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重要的已經不是愛情,而是親情。沒有了親情,兩個人猶如陌路人。
在家休息了一兩天,我再也沒和文吵下去,沒有這個必要了,從這件發生的事,即使藥不是文放的,我也對她失去了信心。
第三天,和弟弟、父母親打了個招呼,我就上來船。
搞船的事情,不再詳細描述,大家也許能從我前麵所說的,知道一些創業的辛苦。
上船後一些天,我打過一次電話給小朱,沒有提及家裏發生的事,因為我不想讓她為我擔心。我怕她控製不住。
老四的錢還給了他。
回來後的日子裏,文的態度有所轉變,可是我始終再沒有和她睡到一起的欲望。
春節間,我和她去了她的娘家,她的父母也沒有提及以前所發生的事。
船開航前,我去了縣城,在一個適當的位置,花9000元一年的租金,選定了一個商鋪,打算給文買點文具學習用品之類。這樣她也許會比呆在家裏充實一些。真真也大了,下半年可以上學了。吃飯有時也可以到父母那裏去。
我請了兩個幫工,於月半之前開航的。
(夢裏的滄溪鎮)
出門在外,碾轉多年,對家鄉一村一莊,一河一水,一草一木,都是十分留戀。尤其是古老的滄溪鎮。
我打十四歲進入永豐中學起,這個地方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記憶。我的家離學校走走約二十分鍾的路,要是下雨就得多走十分鍾,那泥□的土路膠鞋不是過幫,就是被拉發。於是我就赤腳,即使冬天也不例外,到校後在河邊洗洗腳,再將襪和鞋穿上。開學後的第一年,那時滄花路還沒有修好,我們隻能順著圩埂走,要經邵家角到孵坊拐個大彎才能到達學校。
出學校門左拐彎就是滄溪鎮。滄溪,原是溪名,也就是河之名,有"滄浪一曲"之稱。宋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築永豐圩後,才被沿為地名,鎮是建立在圩堤的邊緣,地勢較高,曆年多次來大水,即使破圩也不會淹沒。滄溪曆史上,名士、巧匠不乏其人,清康熙進士張士超著的《春秋宗朱辨義》編入《四庫全書》。孫奏的《二堂懷稿》、《記遊草》和孫芹的《楚葵賦》都曾經出版問世。民間畫家孫象勳在當地赫赫有名。
人人都知道高淳有條老街,其實滄溪的老街並不比高淳的老街差,長度甚至比老街還長。兩邊都是明清建築,中間約5~6米寬的街道,都是鋪的大青石。店鋪商品琳琅滿目,以賣地方特產為主。
那時的滄溪,最熱鬧的時候是早晨。你會看到很多農民,將自家吃不完的新鮮蔬菜,用個籃子提著,你會看到一個老太抱著個老母雞或拎著一籃子草雞蛋,擺在不寬的街道兩邊賣。那菜比起現在的真是好吃,我在外這麽多年,從沒有吃到那個味兒的菜。
最讓我懷念的是,歪頭店裏的蘿卜幹,香脆可口,還有一種水蘿卜條更是味道鮮美,倘若你肯花三、五分錢就能解饞。史德木飯店的獅子頭也是絕頂的好吃,他在油鍋裏炸上一遍後,再在中間開個十字花口子,再炸。香、脆、鮮味俱全,早上吃上兩個,美味能使你回味一上午。邵師傅做的糕點,也是名揚當地,尤其是"桂花酥糖"特別好吃,愛不釋口。兵伢業的飯店,隻要花上一角錢就能吃到蘿卜燒肉,而且味道正宗。滄溪的醬菜在全縣是有名的好吃,手藝高超的是呂師傅,他才高八鬥。走入醬坊,一股醬的清香撲鼻而來。其實歪頭的蘿卜幹就是來源於此。醬油、醃生薑、蘿卜幹、豆瓣醬等,那味道的鮮美是現在任何地方所不及的。
古老的滄溪鎮,全長一公裏。鄉政府、信用社、商場、廣播站、農科站、醬坊、雜貨鋪.........都集中於此。白天的任何時光,你都會看到民間工藝師老秀銅匠,在忙著為老百姓配鑰匙,接壞了的鋼針鍋底。還能看到旁邊一位長村埂上的瘸子為婦女們精心補襪子。
滄溪鎮的東邊不遠處是有名的三元殿、戲台。北邊是學校和醫院。鎮的中間有條巷子往南向下走,就是滄溪小學,也是全鎮的輔導區,那裏造就了很多位國家棟梁之才。
這是我記憶中的滄溪鎮,三十多年過去了,如今更加繁榮興旺,道路、店鋪向四周擴散。我為沒有為家鄉的建設獻上一份自己的力量而遺憾,隻能在這裏為她讚美幾句,是我最大的心願了。
有時回到故鄉,極目四望,恍惚中竟不知身在何處?那時滄溪的滿目荒涼早已經不存在了,兒時的記憶,變成了我心靈中的一個虛無縹緲的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