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實故事:我的兩位妻子

孫傳榮,筆名夏威夷。男,1961年6月17日生於江南水鄉高淳,曾當過教師,現是一家私營企業的負責人。
正文

第29章,家鄉的風俗

(2009-12-05 18:36:09) 下一個

  各個地方有各個地方的風俗習慣,有些習慣是祖上遺留下來的,幾百年,甚至上千年了。也有些是人們後來興出來的。
  我們這裏的習慣也不盡相同,我把基本流行的風俗例舉一些。
  這一節寫起來有些費勁,一沒有現成的資料,二是我有些自己也不懂,還要打電話問問家裏的老人。要寫詳細可能很多,分幾個小節來完成。如果有不妥之處,請家鄉看客加以指點。 
  1,婚姻。
  男女結婚,女方叫"嫁女兒"或"嫁姑娘",男方叫"娶老婆"或"娶媳婦"。
  舊時男女結婚有自由的,也有不自由的。有些連麵都不曾見過。一切由兩頭的媒人(我們這裏叫'周公')說了算。如果有定過親的,男方家裏窮,娶不起媳婦,那就選個日子,趁過廟會或熱鬧的時辰將女方搶回來,這叫"搶親"。
  也有從小帶一個女孩,長大後成親的,那叫童養媳。
  有男方到女方家的,舊時被稱為"男媳婦",現在叫"上門女婿"。
  我父親的第一房夫人就是童養媳,後來感情不合,離異。那時的離婚很容易,甚至隻要男方"一紙休書"就解決了婚姻關係。
  還有,男女見麵和拜堂成親往往不是同一人。見麵的時候如果男方很醜,可以借一個人過去相親,等到拜堂成親後"生米煮成熟米飯",女人就沒有辦法了。聽父親說,我中公和爺爺經常代人去相親的。
  另有一種叫合家(gua ga),男女雙方都喪偶,兩人商量好組成一個家,可以在女方家落戶,也可以住男方家。
  還有個"轉社",就是哥哥或弟弟傷亡後,女的再和其兄弟結婚的,這就叫"轉社"。
  舊社會的製度對女人的束縛比較多,"三寸金蓮"被作為美的表現。將女人腳裹的小小的,走路都很不自由,那還說美?
  現在農村中很多婚姻製度被淘汰,但也有的在延用:
  (1)拿"八字":女方家將年月日寫成"庚帖"──也叫"八字",由"周公"交給男家。將日子供在灶公台前,在七日內不出事情,就算合八字,如果打破一個碗都作為不吉利。這樣"八字"就被退回去,婚姻就作罷。
  (2)合"八字":婚姻初定後,男方把女方的日期拿來,請一個"瞎子"算命,要是瞎子認為不相互衝突,就可以拿"聘金"了。所以男女的婚姻也掌握在"瞎子"手裏。
  (3)納彩禮:也叫"拿聘金",不定結婚日期,男方家設宴請周公設定禮金、首飾、衣料。還有必備的蒸糯米糕若幹。
  (4)行帖:男方家將定好的禮金半數交給女方家,同時,男方家交給女方兩個分別裝有茶葉、大米的紅紙袋子,也叫"龍鳳帖"。袋子上分別寫上"春茗千葉"、"秋粟萬鍾"等詞語。女方家也同樣用兩個袋子分別放上芝麻、紅豆。寫有"赤珠獻瑞"、"玉米呈祥"等字回送男方家。
  (5)清擔:男方家把禮金的尾欠數,全部由周公交給女方家,並確定結婚日期,確定好的日期還要被退回來一次,這樣才吉利。

  我在《兩位妻子》中曾經描寫過結婚的場景,但還不夠詳細。這裏繼續:
  (6)結婚:男方家在結婚前一天要送"水禮",有豬肉數十斤,大魚兩條,鯉魚或草、青魚都行。後來又興出很多附加品,多少不一。
  男方家:負責接擔子(嫁妝),迎新娘,入洞房,拜堂,圓席,吃喝沏茶等禮節。
  女方家:前一天擺好供桌,燒香點燭,臨嫁姑娘聽父母教誨,大意是,出嫁後要孝敬公婆,尊敬丈夫,和睦四鄰八舍。這個禮節叫"上頭",晚上正堂上擺好酒席後,由出嫁姑娘邊哭邊拜長輩親友及兄嫂,受拜著贈給拜金,多少不一,謂之"坐嫁椅"。母親還要"哭嫁",有板有眼地哭出一些必要的詞句,大意是女兒出嫁後,一切要服從婆家的規矩,經常回娘家看看,有心事和娘說說,臨出嫁那天母親一般在家裏,不送女兒到婆家的,就是哭著將女兒送出門就行。
  男婚女嫁,在農村視為"終身大事",無論貧富都很重視。新娘快到男方家時,男方就要派出接擔子的人在那裏等候,接擔是'著興'要禮品的,一般是香煙,香煙多少或檔次的高低也隨著後來的條件而變化,這種習慣一直延續到今天仍然在用。數量也根據男方家的條件走。擔子接走後,餘下的是新娘,由男方家和女方家幾個主要親人陪著等新郎來抱。
  其他的娘家人先坐著喝茶吃糕點瓜子去了。以前女人出嫁是坐轎的,現在雖然沒有了轎子,但有些禮節還是和坐轎的一樣。家中長輩就地擺上幾樣貢品,殺雞將血灑在路邊,朝拜土地。一切做好後,再由'攙拜媽媽'將一杆秤在新娘的頭上比劃幾圈,以表新娘日後平平安安。新郎換上新娘帶來的衣服後,首先要對轎夫"作揖",新郎就開始抱住新娘,也有的不抱,用手攙著走,快到家時,在路上鋪上紅毯子,兩個新人走在紅毯子上到家,沒有紅毯子也可以用麻袋代替。
  娘家人吃過酒後,走時要和出嫁女打招呼,說些好話。晚上入洞房前要舉行拜堂儀式,由新郎的父母親坐在堂屋的中央,兩邊都是親戚或長輩。由"攙拜媽媽"在旁邊喊"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其次再向長輩拜,受拜的人要掏出多少不等的紅包。然後是入洞房。
  還有很多小事小節,這不一一描述了,各個地方有各個地方的特點。
  2,賀"新生兒":孩子通常出生後,立刻向親友報喜,一般是帶染紅了的雞蛋,有3、5、7、9、11、13個不等,是單數。並在小孩出生後3天5天或7天為嬰兒洗澡,稱為洗三澡或洗五澡。如期必須設宴招待親人,名為"湯餅宴"。赴會的親朋好友要贈禮品,如小衣料,雞蛋、紅糖等,現在大都是贈錢。
  3,祝壽:一般小孩長到十歲時,就開始做"生(xiu)日(lie)",每隔十年就做一次。因"四"和"死"諧音,四十歲是不做的。做生日時可以通知親朋好友來祝賀,再設宴招待,尤其是老年人隆重,過去女兒、兒子眾多,為長輩們祝壽,同時也為其配偶買衣服等。父親做壽,也要為母親買。反之也是一樣。做壽時也有許多禮節,點上香燭,長輩坐在其堂前中央,晚輩們磕頭拜壽,曆史上有很多這樣的故事。親友回家時要回贈糯米團子,壽麵或壽酥等。
  4,上梁敬屋:農民做新房,有很多舊習慣,破土動工、豎柱、上梁都要選定好的黃道吉日。一般是問瞎子。尤其是上梁,禮節頗多,上梁前,先將兩邊的中柱上貼上對聯,"豎柱欣逢黃道日,上梁正遇紫微星"正梁上一副橫聯:大興土木,或其它吉利的詞句。祖家設案,擺貢品,點上香燭進行跪拜。上梁時先放鞭炮,迎來四鄰八舍,一邊木工,一邊泥工把正梁用繩子拉上去,嘴裏念念有詞:大(dai)斧一響,丁財兩旺......接下來向下麵的人撒糖、糕點、團子等。木工和泥工還另外備有一份禮品。一般是每人香煙兩條和糕一對。
  5,喪葬:人死前,必須穿上預先準備好的"老衣",一斷氣,在死者口裏塞上一枚銅錢,臉上蒙一塊白布,手裏放些紙錢,約二、三個小時待屍體冷卻硬朗後方可入殮。
  布置孝堂,用白布拉在棺材前方,中間一個大"奠"字。棺材前擺張供桌,桌上方放一些祭品,有水果、糕點,中間一碗飯,飯的中央是一個撥了殼的熟雞蛋。兒子、兒媳穿上孝衣在孝幕的後麵跪著。有些大戶還請僧人、道人念經。現在也有請"八音隊"的。
  在家中的主要親戚三天裏來"上飯碗"。是晚輩都要哭出聲來,以"老子"或"親娘"稱呼,平輩的哭"姊妹""兄弟"。出殯那天,要鳴鑼撒紙,將紙紮的金童、玉女、馬、花卉等列隊送行。
  火化後骨灰下葬,先燒芝麻杆數根,表示陰間去後也是節節高升,再燒些紙錢。現在很多是用磚砌成小房子把骨灰盒放在裏麵。
  6,祭祀,我們這裏每年有四次祭祖活動,清明、十月為祠祭。一方麵上自己的祖墳山外,另外活著的60歲以上老人,還要到公堂屋裏去喝酒。有條件好的村50歲就開始喝了。49歲的幫忙燒飯。人們從祖墳山給辭世的親人送去飯菜,一般是三樣,魚、肉和豆腐等。燒紙錢也叫'祭錢'或'掛錢'。遇到大祭也有燒紙房子或紙衣服、鞋子之類。這是清明節和十月初十(陰曆)。祭祀回來後到公堂屋裏去喝酒。
  家祭是在家裏,時間是七月份(陰曆)和除夕。擺上酒菜,點上臘燭。祭祀之前的第一晚上要"約祖宗"。就是燒張紙錢,通知祖宗來吃飯。祭祀時也有很多的禮節要注意,飯和筷子的擺放都是反著的,傳說祖宗是用左手吃飯。祖宗在吃飯時一定不能碰桌椅,家裏人要對著正在吃飯的祖宗磕磕頭。現在有些不是很注重這些禮節了。大多是形式了。
  7,過節,中國傳統的三大節日我們這裏和全國是一樣的,端午節,中秋節和春節。
  過節時新親要買東西到丈人家去"張節"。帶的東西廣泛,一般是以煙和酒為主。
  相對春節要隆重些,親戚朋友相互走動,有的帶東西,有的不帶東西。
  有的村在過年時也興龍燈、馬燈、獅子燈、塘蓬船等。滄溪的芮家嘴和丹湖的小花兩個村還興"打水滸"。
  以前在舊社會,靠近丹陽湖的西邊經常有強盜出沒,這兩個村正好靠在湖邊,所以每個年輕人都必須練得一手好功夫,這樣就有了'打水滸',裏麵很多功夫大多是根據"水滸"中的拳法和招數而得名,教的師傅都是從外地請來的武林高手。後來強盜嚇得再也不敢輕易來搶了,解放後這種傳統的功夫也遺傳了下來。有的年代在春節時上台表演,成了一項娛樂活動。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