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實故事:我的兩位妻子

孫傳榮,筆名夏威夷。男,1961年6月17日生於江南水鄉高淳,曾當過教師,現是一家私營企業的負責人。
正文

第26章,三十裏荷花香

(2009-12-04 12:23:48) 下一個
   我所住的地方離古社很近,走走隻需5分鍾的路程。
  從我有記憶時,我們老圩埂村隻有幾家土牆蓋小瓦的房子,其餘都是茅草房。我們村是南北走向,村子的西邊是河,河的對岸又是村莊。這河,1954年前還是活水河。後來因將小圩之間相互連接了起來,也就是說把圩與圩之間的河兩頭築死,這樣原來的河就成了內河,目的是,節省了築圩的工作量。河裏也可以養魚、載藕,放養菱角。這河寬約兩百米,總長三十多華裏,六十年代裏,中央台拍紀錄片《三十裏荷花香》後這河而得名。文化大革命後,全國開展農業學大寨,又改成了大寨田。2000年後又恢複了蓮藕的載培。每年夏季,荷葉荷花的清香在幾裏之外都能聞到。河的兩旁都是寬敞的馬路。在我家居住的旁邊,有一個深潭,是曆史上道光時破圩留下的痕跡。深約百餘米,麵積近一百畝,此潭從來沒有抽幹過,裏麵幾百斤重的大魚經常看到。水清澈見底,水草茂盛,魚兒活躍。
  這裏的農民以種田為主,有的也種瓜果蔬菜等經濟作物。生長在城市的青年,也許不知道農民的艱辛,這裏我有必再羅嗦幾句。
  我大伯在世時,那時我還小,看到他在吃飯時,不小心掉一粒飯到地上,他都要撿起來放在嘴裏。這行為在現在的常人看來,也許有些不理解,我看在眼裏,記在心裏。吃飯時盡量把碗裏吃幹淨。我們弟兄三個,大伯就最喜歡我,他說我聽話。有時他把好吃的就留給我。
  我們這裏每年兩季作物,水稻和小麥、油菜。打下的糧食餘下自己夠吃的外,全部賣給國家,供應城裏人。農民往往是把最好的、幹淨的賣掉,留下一些次的給自己。
  我們這裏,溝裏的水清澈的可以直接飲用,還有一股清香味。魚蝦的味道十分鮮美,不像有些地方的魚有土腥味,甚至有的還有柴油味。遊客到我們這裏來,就是欣賞我們這裏的自然美。
  我的父親在70年代,他在自己的自留地裏種些蔬菜瓜果,品種有:青蒜、菜秧子、馬耳朵青菜、冬瓜、牛腿菜瓜等,常拿到鎮上去賣,我記得到過山鄉、東壩。最遠的到過安徽的新河莊,郎溪,狸頭橋等地。那些都是六十裏外的地方,這辛苦為的是多賣一些錢。
  80年後,我村的草房開始越來越少,90年後徹底看不到了。54年後再也沒有破過圩。但80年、83年、90年、98年的大水也受到了一些驚嚇,水位離埂麵就一、兩米高度。好在群眾的力量,使圩埂之結實,才沒有破圩。2000年後,上遊三峽大壩對水位的控製,再也沒有過大水的年代。感謝中國政府,感謝黨。
  故事回放:70年代初,一列火車載著柬埔寨國王西哈努克親王來到高淳,一下火車,親王向高淳人民揮手致意,他這次來主要是參觀高淳滄溪的三十裏荷花香。親王在眾多的車輛陪同下,來到推杷齒,遠遠望去,整個一條河池都是荷葉荷花,河的中間有社員在水中踹藕,幾腳將整支藕拿了上來,也有年輕的姑娘們坐在柵盆裏采著菱角,河的兩邊社員們排著整齊的隊伍,挑著糧食.......
  這是中央電影製片廠拍攝的《祖國新貌》。想想也是,通火車是假的,因為高淳還沒有通火車,西哈努克親王到高淳隻是計劃安排,後來究竟有沒有來,我們不得而知。但有一點肯定的是三十裏荷花是真的,東起平幹圩的推杷齒,西至費家嘴,全長三十華裏,也有一說東起'木橋頭',反正都是一樣。這條河在解放前是活水河,解放後,把推杷齒和費家嘴兩頭築起來後,就成了內河,當地農民就在河中載上蓮藕,放上菱角,形成一條長達三十的荷花之鄉,每到夏季水紅色的荷花一望無際,老遠就能聞到荷花的清香。
  文化大革命後,農業學大寨,就將藕塘做了大寨田。再到80年代,又將田改成魚塘,現在有的地方也栽上蓮藕,段段續續。也有的種上了雞頭菜(一種帶刺的野生水生植物,將皮撕掉,是很好吃的菜,它的果實在土中可以千年不變質,見到陽光和氧氣還可以發芽)。也有的養上了珍珠。總之來說水質很清純,沒有一絲汙染。
  推杷齒下去100米就是1949年破的"誤事譚",那圩埂後來修複時就順著譚的邊緣,形成一個半圓。修建滄溪到花奔的公路時,本計劃在誤事的譚中間修一座橋,使馬路形成一條直線,但後來由於經費的問題放棄了該計劃。
  滄花路修好後,路的兩麵就蓋起了很多樓房,也興建了糧庫,學校和服裝廠等。
  每每我回到家鄉,很留念小時候那三十裏荷花香的那條河。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