的山穀中,是當地最宏偉的佛寺。
希米斯寺僧人都對經典記載耶穌在印度求經一事深信不疑。一位資深喇嘛表示,經典記載著耶穌慕名佛法和教義,曾經造訪拉達克和鄰近的克什米爾(Kashmir)。
早在1894,前蘇聯醫師兼旅行作家諾托維茨(Nicolas Notovitch) 曾出版一本「耶穌基督佚史」(The Unknown Life of Christ),書中敘述他在拉達克因墜馬斷腿而在希米斯寺療養時,寺中僧人曾出示兩大黃色藏文經卷,卷名《聖者伊薩生平(The Life of Saint Issa)》,內中記載耶穌少年時行腳西藏與印度的事蹟。
伊薩意指「上帝的兒子」,即是耶穌。據諾托維茨在書中引述當時由喇嘛口譯的經典內容表示,伊薩在13歲時,因逃避父母為他娶媳,趁夜離開耶路撤冷,參加東行的駱駝商隊,前往印度尋求佛法。
書中又說,伊薩14歲時抵達了今日巴基斯坦東南部的印度河河穀地帶,並與當地居民相處融洽,學習印度波羅門教梵文和吠陀經。在隨後的幾年裡,伊薩又遍訪印度境內各處佛教聖城,學習佛法。
據諾托維茨引述經典記載,伊薩不滿婆羅門教的種姓階級製度與腐化,因此離開婆羅門教而趨向反對階級製度的佛教。直到29歲時,伊薩才返回現今的以色列,並開始向人們弘揚和平博愛之道。
1921年,印裔英國宗教學者暨預言家阿希達南達(Swami Abhedananda) 也率領一批學者,專程前往喜馬拉雅山希米斯寺,探查耶穌基督印度學佛傳說。他後來出版《克什米爾與西藏(In Kashmir And Tibet)》一書表示,「查訪所得與諾托維茨所言完全相符」。
德國學者克斯登(Holger Kersten)也在《耶穌在印度(Jesus Lived in India)》一書中提到耶穌在印度的早期生活,內容與諾托維茨與阿希達南達的說法幾乎一致。
但西方教會人士卻對耶穌印度學佛之說極力排斥。紐約時報曾抨擊為「荒謬」,否認耶穌與印度西藏佛教有關。許多基督教神學專家也不肯接受耶穌曾赴印藏研究佛教的事實,認為有損基督的地位。
印度天主教會也批評說,英國製片人瓦溫有意到印度拍攝耶穌學佛的電影,是出於商業利益,而非尋求真相。
耶穌年輕時失蹤的年代,至今一直是宗教與歷史學者爭論不休的話題,議論相持不下,莫衷一是。但可確定的是,在耶穌時代,也正是佛教興盛的時代,當時佛教已經西傳波斯與中東,包括埃及、敘利亞、巴勒斯坦。
支持耶穌印度學佛之說的學者指出,如果說慕名佛學的耶穌在13歲時反對父母安排的盲婚而逃走,隨著中東駱駝商旅隊伍來到印度追尋真理,不是全無可能的事,尤其是印度拉達克希米斯寺的伊薩經卷,即是一項「物證」。
台灣50年代知名作家馮馮,也支持耶穌到印度學佛一說,並且出版《神秘失蹤的18年》一書,引述多方的資料和考據,揭示耶穌在失蹤的大約18年當中,是在印度與西藏研究佛教。
馮馮在書中也指出,聖經所以不見相關的記載,可能是後來的教廷編輯認為,此說不足以代表耶穌的教行,而且有破壞或觸犯基督的神聖形象,加以有外教的色彩,因此刪除了所有關於耶穌基督在印度西藏學佛的事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